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文学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574.91 KB
- 文档页数:7
课题研究中文献研究述评的写法“课题申报书的选题依据中需要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并写出研究述评。
所以研究述评也是非常的重要。
究述评不仅是研究问题的来源,还为课题书的展开提供了基础。
专家评审课题时,可能对你研究课题的具体小方向了解不多。
因此,通过研究述评,可以向评审专家展示你研究问题的背景、现状和来源,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你的研究方向和意义。
”1.总结现有研究并指出研究空白首先,需要对与你研究主题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全面总结。
概述该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发现。
归纳现有研究中提出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对已有研究进行简短评价,指出可借鉴之处。
评价部分需简明扼要。
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同时,需明确指出其中的不足和未解决的问题。
要有批判性思维去指出当前研究中的缺陷,如方法学上的局限性、数据样本的不足或研究视角的局限。
阐述这些未解决的问题为何重要,以及它们对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通过别人的研究引出你的研究方向,解释你的研究为何必要。
2.强调创新之处、不同之处述评中应该清晰地表明你的研究与已有研究的不同之处和创新之处。
描述你的研究如何不同于现有研究,以及在哪些方面具有新的突破。
明你的研究将如何填补当前研究的空白、解决现有问题或提供新的解决方法。
有可能你研究的课题并不是那么的又新意,那么你仍然可以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吸取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中获取新的视角。
如果不那么确定你的研究是否具有不同之处,那么在进行学术史梳理时,可以借鉴一下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通过借鉴他人的研究,梳理出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判断你的研究是否具有独特性。
3.参考模板套路综合以上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归纳与分析,目前国内学者对某某领域的研究集中于某某问题和某某问题等方面,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某某角度和某某角度研究了某某问题,为某某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提供了重要支持。
国内学者大部分认为某某是某某的关键,并认为要发展某某,需要从某某和某某等方面入手。
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文学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学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体现出日本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气质。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
1. 清新淡雅的风格日本文学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新淡雅,语言简练优美。
日本人喜爱借助诗情画意的修饰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来表达情感。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古典文学中,也贯穿于现代文学的作品之中,使得日本文学独具雅致和韵味。
2. 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日本文学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作家们经常从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情感中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出角色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3. 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日本文学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古代的诗歌、歌舞伎、小说,还是现代的流行文学、漫画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种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了日本文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得作品更加有血有肉,富有魅力。
4.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日本文学在探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分析人性弱点、反映时代变迁,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现实关怀使得日本文学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气息,引导人们思考、反思现实社会。
总的来说,日本文学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烙印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而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赋予了日本文学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大江健三郎“核”文学作者:冯立华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2期摘要: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批评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
