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常用治法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65 KB
- 文档页数:3
虚劳、癌病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
要点一概述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并提出治疗大法。
如“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详述证因脉治,分阳虚、阴虚、阴阳两虚三类,治疗重在温补脾肾,并提出扶正祛邪、祛瘀生新等治法,首倡补虚不忘治实的治疗要点。
汪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
清代吴澄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汪绮石《理虚元鉴》提出:“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虚劳的病因导致虚劳的原因甚多,但就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主要有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烦劳过度,损及五脏;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失治误治,损耗精气五个方面。
(二)虚劳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是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
而其病理性质,主要是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损部位,主要在于五脏。
虚劳的基本病机为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其病变过程,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
虚劳的顺证:若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饮食尚可,无大热,或虽有热而治之能解,无喘息不续,能受补益等,为虚劳的顺证表现,其预后较好。
虚劳的逆证:若形神衰惫,肉脱骨痿,不思饮食,泄泻不止,喘急气促,发热难解,声哑息微,或内有实邪而不任攻,或诸虚并集而不受补,舌质淡胖无华或光红如镜,脉象急促细弦或浮大无根,为虚劳的逆证表现。
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
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
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即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范围很广,传统将其研究的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一般说来,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随着时代的前进,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原来属于中医内科学范畴的外感病如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已另设专科。
内科的部分急症则编入《中医急诊学》。
本版自考教材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内伤杂病和部分外感病。
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为主要研究和阐明的对象,按其体系分为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气血津液病证、经络肢体病证和癌症,时行杂感列为外感病证。
研究和阐明的内容包括每一体系疾病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因病机、治疗要点;每一病证的基本概念、认识沿革、本病证与西医疾病的关系、病证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及方法、病证的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规律及方法等内容。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自远古至五四运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不断发展提高,创建了灿烂的祖国医学,同时也创建和发展了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充实阶段和成形阶段。
(一)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周时期)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生产斗争的同时便开始了原始的医药活动,“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气(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总论教学时数为15学时。
各论介绍51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各论教学时数为160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14学时。
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75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等多种方法。
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教学使用。
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各院校可按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病证授课时数,或增加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种的讲授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中医内科学 pdf
