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参考答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参考答案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4.(1) 60×4=240 (分钟)2) 2×200=400 (元)3) 39×6≈240 (棵)4) 删除5.4×(10-1)=36 (枚) 倍的认识5.63-7=56 (元)63÷7=96.28÷7=428-7=21 (朵)21÷7=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4.答案不唯一,如:苹果树有多少棵?60×3=180 (棵)桃树的棵数是枣树的几倍?48÷8=6练一(1)4.(64-1)÷(8-1)=9练一(2)3.51-15=36=9×441-14=27=9×331-13=18=9×221-12=9=9×1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4.9×4+4=409×5+5=506×6+6=426×7+7=499×8+8=809×9+9=90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小数的笔算(进位)4.43×5=215 (棵)17×3+2=53 (条)练二(1)3.(1) 14×5=70 (岁)2) 114×5=570 (台)4.36×2<80,放不下80-36×2=8 (张)练二(2)4.(2+8)×2=20 (天)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连续进位)5.35×5+19=194 (元)6.5×(24+1)=125 (只)练三(1)5.54÷6×473=4257练三(2)4.删除乘数中间有的乘法5.106×7=742 (个) 742-529=213 (个)6.(106-1)×3=315 (米)乘数末尾有的乘法4.删除练四4.(1) 460×8480×64860×42) 640×83) 608×4复(1)5.(56-8)÷8=6复(2)4.(1) 240×3-240=480 (棵)640×8840×62) (105+55)×2=320 (米)320×2=640 (米)5.8×2=16 (个)第一单元自评四、1.43×5=215 (棵)2.24×8-60=132 (棵)3.(384+123)×2=1014 (个)4.自动铅笔:21÷(6+1)=3 (元)钢笔的价格是18元。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这一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并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悟和掌握这一策略。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数学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关键条件,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并能够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并能够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找出关键条件,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悟和掌握这一策略。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教材中的故事和实际问题。
2.练习题:用于课后巩固练习。
3.小组合作学习材料:用于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故事中,小猴要过桥,但是桥上有一些障碍物,小猴需要找到合适的条件,才能顺利过桥。
让学生思考,小猴是如何找到合适的条件的。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例如,有一些苹果,小明吃了几个,剩下的苹果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找出关键条件,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巩固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的策略练习(二)【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77 页练习十第6~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理解线段图表示的数量关系,能从条件想起分析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解决稍复杂一些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从条件想起求问题结果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根据条件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形象思维,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实际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方法、策略的价值;培养分析、推理和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条件想起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出镜】师:小朋友们好,我是纪老师,锡慧在线空中课堂我们又见面啦!今天纪老师将和小朋友们一起来上一节练习课,希望通过今天的练习,同学们会进一步熟悉这个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能用它来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地解决问题。
【切换屏幕】一、基本练习1. 做练习十第6题。
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口算题。
我们来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师:交流得数,选择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说说怎样算的。
(如16×3,先算 10 乘3得30,再算6乘3得18,30加18等于48;75÷5,先算50除以5得10,余下25除以5得5,10加5等于15)二、策略练习1. 做练习十第7题(1)引导画出线段图。
师:你能读题,说明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师引导:能不能画线段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呢?想想看:按条件先画什么,再怎样可以表示题里的意思?师:我们可以先画一条线段表示香蕉 280千克,再画表示梨的线段,接着让学生思考表示苹果千克数的线段怎样画,画出线段:然后让学生说说两个问题分别在哪里表示,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2)列式解答。
师:让学生独立解答运来的梨有多少千克,并交流和板书算式、答句。
师引导:从图上看,梨是香蕉的2倍,所以只要用280 乘2。
那小朋友看图想一想,苹果比香蕉的2倍多70千克,求苹果有多少千克你能解决吗?自己列式解答。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从条件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运用从条件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黑板-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入新课,如:“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比小华多2个苹果,小明有多少个苹果?”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让学生体会从条件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探究与讲解(10分钟)1. 出示例题:“小明有5个橘子,小华比小明多3个橘子,小华有多少个橘子?”2.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出已知条件和求解的问题。
3. 讲解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先找出已知条件,再根据已知条件求解问题。
4. 示范解题过程,并强调注意事项。
三、实践与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拓展与提高(5分钟)1. 出示一道稍有难度的题目,如:“小华有7个糖果,小明比小华少2个糖果,小明的糖果比小刚多3个,小刚有多少个糖果?”2. 引导学生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南京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
但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2.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例题、练习和总结部分。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材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教学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例如,讲解一个关于购物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付钱。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例如,讲解一个关于分水果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水果。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评价。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班级:姓名: 等级:【基础训练】一、选择题。