当“核”文学关注核辐射对环境和生命的污染与不可修复的破坏时,就进入了生态文学的范围,理应进行生态批评。
大江健三郎的《晚年样式集》是以日本“3·11”事件为背景,集“原爆”“原发”为一体的小说,除了对核辐射的控诉,表现的正是对生存危机的预警。
他“核”文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人类存续的关照,“回归森林”成为其对抗核辐射和表现生命之美的选择。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核”文学;生态批评人与自然的交手中,人类改变了自然环境,但是自然的暴怒是可怕的,其例证就是日本“3·11”事件。
福岛的民众扛过了地震与海啸,却面临着一场看不见的新悲剧——核电站事故。
2013年大江健三郎发表了迄今为止的最后一篇小说《晚年样式集》,就是以“3·11”事件为背景,创作的核武器及核辐射威胁人类生存的小说。
关于大江文学中的“原爆”、“核”问题,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反战或末世论的角度,这里以《晚年样式集》为中心,在生态批评的视域再次重读。
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作品的生态解读,这对生态文学的发展,学界对生态批评和生态审美的关注,以及新的批评和审美范式的构建都具有推动作用。
一、“生态观”下的“核”文学大江健三郎是创作有关“核”作品较多的作家,由岩波书店出版十卷本的《大江健三郎同时代论集》有半数以上的文章在讨论“核”问题,甚至可以说“核”问题贯穿了大江文学世界的始终。
从1960年代的《广岛笔记》、《核时代的隐遁者》、《核时代的想象力》,1970年代的《洪水涌上我灵魂》,1980-1990年代的《治疗塔》、《治疗塔行星》,到2000年以后的《晚年样式集》等都是涉及到“核”问题的作品。
不仅如此,他的演讲也多涉及“核”,如《核状况下的文学——我们为什么写作》、《始于绝望的希望》等,所以只用“关注”二字已经不足以表达“核”之于大江文学的重要性。
日本核污染小说
以下是一些关于日本核污染主题的小说:
1. 《铃木庄司的福岛日记》(Fukushima Diary)- 本书由铃木
庄司所写,他是一个实时报道福岛核事故的部落格作家。
这本书记录了他的亲身经历,以及他在灾难之后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健康问题。
2. 《Ibo:廃都·東京》(Ibo: Abandoned City Tokyo)- 这本小说
由城山三郎所写,讲述了在一场核战争之后被遗弃的东京的故事。
它描绘了核辐射带来的残酷后果以及主人公在这个废墟中的求生之旅。
3. 《核岛》(Hiroshima Island)- 这本小说由大江健三郎所写,讲述了一个年轻的日本人在离岛上居住并与核辐射生活的故事。
小说旨在探讨核污染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4. 《黑色雨》(Black Rain)- 这本小说由本间由美所写,讲
述了二战期间広島市爆炸之后的生活。
故事主要围绕着核辐射引发的疾病、社会歧视和个人困境展开。
这些小说都是为了揭示核污染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它们提供了对日本核事故和核战争的想象和反思。
日本核时代之文学思考作者:施敏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6期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发生在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遭受原子弹重创的国家。
面对这样史无前例的灾难,有一大批日本文学家投入到文学创作的洪流中,希望用自己的笔杆来控诉原子弹爆炸的惨绝人寰和战争的罪孽深重。
随着核时代的到来,关于“核”的思考与探求也变得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理性。
“核文学”正渐渐成为日本文坛的又一个新元素。
关键词:原子弹爆炸;核时代;思考;理性;核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6-0-01一、战后日本文坛中有关原子弹爆炸的文学作品1978年,由日本朝日早间新闻社出版的《被爆的真相和被爆者的实情—1977NGO被爆问题研讨会报告书》中,将与原子弹爆炸相关的文艺作品,体验日记,音乐,演剧,芭蕾,电影,报纸,电视等企划报道分为5期一一做了介绍。
这5期的时间划分分别是:第一期:“占领·GHQ言论控制时期”(1945年—1951年),第二期:“占领解除·战后复兴”(1951年到1955年),第三期:“战后时期·60年安保问题”(1955年到1961年),第四期:“学生运动·70年安保问题”(1961年到1970年),第五期:“冷战激化·战争体验淡化·学生运动受挫”(1970年--至今)。
广岛原子弹投放和长崎原子弹投放的时间间隔只有7小时47分钟,但是在原子弹爆炸体验的文学作品化过程中,广岛远远赶超在长崎之前。
1945年8月30日刊的《朝日新闻》东京本社版,就收到了来自大田洋子的题为《像海底一样的光芒—关于原子弹爆炸空袭》的投稿。
大田在此之后,又陆续发表了《尸体的街道》,《人间褴褛》等作品。
此外,还有栗原贞子,阿川弘之,峠三吉等大部分作家创作的与广岛原子弹爆炸相关的作品。
相比较而言,以长崎原子弹爆炸为题材的文学多出现在后期的第四和第五期。
大江健三郎核文学的叙事策略作者:王丽华,邱鸣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5期摘要: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文学史上最富有才华、学识与思想的作家之一,他以天下为己任,始终将自己的创作与重大世界问题联系起来,尤其在核文学领域的探索与贡献,已然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核”主题,不仅涵盖了广岛原爆、冲绳核基地和“三·一一”等日本历史上重大的核事件,还对导致这些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深层次剖析,进而上升到了社会批判及国民性改造的层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核文学叙事策略在日本近现代文坛,大江健三郎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存在,他每部作品的问世,都会引起评论界的震动。
