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素质教育重要性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试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影响1. 引言1.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方式。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中感受到无限的可能性。
学习音乐可以促进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音乐教育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合奏、合唱等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并且在共同的目标下努力奋斗。
音乐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音乐的学习,学生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丰富的情感和智力,为将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中小学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积极的审美情趣,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适应和应对挑战,使其具备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的能力,成为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
与传统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发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自信心,使其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时能够胸怀梦想、勇往直前。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更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2. 正文2.1 音乐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音乐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首先,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天赋,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浅谈音乐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是陶冶情操,孕育美德的非常重要手段之一。
如果说,钓鱼能静心,那么音乐能使人长寿。
之所以能长寿,是人在音乐的海洋里,可不知疲倦地工作和学习,充分调动大脑的兴奋细胞,延长各种细胞的生命,推动人体新陈代谢。
另者,音乐感人,让人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李白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难道不是这种意境。
于是以人为善,以和为贵,多做善事,助人为乐,心底无私天地宽等美好的情志油然而生。
由此可见,音乐能让人修身养性,是为人美德所达的最高境界。
然而,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喜好音乐,要创造和谐社会,要塑造高尚品行的人,要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要培养兴趣爱好,就必须从欣赏音乐开始。
笔者就音乐欣赏对素质教育的作用发表点肤浅的看法。
一、音乐欣赏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有的农村孩子,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都特别差,难得看过电视,在那既偏僻,条件又差的学校里,从没听过什么优美的音乐。
学生们来到了条件较好的学校就不一样了,在校园里休息时,即可听到优美动人的乐曲和婉转悠扬的歌声。
首先心理会感到很舒畅、轻松。
在音乐课中,音乐欣赏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欣赏中,感受力是基础,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活动。
对音乐感受,单靠听觉有时难以完成,在音乐欣赏时,教师还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受,无疑会大大促进学生感受力的提高。
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选择适当的欣赏内容,采用较好的教学方法,酿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还注意了将“听”和“动”有机地结合。
所谓“动”,就是让学生在听音乐时,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变化,有控制地做出各种力度、速度动作,再加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和演唱情绪,重新表现音乐。
促进学生把整个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激发学生对美的心理欲求,渐渐地,学生对音乐也就会产生兴趣和爱好。
二、欣赏音乐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应该给人一种美感,因而教师在上音乐课时,总是要有意识地创造一种美的教学气氛,即音乐美、伴奏美、诗词美和教师端庄得体的教态、规范化的教学语言、充满感情的范唱范奏以及规范化的指挥,甚至恰到好处的穿着打扮等,尽力使学生有一种想上音乐课的欲望,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一步,也是人们容易忽略的一步。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思考【摘要】高中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大音乐家、大歌唱家,而是为了在音乐的教育与欣赏中培养同学们的认识能力、审美能力和感悟能力。
向他们传达美的感受,在音乐的世界里体会到祖国的山河壮阔,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是实现寓教于乐的良好方式。
本文从学生的感情基地出发,阐述了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素质教育高中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国民音乐素质水平的普及与提高的重任,它对学生开拓性人才的培养、性格的形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给高考的压力越来越大,音乐课程在高中的教学中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甚至有些高中干脆将音乐课变成了数学课、自习课。
如何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值得我们去思考。
笔者认为,对重要的是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
一、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以来,大多数老师都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即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老师还是以教为主,忽视了学生主动的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思维空间留给学生,帮助他们去增强对音乐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音乐学科,杜绝轻视思想在应试教育的思想下,语数外就是学习的主体,很多高中生已经被无边的题海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音乐是副科的思想贯穿着整个高中教学。
这样的教学环境抑制学生的发展,忽略了音乐对学生美感的培养。
在音乐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克服学生的轻视思想,让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这门学科,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音乐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的高中生一般都对传统的音乐以及古典西洋音乐不是很感兴趣,如果一上课就从他们不敢兴趣的课程入手会彻底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音乐完美塑造素质教育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目标。
在素质教育中,音乐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阐述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优势。
音乐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仅仅以传统的教育方式向他们灌输知识点,无形中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进而出现讨厌读书、抵触学习等不良情绪。
但是,当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音乐对学生进行引导时,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因为音乐可以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共鸣,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的精神和兴趣。
这样,学生学习时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积极开动脑筋,充满探究欲望。
音乐有助于语言和创造力的发展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来让学生能够掌握句子的运用和应用,由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音乐启发下,学生会有很多新奇的创意和灵感。
