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与中学素质教育
- 格式:pdf
- 大小:300.19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音乐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习音乐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思维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教唱课本上的歌曲,并教学一些音乐知识。
在缺乏趣味性的枯燥的课堂上,学生对音乐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在音乐课堂上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师进行学习,从来不会主动对音乐进行探索,不主动进行音乐的学习。
结果是教师教得没成果,学生学得没意思。
这就与现在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本存在矛盾。
所以,在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用音乐育人。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情感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情感作为出发点,寻找他们情感的兴趣点。
发展学生的情绪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音乐可以最快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能激发学生情感的音乐作为课堂导入,让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最高,然后在学生都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去讲授音乐知识,学习乐曲的演唱,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在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还要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在情感教育中,通过欣赏美的音乐,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美化,使他们怀着积极和激动的心情进入到音乐的海洋中。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在音乐教学中,播放不同的音乐,由于乐曲的节奏变化,旋律不同,包含的意境不同,它带给学生的感受也各不相同。
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乐曲的欣赏,不仅可以为枯燥的音乐课增加趣味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积极性,使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从而能更快地融入到音乐的课堂中。
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由于优美的旋律引人向往,又能激发学生学唱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升。
例如,歌曲《念故乡》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家乡的情绪。
在让学生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没有对歌曲进行介绍,而是让他们在听过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浅谈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摘要:素质教育中结合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在音乐教育的各个阶段中都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容,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音乐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入手,深入分析通过音乐教育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措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关系一、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重要性音乐教育相比其他的教育更加容易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它本身就涵盖了非常广的知识面。
而音乐更是让老师和学生容易打成一片,亦师亦友,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加的容易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素质教育的润滑剂。
(一)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案现在的学生群体是个性的群体,教师要如何的依照不同性格的学生有针对的教育,让他们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己的平台,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刻的去思考,如果找不到答案,那么音乐教学工作必然会陷入一种迷茫的境地。
为了打破现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尴尬处境,我们需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去寻找问题的所在,然后才能有针对的进行改进,去解决问题。
在制定教学方向的时候,教师应该去了解学生的特质,去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有针对的进行教学工作,才能够让他们得到最合适的发展。
(二)尊重学生这个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时刻记住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如何让他们走上最适合他们的道路才是我们的职责,这样才能是一个称职的教育工作者。
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兴趣,为他们找到自己的道理,看似简单,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课堂时间有限,不能完全的了解,所以课后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关心,去给予他们,与他们成为朋友,因材施教是一个好老师的必备条件。
基础教育是为国家的培养栋梁之才,他们是祖国的未来,而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正是提倡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转变我们的固有思维,去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去响应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将我们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这是我们教师需要去思考的,作为音乐教育者,更加应该去推动这样的一种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融入音乐教学当中。
浅谈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音乐课堂教学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音乐教学效果如何是最终归机归结到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上。
因此,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根据本人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并结合当前教育改革实际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1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以它独特的教学方式和多维的教学内容及艺术本身得天独厚的教育功能,对学生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1.1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音乐教育是一种潜在的情感教育,它深切真挚,陶冶情操,移风易俗。
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有美好的表象,而且充满生机,可以振奋精神,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在我们中学音乐教育中,让学生去多听、多接触那些健康向上的作品,让学生去感受那些催人上进的作品,让他们去认识美、感受美。
在音乐的田地中播下健康纯洁的种子,来提高学生自己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音乐的海洋中吸收更多的营养,来陶冶情感,净化心灵,使学生在愉悦中自我感悟。
1.2音乐可以启发智力,激发创造力。
与智育相辅相成,我们知道智力是人类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能力,它包括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音乐用极富有想象力的旋律进行,优秀的和声织体,诱人深思的复调等手段,使欣赏者的思维随着音乐一起奔放,在这音乐声波刺激下的思维活动是愉快的,敏捷的,活跃的,因此说,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是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1.3音乐可以使人保持身心健康。
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音乐可以使人愉悦的心情得以升华,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感,也可以使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
研究结果表明,不愉快的情绪会使机体内产生对神经、心血管等组织有害的物质,能引起各种溃疡、癌症、心血管等疾病;而愉快的情绪则能使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增加。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在农村中学实施音乐素质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浪潮,素质教育的实施营造了音乐教育的大气候,更加突出了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所谓素质教育也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
是人类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
其目的是开发受教育者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其实质是强调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状况,深感素质教育举步艰难,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后劲不足,始终得不到健康协调地发展。
其原因是忽视了音乐素质教育。
因此,要下大力抓好农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工作。
(一)转变工作意识,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上世纪初我国开展的“学堂乐歌”运动,对于中国的近代教育起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
因此,在现代化教育中更要重视音乐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距离现代化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
主要的问题有:不重视音乐教育,师资素质差,投入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等等。
尤其在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是高等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师资受以上影响难以留住。
二是中小学校的行政领导不重视音乐教育,把音乐课列为“小三门”。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就是一张嘴和一架琴,音乐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以至于影响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农村学校由于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总认为音乐是副科,经常为语文、数学让道。
偏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名存实亡,音乐教师的实绩因学校制度的缺陷始终与先进无缘,使许多音乐教师中途改弦易辙,从事语文、数学教学。
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操作技能差,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因此,学校要稳定音乐教师队伍,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农村学校极少有专业教师,平时就要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对有音乐爱好和有兴趣而又能基本担任音乐课的教师,就要定期进行乐理、歌唱、器乐、舞蹈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水平,以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以美施教以乐育人——浅谈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摘要: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其是随着教育教学形式的变化,音乐学科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
