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盗窃犯罪的行为方式
- 格式:pdf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1
第1篇一、引言盗窃作为一种侵犯财产权的犯罪行为,历来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预防盗窃案件的发生,本文将结合盗窃案件的法律规定,对盗窃案件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讲解。
二、盗窃罪的定义与构成要件1. 定义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
2. 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盗窃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犯罪客体:盗窃罪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3)犯罪主观方面:盗窃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4)犯罪客观方面:盗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三、盗窃罪的定罪标准1. 数额较大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2. 多次盗窃多次盗窃是指两年内盗窃三次以上的行为。
3. 入户盗窃入户盗窃是指非法进入他人住宅盗窃的行为。
4. 携带凶器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是指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盗窃,或者为了实施违法犯罪携带其他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盗窃的行为。
5. 扒窃扒窃是指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
四、盗窃罪的刑罚1. 刑罚种类盗窃罪的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2. 刑罚适用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财产逐渐增多。
然而,与此同时,盗窃案件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入室盗窃案件。
入室盗窃不仅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益,还对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入室盗窃案件为例,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
二、案件事实2023年5月,某市某小区居民李某在家中休息时,发现家中被盗。
被盗物品包括现金、首饰、电子产品等,总价值约5万元。
经调查,犯罪嫌疑人赵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赵某系小区居民,曾因盗窃罪被判刑,此次作案后潜逃。
三、案件分析1. 犯罪构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赵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进入李某家中窃取财物,其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2. 犯罪形态本案中,赵某已经完成了盗窃行为,并将财物带离现场,属于盗窃罪的既遂形态。
3. 犯罪动机分析赵某的犯罪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贪婪欲望。
赵某在服刑期间没有改过自新,出狱后仍然无法摆脱对金钱的渴望,从而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4. 犯罪手段赵某作案手段较为简单,主要是利用李某家中无人之机,翻墙进入室内进行盗窃。
这表明赵某在作案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
5. 社会影响本案的发生,不仅给李某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同时,赵某的犯罪行为也对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四、法律适用1. 罪名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赵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赵某盗窃金额较大,且曾因盗窃罪被判刑,具有累犯情节。
因此,对其应从重处罚。
第1篇一、案件背景案件名称:李某盗窃案案发时间:2023年3月15日案发地点:某市XX区XX路XX号犯罪嫌疑人:李某,男,25岁,无业受害人:张某,男,30岁,某公司职员二、案件经过2023年3月15日,受害人张某在下班途中,将其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笔记本电脑遗忘在某市XX区XX路XX号的一家咖啡店内。
当晚,犯罪嫌疑人李某在咖啡店内以寻找座位为由,注意到张某遗忘的笔记本电脑。
李某心生贪念,遂趁张某离开后,将该笔记本电脑带出咖啡店,并藏匿于附近一栋废弃的建筑物内。
次日,张某发现笔记本电脑被盗,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经公安机关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公安机关随后对李某进行抓捕,并在其藏匿的地点找到了被盗的笔记本电脑。
三、法律依据本案涉及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四、案例分析1. 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李某在发现张某遗忘的笔记本电脑后,没有归还给失主,而是将其带出咖啡店藏匿,表明其具有明显的盗窃故意。
