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0.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一、课前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诗经》中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通过这首诗,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二、课堂探究1. 合作小组讨论-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读《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全班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对《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解读,并讨论其他同学对他们解读的看法。
- 教师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给予呼应和点评。
3. 教师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以增加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4. 个人思考- 让学生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用书面形式回答:a. 你认为《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b.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c. 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和思考?请写下来并简要解释。
5. 小组讨论和分享- 让学生根据个人思考的答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并表达对这首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1.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探究,例如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2. 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借助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诗经》中其他经典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4.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与《归去来兮辞》相呼应的故事、写一篇诗歌扩写或创作等。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来源: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1)教案类型:阅读课教案教案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教师版)【复习目标】1、了解《归去来兮辞》及陶渊明相关知识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翻译成现代汉语。
3、掌握实词“引、乘”及虚词“而、以”等的用法4、背诵并默写全文(小序除外)【复习重点】目标2、目标4一、了解作者,了解文体,读准字音。
1、关于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绝意仕途。
长于诗文辞赋。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作品有(《陶渊明集》)。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2、关于文体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小节;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
3、关于文章内容“归去来兮”就是(“回去吧”)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4、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渊明生活在封建时代,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那种怀念过去,满足现状,乐天知命的思想,给后世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归去来兮辞》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 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 辞官归田, 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 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 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陶渊明41岁时(405年), 最后一次出仕, 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 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 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 “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 并赋《归去来兮辞》, 以明心志。
辞, 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 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 很像诗, 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比散文整齐, 且篇幅、字句较长, 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 表情达意。
二、文学常识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 一说名潜, 号“五柳先生”, 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曾任江州祭酒, 建威参军, 镇军参军, 彭泽县令等, 后弃官归隐。
后世称靖节先生。
有《陶渊明集》。
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 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 如《泳荆轲》、《读山海精.精卫填微木》等, 寄寓抱负, 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 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 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陶渊明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 其一是柔(弱), 其二是淡, 其三是远。
三、字音字形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怅然( ) 一稔( ) 轻飏( )熹微( ) 眄庭柯( ) 流憩( )出岫( ) 翳翳( ) 盘桓( )棹孤舟( ) 寻壑( ) 耘耔( )参考答案: chàng rěn yáng xīmiǎn qìxiùyìhuán zhào hèzǐ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层次(一)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归去来兮辞》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归去来兮辞》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2.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如辞藻华丽、情感真挚等。
3. 默写《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回顾《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 难点:默写《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并能进行适当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法,教师讲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艺术特色。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关《归去来兮辞》的问题。
3. 采用默写法,检查学生对《归去来兮辞》中名句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及作者陶渊明。
2. 分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并进行解读。
3. 教师示范默写《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并进行解释。
4. 学生自主默写《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教师巡回指导。
5. 学生展示默写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 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读《归去来兮辞》,理解课文内容。
2. 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3. 思考《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归去来兮辞》的古文版和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3. 设计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归去来兮辞》中体现的儒家、道家思想。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问答和默写活动中的积极性。
2. 默写成果:评估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名句的默写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名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归去来兮辞》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掌握《归去来兮辞》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归去来兮辞》。
3. 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 分析并欣赏《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
