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分析试样的采集和前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50
分析样品的预处理在分析样品之前,我们通常需要进行样品的预处理。
样品的预处理目的在于减少或消除样品中的干扰物质,提高所要测定物质的测定灵敏度和准确性。
以下是样品预处理的一些常见方法和技术。
1.溶解和稀释:对于固体样品,我们通常需要将其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便进行后续的测试。
在溶解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不完全溶解、化学反应等问题,这时可以考虑改变溶剂的性质、溶剂温度、溶剂处理时间等方法来解决。
2.过滤:样品中常常会含有悬浮物、杂质等,通过使用不同孔径的过滤器可以将这些杂质过滤掉,得到干净的样品溶液。
过滤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析要求来确定过滤介质和过滤孔径。
3.浓缩:在一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测定样品中微量物质的含量,而样品的体积过大或浓度过低,这时可以使用浓缩方法来提高所要测定物质的浓度。
一般浓缩方法有蒸发浓缩、冷冻浓缩、萃取浓缩等。
4.萃取:样品中可能存在各种不同相的物质,我们需要将所要分析的物质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这时可以使用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液萃取等方法来实现。
具体选择方法应根据所要分析物质的性质和样品的特点来确定。
5.补充试剂:为了提高分析灵敏度和准确性,有时需要在样品中添加一些试剂。
例如,pH调节剂可以调节样品的酸碱度,表面活性剂可以改善分析物质的溶解性和传质速度,络合剂可以形成络合物增大分析物质的测定信号等。
6.去除干扰物质:在样品中常常存在各种干扰物质,它们可能会影响我们所要测定物质的测定结果。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去除或减少这些干扰物质的影响。
常见的方法有沉淀分离、离子交换吸附、膜分离、柱层析等。
7.校正和标定:在样品预处理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校正和标定,以确保所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校正和标定通常通过使用标准参照物、内标法、外标法等方法来进行。
总之,样品的预处理在分析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恰当的预处理方法,我们可以提高样品的纯度、去除干扰物质、提高分析信号、减小误差等,从而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化学取样方法和样品的前处理化学取样方法和样品的前处理是化学分析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取样方法和样品前处理可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化学取样方法和样品前处理的步骤,包括固体样品的研磨、溶解、萃取和过滤,液体样品的稀释和预处理,以及气体样品的取样及前处理方法。
固体样品的前处理方法:1.研磨:对固体样品进行研磨可以增加表面积,有利于后续的溶解或萃取步骤。
常见的研磨方法包括用搅拌器搅拌、用研磨机研磨或用球磨仪球磨等。
2.溶解:将研磨后的固体样品溶解到适当的溶剂中,便于后续的分析。
选择溶剂时要考虑样品的性质和分析要求,例如选择水、有机溶剂或酸溶剂等。
3.萃取:有时需要将固体样品中的目标成分提取出来,常用的方法有溶剂萃取、超声波萃取、固相萃取等。
具体方法和条件取决于目标物质的性质和样品的复杂程度。
4.过滤:对于含有固体颗粒的溶液,需要使用滤纸或滤膜进行过滤,去除杂质物质,得到纯净的溶液供分析使用。
液体样品的前处理方法:1.稀释:对于浓缩的液体样品,为了确保分析的准确性,有时需要对样品进行稀释。
稀释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溶剂和稀释倍数。
2.酸碱调节:对于一些需要特定pH值的分析,需要进行酸碱调节。
例如,对于金属离子的分析,可以使用酸或碱调节pH值,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
3.清洗:对于含有杂质的液体样品,需要进行清洗处理,以去除杂质。
常见的清洗方法包括用纯净水冲洗、用溶剂冲洗或用酸碱溶液清洗等。
气体样品的取样与前处理方法:1.取样:气体样品的取样可以使用气袋、吸管、气泵等装置进行。
取样时要注意避免外界空气的污染,尽量在清洁环境下进行。
2.浓缩:有时需要浓缩气体样品中的目标成分,一般可以使用气相色谱仪等装置进行浓缩,提高分析的灵敏度。
3.过滤:对于气体中的颗粒物质,可以使用过滤器进行过滤,去除颗粒物质,得到纯净的气体样品。
总之,化学取样方法和样品前处理的步骤取决于具体的分析要求和样品的性质。
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在化学分析实验中,样品的前处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样品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准备等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减少干扰物质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化学检测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样品前处理技术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样品采集的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后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样品采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范,并且进行相应的处理。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样点的选择:采样点的选择要保证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避免被干扰或污染。
2. 采样容器的选择:根据不同的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容器,避免样品与容器产生化学反应。
3. 采样环境的调节:根据不同的样品特性和检测方法,调节采样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保证采样结果的准确性。
4. 采样工具的消毒:在采样前,应对采样工具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二、样品处理样品处理是样品前处理技术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后续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样品处理主要包括样品的预处理、提取和制备等步骤。
1. 样品的预处理: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对小样品进行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通常包括样品的破碎、研磨、干燥和拌匀等处理,以便后续提取和检测。
