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政治备考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14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65.00 KB
- 文档页数:15
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重点理论背一背(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与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误。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单项选择题Ⅰ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①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②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③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概括与总结,②③错误。
故选C项。
答案:C2.哲学上讲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解析: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和抽象,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三项排除;B项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答案:B3.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B.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解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物质要素,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A4.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 )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故B符合题意,应选;ACD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B5.下列关于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B.真理是人的思维结果C.真理是对规律的反映D.真理是主观的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故A正确。
第十四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一、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2.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该诗所蕴涵的哲理是()。
A.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B.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C.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性D.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界的运动4.1865年法国著名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出版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就预言了火箭发射、失重、变轨飞行、海上回收等航天活动中的基本情况,同后来航天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
人们能将幻想付诸实现说明了()。
①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超前性②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A.①③ B.①②C.③④ D.②④5.世界上并没有上帝,但是人们头脑中却有上帝的形象和观念。
这说明()。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都是如实反映②意识可凭借人们丰富的想象而产生③意识的内容于人脑④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6.“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
这两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
A.解放思想,突破规律对人们行动的束缚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7.人的心灵和身体在不停地进行对话。
考点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选择题检索号34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的知识。
解答本题时应对古文材料准确地理解,并能提炼其观点。
(解析)选A。
材料的意思是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强调了世界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①②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故③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对立统一的关系,故④与材料不符。
检索号341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诗》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
(解析)选B。
本题设问要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即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琴声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①③是对苏轼的《琴诗》的正确理解;②说法错误,琴声与人的主观世界存在一定关系;④说法太绝对。
检索号3612.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
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地移动的。
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2016·全国卷3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
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答案】①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
②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
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
③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
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④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
2.(2015·课标卷Ⅱ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1。
第14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等,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
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选D。
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排除①;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不能随意创造,③错误。
2.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具体的物质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选B。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错误。
3.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前额叶背外侧皮层”可能是人们诚实与否的“开关”。
一旦这个脑区受损,人们便倾向于因为私利而说谎。
这一发现佐证了( )①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③健康大脑是意识的来源④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A。
“一旦这个脑区受损,人们便倾向于因为私利而说谎”,说明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也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②符合题意。
实践是认识(意识)的来源,③观点错误。
④与题意不符。
4.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
专题14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重点理论背一背(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与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要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重要关键词识一识(一)辩证唯物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情况),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制定…发展战略,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等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指导或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学习、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等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识别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失败;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坚持实事求是等4.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识别的关键词: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等(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路遥知马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第一次提出某种正确的观点或认识;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山外有山,学无止境;三、技能方法熟一熟1.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点拨:在长期的思想发展史上,有些观点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但却否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这是错误的。
虽然社会是由具有主观意识的人构成的,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仍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点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3.意识是大脑的机能点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4.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点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促进事物发展点拨: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6.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点拨: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7.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点拨:规律是客观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8.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点拨: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实际、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9.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点拨: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0.意识是大脑的机能点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1.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点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2.意识促进事物发展点拨: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13.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点拨: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四、热点试题测一测1.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
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要求“通过科技创新”,然后具体分析各题肢,①否认了自然界的客观性,错误。
②正确,符合题意。
③与题意不符合,题中解决的是高排放问题不是高耗能问题。
④正确且符合题意,应选。
2.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
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
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
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答案】A3.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宣布,在暗能量的作用下,宇宙的确是无限膨胀的,同时宇航局也对外表示,此后将不再就宇宙是否存在暗能量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
这些发现表明()A.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B.人们可以穷尽对宇宙的认识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错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故排除。
B 选项观点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就具体的每一次认识而言,人类可以穷尽,但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不可能穷尽认识,故排除。
上述科学发现,有利的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故C入选。
D选项观点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就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新发现是取得进步的基础,而不是干扰,故排除。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世界物质性4.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不断兴起,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吸收阳光,从而节约能源,但这些玻璃对鸟类来说却是致命的。
有统计显示,在北美每年因在飞行过程中受到视觉干扰,误撞到大厦玻璃而丧命的鸟类就超过了10亿只。
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曾展出2400多只候鸟的尸体,这些候鸟都是因为在迁徒途中看不清高楼大厦的玻璃而发生撞击致死的。
这启示我们()①要认识事物间的客观联系,不能人为地干预生物的生存条件②要尊重事物间的制约关系,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的生态平衡③人们在改造世界过程中,要尊重事物自身的属性和规律④从事人类生产活动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曾展出2400多只候鸟的尸体,这些候鸟都是因为在迁徒途中看不清高楼大厦的玻璃而发生撞击致死的。
这启示我们要尊重事物自身的属性和规律,不要人为地改变自然界的生态平衡,②③适合题意;①说法是不科学的;从事人类生产活动需要适应自然环境,不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排除④;故该题答案选B。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5.国家测绘地信局数据显示,尼泊尔地震导致珠峰地区向西南方向移动3厘米,高程方向基本没变化。
同时,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珠峰地区以每年约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3厘米的速度上升,10年位移40厘米、上升3厘米。
这一研究发现()①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②佐证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③意味着人们可以发现规律,认识规律④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尼泊尔地震导致珠峰地区向西南方向移动3厘米,高程方向基本没变化;珠峰地区以每年约4厘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以每年约0.3厘米的速度上升,10年位移40厘米、上升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