2. 盗窃行为的客观表现:李某实施了将笔记本电脑带出咖啡店并藏匿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3. 盗窃数额的认定:根据案件事实,被盗笔记本电脑的价值为人民币5000元,属于数额较大,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数额要求。
4. 盗窃情节的认定:李某虽然无业,但盗窃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且具有明显的犯罪目的,属于情节较重。
五、案件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李某进行了刑事拘留。
第1篇一、案件背景(以下为虚构案例,用于说明)案件名称:李某涉嫌盗窃案犯罪嫌疑人:李某,男,30岁,无业。
案件发生时间:2023年3月15日案件发生地点:某市A区某商场案件基本情况:李某于2023年3月15日进入某市A区某商场,在未经店员许可的情况下,将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某品牌手表盗走。
商场监控录像显示,李某作案过程清晰。
案发后,李某被商场保安抓获,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二、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本案应定性为盗窃罪。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举报。
四、案件分析1.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李某作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符合犯罪主体条件。
- 犯罪客体:李某的行为侵犯了商场财产所有权,符合犯罪客体条件。
- 犯罪主观方面:李某有盗窃的故意,符合犯罪主观方面条件。
- 犯罪客观方面:李某实施了盗窃行为,符合犯罪客观方面条件。
2. 盗窃罪的认定:- 根据案件事实,李某盗窃商场手表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 盗窃数额较大,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3. 自首情节:- 李某被商场保安抓获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行为,符合自首情节。
五、案件处理建议1. 对李某的处罚:- 考虑到李某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手段与犯罪工具的分析在刑事案件中,犯罪手段与犯罪工具是犯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犯罪手段是指犯罪分子为实施犯罪行为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而犯罪工具则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工具或设备。
犯罪手段和犯罪工具的分析对于破案和司法审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手段与犯罪工具的分析。
一、犯罪手段的分析1. 强行入室强行入室是一种常见的犯罪手段,犯罪分子通过暴力或技术手段强行进入他人住所或办公场所,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
这种手段通常涉及撬锁、砸门等操作,留下破坏痕迹,研究这些破坏痕迹可以揭示出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以及使用的工具。
2. 偷窃偷窃是一种常见的非暴力犯罪手段,犯罪分子趁着被害人不注意或者利用技术手段迅速将财物盗走。
在这种案件中,物证的保全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对现场留下的指纹、工具痕迹进行分析,推断犯罪分子使用的具体手段和工具。
3. 诈骗诈骗是一种非暴力且隐蔽性较强的犯罪手段,犯罪分子通过虚构事实或采用欺骗手段骗取他人财物。
常见的诈骗手段包括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等。
破解诈骗案件需要仔细分析犯罪分子的诈骗手法和使用的工具,如电话设备、网络技术等。
二、犯罪工具的分析1. 凶器在一些暴力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常常使用凶器进行攻击或威胁。
凶器的种类多种多样,如刀具、枪支、棍棒等。
犯罪现场的勘查和物证检测可以揭示出犯罪分子所使用的凶器类型,有利于案件侦破和定罪。
2. 麻醉药物麻醉药物在一些抢劫、绑架案件中被犯罪分子用于迷晕被害人。
分析麻醉药物的种类和含量,可以推测出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和作案目的。
3. 技术设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犯罪分子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高科技设备进行犯罪活动。
这些设备包括监控摄像头、监听器、黑客软件等。
犯罪现场的勘查和电子取证可以揭示出犯罪分子使用的技术设备以及他们实施犯罪活动的手段和过程。
结语刑事案件中的犯罪手段与犯罪工具的分析对于破案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盗窃罪犯罪行为之比较由于世界各国关于盗窃罪的法律规定及理论认识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盗窃罪犯罪行为的表现相差甚远。
本文从盗窃罪的实行行为以及犯罪对象两个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盗窃罪犯罪行为进行比较。
标签:窃取;占有;非法获取;不动产;无形财产根据我国刑法第264条,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英国《1968年盗窃罪法》规定任何人怀有永久剥夺他人财产的故意,不诚实地将他人的财产据为己有的,构成盗窃罪。