借助音乐学科不仅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将来步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对“以美施教、以乐育人”,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当前,人们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建构有效的音乐课堂也就越来越重要。
建构有效的音乐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音乐学习水平和认知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初中音乐课堂之中,音乐教师更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将提高学生音乐兴趣和促进学生美育健康发展作为当前的重要教学任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音乐有效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1.学校气候及音乐教学的问题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很多学校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创新,教师也认识到了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性。
然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仍有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模式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没有找到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音乐教学的新模式。
同时,一些教师的音乐教学内容也没有相应地发生改变,一味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音乐教学。
现在的学生见识了很多新鲜事物,如果音乐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学生就会觉得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非常枯燥,便对音乐课没有了兴趣。
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音乐教学的进步,更不利于学生音乐知识的拓展,进而影响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音乐有效课堂构建策略分析(一)融合理念——有效课堂基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是综合性的课堂,不仅要重视教材中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学生音乐情感以及其他方面的音乐素养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 作者:许阳 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24期
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教育核心确定为审美教育,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当今的音乐教学仍不能摆脱过去那种偏离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不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如何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排除教育误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 音乐教学 误区 美育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中总结的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训化和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智力的发育和品行。古往今来,世界各国的教育中都非常重视美育的作用,因为美育的确可以完善人的个性,使社会得以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当前的音乐教育存在着较明显的弊端,它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以审美为视角看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音乐是审美的艺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些音乐教师不能正确理解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甚至轻视音乐教育的作用,也深受着传统错误教学观念的影响,于是,在音乐教学中走进了误区。
(一)对艺术教育作用的忽视与曲解 艺术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它不仅能给人以精神的享受,还能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品格。然而有不少人对于它的作用只是看到了一面,认为艺术教学的作用就是放松心情的紧张程度,以便更好地进行其它的事项。更有甚者对艺术教育视而不见,认为这只是在浪费时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不能给社会带来什么物质,这些偏面、偏激的认识是一种极其消极的思想观念,没有读懂我国素质教育的真正实质。
(二)过于重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音乐教学认为音乐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一首歌曲或技能,不能认识到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在唱歌时都偏重于追求技能,出现了缺乏审美标准与审美高度,其演唱也只有是没有灵魂的外壳。音乐中的节奏、速度、力度、体裁、形式等都是感受和表现音乐美的手段,是表现音乐丰富的内涵的因素,这些都是音乐教学中不应忽视的环节。
探讨如何提高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智力、思想道德、情意、身心健康等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如何切实搞好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是每一位中学音乐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音乐素质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一)强调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发挥德育作用德育是素质教育之首,关系到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素质的形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优美的音乐旋律、鲜明的节奏,叩响了心扉,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
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
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等。
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长江之歌》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但这些音乐良莠不齐,有一些是不适合他们的,甚至对他们是有害的。
这需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热爱高雅音乐,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进行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想认知,教师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地讲述必要的音乐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要挑选思想健康、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作为教材,反对不健康的音乐进人课堂,杜绝不健康的音乐出现在校园。
音乐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者:李香君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1期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关键词:音乐教学;素质教育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
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
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
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
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荷兰教育家赫伯特。
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
”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浅谈音乐教学与中学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
2014-12-08T16:12:40.9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9月总第160期供稿 作者: 李 敬
[导读]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李
敬 山东淄博市淄川第二中学 255100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
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
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
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
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
“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
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
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
光辉形象和
“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二、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
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
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
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
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
》,以优美壮阔的旋律,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
辉形象,讴歌着伟大军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
使人奋发。所以,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
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
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
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
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
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 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
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
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
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
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如爱因斯坦所言:
“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 小提琴伴着他走过了孤独的小
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
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
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
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
“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
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
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
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
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已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
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
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中学的音乐教育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无可取代的。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
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劳诸育之中,来完成对中学生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