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沉积相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3
沉积岩沉积相要点第一章 绪论1.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地壳表层:指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生物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层,称“沉积岩生成圈”或“沉积圈”。
3.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来源:陆源物质,生物源物质,深源物质,宇宙源物质。
第二章 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1.风化作用:是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温度变化、大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一种作用。
(风化作用的地壳表层岩石的一种破坏作用。
)2.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主要发生机械破碎,而化学成分不改变的风化作用。
3.化学风化作用:在氧、水和溶于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母岩遭受氧化、水解和溶滤等化学变化,使其分解而产生新矿物的过程。
4.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破碎阶段、饱和硅铝阶段、酸性硅铝阶段、铝铁土阶段。
5.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残留物质、新生成的矿物、溶解物质。
6.风化壳: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7.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8.紊流: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9.尤尔斯特隆图解:(结合书上的图记忆)(1)颗粒开始搬运的水流速度要比继续搬运所需的流速大,这是因为始动流速不仅要克服颗粒本身的重力,还要克服颗粒间的吸附力才能发生移动。
(2)0.05~2mm的颗粒所需始动流速最小,而且始动流速与沉积临界流速相差也不大。
这说明沙粒质点在流水中搬运时很活跃,容易搬运也容易沉积,故常呈跳跃式前进。
(3)大于2mm的颗粒其搬运与沉积的两个流速曲线更接近,但两者的流速值也都是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加。
故砾石不能长距离搬运,并多沿河底呈滚动式前进。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沉积相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沉积岩中具有相似性质和特征的一组沉积物。
根据沉积相的不同特征和成因,可以将其分为多个类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沉积相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物源沉积相物源沉积相是指沉积物来源于特定物源地区的沉积相类型。
根据物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陆源沉积相、海洋沉积相和湖泊沉积相。
1. 陆源沉积相:陆源沉积相主要由陆地上的物质经由河流、冰川等运动而形成。
其中包括冲积平原、河道、冰川前缘等。
这些沉积相的特点是颗粒较大,沉积速度较快,沉积物通常为砂砾、砂等。
2. 海洋沉积相:海洋沉积相是指由海洋中的物质沉积而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海底扇、大陆坡、海底平原等。
海洋沉积物通常是细粒沉积物,如泥、粉砂等,沉积速度较慢。
3. 湖泊沉积相:湖泊沉积相主要由湖泊中的物质沉积而形成,包括湖泊三角洲、湖滨平原等。
湖泊沉积物通常是细粒沉积物,如泥、粉砂等。
二、环境沉积相环境沉积相是指沉积物形成的特定环境下的沉积相类型。
根据环境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河流沉积相、湖泊沉积相、海洋沉积相和沉积盆地沉积相。
1. 河流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是指在河流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河道、冲积平原等。
河流沉积物通常为砂砾、砂等,沉积速度较快。
2. 湖泊沉积相:湖泊沉积相是指在湖泊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湖泊三角洲、湖滨平原等。
湖泊沉积物通常为细粒沉积物,如泥、粉砂等。
3. 海洋沉积相:海洋沉积相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海底扇、大陆坡、海底平原等。
海洋沉积物通常为细粒沉积物,如泥、粉砂等。
4. 沉积盆地沉积相:沉积盆地沉积相是指在沉积盆地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湖泊盆地、海盆等。
沉积盆地沉积物的特点与其所属的环境有关,可以是砂砾、砂、泥等。
三、气候沉积相气候沉积相是指沉积物形成的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相类型。
根据气候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干旱沉积相、湿润沉积相和寒冷沉积相。