1.看图补充缺少的条件:学校有30面小鼓,(),有多少面大鼓?A.小鼓面数是大鼓的5倍B.大鼓面数是小鼓的5倍C.小鼓比大鼓多5面D.小鼓面数比大鼓多20面2.能解决如图问题的算式是()。
A.57﹣30÷3 B.57÷3﹣30 C.(57+30)÷3 D.(57﹣30)÷3 3.根据“5组同学跳绳,每组12人,拍球的人数比跳绳的少16人”,不能解决下面的哪个问题?()A.拍球的有多少组?B.跳绳的有多少人?C.拍球的有多少人?4.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羊有 200 只B.羊有 160 只C.牛有 200 只D.牛有 210 只5.小强﹑小刚和小容参加50米跑测试。
小刚比小强少用2秒,小容比小强多用2秒。
()跑的最快。
A.小强 B.小刚 C.小容二、填空题。
6.小明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30页,没有看的页数比看了的多15页,这本故事书一共有____页。
7.先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再列式解答。
池塘边杨树有56棵,松树比杨树多12棵,柳树比松树多23棵,柳树有多少棵? 思考:根据_______和__________,可以先求出_______;列式:________;再根据__________,可以求出______;列式:__________。
8.水果店运来苹果36千克,运来的梨比苹果少12千克,运来的香蕉的质量是梨的2倍。
运来香蕉______千克。
三、解答题。
9.蔬菜商店有黄瓜30千克,青椒的重量是黄瓜的一半,茄子比青椒多12千克。
茄子有多少千克?(先选择正确的线段图,再解答)A.B.C.( )线段图是正确的。
10.学校书法小组有23人,舞蹈小组的人数比书法小组的2倍多19人.学校舞蹈小组有多少人?11.果园里有120棵桃树,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多38棵,杏树比梨树少49棵。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一)1.根据每组已知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选一选。
(1)明明买3本童话故事书,每本12元;亮亮买书比明明多用了4元。
明明买书用了多少元?□亮亮买书用了多少元?□营业员找给明明多少元?□亮亮买了多少本童话故事?□(2)妈妈带100元,先买了一个售价72元的书包,再用剩下的钱正好买了4本同样的笔记本。
买一个书包后还剩多少元?□每本笔记本多少元?□营业员找回多少元?□妈妈带的钱够不够?□2.同学们参加植树,一共要栽5行,每行26棵。
已经栽好100棵。
还要栽多少棵?3.从小华家到超市的路程是306米,从超市到车站的路程是170米。
小华从家出发,先到超市,再到车站,一共走了7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参考答案:1、(1)明明买书用了多少元?;亮亮买书用了多少元?(2)买一个书包后还剩多少元?;每本笔记本多少元?2、5×26=130(棵)130-100=30(棵)答:还要栽30棵。
3、306+170=476(米)476÷7=68(米)答:平均每分钟走68米。
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二)1.判断。
(1)四年级有50个人,五年级比四年级多6人,六年级比五年级多3人。
根据这些条件可知:在四、五、六年级中,六年级人数最多。
()(2)四年级有50个人,五年级比四年级多6人,六年级比五年级少3人。
根据这些条件可知:在四、五、六年级中,六年级人数最少。
()(3)四年级有50个人,五年级比四年级多6人,六年级比五年级少6人。
根据这些条件可知:六年级与四年级人数同样多。
()(4)四年级有50个人,五年级比四年级少6人,六年级的人数是五年级的2倍。
根据这些条件可知:四年级人数最少。
()2.小军、小勇和小丽比赛拍球,小军拍了32下,小勇比小军少拍5下,小丽拍的下数是小勇的2倍。
小丽拍了多少下?3.丽丽看一本书,已经看了4天,每天看32页,还剩50页没有看。
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参考答案:1、√;X;√;X2、32-5=27(下)27×2=54(下)答:小丽拍了54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1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数学问题,理解“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
2. 培养学生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理解“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2. 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步骤:第一阶段: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故事或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从条件想起”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思考?第二阶段:新课导入(10分钟)1. 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
2. 引导学生从条件开始,逐步分析问题,找到解题的线索。
3. 讲解“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第三阶段:实践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运用“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逐步解决问题。
3.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
2. 教师总结“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的要点。
3. 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从条件开始,逐步分析,找到解题的线索。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
2. 学生能够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条件开始,逐步分析,找到解题的线索。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条件开始,逐步分析问题,找到解题的线索。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践,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不仅要看他们是否掌握了“从条件想起”的解题策略,还要看他们是否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实践练习”阶段。
这个阶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从条件想起”策略的重要步骤。
以下对“实践练习”阶段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江苏连云港市院前小学李吉爱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71—73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归纳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板贴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小伙伴友----聪明猴。
聪明猴特别喜欢画画。
有一次一不小心,被老虎抓到了。
老虎要吃掉聪明猴,聪明猴苦苦哀求。
老虎说:这样吧,你喜欢画画,如果你能在5分钟内画(教师手势)出500匹马,我就放了你!哇塞,5分钟内画500匹马,这也太刁难了吧!你能做到吗?你能做到吗?聪明猴做到了!请看大屏幕(点击课件,逐次出现三匹马和一座山----聪明猴先画了这样三匹马,然后画了一座—大山,大山的后面藏的马还不止几百只马呢,最后老虎只好放了聪明猴)你们说这个办法怎么样?(巧妙、高明)这种巧妙的(高明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一种策略(板书)。
一、导入新课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也常常要用到各种策略,今天咱们就和聪明猴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先前板书之后添上:解决问题的)二、导学探究(一)理解题意过度:聪明猴双休日帮妈妈到果园了摘桃子。
他遇到了一道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出示条件:“聪明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桃子,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桃子。
”师点拨:我们拿到题目后,一定要读懂题意,再动笔---“读懂题意再解答,走遍天下全不怕;读了一半就作答,王子就会变青蛙,公主也会变蛤蟆!”你们想变成大青蛙,癞蛤蟆吗?那么请你读完题目,读懂题意。
生读完后,师:从题目中你读懂了哪些信息?师:数学上把已经知道的信息称为条件,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提问题了。
5.2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二)
1、学校花坛里栽了24棵月季花,栽的菊花是月季花的2倍,栽的
杜鹃花比菊花少10棵,花坛里栽了多少棵杜鹃花?
2、小明集了14张动物邮票,22张植物邮票,小华集的邮票是小
明的2倍,小明集了多少张邮票?
3、水果店运来香蕉260千克,运来的梨是香蕉的2倍,运来的苹
果比香蕉的2倍多50千克,运来的梨和苹果各有多少千克?
4、学校参加合唱队的男生有1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倍,学校
合唱队一共有多少人?
5、一块长方形草坪,长16米,比宽长6米,这块草坪的周长是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