通过叙事歌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家的文学作品并构建自己的故事情节。
同时,音乐还可以通过情境的刻画和歌词的描述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一直以来都是审美教育重要的元素之一。
因为音乐具有丰富的意象、情感和诗意,学习音乐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同时,学习音乐还可以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风格,对美的事物产生更强烈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灵敏度。
音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意识、情感和智力三者互相作用,少数学校的素质教育仍然采用强化智力的纯技术性课程安排,由于过度猜忌和压制感情和意识的发展,使学生处于悲观,沮丧和焦虑的状态下,开花结果远远不足。
学习音乐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释放他们的负面情绪并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内心力量。
通过练习等活动,学生们学会了耐心、毅力和互相尊重,这些重要的人类品质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浅议论文素质教育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影响人的心理素质,以推进人的全面均衡发展,而音乐教育则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浅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浅议论文篇一《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浅议》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审美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学生学习;教育家;审美意识;想象力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区别于应试教育、技能教育,又非空洞的理论说教。
它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是情感和意志道德的教育。
素质教育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影响人的心理素质,以推进人的全面均衡发展,而音乐教育则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
音乐艺术的特殊在于它的非语义性、非概念性和非视觉性,这是其他科学所不具备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概括性很强而又相当抽象的艺术学科。
同时,音乐本身又是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体验与想象、情感与理智、活动与思维的统一体。
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它在训练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完善人格和激发创造力方面具有特殊功能。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面向全面的基础素质教育。
我们决不能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
根据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音乐教育进行素质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音乐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音乐具有教化功能,自古而然。
《乐记》记载:“乐也者,施也”,“先王之为乐,一法治人,善则形象德矣”,这说明“乐”有对人施行教化的作用,用得适当就能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
在当前音乐教育中,我们应采取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的方式进行,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有的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力量,在崇高美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崇高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赞美、歌颂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和英雄、正义、理想、信仰等对象相联系,如贝多芬的《欢乐颂》等作品表现出人类对和平幸福的祈求,对苦难和忧患的同情,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渗透着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崇高的巨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向往纯真,高临于平庸与卑鄙渺小之上。
将素质教育渗透于音乐教学中摘要: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贯彻执行党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中学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也要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学素质教育渗透音乐教育不是让学生只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技能,不仅是向高一级的院校输送专业的人才,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使学生热爱音乐,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具备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能力,以及了解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为他们进一步学习音乐方面的可持续性打好基础,同时达到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教育。
一、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塑造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也应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音乐天赋高的学生,还是音乐天赋低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受到音乐的熏陶,得到应有的发展。
然而,在今天的音乐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注重关心个别学生。
上音乐课时,总是找一些爱唱的学生,很少给其他学生一些说唱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对音乐兴趣不浓的学生,更容易被忽视。
甚至有的老师为了赶排节目,只训练了几个”文艺尖子”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最基本的音乐素质培养。
要改变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把音乐教育的目标落到每个学生的身上,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记得我刚教初一音乐时,某班有一名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从不张口唱。
但我并未放弃他,课后多次找他谈心,给他补课,他的心渐渐与我靠近,对音乐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课上他变得活泼了。
实例告诉我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一样,所以理解音乐的能力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中,注意针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音乐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小学音乐教育论文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乐器进课堂”是深化音乐改革的一大举措。
然而有些教师认为:乐器进课堂占用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音乐课时,学生在一节音乐课上要歌唱、要欣赏、要创造,还要学习音乐知识,如果再学习乐器的演奏方法,一节课下来一定什么都不能掌握。
在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里,演奏属于表现的范畴,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而且还能全面提高学生协调能力,识谱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拓音乐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沿着乐器的阶梯走向神奇多彩的音乐殿堂。
一、乐器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
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
小学低年级要求认识简单的节奏符号,能够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表现简单的节奏。
中高年级则要求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的音乐记号。
但由于每周只有两节音乐课,再加上使用循环课本,学生平时接触的乐谱的机会很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识谱能力的提高。
于是通过乐器演奏提高学生识谱能力的作用就凸现出来。
学生学习五线谱的时间不长,每个音的位置还不是很熟悉,如果让学生一味的重复认唱,一定很枯燥而且音也很难唱不准。
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口风琴、竖笛等乐器进行辅助教学。