1. 干旱沉积相:干旱沉积相是指在干旱地区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沙漠沉积相、盐湖沉积相等。
沉积岩与沉积相沉积岩与沉积相是沉积学的重要内容,它们反映了沉积物的形成环境、条件和特征,对于理解地质历史、恢复古地理、探索矿产资源等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沉积岩与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和应用。
沉积岩的概念和分类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成岩作用等形成的一类岩石,它们占地壳上层的约75%的面积,但只占地壳总体积的约5%。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风化作用:指基岩在大气、水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物理破碎和化学分解,产生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
搬运作用:指风化产物被流水、风、冰川、重力流等流体或固体介质搬运到其他地方的过程。
沉积作用:指搬运介质的动力不足时,风化产物在一定区域内堆积或沉淀形成沉积物的过程。
成岩作用:指沉积物在地下受到压力、温度、流体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压实、胶结、重结晶、置换等变化,最终转变为坚硬的岩石的过程。
根据沉积物的来源和成分,沉积岩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碎屑岩:由碎屑物质(如砂砾、粘土等)组成的沉积岩,如砂岩、页岩、砾岩等。
化学岩:由溶解物质(如碳酸盐、硫酸盐等)在水中发生化学反应或生物作用而沉淀形成的沉积岩,如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等。
生物岩:由生物遗骸或分泌物(如碳酸钙、硅酸盐等)组成的沉积岩,如珊瑚礁、硅藻土、煤等。
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沉积相是指具有相似生成环境和特征的一组或一套沉积物或沉积岩。
它是反映沉积环境和条件的综合标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沉积物组分:指沉积物中所含有的不同类型和比例的颗粒、杂基(基质)、胶结物等。
沉积物结构:指沉积物中颗粒或杂基之间的排列方式和联系方式,如层理、颗粒支撑性质、孔隙结构等。
沉积构造:指由于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营力作用,在沉积过程中或之后形成的各种形态特征,如层面构造(波痕、槽模等)、变形构造(褶皱、断层等)、生物构造(生物遗迹、生物痕迹等)等。
沉积物组合: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不同类型和性质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叠置关系和变化规律,如岩性组合、层序组合、相带组合等。
一、名词解释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长石砂岩arcose sandstone: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Q<75%,F:R>3:1,石英颗粒一般不规则,且磨圆度差。
二、填空1、某碳酸盐岩矿物成分为:方解石96%,白云石4%;结构组分为:鲕粒71%,亮晶29%。
该岩石命名为:亮晶鲕粒石灰岩。
2、某岩石含细砾为60%,粉砂28%,泥12%。
运用三级命名法则,该岩石命名为:含泥粉砂质细砾岩。
3、组成白云岩和石灰岩的主要矿物分别是白云石和方解石。
三、简答1、鲍马序列的主要特征?答:鲍玛序列是浊积岩的一典型沉积序列,由A.B.C.D.E五段构成。
各段特征及成因如下:①A段:底部递变层段,主要由砂岩组成,近底部含砾石。
粒度下粗上细,发育正递变层理,底面见槽模及沟模。
它是浊流能量逐渐减弱,递变悬浮沉积的产物。
②B段:下平行纹层段,与A段为渐变关系,比A段细主要为中砂和细砂,含泥质,具水平层理。
若B段为底,底部可见冲刷面。
③C段:变形波纹层段,以粉砂为主,有细砂和泥质可见波纹层理、包卷层理及滑塌变形层理。
④C段:上水平纹层段,主要由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构成,具断续水平层理。
⑤E段:块状泥岩段,主要为泥岩,具块状层理。
上述序列说明,从A段——E段是浊流流动强度及悬浮沉积物沉积速度由强逐渐减弱的过程。
2、碎屑岩粒度三级命名法的命名原则?答: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粒级定岩石的主名,为“XX岩”;含量介于50~25%的粒级以形容词“XX质”的形式写在主名之前;含量在25~10%的粒级作次要形容词,以“含XX”的形式写在最前面;含量小于l0%的粒级一般不反映在岩石的名称中。
3、单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有哪些?双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有哪些?潮坪环境有哪些典型沉积结构?曲流河边滩有哪些典型沉积结构?答:单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除鱼骨状(羽状)层理、丘状层理、浪成波纹层理和冲洗层理外,其它的如板状、槽状、楔状、平行层理、爬升层理等主要层理类型都可在单向水流中形成。
地层的沉积相及沉积环境地层是地球表面不同岩石的堆积序列,其中沉积岩层是沉积岩和沉积物构成的。
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描述了这些沉积物的特征和形成背景。
