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史
- 格式:ppt
- 大小:958.00 KB
- 文档页数:16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2、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3、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4、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史1、西方政治思想的产生: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公元前8世纪,氏族制度开始解体,阶级关系开始出现,进入城邦时期。
因为是海洋文明,所以具有开放、活跃和多样性的特征。
之后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及立法家开始对城邦进行管理和改革,并提出了优秀的理论和主张。
其中梭伦改革坚持中庸的原则,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中叶,人们开始研究自然及与自然有关的政治观念。
2、城邦制度的政治思想的特点:从外部特征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从本质上来说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体系。
但是其中只有自由公民可以享受到民主政治权利。
奴隶和妇女外邦人都无法享受民主权利,表明了小国寡民下民主权利的狭隘性。
通知城邦政治也是多元的,一是城邦主权实体的多元化,即城邦政治格局林立。
二是城邦政治制度的多样化。
雅典民主是非常狭隘的的民主,具有局限性,政治权利仅限于公民享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努力,外邦人和妇女被排除在外,民主权利只是公民集团的特权,但是其对西方的民主观念产生了十分积极地影响。
3、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思想:个人只有融合与整体,是国家的工具,只有为其献身才能体现其价值。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3)、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主要限于公民内部问题其核心是如何协调公民内部关系,如何分配权利义务从而实现公民内部的和谐,是大家过上一种优良的公民生活。
(4)、公民的政治视角:站在公民的视角上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的。
4、智者和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智者将思考的眼光从自然转向人及人类社会。
苏格拉底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之所在。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梳理起源:公元前5C中叶以后,古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人的重视兴起发展:14至17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进一步弘扬:17、18C启蒙运动(古希腊神话突出特点——众神的人格化,折射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一、人文主义的含义: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代表及主张:(一)智者学派1、概念:传授智慧的教师2、产生原因:古希腊经济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城邦民主制的发达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显得日益突出;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的本身。
研究领域:人类社会(政治、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3、代表人物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尺度;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要看他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评价: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本质,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②安提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评价:看到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当时历史条件下显得难能可贵4、影响:积极:①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和解放起来积极作用②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③批判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在当时难能可贵消极: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困境(二)、苏格拉底1、研究课题:人类及其环境作为研究的课题2、思想主张:1)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的真谛2)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3)提倡善良的道德,强调“知德合一”4)优秀个人应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的素质3、评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4、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相同点: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不同点: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柏拉图:关注焦点:人类社会;代表作《理想国》2、亚里士多德:关注焦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张: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三练探突破: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