2. 样品的提取:样品的提取是为了将目标成分从样品基质中分离出来,以便后续检测。
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萃取、固相萃取、膜分离等。
3. 样品的制备:样品的制备是将提取的目标成分转化成适合分析的形式,通常包括色谱、质谱、光谱及化学分析等。
三、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1. 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将目标成分从样品基质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常用的提取方法。
主要利用溶解度差异,通过不同溶剂的选择,实现对目标成分的提取。
通常使用的溶剂有乙醚、氯仿、苯、醋酸乙酯等。
2. 萃取法:萃取法是利用液液分配系数的差异,将目标成分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的一种方法。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第二章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2-1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定量分析过程,一般包括下列步骤:试样的采取和制备;试样的预处理;干扰组分的掩蔽与分离;分析方法的选择和测定;分析结果的计算和评价。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是指先从大批物料中采取最初试样(原始试样),然后再制备成供分析用的最终试样(分析试样)。
一、采取试样的一般原则试样采取与制备的重要性和意义;采取试样的基本原则:具有代表性1.现场勘查并收集资料2.保证试样的代表性3.采样量符合要求4.合理保存二、固体试样的采取1. 矿石试样a.采样点的布设(汽车、火车、轮船、矿堆、传送带)根据物料的堆放情况,选择不同方案从不同部位和深度合理选取采样点(分布均匀合理)b.固体试样湿存水的去除去除湿存水的目的:对于样品中的湿存水,在分析之前,必须先将其烘干(对于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可采用风干或真空干燥的办法),才能进行样品分析,这样测得的结果才是恒定的。
对于水分的测定,可另取烘干前的试样进行测定。
表示方法:干基c.固体试样的制备从已堆好的物料堆中采取试样时,应从物料的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分别采取试样。
采样公式:Q=K·d aQ—采取试样的最低质量(kg);K—经验常数(或缩分常数),通常在0.02~1之间;d—试样中最大颗粒的直径(mm)。
如:采样某矿石试样,若试样的最大直径为10mm,K≈0.2,则应采集试样的最低量Q是:Q≥0.2×102=20(kg)试样制备经过:破碎、过筛、混匀和缩分四个步骤。
注:在每次缩分时,试样的粒度与保留的试样量之间,都应符合取样公式,否则就应进一步破碎,才能缩分。
例:有试样20kg,粗碎后最大粒度为6mm左右,已定K值为0.2,问应缩分几次?如缩分后,再破碎至全部通过10号筛,问应再缩分几次?解:Q=Kd2=0.2×62=7.2(kg)故20kg试样应缩分1次。
破碎过10号筛后,d=2mm,Q=0.2×22=0.8kg,若将缩分1次后留下的10kg试样连续缩分3次:留下10×(1/2)3=1.25kg,此量大于要求的Q值(0.8kg),仍有代表性。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处理1.试样的采集与处理是指从大批物料中采取少量样本作为原始试样。
注意:所采集的试样应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即采集的试样的组成能代表全部物料的平均组成。
2.固体试样的采集采样法:(1)随机采样法:随机地选择采样点。
(2)判断采样法:根据有关分析组分分布信息等,并结合一定规则选择采样点。
(3)系统采样法:根据一定规则选择采样点。
注意:随机采样法的采样点应比较多才能保证有高的代表性。
3.液体试样的采集对于体积小的物料:在搅匀后,用瓶子或取样管采集一份样用于分析。
对于物料的量较大时:在不同的位置和深度分别采样后混合,保证代表性。
采样器的选择:(1)在测试样中的有机物时:宜选用玻璃器皿。
(2)在测量试样中的金属元素时:宜选用塑料采样器。
液体试样的保存措施:控制溶液的PH、加入化学稳定剂、冷藏和冷冻、避光和密封等。
4.气体试样的采集采样法:(1)最简单的是用泵将气体充入取样器中。
(2)用吸收液或气体吸附剂采样。
5.手工缩分方法:四分法是将已粉碎的试样充分混匀后堆成圆锥形,然后将它压成圆饼状,再通过圆饼中心按十字形将其分为四等分,弃去任意对角的两份,将留下的一半试样收集在一起混匀。
6.预处理(1)试样的状态:根据分析方法和分析项目的要求,将试样转化为固态、水溶液、非水溶液,以适于待测组分的结构、形态和含量等的测定。
(2)被测组分的存在形式:被测组分的氧化数、存在形式应适当。
(3)被测组分的含量或浓度对于含量低的组分:采取分离富集的方法使其含量提高。
对于含量高的试样:可适当稀释。
(4)共存物的干扰:可采用化学掩蔽和沉淀、萃取、离子交换等分离方法消除干扰组分的影响。
(5)辅助试剂的选择:比如加入催化剂、增敏剂、显色剂。
样品分析流程1.样品采集:-根据研究目的和标准操作程序,从目标环境、产品或生物体中正确、规范地采集代表性样品。
-记录样品的来源、采集时间、地点、采集方法以及任何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因素(如温度、湿度等)。
2.样品预处理:-样品收到后进行登记编号,并在适当条件下储存(冷藏、冷冻或避光等),以防止降解或污染。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可能需要不同的预处理步骤,如粉碎、混合、过滤、萃取、浓缩、纯化等,以提取待测成分。
3.样本分解与制备:-如果样品是固体,则可能需要将其溶解或研磨成粉末以便进一步分析。
-液体样品可能需要稀释、离心、蒸馏或采用其他化学手段来去除杂质或分离组分。
4.仪器分析:-使用适当的分析仪器和技术对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测定。
这包括但不限于:-光谱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质谱分析-热分析(如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等)-电化学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5.数据记录与处理:-在分析过程中详细记录每一步的操作条件和结果数据。
-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解读,必要时进行校正或补偿。
6.结果验证与质量控制:-对检测结果进行内部质控,例如使用标准物质进行对照实验,或者通过重复测量提高准确性。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外部质控,比如参与能力验证计划或实验室间比对试验。
7.报告撰写与审核:-结合分析数据撰写详细的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样品信息、实验方法、测试结果、结论及建议。
-报告需经过同行或上级人员的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正式发布。
8.样品处置:-完成分析后,根据样品性质、法规要求以及实验室管理规定对剩余样品进行妥善处置或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