让学生一小节一小节的进行练习。
先认出唱名,然后用乐器帮助找音高,再唱一唱,直至把音唱准,这样“一认一吹一唱”,不仅巩固学生对五线谱的识别能力,而且能把音唱准、唱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音乐课外活动中素质教育研究论文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尤其是在音乐课外活动中,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要重视音乐课外活动教学,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通过积极向上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音乐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以学生自愿参与为主,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普遍较高,因此需要确立正确的课外活动主题,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予以正确引导。
比如,在普法舞台剧活动中,我们通过确立“法育未来,共筑中国梦”的主题,帮助学生树立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正确导向,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树立适合自己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不断努力。
2.以学生为活动主体,锻炼学生的创造力音乐课外活动以学生自愿参加为原则,在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引导者,活动的主体仍然为学生,活动项目的具体创意也以学生的意见为主,充分发挥其能动意识和创造力。
比如在普法舞台剧活动中,舞台剧的具体形式、配乐、角色、剧本、场景、录制、剪辑等都由学生自己确定,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帮助及合理的建议,最终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活动分工配合,培养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一项课外活动从开始到完成,短则几天,长则可能要一两个月以上,因此我们注重通过课外活动建立活动团队,引导团队成员合作分工,培养成员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提高团队成员的组织能力。
比如在普法舞台剧活动上,团队的人员组织、活动时间、活动地点、道具等准备工作和具体实施以及问题的解决都以团队内部协商解决为主,教师尽量少参与,从而起到锻炼学生团队意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
4.确定合适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活动启动时,制定合适的课程标准和目标,确定教学重点。
在活动开展中,以课程标准来检验活动开展的程度,以课程目标让学生明确将要达到的目的,对于不能到达要求的学生或内容要及时予以指导,引导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并掌握相关领域知识。
音乐教学在中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学素质教育中,音乐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音乐是一门艺术,既能给人以欣赏的美感,又能够发扬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的情感和精神境界,因此,音乐教育不仅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更在于良好的教育过程中带给学生以心灵的教育和精神的启迪。
首先,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较快,长时间学习会使学生身心疲惫,而音乐教学能很好地缓解这种疲惫。
例如,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歌词,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精神上的放松,从而能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此外,音乐能够调节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动,帮助学生恢复注意力和集中精力。
这些都是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的重要作用。
其次,音乐教育有助于塑造中学生健康的人格。
音乐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教育和精神启迪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人类的情感丰富多彩。
此外,制定适合学生的音乐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体验音乐中不同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稳定情绪,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形成积极主动、勇敢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人格。
再次,音乐教育有助于为中学生创造一个全面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音乐课程和音乐活动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另外,音乐教学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探索自己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音乐教育也能够有助于创造开放、多元、立体的校园文化。
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校园内开展音乐教育活动,可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
音乐可以跨越种族、文化和信仰的界限,帮助学生增强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并且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视野,培养学生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因此,音乐教育可以使校园文化更加多元而又充满活力。
⾳乐教学与素质教育优秀论⽂⾳乐教学与素质教育优秀论⽂ ⾳乐在艺术世界中占有特殊地位,是⼈类⽣活的亲密伴侣。
古今中外、伟⼈、普通⼈,都从不同程度上喜欢和接触⾳乐。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乐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它可以启迪学⽣的⾰命理想,陶冶优良品格,培养⾼尚情操,发展形象思维,开发智⼒,促进⾝⼼健康,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发展的⼀代新⼈,具有重要意义: ⼀、⾳乐教学贯穿产着德育 在“五育”中,“德育”居⾸位,由此可见,“德育”在基础教育中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德育”的途径很多,⾳乐教学中也贯穿着“德育”。
⾳乐教学是通过演唱和欣赏⾳乐作品来进⾏思想教育的。
通过唱歌教学,⼉童演唱优秀的历史歌曲,⾰命传统歌曲,演唱反映少年⼉童积极、乐观的精神⾯貌和学习、劳动和⽣活歌曲,如,⼩学⾳乐第四、五册教材中和《⼋⽉桂花遍地开》、《边区好地⽅》、《星星,⽕炬进⾏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咱们从⼩讲礼貌》等。
演唱配合思想教育的歌曲以及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等。
如,⼩学⾳乐第⼆、五册中的《每当我⾛过⽼师和窗前》、《⾦孔雀》、《赛船》等,不仅史学⽣得到演唱技能的训练,并帮助⼉童正认识以获得多⽅⾯和知识,有助于提⾼⼉童的⾰命意志,⿎舞⼉童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活,形成坚强、勇敢、活泼和性格,从⽽得到个性的全⾯发展。
⼆、⾳乐教学促进着智⼒和以展 ⾳乐对孩⼦智⼒发展具有重要和影响。
科学家研究发现,语⾔、⾳乐是由左、右脑分管的,“念”的词只被⼀侧⼤脑接受,⽽“唱”的歌则因为有词有曲,就能同时作⽤于两侧⼤脑,使孩⼦能合理、全⾯的使⽤左、右两侧⼤脑的功能,促进两侧半球功能的利⽤,从⽽⼤⼤提⾼了记忆和思维能⼒。
⾳乐欣赏是⾳乐教育和组成部之⼀。
通过欣赏教学,⼉童鉴赏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乐作品,扩⼤了⾳乐视野,从中获得⼴泛的知识(包括⾃然科学;中外各民族的⽂化与⽣活风貌等)。
浅议音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随着知识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的空前加快,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就更应该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即学生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深对新课标意义的理解目前,在教育发达地区,教改进行的如火如荼,可是还有许多学校,虽然也在进行着音乐学科的教改,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总是走不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如不少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乐队、合唱队的训练、舞蹈队的排练上,虽然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也有新课标教材的约束规范,但还有许多学校、许多人还把素质教育及新课标的推行实施简单的理解为多增加几节文体活动课,培养几个特长生,搞几次观摩教学活动或排练录制几个示范课、甚至每年翻新一台节目(即一个节目,换换音乐和名称,重复演出),参加几个比赛获得几个奖项,就表明不但实行了素质教育,而且也实施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且有了一定的成绩。