美国《规范刑法典》所规定的盗窃罪其范围极为宽泛,是名副其实的大盗窃罪。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也存在关于盗窃罪含义的差异。
法国刑法中的盗窃罪属于广义的盗窃罪,包含盗窃、抢夺、抢劫等行为;德国刑法和日本刑法仅指狭义的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又由于德日两国的刑法没有规定抢夺罪,抢夺行为被视为盗窃的一种。
由于各国关于盗窃罪的法律法规及理论知识存在较大差异,故而,其犯罪行为的表现必定相差甚远。
一、盗窃罪之实行行为在我国,盗窃罪的实行行为表现为以秘密窃取的方法,将公私财物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并非法占有。
其行为方式是秘密窃取,即行为人采用自认为不使人发觉的方法占有他人财物。
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是意图秘密窃取,即使客观上已被他人发觉或者注视,也不影响盗窃性质的认定。
秘密窃取,可以是被害人不在场时实施,也可以是物主在场,乘其不备时实施。
例如,甲在车站等车,随手将旅行包放在脚边,乙乘甲向前看车之际,迅速将甲的旅行包拉走。
这一行为就是秘密窃取。
但是,利用欺诈的手段窃取财物的行为能否构成盗窃罪的实行行为?例如:某农村年近七十岁的袁某听说黄某能将面值小的钱变成面值大的钱,便将家中的1000元现金交给黄某,让黄某当场变成1万元。
黄某用红纸包着1000元钱,随后“变”来“变”去,趁机调换了红包,然后将调换过的红纸包交给袁某,让袁某1小时后再打开来看。
袁某等黄某走了近1小时后,打开红包发现是餐巾纸。
扒窃式盗窃之我见《刑法修正案(八)》将”扒窃”规定为盗窃的一种行为类型,使之成为一个可以不受数额和次数限制,独立定罪的行为类型,是最有争议和最难把握的一种盗窃行为。
下文将针对扒窃式盗窃入罪的合理性,扒窃行为的界定,犯罪形态及罪与非罪等问题展开论述。
一、”扒窃”入罪的合理性1.立法背景。
扒窃行为发生在公共场所,这是一个比较特定的空间。
虽然扒窃和盗窃在后果方面没有实质上的差异,但是扒窃现象比较普遍,极大地影响了群众的安全感。
立法者认为扒窃者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通常都是多次犯罪的,而且扒窃要取证”三次”以上也是极为困难的。
因为扒窃通常发生在公共汽车,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危害极大。
因此,将扒窃入罪具有现实意义。
2.扒窃入罪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严”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刑法修正案(八)》的总体评价是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其中”扒窃”入罪就是体现了刑法严厉性的一面。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刑事政策中具有策略性的惩治政策。
正确理解我国刑法中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我们需要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三个关键字:”宽”、”严”和济”加以科学界定。
(1)宽严相济之”宽”,当然来自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宽大”,其确切含义应当是轻缓。
刑罚的轻缓,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
该轻而轻,是罪刑均衡的应有之义,也合乎刑法公正的要求。
对于那些较为轻微的犯罪,就应当处以较轻之刑。
(2)宽严相济中的”严”,即该作为犯罪处理的一定要作为犯罪处理,该受到刑罚处罚的一定要受到刑罚处理,这也就是司法上的犯罪化与刑罚化。
与此同时,宽严相济之严还含有严厉之意。
这里的严厉主要是指判处较重刑罚,当然是指该重而重,而不是指不该重而重,当然也不是指刑罚过重。
(3)宽严相济,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济”。
这里的”济”是指救济、协调与结合之意。
因此,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仅是指对于犯罪应当有宽有严,而且在宽与严之间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平衡,互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以避免宽严皆误结果的发生。
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痕迹特征分析砸窗盗窃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往往会使用工具将窗户打碎,进入室内实施盗窃行为。
此时,砸碎的玻璃残片和痕迹将成为破案关键证据之一。
本文将对砸窗盗窃案件中的玻璃痕迹特征进行分析。
1. 碎片形态在砸窗盗窃案中,玻璃碎片的形态多种多样,与破碎工具、碎片的尺寸和形状以及落地方式等因素有关。
通常情况下,砸碎的玻璃碎片呈现不规则形态,大小不一,尖锐的边缘往往具有天然的抠痕痕迹,颜色以无色透明较为常见。
2. 破碎方式玻璃的破碎方式通常包括剥落破裂、星形裂纹破裂、平面破裂等。
其中,星形裂纹破裂是最常见的破碎方式。
此种破碎方式表现为玻璃表面出现以一点为中心放射状裂纹,称之为玻璃星纹。
相较于其他破碎方式,玻璃星纹破碎方式具备鲜明的特征,因此在现场勘查中应格外关注。
3. 落地位置砸碎的玻璃残片在落地位置、堆积方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特征,这可以为侦破案件提供一定的线索。
通常情况下,残片会沿着犯罪嫌疑人进出的路径洒落在地,这说明了作案人员的行进方向和标的物的位置关系。
此外,由于破碎时产生的能量的不同,残片沉积的方式也不同。
较小的碎片易于随着空气流动而飘散,而较大的碎片则会“跳跃”并沉积在较远的位置,在现场勘查时应加以注意。
4. 残留工具痕迹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砸窗盗窃案时往往会使用锤子、螺丝刀、石头等工具来破坏玻璃,可以通过残留的工具痕迹来追踪犯罪嫌疑人。