了解地层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对于研究地质历史、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相沉积相是指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特征,反映了沉积物的组成、结构、纹理和化学性质。
根据沉积物质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沉积相。
常见的沉积相包括:水下沉积相水下沉积相是指在水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如海相、湖相和河相。
海相沉积物通常具有明显的海底沉积结构,如潮汐沉积、浪潮沉积和海底碎屑沉积。
湖相沉积物则呈现出平静水体的特征,如泥页岩和石灰岩。
河相沉积物则主要是由河流带来的碎屑颗粒构成的。
陆相沉积相陆相沉积相是指在陆地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如沙漠相、冲积扇相和盆地相。
沙漠相沉积物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砂岩、页岩和泥岩组成。
冲积扇相沉积物是由山脉中的河流带来的碎屑颗粒在冲积扇上堆积而成的。
盆地相沉积物主要是在构造盆地中形成的,沉积物类型多样,包括泥岩、煤炭、盐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堆积的具体地理位置和特定环境条件,包括盆地、海陆界面和陆相地表等。
沉积环境不仅影响着沉积相的形成,还决定了沉积岩层的分布和性质。
海相沉积环境海相沉积环境主要包括近岸海域、大陆架和深海盆地等。
近岸海域是沉积物最活跃的区域,常见的沉积物有砂岩、页岩和泥岩。
大陆架是海底浅海区域,在这里形成的砂岩和碳酸盐岩通常与生物作用有关。
深海盆地是海水深埋的区域,常见的沉积物包括深海碳酸盐岩和热液沉积物。
陆相沉积环境陆相沉积环境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沙漠和冰川等。
河流是地表水体流动的区域,河流带来的碎屑颗粒在这里堆积形成沉积岩。
湖泊是由于地形或气候变化而形成的静止水体,主要沉积物有泥岩和煤炭等。
沙漠是干旱地区的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物是风成沉积岩。
冰川是寒冷地区的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物有冰碛石和冰碛土。
沉积岩与沉积相沉积过程是生物演化、地球动力学、气候环境演变、地质灾害等地球行为的产物。
在这一过程当中,沉积相是对沉积物理化学特征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的一种刻画,而沉积岩是沉积过程中初始的沉积物质流动、沉积物质变化,形成不同组分、不同色带、不同构造的地球岩层。
沉积相定义沉积相是指任意时期在一个地理区域内,某一种或多种沉积物质在特定地质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物理特征、沉积结构、成因、厚度等特征的地质单元。
沉积相的划分是基于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形成的岩层厚度、颜色、花纹、质地、成分、构造、化石含量等特征,从而可以区分岩层的沉积环境,了解环境富含哪些生物、矿物质等物质成分,乃至推测出当时的气候、地质构造等,这对于地质分析和资源勘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划分方法沉积相的划分方法又分为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定性方法主要是通过比较岩层的特点,分析它们的颜色、成分、结构、化石、沉积构造等特征,判断出其沉积相。
这种方法依赖于岩石学知识的应用,对经验和常识的积累也有很大的要求。
定量方法则是利用一些物理化学数据,如砂粒大小、矿物组分、粘土含量、有机质含量、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微体化石组合等,经过归一化和换算等优化方法,形成定量判据,然后根据样品数据判别所处的沉积相。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需要有相对严密的数据支撑,并且需要进行统计和计算,能够获得比定性方法更精确的沉积相。
沉积相的分类沉积相的分类方式较多,我们在这里介绍三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以岩层类型为基础的分类这种方法的分类是按照岩层类型进行区分,一般包括了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和构造岩。
其中,沉积岩的分类比较灵活,可以按照沉积砂、泥、粉砂、生物碎屑等组分分类,也可以按照常见的沉积环境(如湖沼沉积、滨海沉积、水平地层沉积、斜坡岩、盆地沉积等)分类。
2.根据沉积环境的分类这种方法是按照不同的沉积环境进行分类。
比如湖泊、河道、海洋、风沙、冰川等不同的沉积环境就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沉积相。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沉积相是指在地质历史长期作用下,由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沉积相类型。
沉积相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等因素来进行的。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沉积相的分类及其特点。
1. 海相沉积相海相沉积相是指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类型。
