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奈达翻译定义——一个看似矛盾实为深湛合理的翻译定义
- 格式:pdf
- 大小:305.13 KB
- 文档页数:4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浅析刘建斐(太原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山西太原030002)〔摘要〕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的方法是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个理论在翻译实践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适用范围受限制等。
〔关键词〕奈达;动态对等;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203(2009)03-0112-02翻译研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究竟什么是翻译,古今中外,莫衷一是。
翻译理论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对翻译进行了各有侧重、互不相同的表达和解释。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以后较早引入的当代外国人的翻译理论。
奈达的理论在世界翻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奈达关于翻译的定义奈达认为翻译定义上的差异情有可原,因为翻译的题材、目的及接受者的要求往往不尽相同;同时文体特征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变化,为某一时期所接受的译文不一定就能为另一时期所接受。
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奈达将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这一定义指出了翻译的本质和任务即用译语再现原语信息,也指出了翻译的方法即用最近似的自然对等值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翻译定义中的“信息”一词应该包括原语传达的各种信息:语义的、文体的、文学形象上的、情景的和心理效果方面的等等,也包括作品本身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信息。
同时,这一定义也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标准:传达信息;传达原作的精神和风格;语言顺畅自然,完全符合译语规范和惯例;读者反应类似。
要达到这四个标准,内容和形式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些难以调和的矛盾。
虽然在翻译时译者应尽力使内容和形式,“神”和“形”有机结合起来,但总有两者的矛盾无法令人满意地解决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奈达及其他许多翻译学家都主张形式应让位于内容。
对奈达翻译观的认识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的动态对等理论对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他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将翻译定义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这一定义,让我们知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从中我们可以首先看出奈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要再现信息,而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忠实和通达,同时翻译中意义是优先于文体的。
虽然奈达坚持翻译时意义优先,但并非表示语体不重要,所以我们在翻译中并不能把诗歌译为散文,应考虑语体风格。
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中谈到:“Dynamic 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 be defined in the terms of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receptor language of messages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 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Nid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5:25),即“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
奈达翻译思想简介摘要: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他的著作横跨45年,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对大量翻译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圣经》的翻译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后较早引进的当代外国学者的译学理论,他的翻译观也是国内译界评价和引用,探讨最多的,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 dynamic equivalence functional equivalence一.奈达翻译思想简介1.发展阶段奈达的翻译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描写语言学阶段(40-50年代),他主要从语言的词法,句法并结合翻译理论阐述语言的本质和语际翻译关系,试图找出更加科学的语言翻译转换规律。
交际理论阶段(60年代),他从理论到实践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翻译问题,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造,而且还是一门科学。
社会符号学阶段(70年代以后),他主要研究语义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他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现象,对这种符号现象的解决必须依赖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翻译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原语在译语中忠实地表现出来,让译文读者象原文读者一样,可以感受到原文的种种意蕴。
2.核心概念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Nida),因此他认为翻译决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翻译也是一门技巧,但归根结底,出神入化的翻译则是一门艺术。
奈达翻译定义的最新译文作者:李田心来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01期摘要:奈达翻译定义被误译并盛行于翻译界,错误翻译定义的译文将一种求似的翻译理论误读和误译为求等的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翻译求似不求等,其翻译定义中的信息是意义和风格。
信息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的,原语显现原语信息,接收语则再现接收语信息。
奈达翻译定义的最新译文应为“翻译以意义为先,风格为次,用原语最相当的接收语再现接收语信息。
”关键词:奈达翻译定义;误译;最新译文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1)01-0063-03一、奈达翻译定义被误译的情况及其成因奈达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with C.R. Taber, Leiden: E.J.Brill. 1969)中论述了翻译的性质,给翻译下了定义。
他写道: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1]1983年译论家谭载喜教授在介绍奈达的翻译理论时,将此定义误译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和文体风格上,在译文语言中采用最接近而又自然的同义语再现原文信息。
“同义语”这一术语由该译论家制造。
语言学术语中有“同义词”,没有“同义语”,但“同义词”指的是同一语言中意义相同的词。
翻译是语际转换,肯定不能说用最接近而又自然的同义词再现原文信息。
在后来的文章中,定义译文中的“同义语”变成了“对等语”。
这一改变的原因该译论家没有说明,我们也无法推测。
奈达翻译思想简介摘要:尤金・奈达(EugeneA Nida)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他的著作横跨45年,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
对大量翻译问题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圣经》的翻译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我国学术门户开放后较早引进的当代外国学者的译学理论,他的翻译观也是国内译界评价和引用,探讨最多的,成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 dynamic equival ence functio nal equival ence一.奈达翻译思想简介1.发展阶段奈达的翻译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社会符号学阶段(《新编奈达论翻译》谭载喜)描写语言学阶段(40-50年代),他主要从语言的词法,句法并结合翻译理论阐述语言的本质和语际翻译关系,试图找出更加科学的语言翻译转换规律。
交际理论阶段(60年代),他从理论到实践深入系统地阐述了翻译问题,他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一种文学的再创造,而且还是一门科学。
社会符号学阶段(70年代以后),他主要研究语义以及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他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现象,对这种符号现象的解决必须依赖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翻译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原语在译语中忠实地表现出来,让译文读者象原文读者一样,可以感受到原文的种种意蕴。
2.核心概念奈达认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Transla ting consist s in reprodu cing in the recepto r languag 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 ence of the sourcelanguag 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 y in terms of style. 《Theoryand Practic e of Transla tion》Nida),因此他认为翻译决不仅仅是一门科学;翻译也是一门技巧,但归根结底,出神入化的翻译则是一门艺术。
奈达对翻译所下的定义是:“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最高层次的对等(maximal equivalence) “译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
最低层次对等”(minimal equivalence) “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他的功绩在于: 1 、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 动态对等 ' 的翻译标准; 2 、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 3 、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
”(周仪、罗平, 1999 : 32-33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功能翻译基础理论研究摘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操作性不强。
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涉及三种文本:原语文本、译者的图式文本和译语文本。
对于原语文本,最重要的是抓住作者的修辞功能正确理解原语的修辞功能,是产生理想的图式文本的关键。
而正确把握原文的认知图式又是正确理解原文修辞功能的基础。
理想的图式文本来自原文的认知图式,来自对原文作者的修辞意图的准确把握。
在这个图式文本的基础上,产生怎样的译语文本,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一、功能翻译理论简述(一)、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的要点简述如下: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由德国学者让·奈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等效”,即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等效。
奈达认为,通过对原文的分析和解构,翻译者可以理解原文的思想和意图,并将其准确地转化为译文。
根据奈达的观点,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使用适当的词汇和结构来表达原文的含义。
奈达认为,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递和交流的行为。
奈达提出了三个翻译原则,即“翻译为读者”、“翻译为现实”和“翻译为对等”。
首先,“翻译为读者”意味着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术。
其次,“翻译为现实”强调翻译应根据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来进行,以保持译文的时效性和可读性。
最后,“翻译为对等”指的是翻译应该在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中寻求最佳的等效性,以使译文与原文在意义上相等。
在奈达的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被强调。
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翻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进行翻译。
因此,奈达认为,译者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人,而是一种文化中介和创作者。
然而,奈达的翻译理论也有一些问题。
首先,奈达的等效理论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判断。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得出不同的译文,导致译文的多样性。
其次,奈达的翻译理论忽视了翻译的政治和权力关系。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而且也是一种权力关系的体现,翻译者的选择和判断受到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影响。
总的来说,奈达翻译理论对于翻译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强调有积极意义,但在具体操作上仍需兼顾客观性和客观规则。
翻译者应该在创造译文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