《中医内科学》是一本重要的中医教材,面向本科医生、临床医师、中医药理论、针灸学等专业研究生,旨在让读者深入认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本书共十章,第一章回顾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第二章总结了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技术,包括诊断法、鉴别辨证、中医内科常用药物治疗、中医内科特色治疗和治法鉴别。
第三、四章分别论述了脏腑分险的理论,头痛、鼻炎、牙痛等病从其五脏六腑的角度。
第五、六章则专注于中医内科中常见疾病的认识与治疗,包括病因、诊断及辨证论治等。
第七、八、九章分别探讨了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最后一章展示了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一些特殊技术,包括物理治疗、循环活血拔罐疗法等。
本书既有让读者熟通中医内科学的“书法”的目的,也涵盖中医内科学的实用技术,是提高中医内科临床技能的重要教材。
中医内科学习题心悸1.选择题:A型1)心悸的病位在心,与哪些脏功能失调相关,除外()A、脾 B肾 C肺 D肝 E胃答案:E2)症见:初起恶寒发热,骨节、肌肉酸痛,咽痛,腹痛泄泻,两周后心悸,动则尤甚,咳嗽,口干,舌红苔黄,脉细结。
该病人最佳诊断应拟:A、感冒、风热犯肺B、咳嗽、风热犯肺C、心悸、邪毒侵心D、心悸、阴虚火旺E、心悸、心血瘀阻答案:C3) 症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宜选:A、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B、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C、振奋心阳,化气利水D、镇惊定志,养心安神E、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答案:E4) 《》指出心悸:“虚微动也微,虚甚动也甚。
”凡治此者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A、《伤寒论》B、《金匮要略》C、《济生方》D、《丹溪心法》E、《景岳全书》答案:E5)初见恶寒发热,骨节、肌肉酸痛,咽痛,或腹痛泄泻,同时或随后心悸,口干,舌红苔黄,脉滑数或促。
宜选方:A、生脉饮B、归脾汤C、黄连阿胶汤D、桃仁红花煎E、五味消毒饮答案:E6)症见心悸,善惊易恐,少寐多梦,舌红苔薄白,脉细或弦细。
宜选方:A、归脾汤B、黄连阿胶汤C、桃仁红花煎D、安神定志丸E、苓桂术甘汤答案:D7) 治疗是心悸治疗的基础。
A、补虚B、祛邪C、固本D、活血通脉E、宁心安神1)适用于心气阳亏虚,心律缓慢型心悸的中成药是:A、天王补心丸B、心宝丸C、心律宁D、黄连素 E:宁心宝答案:B9) 症见心动悸伴胸闷心痛时作,舌瘀黯,脉涩结代。
宜选方:A、归脾汤B、黄连阿胶汤C、安神定志丸D、苓桂术甘汤E、桃仁红花煎答案:E10) 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甚则呕吐,舌淡苔白滑,脉弦滑。
治疗选方:A、桂甘龙牡汤B、苓桂术甘汤C、黄连阿胶汤D、安神定志丸E、桃仁红花煎答案:B2.简答题1)什么是心悸?临床上分为哪两个亚型?答案:心悸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心神不宁、心脉不畅而临床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和或心脉参伍不调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1、血厥实证的治法是A.平肝潜阳,理气通瘀B.清热泻火,化瘀开窍C.涤痰息风,开窍通络D.清肝泄热,凉血开窍E.涤痰息风,行气豁痰【答案】A2、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纳少便溏,面色㿠白,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以A.归脾汤B.补中益气汤C.金匮肾气丸D.黄连温胆汤E.清骨散【答案】C3、痴呆的病机是A.阳盛阴衰,阴阳失交B.阴阳两虚,神机失养C.气虚下陷,清阳不升D.髓海不足,神机失用E.气机逆乱,阴阳失调【答案】D4、癃闭与关格的鉴别点有A.小便不通B.小便减少C.小便无力D.有无伴吐逆E.有无伴小便涩痛【答案】C5、陈某,男,41岁。
反复肢体浮肿5年。
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纳减便溏,神疲乏力,四肢倦怠,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其诊断是A.水肿水湿浸渍证B.水肿脾阳虚衰证C.癃闭脾气不升证D.癃闭膀胱湿热证E.淋证劳淋【答案】B6、吴某,男,42岁。
患重症肌无力多年,近日劳累后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面浮而色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苔薄白.脉细。
若中气不足可用下列何方A.补中益气汤B.四君子汤C.六君子汤D.归脾汤E.香砂六君子汤【答案】A7、热入血分可见A.发热,微恶风寒,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头痛,咳嗽B.灼热,躁扰不安,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密布,舌质深绛,脉细促C.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濡数D.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干不甚渴饮,斑疹隐隐,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E.发热不恶寒,口渴口苦,心烦不宁,咳嗽,尿黄赤,脉洪大【答案】B8、王某,男,52岁。
