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美术下册 第2课《变形的魅力》3 湘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24
小学美术湘美版四年级下册《2.变形的魅力》省级名师授课教案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中变形创新手法的多样性,学习变形人物画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其观察与创新思维的品质,发展其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能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的学习习惯,抒发乐于创新、奇思妙想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变形人物画、局部重复变形黑白画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变形绘画时,体现个性和趣味性。
教具准备:
彩色卡纸、剪刀、课件、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大家用心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房子的倒影。
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2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2变形的魅力》是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发现变形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热情。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变形的概念和技巧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来逐步掌握。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3.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如何运用变形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变形的技巧和方法。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练习法: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4.评价法: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资源。
2.画纸、画笔、彩泥等绘画工具。
3.相关的图片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变形特点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变形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拉伸、压缩、扭曲等,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绘画或创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个别化的建议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总结变形的方法和技巧,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变形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2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变形的魅力》是湘教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变形表现物体的特点和美感。
教材内容包括变形的方法、变形的应用和变形作品的欣赏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于变形的理解和应用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来掌握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运用变形表现物体的特点和美感。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2.变形作品的欣赏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来讲解和展示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2.实践法: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3.欣赏法:学生通过欣赏来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课件。
2.绘画工具和材料。
3.变形的作品示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变形的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变形的吗?”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来讲解和展示变形的方法和技巧,包括缩放、旋转、扭曲等。
同时,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变形的步骤和要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的绘画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巩固学生对变形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5.拓展(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高级的变形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变形的方法和技巧,提醒学生多加练习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变形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变形方法和技巧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2.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2. 变形的魅力》这一课是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和创作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变形的概念和技巧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如何将变形运用到实际作品中。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范作、绘画工具、投影仪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作品展示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变形的作品,如夸张、扭曲、变形虫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变形?变形有哪些方法?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夸张、扭曲、折叠等,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发挥创新意识。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
学生通过欣赏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变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广告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拓展视野。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变形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学生课后完成一幅变形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体现创新意识。
湘美版四年级下美术《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变形的魅力》是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的一节美术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变形手法创作出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变形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变形的理解和运用较难掌握,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耐心指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变形手法创作美术作品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如夸张、简化、扭曲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变形手法创作出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演示法:老师通过示范作品,讲解和展示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和示范作品。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彩笔、水粉等。
3.准备相关美术作品的图片和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变形特点的美术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变形的魅力。
2.呈现(10分钟)老师呈现教材中的图片和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变形的基本方法,如夸张、简化、扭曲等。
3.操练(10分钟)老师示范一幅变形作品的创作过程,边示范边讲解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自己动手进行变形创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老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老师展示一些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挑战欲望。
学生自由创作,尝试运用所学变形手法创作更加复杂和有创意的作品。
6.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变形的基本方法和创作的重要性。
小学美术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变形的魅力》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教养方面:学习人物变形画、黑白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中变化创新手法的多样性。
2、发展方面: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展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教育方面: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情分析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3重点难点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画一幅自己喜爱的黑白画运用点、线、面疏密组织的技巧,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画一幅自己喜爱的黑白画 2.了解黑白画的构成方式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画一幅自己喜爱的黑白画学时重点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画一幅自己喜爱的黑白画学时难点运用点、线、面疏密组织的技巧,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
教学活动1【讲授】变形的魅力一、感受黑白画1.猜谜导入:(谜底:螃蟹)2.了解螃蟹的形态、特点,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美术作品中的螃蟹,重点欣赏装饰画螃蟹,感受其美感。
3.导出课题: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黑白画的色彩只有黑、白、灰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运用了变化丰富的点、线、面来组织的,所以看上去显得那么丰富。
你们知道这种独特的黑白色彩的画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
二、了解黑白画1.出示范画:请大家仔细观察,选择你感兴趣的花纹,找出画面当中黑、白、灰的变化方法。
2.得出结论:点、线、面的疏密变化、排列搭配,形成画面不同的黑白灰效果。
三、探究黑白画1.探究黑、白、灰的效果:黑、白、灰是黑白画的三大要素,黑、白4.2第二学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教养方面:学习人物变形画、黑白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中变化创新手法的多样性。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2. 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2. 变形的魅力》是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变形的方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独特魅力的美术作品。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变形这一概念有一定的认知,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变形方法进行创作的创新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变形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掌握变形的规律。
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变形的方法和技巧。
3.实践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范画作品、绘画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作品参考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具有变形特点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运用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主题的?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变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拉伸、压缩、扭曲等,并通过示范作品进行展示。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运用变形方法来创作自己的作品?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开始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审美意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变形手法还可以运用到其他艺术领域吗?如雕塑、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