由于使用工具的不同,残留的痕迹也不同,例如使用石头砸击时,玻璃上会留下不规则的凸起痕迹,而使用钢爪子破碎时,痕迹为刀刃状。
因此,在现场勘查中应特别注意工具残留痕迹的检查。
总之,在砸窗盗窃案件中,玻璃痕迹的特征对侦破案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玻璃残片、破碎方式、落地位置、残留工具痕迹等方面的分析,可以获得有效的线索,并有效地帮助警方追踪犯罪嫌疑人,最终达到成功破案的目的。
盗窃罪的思想小总结怎么写盗窃罪的思想小总结(1000字)盗窃罪是指主观故意的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在法律上,盗窃罪是被认为是一种对社会财产秩序和公民财产权益的严重危害,因此也是被罪刑法定原则重点打击的对象之一。
盗窃罪的思想包含了个体的欲望、道德观念等多重因素,下面将对盗窃罪的思想进行小总结。
首先,盗窃罪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个体的欲望。
直接驱使人实施盗窃犯罪的原因大多是个体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在现代消费社会,物质与财富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目标之一。
尤其在贫富差距加大和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出于对物质享受的渴望而选择以非法手段获取财物。
这种个体的欲望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更多的是一种过度的欲望和贪婪,推动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选择犯罪行为。
其次,盗窃罪的思想也与个体的道德观念有关。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
道德观念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它以利他主义和合作为基础,促使人们在追求个体利益的同时也考虑到其他人的权益。
然而,一些人的道德观念可能相对薄弱,无法准确评估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伤害。
他们可能对权益进行过度的忽视,以致于将自己的个人利益置于他人之上,最终选择犯罪行为,实施盗窃罪。
在没有明确自控机制和正确价值观的情况下,个体倾向于满足自身需求而对他人权益漠视,这促成了盗窃罪的产生。
此外,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盗窃罪的思想形成。
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可能导致一些人对法律和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并将盗窃犯罪作为一种看似可以解决生活困境的方式。
经济条件的贫困和不平等,可能激发个体对他人财富的嫉妒和敌视,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
因此,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对于预防盗窃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教育对于盗窃犯罪思想的塑造和预防也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是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传播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个体素质的提升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一)概念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二)客观构成要件:取走他人的数额较大的财物或多次窃取的行为。
1. 他人的财物(1)盗窃行为指向的财物必须是他人的财物。
包括有体物和无体物,有体物包括了气体、液体、固体,比如煤气、天然气都是盗窃的对象;无体物包括了电力等。
比如粮食,在民法中属于不动产的地上附着物,比如暖气片、马桶、门、窗等。
让自己养的羊吃别人的草,也是一种盗窃。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
将电信卡非法充值后使用,造成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盗用他人公共信息网络上网帐号、密码上网,造成他人电信资费损失数额较大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盗窃网财的行为也可以认为是盗窃。
案例。
(2)他人的财物:他人首先表现为所有权。
共有的财产、保留所有权的财产都是对象。
无主物如空气、自然水、海中的鱼等都不是财产罪中的财物,在禁猎区内捕获的鸟兽,不能成为盗窃罪的对象,可能成立非法狩猎罪。
他人放弃所有权的财物,如果没有第三者当然地取得占有权,一般也不是财物。
但是他人先占无主物取得所有权的,当然是他人的财物。
比如,如果是换钱的机器出现故障,投进去的钱没有换出来,则对于应该换出来的钱的所有权仍然属于机器的设置者。
如果他人解决了这个故障将钱换出,是盗窃。
盗窃存折、储蓄卡、汇款单、通过欺骗等手法,通过银行工作人员、邮局工作人员取得财物的,只定盗窃罪(共罚后行为)(张:诈骗);到提款机取钱的,也是盗窃。
盗窃罪是财产罪,不是所有权犯罪,所以即使没有经济价值,只要有一定的价值,比如情书、纪念品等,都可以成为对象。
违禁物赃物2.窃取的行为本罪在客观构成要件表现为违背财物占有人的意思,以平和手段(非暴力或胁迫的手段)将财物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人占有的行为。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盗窃案,被告人甲,男,30岁,无业。
2019年10月,甲因生活所迫,萌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10月20日,甲携带工具,窜至本市某小区,撬开居民乙家的防盗门,盗走乙家现金人民币5万元、笔记本电脑一台、金银首饰若干。
