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书法(1) 2
- 格式:ppt
- 大小:4.29 MB
- 文档页数:42
第1课汉字与书法一、选择题(45分,每题3分)1.“长期战乱,离愁,太轻易的生死离别,妻离子散的社会现象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
……这时节,各种张扬的,个性的,甚至夸张的生命个体被重视,被渲染,被接受。
”与材料相符的书法大家是() A。
王羲之 B. 阎立本C. 欧阳修D. 郑板桥2.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其书法结构雄伟而笔法秀丽,抽象之美近乎出神入化。
下图是其只有17字的名帖《妹至帖》,本帖的字体特点是A。
笔画详备,结体严整B。
笔画简约,线条流畅C. 法度森严,清峻刚健D。
横平竖直,规矩整齐3.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
《木兰辞》B. 《汉宫秋》C. 《兰亭序》D。
《祭姪文稿》4.书法从自发阶段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是在A。
秦汉时期B. 魏晋时期C。
隋唐时期D. 明清时期5.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
”据此可知,该书法家A. 称赞王羲之富于创造B。
批判王義之对传统的抛弃C. 强调王羲之贡献巨大D。
指出王義之受推崇的原因6.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C. 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D.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7.秦始皇曾经在东巡中立了六块碑刻,下图为其中之一的《泰山石刻》,据传为当时大臣李斯所书。
它的字体应是A. 甲骨文B. 篆书C。
行书D。
楷书8.图是我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作品的字体A。
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B. 字体方正,规矩严整C。
工整清晰,飞洒活泼D。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9.唐代书法中“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
这反映了A. 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
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 唐书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1)发明:西汉早期(考古发现甘肃天水放马滩)。
西汉,帛、竹、木、纸四种书写材料并存。
(2)改进:东汉蔡伦制成“蔡侯纸”(公元105年)——原料易得、造价低廉、实用方便。
(3)外传:经阿拉伯人于12世纪传入欧洲(4)影响(两最):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战国:司南。
《韩非子》中提到“司南”。
(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指南针在航海中使用。
(3)传播: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4)指南针应用和意义: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航行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技术保证(促进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时代的到来)。
3.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有关,商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
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2)应用:唐末宋初开始运用于军事。
武器:火药箭、火炮、火球。
(资料《武经总要》)(3)影响:火药在欧洲的运用,推动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带动采矿冶金业的发展;又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条件,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4.印刷术的进步⑴雕版印刷术:唐朝(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⑵活字印刷术:①发明:北宋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作用:节省雕版的费用,提高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改进:元代:木活字、转轮排字盘;明代:铜活字;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刷的最大一部书。
第7课汉字与书法一、选择题(8小题)1.汉字源远流长,下列字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②③④A. 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 ①②③④D.①③④②解析:C.注意判断各种文字的字体即可,①是甲骨文;②是篆体字;③是隶书;④是楷体。
再根据所学文字的演变规律,不难给出正确答案。
2.2007年10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下图《中国探月》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形象标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解读正确的有:①它是中国汉字②它是中国书法③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的象形特征④它反映了中国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趋势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B 一个汉字的形状和蕴含的信息不可能反映出汉字的演变趋势,故排除④。
3.“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赞美的是()A.王羲之的书法 B.李白的诗C.关汉卿的演技 D.郑板桥的画解析:A “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赞美的是王羲之的书法。
4.《汉书·艺文志》:“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①隶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出现的②隶书的发明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③隶书便于书写④隶书是由甲骨文直接发展演化而来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解析:A 由已掌握的知识就可以排除①④,题中引文体现了②(起于官狱多事)③(苟趋省易)5.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右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顺序是()A.楷书——草书——行书——隶书B.隶书——草书——行书——楷书C.隶书——行书——草书——楷书D.楷书——行书——草书——隶书解析:B 搞清楚各种书法的特点即可。
①是隶书,②是草书,③是行书,④是楷书。
6.右图是2008年奥运会场馆的部分标识,其构思取材于A.楷书B.草书C.小篆D.行书解析:C题中奥运会标识体现了小篆的特点(起笔收笔浑圆,转角处成弧形,线条匀称圆转,字形长圆)。
二年级习字与书法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姿势和握笔方法。
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审美情趣,提高书写能力。
3. 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认识田字格,学习基本笔画。
教学重点:掌握田字格的布局和基本笔画的书写。
2. 第二课:横、竖、撇、捺的书写。
教学重点:掌握横、竖、撇、捺的正确书写方法和顺序。
3. 第三课:钩、点、折的书写。
教学重点:掌握钩、点、折的正确书写方法和顺序。
4. 第四课:偏旁部首的书写。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偏旁部首的书写和结构。
5. 第五课:简单汉字的书写。
教学重点:书写规范、美观的简单汉字。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以示范的方式展示书写技巧,学生跟随模仿。
2. 练习法:学生通过大量练习,提高书写技能。
3. 互动法: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交流,共同进步。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书写进步。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书写质量、规范性和美观度。
3. 阶段性测试:定期进行书写测试,评估学生的书写水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二年级习字与书法上册》教材。
2. 教具:毛笔、墨汁、宣纸、田字格纸、书写用具等。
3. 辅助材料:书法作品、视频教程、图片等。
六、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书写示范。
3. 学生练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巩固所学内容。
4. 互动环节:学生之间互相展示、交流,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练习要求。
七、课后作业1. 按照课堂所学,书写指定的汉字。
2. 观察生活中的书法作品,分析其特点,并与同学交流。
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九、课程进度安排1. 第一周:学习书写基本笔画。
初中语文《汉字与书法》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汉字的结构、笔画、字体等。
2.了解书法的基本知识:书法的发展历程、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和模仿书法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汉字和书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二、教学内容1.汉字的结构和笔画汉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字,其结构主要由“横、竖、撇、捺、点、折”六个基本笔画组合而成。
学生需要了解每个笔画的写法和规范,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2.书法的发展历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甲骨文。
学生需要了解书法的发展历程,包括秦汉、魏晋、唐宋等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3.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中国历代书法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
学生需要了解这些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风格特点,通过欣赏和模仿这些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书法基本功。