在作品主题上,大江健三郎文学立足日本社会,其主题包罗了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社会问题,体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在创作方法上,大江健三郎不断从日本古典文学、民俗学及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汲取精华,同时广泛涉猎巴赫金等国外作家的文学理论,力求能够突破日本传统文学私小说化的窠臼,创作出堪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亚洲文学;在叙事策略上,大江健三郎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整个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将叶芝、布莱克等人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他的文学能够实现个人与整体的统一。
大江健三郎的核文学创作中,将日本的“核问题”与国民性改造、边缘意识、社会批判、宇宙观、文明批判、宗教信仰等结合起来,多维度多视角地呈现出了核时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这些文学活动不仅让读者加深了对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认识,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挚的有责任感的日本知识分子的形象。
一、大江健三郎的核文学当今世界,核问题的处理及核能的运用,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日本作为唯一一个经历核武器破坏的国家,孕育出了独特的文学样式——核文学,并已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
“核文学”概念,最早由黑古一夫提出,并称之为“原爆文学”①的新形态。
但是,“原爆”用语本身,却受到很多学者的批判。
第41卷第4期2020年8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Vol.41 No.4Aug.2020曰本“核电文学”刍议何建军(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永州425199)摘要:日本的“核电文学”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问世,以“3.11”东日本大震灾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
“核电文 学”的总基调是反对核电,前期作品主要是解构核电的“安全神话”、描写核电开发利用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的危害等,后期 作品则主要描写了与福岛核事故相关的内容。
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反映了核电开发利用潜在的以及已经引发的 各种问题,表达了作家对核电问题的忧患意识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具有较强的警世作用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核电文学;核电站事故;反核;生态意识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 (2020) 04-0037-04核电站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投入运行后,因为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而受到 多国的青睐,但是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等相继发生核泄 漏事故,使人们认识到核能的和平利用同样存在 风险。
在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一批 作家凭借敏锐的社会意识和洞察力,创作了以核 电的开发和利用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可称之为 “核电文学”。
但是,当时尚没有“核电文学”“核 电小说”之类的术语,学界大多将其作为“原子弹 文学”“核文学”的一部分看待。
“3 • 11”东日本 大震灾之后,核电文学开始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关 注。
川村凑在《核电站与原子弹一一 “核”的战 后精神史》(2011)中,考察了日本与核能、核电 有关的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指出了核时代的恐 怖与希望之所在。
同年,水声社出版《日本核电 小说集》,标志着“核电小说”作为一种相对独立 的文学类型得到认可。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大江健三郎是一位著名的日本作家,他以其深沉的人文主义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力而被广泛认可和尊重。
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主题,其中包括核灾难文学,这是日本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流派,谴责核武器的恐怖和对人类的无尽苦难。
本报告将对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进行探讨,并提出九个提纲标题。
一、大江健三郎的生平和背景在这个地方,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生平和背景,包括他的早年经历、学术成就和文学作品。
此外,您还将了解日本文学史上的核灾难文学,并介绍其他重要作家和作品。
二、核灾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核灾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核试验的影响和日本在二战中被投下原子弹的历史。
此外,您还将了解日本社会对核武器和原子弹的态度和反应,以及这些事件对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
三、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包括《黑色的绝望》、《一个女孩的故事》和《沉默之歌》等著名作品。