甲得手后,迅速逃离现场。
11月5日,甲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
二、案件分析(一)犯罪构成1.犯罪主体:甲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系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2.犯罪客体:甲的行为侵犯了乙的财产所有权。
3.犯罪主观方面:甲有盗窃的故意,且明知盗窃行为会侵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仍实施了盗窃行为。
4.犯罪客观方面:甲实施了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二)犯罪情节1.盗窃金额:甲盗窃的金额为人民币5万元,属于数额较大。
2.盗窃手段:甲采用撬锁的方式进入乙家,属于秘密窃取。
3.盗窃后果:甲的盗窃行为给乙造成了财产损失,但未造成严重后果。
(三)相关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三、案例分析(一)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1.甲实施了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行为,侵犯了乙的住宅安全权。
2.甲实施了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侵犯了乙的财产所有权。
3.甲的盗窃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二)关于盗窃罪的刑罚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甲的盗窃行为属于数额较大,应当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考虑到甲的盗窃手段、盗窃后果等因素,建议对甲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22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的剖析3篇2022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的剖析12022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的剖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时会听到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等犯罪的报道,但是许多人却很难区分这些罪名的具体含义。
本文将对这三种罪名进行逐一剖析,以期使读者在法律知识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盗窃罪。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偷窃他人财物实施的犯罪行为。
盗窃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秘密盗窃,即未经他人同意,在不引起他人注意的情况下,拿走他人财物的行为;另一种是入户盗窃,即越过他人住宅的门窗,进入居室并盗取财物的行为。
盗窃的刑法责任,视案情的情节严重程度而定,普通的盗窃罪的最高刑罚是7年有期徒刑,如果盗窃的金额较大,涉及犯罪集团,则刑期将会更长。
其次,我们来看看抢夺罪。
抢夺罪是指以暴力、胁迫等手段,抢劫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
也就是说,抢夺罪比盗窃罪涉及到了暴力因素。
造成轻伤或者身体上疼痛不逾过十天则被认为是轻微伤害,处以行政拘留、罚款或者15日以下拘留或者200元以下罚款;如果涉及到重伤或意外死亡,则会承担更严重的刑事责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区分抢夺罪与抢劫罪,其实就在于是否伴随了暴力因素。
最后,我们来看看抢劫罪。
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等方式,实施抢劫行为。
可以看到,抢劫罪与抢夺罪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抢劫行为涉及更高的暴力强度。
例如,抢夺罪可能只涉及轻微的传打等,而抢劫罪则常常涉及枪支、刀具等凶器。
对于抢劫罪,刑法规定对其的刑罚将更加严厉,可能需要面对至少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或者联合做斥财刑事上的询问查验服务。
总结来说,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在许多情况下存在相似的行为表现,但是刑事法律对于这三种罪名的描述各有不同,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事实情况来判定。
不管是处于立法方面还是潜在犯罪方面,我们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以便在相关事件发生时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并对相关事件保持清醒在现实生活中,盗窃罪、抢夺罪、抢劫罪虽然有些相似,但其法律定义和刑罚的程度却存在明显的差别。
法律实务
zhigong falv tiandi
-62-
2018 年第 01 期 职工法律天地
摘 要:《刑法修正案(八)》将盗窃罪的行为方式修改
增加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
凶器盗窃、扒窃五种。正确理解与把握每种盗窃行为方式是公
安司法机关准确打击盗窃犯罪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
一、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
1.立法目的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历来是盗窃罪的行为方式,
也是盗窃罪最基本的行为方式。立法者一直将此行为作为盗窃