4.书法欣赏和模仿书法欣赏和模仿是学习书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书法的内涵和精髓,在模仿中掌握书法基本功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汉字和书法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汉字和书法的基本规律。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书法家的作品,让学生深入了解书法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模仿练习法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书法家的作品,通过手写和临摹的练习,提高学生的书法基本功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笔迹评分法:评估学生的书法基本功和技巧水平。
2.书法鉴赏法:评估学生的书法欣赏和分析能力。
3.作品展示法: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评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案例以下是一节《汉字与书法》教案的实例:教学目标:1.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
2.了解书法的发展历程。
第7课汉字与书法【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课标解读】掌握汉字和绘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秦汉刻石;王羲之、张旭、怀素、欧阳询、柳公权、宋代四大家。
【考试大纲】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A级基础知识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1)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出现了一些___________,这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2)商周时期:商代的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
(3)春秋战国: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
(4)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的文字,后推广书写简便的,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意义:它将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很好的材料。
(2)动力: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
(3)文具: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文具的改进。
2.书法特点:以________________空间和_____________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显现了_____________审美情趣。
3.发展历程(1)实用性文字:①秦小篆_______________②汉隶_________________(2)自觉的书法艺术:魏晋南北朝原因:①社会动荡、政治混乱,士人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融入绘画之中。
②佛道发展,文化多元。
③造纸术的传播,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代表:东晋___________,其书法理论是。
(3)新的高峰:隋唐原因:唐代国家的统一,国势强盛,经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兴盛,文化全面辉煌。
特点: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书法_________日趋成熟。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二单元第7课汉字与书法(含解析)课程标准:概述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从汉字起源到“书同文”1.文字作用(1)记录人们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
(2)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
2.汉字演变(1)出现:①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
②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
③商周:“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发展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为文字统一提供了条件。
②措施:秦始皇以秦国小篆为基础,推行“书同文字”。
③意义:为隶书推广奠定了基础,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书艺历程1.形成条件(1)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提供载体。
(2)士人群体形成,是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
(3)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
2.发展历程(1)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抒情达意。
(2)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内容有机融合,成为表现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个性的独特的艺术。
1.对先秦文字的认识(1)甲骨文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字”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而不是隶书。
2.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特征(1)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遵循一定章法的独特艺术。
(2)汉字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以自由而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形体、感情和气势。
(3)它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3.如图作品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颜家庙碑》书法豪迈雄壮,笔画详备,结构严整,重视规范法度。
该书法反映了当时王朝鼎盛,社会安定的现实。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课程标准]一.《标准》内容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标准》分析1、古代中国的书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由于中国文字的固有特色,中国古代往往书画一体,即使后来各分其途,也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之处颇多。
在学习中,可从汉字和绘画的起源谈起,概述其演变历程,进而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问世,各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家众多,作品特色鲜明,其中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最有代表性,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通过了解典型的文学成就和作者,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形成对中国文学的整体认识。
3、中国戏剧在古代亦独树一帜,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剧目繁多,剧种多样,在民间和宫廷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京剧是中国戏剧界的一朵奇葩。
学习中可以京剧为典型,通过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进而阐明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辉煌成就。
4、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科学技术与文化方面的成就灿烂辉煌,世所瞩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卓著。
本专题主要阐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成就,精选亍一些天文学、算学、医药学的科技文化典型为基本内容。
在学习中,可通过对张衡、祖冲之、李时珍等科学家以及成就的了解,进而认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文化成果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课前练习]一、科技成就二、汉字与书法三绘画四文学五戏剧[精析与探究]1.古代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1)天文历法:夏朝的《夏小正》;殷商有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确立了19年7闰的历法原则,天文学著作有《甘石星经》;西汉时期制订“太初历”,留下太阳黑子的记录,张衡发明地动仪;唐朝僧一行制订《大衍历》,实际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宋朝沈括著《梦溪笔谈》,提出“十二气历”;元朝郭守敬制作高表,制订《授时历》。
专题09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知识贮备】1、汉字1.汉字形体的大致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甲骨文:殷商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且连贯成句甚至成篇,具有了文字的所有要素。
在已发现的数十万件甲骨文片上,目前人们只识别出一千多字。
其主体是象形字。
金文:西周时,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所以叫钟鼎文或铭文。
其特点是比甲骨文规范,文字笔画讲究线条美。
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多象蝌蚪状,样式较为美观,也叫它“籀文”或“石鼓文”。
小篆:秦统一六国,李斯主持整理简化文字,做到“书同文”。
这种字笔画少于大篆,便于识记,人们称为小篆。
隶书:兴于汉,笔画变曲为直,结构简化,统称为“隶书”。
其又分为古隶(秦)与今隶(汉)。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
其更讲究横平竖直,规范美观,很便于识记和书写。
草书:起于汉代。
由于书写工具变硬(刀刻)为软(毛笔写),书写材料变成帛或纸,人们觉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地写楷书不快捷,于是顺势将笔画连写,这就成了草书。
它又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行书:成于东汉末年。
鉴于草书好写难认,人们采取折中之道,在楷书于草书之间,创造出一种新字体,既好写又好认,因此叫它“行书”。
2.汉字的造字法:“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象形字属于独体字。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