海相沉积物主要由碳酸盐、硅质和有机质等组成。
海相沉积相的特点是沉积物层次分明,沉积速度较快,沉积物质量较大,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生物化石。
2. 湖相沉积相湖相沉积相是指在湖泊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类型。
湖相沉积物主要由碳酸盐、硅质和有机质等组成。
湖相沉积相的特点是沉积速度较慢,沉积物质量较小,沉积物中有大量的有机质和生物化石。
3. 河流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是指在河流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类型。
河流沉积物主要由砂、泥和碎屑等组成。
河流沉积相的特点是沉积速度较快,沉积物质量较大,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碎屑和沉积结构。
4. 沉积盆地沉积相沉积盆地沉积相是指在沉积盆地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类型。
沉积盆地沉积物主要由碳酸盐、硅质和有机质等组成。
沉积盆地沉积相的特点是沉积速度较慢,沉积物质量较大,沉积物中有大量的有机质和生物化石。
5. 沉积岩沉积相沉积岩沉积相是指在沉积岩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类型。
沉积岩沉积物主要由砂、泥和碎屑等组成。
沉积岩沉积相的特点是沉积速度较慢,沉积物质量较小,沉积物中有大量的碎屑和沉积结构。
沉积相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等因素来进行的。
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对于地质学研究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沉积相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及研究进展一、沉积岩概述1.定义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原始物质成分(沉积物),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它是地壳中三大岩类之一,具有岩石的共同属性;是地壳中地质作用的产物;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环境中是稳定的;是矿物的集合体。
2.基本特征①沉积岩(主要)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形成并稳定在地壳表层。
②沉积岩与岩浆岩、变质岩具有相似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但仍有很大差别。
外动力地质作用③生物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④沉积岩具有特殊的复杂多样的结构与构造。
⑤沉积岩形成过程的空间与时间跨度大,阶段性明显,分异作用普遍。
3.分布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分布十分广泛。
具体地说,①面积陆地的大约3/4被沉积物(岩)所覆盖,而海底几乎全被沉积物(岩)所覆盖。
②体积沉积岩约占岩石圈体积的5%,而岩浆岩和变质岩约占95%。
③厚度沉积岩在地壳表层各处的具体厚度变化很大。
有的地方可达几十公里,如高加索地区,仅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沉积厚度就达20~30km;但有的地方则很薄,甚至没有沉积岩的分布,直接出露着岩浆岩和变质岩。
④分布区域现代和古代沉积物大量沉积的场所为:大陆边缘和大陆内部的拗陷带。
4.分类沉积岩的分类是沉积岩石学研究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①分类的原则A.分类要明确清晰而有系统性,要正确反映客观事实的内在联系。
B.分类切记要能够便于应用和操作。
②综合分类(冯增昭,1982,1992)首先根据沉积岩的形成作用划分大类和基本类型,然后根据粒度、主要成分特征及是否可燃等细分。
我们采用的分类方案。
二、沉积相的基本概念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观单元。
如山地、高原、冲积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2.沉积环境沉积作用进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物理上、化学上和生物学上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表(塞利,1970年)。
即是说有沉积物堆积并保存的环境区域,如河流、湖泊、三角洲、滨海、浅海、深海等。
一、名词解释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宇宙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沉积后作用形成的岩石。
长石砂岩arcose sandstone: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Q<75%,F:R>3:1,石英颗粒一般不规则,且磨圆度差。
二、填空
1、某碳酸盐岩矿物成分为:方解石96%,白云石4%;结构组分为:鲕粒71%,亮晶29%。
该岩石命名为:亮晶鲕粒石灰岩。
2、某岩石含细砾为60%,粉砂28%,泥12%。
运用三级命名法则,该岩石命名为:含泥粉砂质细砾岩。
3、组成白云岩和石灰岩的主要矿物分别是白云石和方解石。
三、简答
1、鲍马序列的主要特征?
