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复习精华:自汗盗汗
- 格式:doc
- 大小:0.54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内科学讲稿气血津液第五节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概说】汗,为五液(汗、涕、泪、涎、唾)之一。
是人体津液的代谢产物,为阳气蒸化津液,排出于体表而成。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指出了人体正常汗出的原因以及汗与津液的关系。
因汗为津液所化,而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同源),血由心所主,故又称汗为心液。
一,概念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又作“汗证”。
特征:表现全身或局部非正常的出汗。
其汗出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炎热、衣被过暖、劳作急行、惊恐、情绪激动等)。
自汗一般是指不在睡着时的出汗,如昼日出汗不止,活动更甚者。
如《三因方》曰:“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自汗——汗出于清醒状态,动则益甚)盗汗指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又称为“寝汗”。
二者同是一个出汗的症状,故又统称为“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因某些疾病引起。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生理性汗出:健康人身体平时隐约微似汗出,肌肤润泽,是脏腑经络交相贯通,营卫调和,腐秽自去,废液自除的正常现象。
或因劳作急行,气候炎热,衣被过暖的汗出,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此汗出为散热于外,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或因饮食辛辣之物,以及大惊、大恐的一时汗出,或平素手足心轻微汗出,而无其它疾苦,亦属正常的汗出,不是病态。
二、沿革(一)对汗液的认识始见于《内经》1. 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有“汗为心液”之说。
《素问× 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
”《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与血有着密切关系,汗血同源,为心所主,故血液耗伤过度之人,不可再发其汗,而汗出过多之人,也不可再伤其血。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盗汗与自汗是指人体在不适当的环境或情况下出现异常的出汗现象。
盗汗是指在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大量出汗,而自汗是指在清醒状态下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出现异常的出汗情况。
这两种症状在中医的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解释,并且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治疗。
下面将分别介绍两个盗汗与自汗的临证医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盗汗医案一则:患者李某,男性,45岁,主诉盗汗已有数年,每到深夜睡觉时就会出现盗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
同时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等症状。
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数。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为肾阴虚火旺,治以养阴清热。
方药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连服一个疗程后,盗汗症状明显减轻,口干口渴症状也有所缓解,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盗汗是肾阴虚火旺的表现,肾主水,肾阴不足则火旺,水液未能充实,不能浸润肌肤,所以出现盗汗的情况。
治疗盗汗应首先从滋阴清热入手,选择知柏地黄丸等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中药,配合适当的食疗和调整作息,可以有效地缓解盗汗症状。
自汗是心火上炎的表现,情绪紧张、饮食刺激会引起心火上炎导致自汗。
治疗自汗应从清热安神入手,选择黄连解毒汤等具有清热安神作用的中药,配合适当的情绪调节和饮食调理,可以有效地缓解自汗症状。
通过以上两则临证医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盗汗与自汗在中医的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解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盗汗与自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调理,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作息调整,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帮助患者缓解盗汗与自汗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平衡状态。
对于盗汗与自汗症状的治疗,我们也应该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比如合理的饮食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度的运动锻炼等,这些都是对盗汗与自汗症状进行有效调理的重要方法。
对于患有盗汗与自汗症状的患者来说,也应该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中医调理来帮助恢复健康。
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
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
”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绝汗等。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它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渭:“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白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出现的自汗盗汗。
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 寒“包火”( 表寒里热) :解表清里-双解汤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缓解期1 )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 )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 )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 .实喘1 )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 )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 )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2 .虚喘1 )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 )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中医通治方自汗盗汗24方1、属性:治伤风脉浮,自汗恶风。
方见伤寒门2、属性:治中湿脉细,自汗体重。
方见头痛门3、属性:治男子血气不足,体常自汗。
方见诸虚门4、属性: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黄柏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以上各一钱半)黄(二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临卧服。
5、属性:治喜怒惊恐,房室虚劳,致阴阳偏虚,或发厥自汗,或盗汗不止,并宜服之。
黄(去芦,蜜炙,二钱)白茯苓(去皮)熟地黄(酒蒸)肉桂(不见火)天门冬麻黄根龙骨(以上各一钱)五味子浮小麦(炒)防风(去芦,各八分)当归(去芦,酒浸)甘草(炙,各七分)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远服。
发厥自汗加附子,发热自汗加石斛。
6、属性:治真气不足,上盛下虚,面赤自汗,小便频数。
如汗不敛,加肉桂黄。
方见诸虚门7、属性:治表虚自汗。
芍药(五钱)官桂甘草(炙,各二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本方加黄二钱,名黄建中汤,治虚劳自汗。
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治妇人血虚自汗。
其自汗漏不止者,加桂枝一钱,熟附子半个,名桂枝附子汤,煎空心服。
8、属性:治盗汗。
防风(五钱)川芎(二钱半)人参(一钱二分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临卧米饮调下。
9、属性:治盗汗极验。
白术(不拘多少,锉作小块,或稍大)浮麦(一升)上用水煮干,如白术尚硬,又加水一二升,煮软取出,去麦不用,切作片,焙干,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不拘时,另用浮麦煎汤调服。
10、属性:治荣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饮食进退,面黄肌瘦,并皆治之。
柴胡(去苗)秦艽(各二两)鳖甲(二两,醋煮三五十沸,去裙,再用醋炙黄)干漆(炒尽烟)人参茯苓干葛川乌(炮,去皮尖)玄参(以上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先用小麦三七粒,煎汤一盏,去麦入药,再煎三五沸,食后服。
11、属性:治虚热盗汗,百节酸疼,腰痛,肢体倦怠,日渐羸弱,口苦舌涩,心怔短气。
绵黄(炙)远志(灯心煮,去心)当归(酒洗)泽泻(以上各二钱)白芍药龙骨()人参(以上各一钱半)甘草(一钱,炙)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中医内科指导:汗证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
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
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
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
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会出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
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治疗原则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
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
分证论治肺卫不固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的常用方剂,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佐防风走表散邪,且助黄芪固表。
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兼有阴盛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以补益气血,固表敛汗。
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不足及体虚甚者。
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两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
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进行治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
自汗盗汗
景岳全书-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
汗证的主要治法-清化湿热;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
自汗病因病机-肺卫不固;营卫不和;邪热郁蒸
盗汗病因病机-阴虚火旺
肺卫不固-玉屏风散
营卫不和-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桂枝汤
-若半身或局部出汗-甘麦大枣汤
阴虚火旺-夜寐盗汗,五心烦热,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当归六黄汤
-若阴虚为主,火热不甚-麦味地黄丸
邪热郁蒸-蒸蒸汗出,汗粘染衣-龙胆泻肝汤
-湿热内蕴,热势不盛-四妙丸
肺肾阴虚盗汗-八仙长寿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