您还将了解这些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以及它们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核灾难小说中的人性探讨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中所探讨的人性问题,包括对人类本性和人类秩序的质疑,以及对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扰乱的深刻反思。
您还将了解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以及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五、核灾难小说中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包括对日本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批判和反思。
您还将了解这些小说如何反映出日本社会对核灾难的态度和反应,以及这些主题如何反映在其他日本文学作品中。
六、核灾难小说中的生态主题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中所反映的生态主题,包括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动物的残忍行为的控诉。
您还将了解这些小说中如何反映出大江健三郎对生态问题的意识和关注。
七、核灾难小说的文学风格和技巧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的文学风格和技巧,包括他的独特叙述方式和写作技巧。
日本核殇七十年读后感读了关于日本核殇七十年的相关报道和资料后,真的是感慨万千啊。
一提到日本核事故,首先蹦到我脑袋里的就是福岛那档子事儿。
那可真是一场大灾难,就像一场恐怖电影在现实里上演了一样。
核辐射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危害可大了去了。
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恶魔,悄咪咪地对人和环境搞破坏。
你看那些受核辐射影响的地区,本来好好的地方变得像鬼城一样。
那些居民可太惨了,好好的家不能回,有的还因为辐射生病了。
什么甲状腺癌啊之类的病都冒出来了,感觉就像被厄运之神盯上了一样。
而且这一影响就是好几十年,七十年过去了,还没完全缓过劲儿来呢。
从这事儿也能看出来,核能这玩意儿就像一把超级锋利的双刃剑。
用得好呢,就像给人类发展安上了超级加速器,可以发电,让大家都能有亮堂堂的灯,各种电器也能运转得欢实。
可是一旦出了岔子,就像福岛那样,那就是捅了马蜂窝了,整个儿就是大灾难。
日本在这方面也是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他们在处理核事故后续问题上,就像一个手忙脚乱的新手厨师在对付一个超级复杂的大菜。
一会儿这儿出问题,一会儿那儿又有状况。
这也给全世界其他用核能的国家提了个醒儿,在核能的发展道路上可不能掉以轻心啊,安全措施得做到位,就像给核能这个大怪兽戴上结实的缰绳一样。
还有那些在核事故里被影响的生物,那变异得都快成科幻电影里的怪物了。
这可不仅仅是日本自己的事儿,这是整个地球生态的事儿。
就像地球是一个大村子,日本这个小家庭核事故没处理好,那整个村子都感觉有点不安稳呢。
七十年的核殇,对日本来说是一道深深的伤疤,也是一个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教训。
希望他们能在未来真的把这个问题处理好,也希望全世界能从他们的经历中学到点啥,可别再让这种核殇在别的地方发生了。
Writing of History and Imagination in Literature:On Narrative Strategy of Japanese Nuclear
Literature
作者: 刘霞[1,2]
作者机构: [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出版物刊名: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4-120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3期
主题词: 日本核文学;原爆文学;原发文学;叙事策略;历史书写
摘要:日本核文学是日本文学中所出现的涉核题材的作品总称。
从原爆文学发展到原发文学,日本核文学受主题表达的需要其叙事风格和叙事策略呈现出了不同的表征。
首先,纪实与虚构在日本核文学的文本实践中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彼此衬托。
其次,多种叙事视角的运用也使其具有一种独特的叙事效果。
在历史书写与文学想象之间,日本核文学始终贯穿着一种悲悯情怀和批判意识,蕴藏在文本深处的人文价值与理性精神,使文本的内涵与深意得到了升华。
文学批评理论观照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试析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的论文论文摘要:阅读与阐释是日本文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日本文学解读往往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作品进行剖析,这使日本文学阐释陷入一种单一、简化的模式和框架之中,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借鉴日本大学国文学专业文学“演习”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创造宽容、平等的对话环境,使日本文学课教学走出“独自”的死寂,进入鲜活的“对话”形态,是日本文学阅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文学阅读;教学改革;理论素质长期以来,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具有过多强调研究作家作品的社会意义,以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论模式加以规范,将现实与作者的关系作为涵盖一切关系的唯一路径的倾向。
这种研究范式致使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面对异彩纷呈、变化莫测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变革无言以对,甚至处于“失语”的窘境。
这样一种研究思路与批评模式,也严重影响到了对日本文学作品的解读。
传统的日本文学阅读,仍然没有摆脱以作者为中心的框架。