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黄稠痰,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应辨证为A.肺痈初期B.痰热咳嗽C.肺痈成痈期D.肺痈溃脓期E.肺痈急性期【答案】C9、治疗黄疸(阳黄)热重于湿证,首选的方剂是A.大柴胡汤B.茵陈蒿汤C.茵陈五苓散D.茵陈术附汤E.鳖甲煎丸【答案】B10、感冒兼夹证因季节不同易兼夹A.湿B.食C.燥D.暑E.痰【答案】A C D11、肺痨的治疗大法以A.滋阴益气B.治痨杀虫C.化痰通络D.温肺止咳E.补虚培元【答案】B E12、对下消阴阳两虚的诊断是根据以下哪几个方面A.小便频数,混浊如膏B.甚则饮一溲一C.大便干燥D.腰膝酸软E.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答案】A B D E13、痫证的病位在A.脑B.心C.肝D.脾E.肾14、患者,男,36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肺系疾病感冒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解表;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
气虚感冒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证机概要:气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本方益气解表,化痰止咳。
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憎寒发热,无汗,头痛。
咳嗽,气短,脉弱等症。
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阴虚感冒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本方滋阴解表,治疗阴虚感冒,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
脉数等症。
经常使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XXX——清热和阴。
咳嗽治疗原则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
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同时,须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病有治上、治中、治下之分:治上:治肺:温宣、清肃(直接针对咳嗽之主脏施治)。
治中:治脾:痰湿偏盛,健脾化痰;脾虚肺弱,补脾养肺。
治下:治肾:咳嗽日久,咳而气短,补肾。
注意审证求因咳嗽是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一种病理表现,故治疗时不可一味“见咳止咳”,而须审证求因,针对病因病机而治,除以治肺(清肺、宣肺、降肺、温肺、敛肺、补肺、润肺)为主外,应注意调治脾胃、清肝疏肝、补审纳气等整体疗法的应用。
风热犯肺证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
1.2常用治法
1.2/1解表法之
解表法是通过发汗,开泄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法,又称汗法。
适用范围寒润不因里主
(1)解表
通过发散,可以祛除表邪,解除表证。
因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所以汗法又有辛温、辛凉之别。
的实到实
(2)透疹
通过发散,可以透发疹毒,故麻疹初期,疹未透发或透发不畅,均可以汗法,使疹毒随汗出而透发于外,透疹之汗法,宜辛凉,忌辛温。
答处水
(3)祛湿
通过发散,可祛风除湿,故外感风寒而兼有湿邪者,以及风湿痹证,均可酌用汗法。
手高求除所不
(4)消肿
通过发散,可祛水外出而消肿,更能宣肺利水以消肿,故汗法还可用于水肿实证而兼有表证者。
大人,量宜测先
注意事项
(1)凡剧烈吐下之后,以及淋家、疮家、亡血家等,原则上都在禁汗之例。
(2)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汗出过多,伤阴耗阳。
(3)发汗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暑天炎热,汗之宜轻,冬令严寒,汗之宜重;西北严寒地区,用量可以稍重,东南温热地区,药量就应稍轻体虚者,汗之宜缓,体实者,汗之可峻。
(4)表证兼有其它病证,汗法又当配用其它治法,兼气滞者,当理气解表;兼痰饮者,当化饮解表;兼气虚者,当益气解表;兼阳虚者当助阳解表;兼血虚者,当养血解表;兼阴虚者,当滋阴解表。
1.2/2清热法
清热法是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和措施,以消除热证的一种治法,又称清法。
适用范围
(1)清气分热
适用于邪入气分,里热渐盛,出现发热,不恶寒而恶热,汗出,口渴,烦,黄,脉洪大或数。
(2)清营凉血
适用于邪热入于营分,神昏语,或热入血分,见舌红绛,脉数,及吐血、血、发斑等症。
(3)清热解毒
适用于热毒诸证,如温疫、温毒及火毒内等。
(5)清脏腑热
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或某一脏腑的功能偏而发生各种不同的脏里热证候。
注意事项
(1)注意寒热真假,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和命门火衰的虚阳上越证,均不可用清法
(2)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体质素虚,脏本寒者禁用;因气虚血虚而引起的虚热慎用。
(3)由于热必伤阴,进而耗气,因此尚须注意清法和滋阴、益气等法配合应用,一般苦寒清热药多性燥,易伤阴液,不宜久用。
(4)如热邪炽盛,服清热药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热剂中少佐辛温之姜汁,或凉药热服,是反治之法。
1.2/3攻下法
攻下法是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消除燥屎积滞、实热及水饮等证的治法,又称下法。
适用范围
下法主要用于里实证。
因证侯不同,可分别为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等法. (1)寒下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有下燥屎、泻实热的作用。
(2)温下适用于脏腑间寒冷积滞的里寒实证有温里逐寒泻实的作用。
(3)润下适用于热盛伤津,或病后津亏,或年老津涸,或产后血虚的便秘等。
(4)逐水适用于水饮停蓄胸胁,以及水肿、鼓胀等病证。
,
注意事项
(1)凡邪在表或邪在半表半里一般不可下;阳明病腑未实者不可下;高年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阳气衰微而大便艰难者,不宜用峻下法。
妇女妊娠或行经期间,皆应慎用下法。
(2)下法以邪去为度,不宜过量,以防正气受伤。
并告诉病人,如大便已通,或痰、瘀、水邪已去,则停服下剂。
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