罪的行为方式,就是因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自古以
来就在我国常见高发,并且屡禁不止。
2.“盗窃”的认定
根据1998年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盗窃”的行为就是“秘
密窃取”。所谓“秘密窃取”,就是指实施盗窃的行为人,采
取不明显的方式、方法将财物取走的行为,并且自己认为此行
为不会被财物的所有人或者财物的保管人发现。第一,“秘密”
的对象是特定的,即“秘密”是指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财物的
保管人而言,无关此外第三人。第二,“秘密”是行为人的主
观认识,即是行为人自己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财物所有人或
者财物保管人发现。第三,“秘密”的范围是相对的,即某些
行为形式上是“公然”而实质上是“秘密”。
二、多次盗窃
1.立法目的
多次盗窃作为盗窃罪一种独立的行为模式,主要是基于行
为人对自己的小偷小摸行为心存侥幸,在一段时间内多次盗窃,
虽每次数额不足“较大”标准,但因其对自己的行为不思悔改,
多次违反社会规范,如不及时纠正,极可能造成更严重的社会
危害。
2.“多”之界定
关于何为“多”,根据2013年司法解释:两年内盗窃三次
以上的为“多”。但是,个人认为1998年司法解释:对于一年
内盗窃三次以上的为“多”更加合理。
三、入户盗窃
1.立法目的
入户盗窃作为独立的行为方式加入盗窃罪,主要是因为入
户盗窃潜藏着极强的社会危害性,入户盗窃的行为人一旦被发
现极易引发抢劫、强奸甚至杀人等恶性事件,严重威胁公民的
人身安全。
2.“户”之界定
根据2013年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入户盗窃”就是指为
实施盗窃等行为而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
离的住所实施盗窃的行为。因此,“户”就是指住所,并且“户”
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供他人家庭生活。第二、与外界
相对隔离。一般情况下,例如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虽然
也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但都只是一个临时暂住地,不以长期家
庭生活为目的,因此,不应认定为“户”。如果旅店宾馆、临
时搭建工棚等具备了居住人以供其家庭生活为目的而居住,也
可以认定为“户”。经营与居住二合一的场所,经营时间因为
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不认定为“户”,但在非经营时间,因为其
相对独立并且是以家庭生活为目的,所以可以认定为“户”。
四、携带凶器盗窃
1.立法目的
携带凶器盗窃作为独立的行为方式加入盗窃罪,也是因为
携带凶器盗窃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行为人极可能使用携带的凶器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益。
2.“携带”的认定
关于“携带”的理解,张明楷教授认为:携带,是指在从
事日常生活的住宅或者居室以外的场所,将某种物品带在身上
或者置于身边附近,将其至于现实的支配之下的行为。根据此
定义推导,“携带”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携带”是行
为人的主观故意,即行为人对自己携带凶器这一事实明确知悉,
否则,行为人不知道自己携带了凶器,尽管客观符合,但由于
缺少携带的故意,不能构成“携带凶器盗窃”。第二,“携带”
的目的是为了暴力使用,即行为人“携带”是为了抗拒抓捕时
暴力使用器具为目的,如果只是为了盗窃方便而携带一般的作
案工具,通常不认定为“携带凶器盗窃”。第三,“携带”时
间要符合盗窃行为实施阶段,即行为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携
带”,而不是之前的预备阶段或其他阶段。以上就是“携带”
的三个要件。
五、扒窃
1.立法目的
扒窃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但却是新增的盗窃罪的行为
方式。扒窃作为独立的行为方式加入盗窃罪主要是因为其日益
走高的发生率和给人民群众造成的不安全感。当今社会已从农
业型转变为工业型,外出务工人数和外来人口数量巨大,扒窃
行为已经极大威胁了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并且由于此类犯罪分
子本身流动性大、手段隐蔽而多样,所以较难查获,这也致使
扒窃行为愈发猖獗。
2.“扒窃”的认定
根据2013年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扒窃需要满足两个基本
条件:第一,扒窃行为的发生场所是特定的。该行为必须是公
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发生。第二,扒窃的对象也是特定
的。扒窃的必须是其他人随身所携带的财物。对于“公共场所”
的认定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地点,要求公共场所必须
是社会普通群众一起进行公共活动的地点;二是人群,要求在
公共场所必须有群众聚集才可以。但是对于公共场所实际人数
不需做较高规定。
参考文献:
[1]林山田.刑法各罪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邱叶.盗窃罪客观方面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李冬星.盗窃罪中“多次盗窃”新解[J].法制博览,2013(7).
[4]何墨.入户盗窃中止形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作者简介:
车凌云(1991~ ),男,汉族,江苏溧阳人,法学学士学位;
丁小星(1991~ ),女,汉族,江苏仪征人,法学学士学位。
浅析盗窃犯罪的行为方式
车凌云1 丁小星
2
(1.225000 宝应县人民检察院 江苏 扬州 2.213300 溧阳市人民检察院 江苏 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