在当今这个寻求文化对话的时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日本文学阅读真正成为创造性阅读,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论素质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范式转换背景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从日本文学史发展来看,日本近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然而,以“私小说”的所谓“真实”为审美理念的日本传统使日本近代文学被普遍地“日本化”了。
“文学世界与实际生括几乎可以划等号,文学的价值取决于生活素材的真实,因而表现所谓的‘内面’成了文学创作的‘自明’的前提,‘自我告白’在近代文学中业已被‘制度化’,任凭何人也难以摆脱半步。
而文学研究也就理所当然地以发现、挖掘作家的生活琐事、隐私逸事为己任。
于是在日本近代文学研究中,长期以来作家的传记研究、考证研究大行其道,而极少有余暇顾及文学本身的‘内部’问题。
人们简直可以断言:这种所谓的‘作家研究’其实不过是置‘作品’于不顾的‘人物研究’而已。
日本作家非“被爆”体验下的“核”书写——以《黑雨》与《西海核电站》为例杨晓辉【摘要】井伏鳟二与井上光晴是活跃在日本战后文坛的作家,均因创作“核”主题作品而备受关注.在没有经历核轰炸、没有“被爆”体验的前提下,分别创作了“原爆”文学与“原发”文学的代表作《黑雨》和《西海核电站》,两位作家非“被爆”体验下的“核”书写,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们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期刊名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35-39)【关键词】“原发”文学;“原爆”文学;核电;被爆【作者】杨晓辉【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厦门361005;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Key words: nuclear literature; original critical literature; NP; radiation exposure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亦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战争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招致了美军的战略性报复。
[1]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令嚣张的日本无条件投降。
数以万计的日本民众顷刻丧命,日本乃至全球从那一刻起真正认识到“核”的杀伤力。
对核武器的恐惧激起日本国民强烈的焦虑,以至于在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建设问题上,也争论不休。
2011年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日本全土的“核”恐惧再次升级,有些日本人甚至认为,这是日本历史上继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后的第二次核悲剧。
两颗原子弹令日本人对战争灾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催生了日本“原爆”文学。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日本现代文坛的一种特殊文学类型,“原爆”文学主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崎、广岛两颗原子弹爆炸及其危害为素材,再现了原子弹爆炸后的悲惨情景,反映了日本国民对这场灾难的痛苦反思。
二战后日本文学的研究——以《挪威的森林》为例研究背景:日本自二战后连续两位文学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足见其文化影响至深至远。
研究目的:探究其文学的初层内涵,了解其魅力所在,深刻了解中国强大的近邻——日本。
研究内容: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为本次研究的核心,借此书探究日本文学。
可行性分析:可行。
研究方法:咨询老师、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网络了解。
研究步骤:1.了解二战后的日本背景。
2.了解日本主要的文学家。
3.重复阅读《挪威的森林》。
4.对《挪威的森林》中体现的日本文学特色作着重分析。
预期成果:深入理解《挪威的森林》,初步了解日本文学。
一、二战后日本文化的繁荣和困惑战后日本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为文化的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
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质文化的发达及其大众化现象。
这是因为战后扩大了思想言论的自由度,且从制度上得到保证;战后劳动者权力的扩大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大众文化昌盛的契机。
战后日本文化的大众化特征,主要表现:⒈在劳动者的各类文化团体、文化俱乐部相继出现并展开活跃的活动;⒉旧文化形态的复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众文化和高级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大众化所产生的社会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为社会主人的大众的主体素质,使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导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费价值,从而导致创作热情锐减,以至颓废文化泛滥,也就是说,战后日本文化繁荣的同时,却出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负面现象即文化的颓废与停滞。
二、日本文学简介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
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
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
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