答:鲍玛序列是浊积岩的一典型沉积序列,由A.B.C.D.E五段构成。
各段特征及成因如下:①A段:底部递变层段,主要由砂岩组成,近底部含砾石。
粒度下粗上细,发育正递变层理,底面见槽模及沟模。
它是浊流能量逐渐减弱,递变悬浮沉积的产物。
②B段:下平行纹层段,与A段为渐变关系,比A段细主要为中砂和细砂,含泥质,具水平层理。
若B段为底,底部可见冲刷面。
③C段:变形波纹层段,以粉砂为主,有细砂和泥质可见波纹层理、包卷层理及滑塌变形层理。
④C段:上水平纹层段,主要由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构成,具断续水平层理。
⑤E段:块状泥岩段,主要为泥岩,具块状层理。
上述序列说明,从A段——E段是浊流流动强度及悬浮沉积物沉积速度由强逐渐减弱的过程。
2、碎屑岩粒度三级命名法的命名原则?
答: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粒级定岩石的主名,为“XX岩”;含量介于50~25%的粒级以形容词“XX质”的形式写在主名之前;含量在25~10%的粒级作次要形容词,以“含XX”的形式写在最前面;含量小于l0%的粒级一般不反映在岩石的名称中。
3、单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有哪些?双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有哪些?潮坪环境有哪些典型沉积结构?曲流河边滩有哪些典型沉积结构?
答:单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除鱼骨状(羽状)层理、丘状层理、浪成波纹层理和冲洗层理外,其它的如板状、槽状、楔状、平行层理、爬升层理等主要层理类型都可在单向水流中形成。
双向水流形成的层理结构:鱼骨状(羽状)层理和冲洗层理,浪成波纹层理也可以形成。
潮坪环境典型沉积构造:层理多样,泥坪上多见水平纹层或水平波状纹层。
混合坪上多为复合层理,砂坪上常见羽状或人字形的交错层理。
砂坪及混合坪上常出现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及叠加波痕。
泥坪和混合坪上可发育有干裂、雨痕、鸟眼、泥皮、足迹、爬痕、虫孔等。
干燥条件下可见石膏及盐类晶体。
此外,再作用面也是重要标志。
边滩典型沉积构造: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波状层理、爬升层理和交错层理。
4、陆源碎屑湖泊相的亚相类型?生油的有利相带?
答:陆源碎屑湖泊相的亚相包括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湖湾、湖泊三角洲。
深湖和半深湖亚相水体深,地处还原或弱还原环境,适于有机质的保存和向石油的转化,是良好的生油环境。
5、简要说明下列岩石的主要形成环境:
亮晶鲕粒灰岩:温暖、强烈扰动的、含CaCO3过饱和的浅水中,并且多处于较强蒸发环境下。
生物格架灰岩:
亮晶砂屑灰岩:水动力条件较强的环境下形成
石英砂岩(石英含量大于90%):石英砂岩为长期搬运后沉积形成的。
杂砂岩:强烈剥蚀以后快速堆积的形成的。
也可能在干旱、寒冷的条件下,短期搬运沉积形成的。
四、分析题
1、根据下面①②③剖面特征描述,分析该沉积环境为何种沉积相?并确定①②③分别为哪种亚相,说明判断依据?