二、教学重点1. 《归去来兮辞》的文学背景及作者。
2. 《归去来兮辞》的朗读和背诵。
3. 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4. 《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归去来兮辞》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 《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归去来兮辞》。
2. 相关参考资料。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归去来兮辞》的作者陶渊明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进行背诵练习。
3. 词语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解释其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5. 文学特色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如语言、结构、表达技巧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归去来兮辞》,准备下一节课的讲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
3. 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发现《归去来兮辞》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归去来兮辞》的背景知识和基本内容。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归去来兮辞》的文学特色。
3. 探究学习: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其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归去来兮辞》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标能流畅的翻译和背诵课文,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高洁的理想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翻译和背诵课文,能阅读浅易文言文。
教学方法:讨论法、展示法和点评法,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一.自由朗读课文,梳理知识点。
二.同桌一组,从课文中挑选重难点句子,做口译练习。
三.知识复习提纲(一):通假字乃瞻衡宇(二):词类活用1.瓶无储粟,生生所资2.眄庭柯以怡颜3.倚南窗以寄傲4.审容膝之易安5.园日涉以成趣6.悦亲戚之情话7.乐琴书以消忧8.或棹孤舟(三).古今异义1.幼稚盈室2.尝从人事3.怅然慷慨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5.恨晨光之熹微6.悦亲戚之情话7.既窈窕以寻壑(四) .一词多义1.行感吾生之行休三人行,必有我师赵王畏秦,欲毋行2.之悦亲戚之情话感吾生之行休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郯子之徒何陋之有爪牙之利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顷之,烟炎张天3.而觉今是而昨非门虽设而常关时矫首而遐观鸟倦飞而知还4.策策扶老以流憩执策而临之策勋十二转均之二策5.怀脱然有怀怀良辰以孤往6.绝请息交以绝游而绝江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五).特殊句式1.遂见用于小邑2.皆口腹自役3.既自以心为形役4.稚子候门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6.复驾言兮焉求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六)、翻译下列句子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译: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译:4.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译:小注:以上习题,自主完成,然后在小组之间合作交流,最后将疑难问题在全班范围内展示点评,并由评价小组选出优胜小组和个人,予以加分奖励。
小结: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
《归去来兮辞并序》复习学案高二语文2014.6.20【复习目标】1.背诵课文并默写。
2.梳理文本,掌握文中重点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3.归纳并记忆虚词“以”的用法。
【复习思路】一、注音:求之靡.途()心惮.远役()一稔.()敛裳.()轻飏.()载.欣载.奔()眄.庭柯()西畴.()窈窕..()()寻壑.()耘耔..()()怅.然()熹.微()流憩.()出岫.() 翳.翳() 或棹.孤舟()遑.遑()盘桓.( )二、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乃瞻衡宇(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词类活用1.园日涉以成趣()2. 时矫首而遐观()3.策扶老以流憩()4.或棹孤舟()5.生生所资()6.幼稚盈室()7.眄庭柯以怡颜()8.悦亲戚之情话()9.乐琴书以消忧()10.善万物之得时()(三)古今异义1.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泛指,范围扩大。
3.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女子)文静而美好,②(妆饰、仪容)美好。
4.古义:;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四)一词多义1. 行①感吾生之行休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③大行不顾细谨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⑦臣修身洁行数十年⑧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⑨蹑足于行伍之间(《过秦论》)⑩《琵琶行》2.乘①聊乘化以归尽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触龙说赵太后》⑤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3. 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策扶老以流憩③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4. 而①觉今是而昨非②门虽设而常关③时矫首而遐观④鸟倦飞而知还5. 之①悦亲戚之情话②感吾生之行休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⑤何陋之有⑥蚓无爪牙之利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⑧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五)特殊句式1.复驾言兮焉求()2.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乐夫天命复奚疑()4.农人告余以春及()5.将有事于西畴()6.既自以心为形役()7.遂见用于小邑()8.稚子候门()9.寓形宇内复几时()10.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三、名句默写。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复习《归去来兮辞》,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解题1.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2.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二、文化常识1.三径:西汉末年,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在本文指归隐家园,也表示厌官思归。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3.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垂髫、龆龀:指童年。
束发:指青少年,男子15岁。
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弱冠:指男子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而立:指30岁。
不惑:指40岁。
艾:指50岁。
花甲:指60岁。
古稀:指70岁。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期颐:指百岁。
三、断句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四、翻译句子(掌握加框的重点字词)1.5.7.9.刚放亮。
10.而常关。
13.15.【教后记】《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复习《陶潜集》节选,并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教后记】。
高三语文上册《归去来兮辞》学案
学案一:了解背景知识
1. 《辞》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含义是什么?
2. 《归去来兮辞》是谁的作品?
3. 作者留存在历史上的其他作品有哪些?
4. 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学案二:全文阅读
1. 阅读《归去来兮辞》,了解主人公何去何从的原因和心情。
2. 总结全文的主题和主旨。
3. 用你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一些难懂词语。
学案三:诗意把握
1. 分析诗歌中的抒情语言和意象,解读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2. 诗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有哪些?分析它们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押韵方式,揭示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手法。
学案四:写作拓展
1. 以《归去来兮辞》为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展望。
2. 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或典故,写一篇关于它的小故事或寓言。
学案五:名句赏析
1. 选取几句你特别喜欢的诗句,解释你的理解和感受。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默写课文;2、积累“引、策、乘”等实词,“而、之、以”等虚词。