思想史是思想的斗争,不是亡灵的画廊-----读《西方现代思想史》有感在没有上老师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之前,总觉得西方思想史是枯燥而又无味的东西,是老师让我感受到了西方政治思想的深邃与有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又自行完成了《西方现代思想史》的阅读,并写下了这篇读书报告。
《西方现代思想史》的作者斯特龙伯格,一生著有很多名著,在思想史的研究有很大的造诣,《西方现代思想史》是其代表作。
“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
”这是写在该书封面上的一句话。
斯特龙伯格的这部思想史无疑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原因就在于上述那句话。
既然是思想史,那罗列各家的思想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斯特龙伯格基本完成了这个画廊的布置工作,把一幅幅思想的“画作”整齐摆好,同时又尽量做到客观,而不像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但仅仅这些也才刚刚是尽了“本分”而已。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个“战场”。
仿佛电影一般,让我们切身体验到弥漫在战场之上的“硝烟”和“情绪”。
在某种程度上,这本《西方现代思想史》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些历史小说,一方面让你觉得自己仿佛是伏尔泰身边的秘书,或者路易十四的宫廷书记员,正亲身地感受这些伟大的思想的无穷能量,为法国大革命而激动不已,为二战唏嘘感叹,另一方面又转换到哈代《列王》里的视角,自己成了居高临下的天神,睥睨一切,透过云层看着人世间正弥漫着怎样的硝烟,不同的势力如何交织在一起,“拿破仑”如何征服其他……除却这些,作者还像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那样,不停地抛给我们一些“前途未卜”的“未来”,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不了了之,最终把问题留给了我们,而斯特龙伯格“述而不著”,笑着将先贤的思想娓娓道来,而由着我们自己去思考。
书的内容是自15世纪以来西方的思想史,包括哲学,政治,科学,神学,艺术等等,基本是照着时间脉络而来的,个人觉得作者在“启蒙运动”和“二战之后”这两块花的笔墨最多,并且给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
各种对哲学和神学历史的叙述,都带有男性指向。
这和如下的事实紧密相联系:大多数历史叙述,一直是由男人从男性视角来撰写的。
但是,它也和在社会中女人被赋予的家庭角色相关,并且和这种精神日程主要由男人设定的事实相关。
这篇笔记的目的,旨在给出一些观察,使人注意到某些相关的文献。
1古代世界总体而言,女人们都缺乏那种向男人开放的种种教育机会,她们未被当成精神上的平等对象来对待。
这点尤其是古代世界的真相。
2然而,也有种种例外。
基于某种平等的基础,女人们得到允许进入毕达哥拉斯的社团。
她们的思想残篇保留了下来。
柏拉图的母亲佩里克蒂奥娜(Perictione),也许曾经是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
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在他的《著名哲学家评传》中,提到过许多女人。
他将整章的篇幅,用在犬儒学派的希帕基亚(Hipparchia the Cynic,约公元前300年)身上。
3这位女人着装、行动,都像男性的犬儒论者。
女祭司和教师曼蒂尼亚的第奥逖玛(Diotima of Mantinea),出现在柏拉图的《会饮篇》中。
4在那里,苏格拉底宣称:她教导他“关于爱的哲学。
”她的方法,是通过问答展开的。
性爱(eros)“既不美又不善。
”它是介于有死者与不死者途中的某种强有力的精神。
这种精神,驱使人类产生和理解美。
《会饮篇》中第奥逖玛这个人物,是否只是文学的构思,还是(正如通常在柏拉图对话中那样)基于某个真实的人物,学者们之间对此存在争议。
在《理想国》5中,柏拉图倡导给予女人平等的地位和教育机会,赞成女人成为城邦的守卫者。
但是,这需要和柏拉图不赞成家庭的观点联系起来考虑。
《理想国》中,柏拉图极力主张废除家庭,但在《法律篇》中他放弃他的主张。
他观察发现:女人“天然的性格倾向”“劣于男性。
”6亚里斯多德也认为:“男性优越于女性。
”7他发觉:和其他各种动物具有共同的地方427在于“女性在性格上更加软弱,她们更宁愿驯服,更容易接受抚爱,在学问方面更敏捷。
西方主流思想的演变【根底知识回忆】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西方人文精神最初来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的开展。
1、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人是万物的尺度〞。
〔即主*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1〕含义: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
〔否认了“神是万物的尺度〞的可能性,从而冲破了传统的人与神关系的思想束缚,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2〕评价:①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是在原始**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②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无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翻开了方便之门。
注意点:智者学派〔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中叶—中国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局面已开场〕〔1〕出现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时代背景:希腊工商业开展繁荣,**政治开展到顶峰,平民的地位提高。
〔3〕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人〞本身。
〔4〕主要观点:研究的主题是人类社会。
〔5〕关注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和伦理规*等。
〔6〕代表人物:安提丰和普罗泰戈拉。
〔7〕影响: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
它的*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表达,推动了雅典**政治的开展。