而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普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特别是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上。
音乐教学总是从知识到知识,很少给学生参与音乐实践与活动的机会,放松了“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思维发展”的方法训练等等,……因此,在音乐学科要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就必须优先转变思想观念,把素质教育的推行与音乐新课标教学的实施结合起来,把音乐课堂教学真正变为学生动手、创新的基础和切入点。
因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目的不仅是培养专门的人才,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发展、音乐素养、审美意识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在知识高度膨胀的现代社会,人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都难以跟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加之科技、自然、人文知识日趋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等等,这就要求音乐教育教学在注重音乐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文化品格,思想道德、动手实践、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另外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个性,把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作为教学的中心。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相关推荐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摘要:适应新形势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发展不平衡,而音乐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音乐素质教育。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审美功能全面教育网络歌曲。
中国GDP 居世界第二,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经济水平提高了,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也在相应增长。
音乐是人们的重要的精神养料。
那么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音乐教师该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呢?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得主发表宣言的开篇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 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据史料记载,古代音乐教育始于商朝,西周便达到顶峰,不但具有严格的音乐教育制度,还设立了较为完善的音乐管理机构,包括课程设置、教育分工等。
孔子提倡礼、乐并重,在六艺中把音乐放在第二位,还向师襄学音乐,并一生不断进行音乐艺术实践,如弹琴、击筑、鼓瑟、咏歌等。
新中国成立后,同样重视对人们开展音乐教育,1986 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规划了整个艺术教育系统。
高等院校也纷纷建立了音乐教育(科、系),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
2006 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公共艺术课”,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普及的角度来说,就是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美育教育,使之与音乐以及其他课程教育实现有机结合。
音乐教育具有社会性、终生性、实践性、集体性四种特性。
因此,确立音乐教育在全面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与价值。
艺术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认识上得到提高,实践上找到榜样,从而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的深刻变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科学学院艺术教育(音乐) 2007级刘静指导老师程娟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求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得到自由和谐健康的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音乐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音乐教育对健全学生的素质,促进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作用,将学生的音乐形象与道德渗透有机相结合在一起,净化其心灵,升华其品德。
音乐能“丰富想象力、开拓思维、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可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音乐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素质,美的感染。
许多研究表明,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列宁也认为:“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重要作用;Abstract:Quality education i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s the basis of the goal of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pays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students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personality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apability. In quality education in the backdrop, ask every student's quality get free harmonious healthy development. To achieve this goal, strengthen the music education is urgent. Music educ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quality,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huge role.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ethical quality has great effect, will the music image and moral students organic combination together infiltration, purify the mind, sublimates its character. Music can "rich imagination, development thinking, edify sentiment, enlightened wisdom" can cultivate students' memory, creativity, music by the unique artistic charm to one senuous quality, beautiful infection. Many studies show that music on people's healthy development has very big effect. Such as Confucius said: "prospering in poetry, in ritual, into in joy." Lenin also think: "musicis people to education of emollient tool." Music education in quality education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 quality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Important role;引言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入情入理,以理育人。
音乐专业素质教育论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行业的不断壮大,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过去,人们对音乐素质的认识较为狭隘,只认为音乐教育是一种娱乐方式,而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音乐素质绝非仅仅是为了娱乐而存在,它在人们的审美、人格、情感、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音乐素质在审美上的作用不可忽视。
随着时代的变迁,艺术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化。
对于富有音乐素质和教养的人来说,他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还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受音乐艺术的内涵和精髓,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其次,音乐素质在人格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交流,它能够启迪人们的内心世界,让人们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出一种优美、高尚的人格,使人们具备更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音乐家们通常具有高度的自我要求和完美主义精神,这些品质能够塑造出一批心灵高尚、精益求精的艺术家们。
