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62
中医内科学头痛歌诀
中医内科学中有许多关于头痛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头痛治疗的要点和歌诀:
1. 辨证论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针对个体化的治疗。
对于头痛,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如头痛的部位、性质、伴随的症状等,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进行治疗。
2. 阳虚头痛,阳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沉、偏头痛等。
治疗时可采用温补阳气的方法,如服用温补药物、适当保暖、避免寒冷刺激等。
3. 阴虚头痛,阴虚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发作时口干、咽干、咳嗽等。
治疗时可采用滋阴养血的方法,如服用滋阴药物、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熬夜等。
4. 血瘀头痛,血瘀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固定在一个部位,疼痛剧烈,伴随着瘀斑、舌质紫暗等。
治疗时可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如采用中药活血化瘀方剂、推拿按摩、针灸等。
5. 气滞头痛,气滞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胀痛、闷痛,伴随着情
绪波动、胸闷等。
治疗时可采用理气的方法,如采用中药理气方剂、进行舒缓放松的运动、调整情绪等。
6. 寒湿头痛,寒湿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冷痛,伴随着恶寒、身
体酸痛等。
治疗时可采用祛寒湿的方法,如采用中药祛寒湿方剂、
保持室内温暖、避免受凉等。
总之,中医内科学对于头痛的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
辨证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作息和情绪,以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但是请注意,以上内容
仅为一般性的介绍,具体治疗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常见病丨头痛辨证施治。
细目一:概述一、头痛的概念及源流1.头痛的概念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2.头痛的源流头痛一证首载于《内经》,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中论及太阳、阳明、少阳、厥阴病均有头痛的见证,此因三阳经脉俱上会于头,厥阴经脉亦会于巅,故邪客诸经,循经上逆,发为头痛。
《伤寒论》还记载了头痛各类不同证候的不同治法,如治疗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李东垣在《东垣十书》中,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的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丹溪心法》中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若头痛不愈可加引经药,言:“头痛需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论述:“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猝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
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无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清代医家王清任倡瘀血之说,用血府逐瘀汤治之。
二、头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所讨论主要为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头部外伤后头痛、部分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等。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头痛的常见病因内因: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房室不节,饮食劳倦,体虚久病,头部外伤,跌仆闪挫。
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以风邪为主要病因。
二、头痛发病总的病机及转化病位:外感头痛在表,内伤头痛在肝肾。
外感头痛多为外邪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而致。
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之病性多属表属实,内伤头痛病性较为复杂,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多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细目三:类证鉴别一、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头痛中医诊断标准一、诊断标准1. 头部疼痛感觉:患者感到头部疼痛,疼痛部位可局限于某一部位,也可弥散至整个头部。
疼痛性质可为刺痛、胀痛、跳痛、紧痛等。
2. 头痛持续时间:头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如头痛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 伴随症状:头痛时可伴有其他症状,如头晕、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
4. 诱发因素:头痛可因多种因素诱发,如情绪激动、疲劳、气候变化等。
二、中医证候诊断头痛的中医证候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因素进行判断。
以下为头痛常见的中医证候诊断:1. 风寒头痛:头痛起病较急,疼痛部位集中在头后部和太阳穴,头痛剧烈,连及颈项背部,怕风,发热,无汗,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浮数。
3.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
4. 肝阳头痛:头痛而眩,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5. 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 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7. 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三、病因病机分析头痛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以下为常见病因病机分析:1. 外感六淫: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可导致头痛。
邪气侵袭头部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头痛。
2. 内伤七情: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紧张等可引起头痛。
情绪变化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引发头痛。
3.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湿邪内生。
湿邪上犯头部可引发头痛。
4. 劳累过度:劳累过度导致气血耗伤,脑髓失养。
头部经络失养可引发头痛。
5. 病后体虚:久病或大病后导致气血亏虚或肝肾不足。
中医偏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中医将偏头痛归纳为“头痛”范畴,并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据中医理论,头痛不同类型的发病原因各异,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以下将从中医角度详细介绍偏头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1. 原因:中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气血亏损:气血亏虚,导致脑海细胞缺氧、营养不良,从而出现头痛症状;(2)肝阳上亢:肝气郁结,阻滞经络,扰乱血脉,引发头痛;(3)肝经风热:由于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等原因,肝经受热邪困扰,侵犯头部,导致头痛;(4)气滞血瘀:气滞日久,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胀滞在头部,导致头痛;(5)肝肾阴虚:肝肾阴虚,火上攻心,上扰头部,出现头痛。
2. 类型:据中医理论,偏头痛可分为阳虚头痛、阴虚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血瘀头痛、寒凝头痛等类型,每一类型的治疗方法也不同。
二、中医治疗方法1. 草药治疗:(1)阳虚头痛:可选用补益阳气、祛风散寒的草药,如艾叶、当归、补骨脂等;(2)阴虚头痛:可选用滋阴潜阳、清肝熄风的草药,如生地黄、丹参、天麻等;(3)气虚头痛:可选用益气健脾、温肾固阳的草药,如山药、参、肉苁蓉等;(4)血虚头痛:可选用活血补血的草药,如当归、川芎、红花等;(5)血瘀头痛:可选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作用的草药,如桃仁、川芎、牛膝等;(6)寒凝头痛:可选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草药,如附子、干姜、川芎等。