特别是它关于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显的难得可贵。
2、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中国之孔子、略早于孟子,被成为“西方的孔子〞〕——“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知德合一〕。
1〕“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做人的道理,是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性的尊崇、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和道德的重视,丰富了人文主义的内涵。
2〕“美德即知识〞:“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对道德问题的思考,表达反对智者无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
近现代中西方思想史比较专题研究思想必然是公共的,尤其是所谓时代思想,或某学派的思想,其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更属显然。
凡属大思想出现,必然是吸收了大多数人的思想而形成,又必然散播到大多数人心中去,成为大多数人的思想,而始完成其使命。
——钱穆“直接支配人们行动的不是思想,而是物质利益和理想利益……由思想所创造的世界观念经常像扳道工一样,决定着利益的火车头所推动的行动轨道。
”——马克斯·韦伯导论一、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西方思想史的比较研究?二、不同思想的文化传统及其可比性是什么: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可比的根据何在?导论一、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中西方思想史的比较研究?1、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全球已成为难于分割得整体,多元文化的沟通正在打破地区、民族的界限。
2、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构成当今人类文明的基本格局,也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性走向。
3、过去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体系内部的比较研究已让位于东西方文化体系互为参照系、“互为主体”的比照和探寻。
4、中国文化引起西方空前广泛的兴趣和重视。
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理论形态的中国儒家文化也正在走向世界。
人们不断从一个更广阔的的视野去诠释和理解其多重价值和现代意义。
德国现代马克思主义者,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理论家哈马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沟通”的理论,他甚至主张改造大学文科教育度,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理论教育新体系,训练和培养掌握多学科理论新型知识分子,以便超脱于只迷信西方“精确科学”的实证主义、只重实际利益的“技术主义”和脱离现代科技实践的“历史主义”,而在三者基础上担当起总结“现代性”和真正“科学性”的历史重任。
哈贝马斯“沟通”理论的核心就是突破界限、超越自我,用一种开融合的心怀和全球化视角,重新审视各民族思想文化之间的冲突与交二、不同文化传统思想的可比性是什么:比较什么?怎么比较?可比的根据何在?1、近现代中西方思想史比较内容的与形式从文化结构上看:近现代中西方思想史的比较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核心价值及其文化结构的比较从文化的思想深度看:是以在中西方文化传统中体现出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比较。
绪论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简述。
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权利政治观。
2、神学政治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一是一切权威来自上帝,上帝的启示与《圣经》是唯一的真理,基督教的教义规定了基本的政治价值;二是教权与王权、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三是以既定的启示与教义为依据,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得出政治问题的结论,这是神学政治理论特定的论证方法。
3、什么是权利政治观?权利政治观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政治观,它以抽象的人权作为国家权力(政府)的基础,认为国家、政府来源于人们的同意或委托,其目的和作用不过是保障个人的权利,这实质上是一种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政治观。
第一章古希腊1、古希腊政治思想特征。
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国家观;偏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近似科学的研究方法;特定的研究主题和完整的学科体系。
2、从《理想国》到《法律篇》,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一,强调法律至上。
在国家权力的行使方式上,《理想国》主张“人治”,即哲学家的理性统治;《法律篇》主张“法治”,统治者依照法律进行统治。
第二,实行混合政体。
在国家权力的分配上,《理想国》主张实行哲学家统治;《法律篇》主张实行君主制与民主制相混合的政体。
第三,取消共产共妻。
《理想国》主张哲学家和军人不得拥有私有财产,取消家庭;《法律篇》中放弃了财产、妻子和儿女公有的主张,建议将土地分配给公民耕种,但最终所有权仍属于国家。
承认永久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为合法的婚姻形式。
第四,重划三个等级。
《理想国》中划分哲学家、军人、生产者三个等级;《法律篇》中划分为公民、工匠与商人、奴隶三个等级。
3、柏拉图是如何论证他的哲学家治国主张的?首先,柏拉图阐述了“哲学家何以为王”的问题。
第一,现实政治的需要。
柏拉图认为现实城邦的四种政体一律都是坏的,而人的品性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
要改造现实的不良政治,必须从改造人的品性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