再次,音乐素质还对人们的情感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音乐能够与人的情绪和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能够激发出人们的情感、感情愉悦之感,并有助于人们舒缓压力、缓解心理疾病。
如今,音乐疗法已经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的方式,这正是因为音乐能够给人们带来舒适、平静、愉悦的体验。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音乐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素质教育更是成为了音乐院校必修的一门课程。
对于专业音乐人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音乐理论和技术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音乐创作、演奏、表现等各个方面的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倡导音乐教育普及化、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态度。
我们可以从小开始,通过多方面的音乐课程,如歌唱、器乐、音乐欣赏等,让学生对音乐培养出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和综合素养。
我们还应该在音乐专业的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点,让他们在音乐事业中拥有更多的探索和发现,从而为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中学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方针中明确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美育无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加强中学音乐教育工作中转变思想教育观念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浅谈一下对中学音乐教育的认识。
一、音乐的德育性
音乐是一种感情艺术,它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
它运用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丰富的艺术手段,直接迅速地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节省传情,使人们唤起美的感觉,引起心灵共鸣,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品格、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这就是音乐所具有的德育性,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是音乐的特有功效。
《乐记》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形,广教化,美风俗。
”孟子云”人言不如仁声入人之深也。
”这些古代先哲都认为音乐不但有陶冶情操、转化民风的作用,而且远比空洞的说教更令人接受,更能启迪人的灵魂。
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禄汀说”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纵观古今,乐教思想一直是被提倡和重视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首好的歌曲或乐曲,能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唤起人们
美好的遐想,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情怀。
如《国际歌》这首全世界元产阶级的战歌,它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鼓励他们为实现”英特纳雄耐尔”,百多年来前赴后继,奋斗不息。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
其蕴涵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
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
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二、音乐的智育性
人类认识世界大体有两种途径种是科学的途径,即用准确的数据、科学的论证客观规律的揭示来认识世界,另一种是艺术途径,即借助于生动、鲜明、具体、富于想象、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认识世界,二者可互相补充,但不可替代。
古希腊文化认为音乐是了解精神世界的钥匙,认为音乐与自然科学有紧密的联系。
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是培养和引导学生发现和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分析作品,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
无论是歌唱还是弹琴,都必须是手、脚、眼、耳、口、脑、肾等全
身整体功能协调和运作的过程。
因而促进了人脑左右半球的平衡发展。
音乐特有的频率震动律动刺激人脑。
使大脑细胞活跃,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这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
可以说音乐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多功能的训练学科,对发展学生的智力、记忆力、知觉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思维想象力等较为突出。
无论是一首歌还是一首乐曲,都是由音乐诸要素(节奏、节拍、旋律、和声、音色、速度、力度等〉组成,这些特殊语言作用于人的感宫,使人获得音乐形象,产生联想,培养和促进人们联想和幻想能力的发展,而联想和幻想能力正是科学创造发明不可缺少的动力。
由此可见,音乐能激发人的灵感,开发潜能,并不是一句空谈。
音乐教育不仅在智力因素开发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许多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上也有独特的功效,如自制力、毅力、专注力、自信力、适应力和协调配合能力等。
三、音乐的美育性
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给人以美感教育,培养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在美育的诸手段中,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一首优美的《太阳岛上》给人留下无限美好的幸福回味,迂回的音乐,起伏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情感上的纯净陶冶,润泽着时代的气息。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
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音乐教育是这样,音乐艺术自身就应是美的化身。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
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使作用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节假日、艺术节等活动的具体参与,而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之上,培养学生美感的形式。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
学生只有感知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
在众多音乐教育内容中,发挥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内涵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使学生的审美情趣积极进行。
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
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
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
”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
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
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音乐除具备上述作用外,我认为还有”助健性”。
当代的健康概念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良好状态,人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就必须使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精神上的健康达
到内外统一。
而音乐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心理和精神为目标的。
优美的旋律、均匀有力的律动、充满生机的节奏,丰富的和声织体,绚丽多彩的音色等无一不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提高学生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无疑能促进他们健与美的意识,和谐其个性,激发其创造灵性,达到身心同时健美的目的。
因此音乐具有以美助健的作用。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音乐教育,让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下,从美好的音乐声中听出人生的真谛,听出世界的美丽,听出时代的意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