【学习过程】一、课前快餐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B. 人寰(huán)攫取(juã)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â)C.抵牾(yǔ)横亘(gâ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D.鞭挞(tà)骨骼(gã)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修炼俏皮话集腋成裘动则得咎B.朱砂冷飕飕锥心泣血犯而不校C.恭候岔路口废话连篇故弄玄虚D.敲诈副作用大块朵颐分庭抗礼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凌南区虽地域狭窄,物产匮乏,但由于大力开发绿色农业,方寸之地....,拓出了发展的大空间。
B. 集训期间,我们在深圳要住三个夜晚。
在这几天里,我们可以忙里偷...闲,理一理凌乱的思绪。
C. 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D. 出色的庄稼汉,干练的机械师,枪法如神的士兵,妙笔生花....的作家,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科学院最近研究发现,喜马拉雅山冰川退缩,湖泊的面积扩张,冰湖溃决危险性增大,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B.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再不加以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C.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D.今年广东天气形势复杂,西江、北江可能出现五年一遇的洪水;省政府要求各地要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抗大旱,做到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确保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过去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中,就以为满足。
,,,;。
儿童自由的读物,实在极少。
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的宗旨就在一弥补这个缺憾。
①教师教一课,他们就读一课②刻板庄严的教科书,就是儿童的唯一读物③我们虽知道之前的不对④然而小学校里的教育仍旧不能十分吸引儿童的兴趣⑤而且各种教育,仍旧是被动的,不是自动的⑥也想尽办法去启发儿童的兴趣A. ③⑥④②⑤①B. ③⑥④⑤②①C. ①③⑥④⑤②D. ①③⑤⑥④②二、课文重点字词梳理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奚.惆怅而独悲()3、觉今是而..昨非() 4、恨.晨光之熹微()5、乃.瞻衡宇,载.欣载.奔()6、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7、策.扶老以流憩() 8、景翳翳..以将入()9、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10、将有事于西畴.()1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1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14、临.清流而赋诗()15、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三、一词多义【引】1.引壶觞以自酌()2.将军夜引弓()3.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策】1. 策扶老以流憩()2. 策之不以其道()3.执策而临之()【乘】1、聊乘化以归尽()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3、李白乘舟将欲行()4、乘虚而入()【行】1、感吾生之行休()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余嘉其能行古道()【将】1、将信将疑()2、出郭相扶将()3、田园将芜()4、将功赎罪()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五、文言虚词用法1.【之】(1) 求之靡途( ) (2) 悦亲戚之情话( ) (3) 悟已往之不谏( )(4)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而】(1)门虽设而常关()(2)觉今是而昨非()(3)时矫首而遐观()(4)鸟倦飞而知还()3.【以】(1)请息交以绝游()(2)景翳翳以将入()(3)策扶老以流憩()(4)聊乘化以归尽()(5)既自以心为形役()五、名句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觉今是而昨非。
3、______________________,眄庭柯以怡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容膝之易安。
4、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琴书以消忧。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泉涓涓而始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课外强化练习A、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8.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4分)9.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B、16.读下面一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出实验的结论。
(不超过20字)(4分)美国的生物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
结果表明,第四组仅用了其他三组所用时间的一半,婴儿就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C、17.仿照下面的诗句,要求以“生命”为话题,仿写一首诗,字数可稍有不同。
(4分)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归去来兮辞》(答案)一、快餐1【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项悚sǒnɡ C项牾wǔ D项辗zhǎn注意错误均排除。
2.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C项的“块”应为“快”。
3【考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熟语)【解析】方寸之地:形容很小的地方。
用在此处不合句意,句意强调的是“地域狭窄,物产匮乏”,并非“小”。
【答案】A4【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察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句式杂糅,研究发现的是后文的三种情况,而“引起广泛关注”的主语是前文的中的三种情况,此“三种情况”既已经作为“研究发现”的宾语,则不可再作引起的主语,可去掉最后一句;C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本句主语为“茶汤”,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茶叶”,将“即使”调至“茶叶”的前面,使之成为让步状语;D项逻辑顺序错误,“排查在前、排险在前、预警在前”应该改为“预警在前、排查在前、排险在前”。
5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连贯。
【解析】③中“之前的不对”紧承起句,⑥④紧承③句分析,④⑤是教育弊端的两面,②①分别与④⑤相对应,①也与下句的“自由的”密切相连。
【答案】B【方法点拨】解答语言表达连贯要注意语段角度的一致性。
这里的“角度”是指叙述的角度。
不论是长是短的一段话,都有一个叙述的角度。
只有保持叙述角度的一致,语句之间才能连贯。
随意变化叙述角度,就会使文字不通顺。
三、一词多义【引】1.引壶觞以自酌(动词,端起)2.将军夜引弓(动词,拉)3.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动词,引用)【策】1. 策扶老以流憩(动词,拄)2.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3.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乘】1、聊乘化以归尽(动词,顺应)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坐车)3、李白乘舟将欲行(动词,坐)4、乘虚而入(动词,趁着)【行】1、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要) 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动词,行走)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词,行为)4、余嘉其能行古道(动词,实行)【将】1、将信将疑(副词,且,又)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3、田园将芜(副词,将要)4、将功赎罪(介词,拿,用)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将领)五、文言虚词用法1.【之】(1) 求之靡途(代词,指官职) (2) 悦亲戚之情话(助词,的) (3) 悟已往之不谏( 主谓间,取独) (4)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2.【而】(1)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2)觉今是而昨非(并列)(3)时矫首而遐观(修饰)(4)鸟倦飞而知还(承接)3.【以】(1)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2)景翳翳以将入(连词,表修饰)(3)策扶老以流憩(连词,表修饰)(4)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目的)(5)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让)六、课外强化练习A、8.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
(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 3分)【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也可酌情给分。
9. ①惜春之情。
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
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
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每点2分,其中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B、16.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着天生的亲和关系。
(或母亲的心跳声更容易给婴儿催眠。
)C、17.答案举例:假如生命是树,就不要停止生长,也不要随意摇摆!我将长长地伸展树梢,向着未有人到过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