但使用草药治疗偏头痛需要根据病人具体症状和体质来调配草药。
2. 针灸疗法:(1)温针法:通过热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改善经络状况,如缓解肩颈部僵硬引起的头痛;(2)推拿针灸法:通过按摩和针刺相结合,调整气血运行,缓解气滞血瘀引起的头痛;(3)脑部穴位针灸:刺激额、枕、太阳穴等头部穴位,有助于缓解头痛症状,但需寻找合适的穴位和疗程;(4)三焦经针灸法:通过刺激手足三焦经相关穴位,调整气血平衡,缓解头痛。
3. 饮食调理:(1)注意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炸等食物刺激;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B2、锌、镁等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2)药膳调理:例如,“山药排骨汤”可益气养阴,缓解头痛。
在中医经典中,关于头痛的记载较为广泛。
以下是一些与头痛相关的经典条文:
1. 《伤寒杂病论》:“头痛者,风也。
”
这句话出自《伤寒杂病论》中,指出头痛的原因是风邪侵袭所致。
2. 《金匮要略》:“头痛,风也,桂枝汤主之。
”
这段文字表明头痛属于风邪所致,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治疗。
3. 《内经》:“头痛,多虚者补之,多实者泻之。
”
这句话强调了根据头痛的病因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虚证多补,实证多泻。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头痛者,寒中生热也。
”
这句话指出头痛的原因是由于寒气入侵体内,导致寒中生热引起的。
这些经典条文提供了一些中医对于头痛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是个体化的,应根据具体病情和辨证施治的原则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如果你有头痛的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头痛(头部疼痛)中医诊疗方案引言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的。
本文介绍了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希望能对头痛治疗有所帮助。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头痛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常见的头痛类型包括:1. 阵发性头痛:多见于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
2. 慢性头痛:多见于颈源性头痛和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
3. 特发性头痛:原因不明,没有明显的病因。
中医治疗方案中医治疗头痛主要通过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来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1.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调理气血运行,缓解头痛症状。
2. 艾灸疗法:将艾绒燃烧后对患者的特定穴位进行温灸,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3. 中药治疗: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方使用,以调理身体的功能,缓解头痛症状。
4.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和颈部的特定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头痛。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治疗头痛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寻求合格的中医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 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3. 西医诊断结论对于头痛的治疗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论中医治疗头痛的诊疗方案多种多样,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选用。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饮食结构以及适量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也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并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咨询。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2020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2020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重点考点,你复习到了吗?抓住重点可以为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提分,我们编辑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1.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2.病机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其基本病机,外感者为外邪上扰清窍,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者或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
头痛的病位多在肝、脾、肾三脏。
病理因素涉及痰湿、风火、血瘀。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治疗养护得当则少有转化。
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性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荣头窍,可转为气血亏虚之头痛。
肝阳、肝火日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
各种头痛迁延不愈,病久入络,又可转变为瘀血头痛。
3.辨证要点(1)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
(2)辨头痛的经络归属: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颠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
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颠顶部位,或连目系。
4.治疗原则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中医头痛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对头痛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等综合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一般来说,中医将头痛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包括:
1. 气滞血瘀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胸闷、情绪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象沉涩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血瘀导致血脉不畅,从而引发头痛。
2. 肝阳上亢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情绪烦躁、口苦、口干、舌红、脉象弦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导致头部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头痛。
3. 肝火上扰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痛偏向、眼目赤痛、口苦、口干、易怒、舌红、脉象弦数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火上扰导致头部气血失调,从而引发头痛。
4. 肝肾不足型头痛,这种类型的头痛常常伴随着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耳聋、舌质淡红、脉象沉细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肾不足导致脑髓失养,从而引发头痛。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头痛证候类型,实际上还有其他类型。
在实际诊断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
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进行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
中医诊断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整体情况,因此每个患者的诊断结果
可能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