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理因素:风、火、痰、瘀。 ➢ 病位:头窍, ➢ 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肝乃风木之脏, 其性主动主升, 若肝肾阴亏, 水不涵术, 阴 不维阳, 阳亢于上, 或气火暴升, 上扰头目, 则发为眩晕。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虚弱, 气血亏虚, 清 窍失养, 或脾失健运, 痰浊中阻, 或风阳夹痰, 上扰清空, 均可 发为眩晕。
舌脉: 舌红苔黄, 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 肝阳风火, 上扰清窍。
治法: 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
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加减。本方功用平肝潜阳, 清火熄风, 可用于肝阳偏亢, 风阳上扰而导致的 眩晕。
中医内科——眩晕
24
常用药: 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 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 白芍柔肝 滋阴。
脾胃虚弱, 眩晕, 兼有纳呆、乏力、面色晄白等症 气血不足 状。
脾失健运, 眩晕, 兼见纳呆呕恶、头痛、苔腻诸症 痰湿中阻 。
肾精不足 眩晕,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
中医内科——眩晕
21
2. 辨标本虚实
虚证 实证
病程较长, 反复发作, 遇劳即 精血不足 发, 伴两目干涩, 腰膝酸软, 或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脉细 气血亏虚 或弱者,。
加减:
1.若肝火上炎, 口苦目赤, 烦躁易怒者, 酌加龙胆草、 丹皮、夏枯草 ;
2.若肝肾阴虚较甚, 目涩耳鸣, 腰酸膝软, 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者, 可酌加枸杞子、首乌、生地、麦冬、玄参;
3.若见目赤便秘, 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 泄热,
4.若眩晕剧烈, 兼见手足麻术或震颤者, 加羚羊角、 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全蝎、蜈蚣等镇肝熄风, 清热 止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