2、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类型,并说明依据,描述不同亚相类型与油气的关系。
依据:从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层序方面逐一论述。
答:根据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
(1)三角洲平原亚相:其岩石类型有砂岩、粉砂岩、泥岩。
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多为中等,具块状层理和各种交错层理。
在垂直河道的断面上,同一层位砂岩呈多个透镜状分布,在平面上,砂体呈分叉条带状展布,泥岩中可见块状层理、水平层理及泥裂和雨痕,可含有大量植物化石,少量动物化石。
(2)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主要沉积物为砂,可有粉砂和泥质沉积。
砂岩砂质较纯,交错层理发育。
泥岩的颜色多为灰色色调。
(3)前三角洲亚相:其沉积物主要为泥、其中可夹有重力流成因的砂。
泥质沉积物的颜色为灰色及深灰色。
含有大量的广盐性生物化石。
三角洲相与油气的关系密切,因为有如下有利条件:
①生油条件:前三角洲,水体安静,有机质含量高,为还原环境,可向石油转化,为良好的生油环境,其中含有机质高的泥岩为良好的生油岩。
②储集条件:三角洲前缘有发育良好的河口砂坝、远砂坝和席状砂等砂体,其砂质较纯,分选性好,储油物性好,并临近生油环境的前三角洲,是良好的油气储集环境。
③盖层条件:三角洲破坏期的海相泥以及分流间湾泥以及三角洲平原的沼泽泥是良好的盖层。
④圈闭条件:三角洲向海推进时,可产生同生滚动背斜及同生断层,形成良好的构造及岩性构造圈闭。
3、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微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
主要依据:岩性特征、层序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
(要求详细论述)。
答: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将曲流河相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四个亚相。
(1)河床亚相:其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次为砾岩,碎屑粒度是河流相中最粗的,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多彩。
缺少动植物化石,仅见破碎的植物枝、干等残体,岩体形态多呈透镜状,底部具明显的冲刷面。
河床亚相又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两个微相:[1]河床滞留沉积:①以砾石等粗碎屑为主,成分复杂,主要为陆源砾石,亦有下伏基岩和沉积层内砾石。
②位于河床底部冲刷面之上,分布不连续,呈透镜状。
③砾石呈叠瓦状向源排列。
④向上过渡为边滩沉积。
[2]边滩沉积:①以砂岩为主,成分复杂,成熟度低,不稳定矿物含量高,常为长石砂岩,岩屑砂岩等。
②粒度变化范围大,主要由砂、粉砂、泥组成,概率图上为两段式,分选中等,向上粒度变细。
③层理类型多样,随粒度向上变细层理规模向上变小,一般说,由下向上,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即具明显的正韵律。
④砂体常呈板状,一般底部有冲刷面。
⑤底为滞留沉积,顶为堤岸沉积。
(2)堤岸亚相:垂向上,常发育在河床沉积的上部,相对河床亚相而言,属顶层沉积,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组成,层理以小型波状交错层理,小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泥岩中可见水平层理,钙质结核,干裂,雨痕,虫迹以及植物根等,还可见植物化石碎片。
岩体形态沿河床两侧呈弯曲的砂垄和舌状,剖面上呈透镜状。
堤岸亚相划分为天然堤、决口扇两个微相。
天然堤沉积:①由细砂、粉砂、泥组成,粒度介于边滩与河漫滩沉积之间。
②纵向上呈砂泥薄互层。
③砂岩中以小型波状、槽状交错层理为主,泥岩中具水平层理,常见钙质结核,干裂,植物根、虫迹等。
④沿河道两侧呈弯曲砂垅状。
(3)河漫亚相:平面上位于堤岸亚相外侧,分布面积广泛,垂向上位于河床或堤岸亚相之上,属河流顶层沉积组合,其岩石类型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岩,层理主要为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河漫亚相划分为河漫滩、河漫湖泊、河漫沼泽三个微相。
河漫滩沉积:①以细粉砂、粘土为主。
②以波状、斜波状层理为主,亦有水平层理,具不对称波痕,泥岩中见干裂,雨痕等。
③化石少见,可见植物碎片。
④岩体常沿河流方向呈板状沿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