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疼痛管理中非药物疗法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讨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新生儿16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采用微量采血笔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作为致痛方式。
观察组新生儿在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综合疼痛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分别在1 min、5 min后进行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评分,比较两组新生儿疼痛分度。
结果新生儿1 min后NFCS疼痛分度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分别为58.75%、26.25%,5min后NFCS疼痛分度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分别为97.50%、57.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是行之有效的,也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应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提倡。
标签:新生儿;疼痛干预;综合护理近年来研究表明,新生儿可以感知疼痛,而疼痛是其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面对细胞刺激和组织损伤,通过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射表现出来的特质,虽然不能自我表达,却同样可以通过表情、生理指标及行为活动等来进行评估[1]。
疼痛的短期影响是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来代偿和调节平衡的,如疼痛应激反应使调节失衡可导致患儿睡眠障碍、胃酸过度分泌,对患儿情绪和喂养产生不利影响。
而疼痛的长期影响就在于影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早期的疼痛记忆会进一步引起患儿日后出现社交障碍、注意力分散、学习和调节情绪能力差等不利影响[2]。
有文献报道,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平均每名重症新生儿每天要接受0~53次用于诊断及治疗目的的临床致痛性操作,如足底挤压采血、动静脉穿刺、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和吸引、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腰椎穿刺、骨髓穿刺、体位引流、去除黏性胶布、外科换药等[3]。
有学者认为对于危重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和极低体重新生儿抢救的成功率和预后良好率的提高,不仅有赖于技术手段的提升,更在于对其疼痛和应激反应干预手段的提高[4,5]。
我国分娩镇痛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2-30T01:22:57.43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2期作者:高永明[导读]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学技术提升及三胎政策的逐渐开放,并没有如想象中给我国带来生育高峰,产妇对分娩舒适性要求升高高永明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永和镇中心卫生院343000摘要:随着生活水平和医学技术提升及三胎政策的逐渐开放,并没有如想象中给我国带来生育高峰,产妇对分娩舒适性要求升高,提供优质的产科服务,已成为当代医学的研究热点。
自然分娩疼痛感剧烈,剖宫产对母亲身体损伤极大,两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妇女生产意愿。
我们运用多种分娩镇痛方式既可以降低产时焦虑,又能大幅度降低疼痛。
维护母婴健康安全、减轻产妇精神压力、缓解分娩疼痛,做好中国妇孕保健,能极大推动2030健康中国战略。
但是当前我国产妇分娩镇痛比例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远不及其他国家。
本文就我国分娩镇痛现状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更好地更新临床医师相关的观念,以及更好地维护母婴健康安全。
关键词:分娩镇痛;现状研究;临床进展研究对于孕妇而言,分娩过程中的产痛会促使她们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压力。
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孕产妇对生育保健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镇痛的研究不断深入。
科学理想的镇痛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孕妇压力,同时保证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最低化。
目前常用分娩镇痛的方法有非药物性镇痛、椎管内镇痛等等。
一、我国分娩镇痛现状分析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分娩镇痛率已高达85%,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固然存在一定差距,其实,在2018年中国为推广无痛分娩下发了诸多文件。
2018年11月下旬,国务院卫健委下发了《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在两年内,在各个地区挑一些条件允许、一定产科规模的医院进行分娩镇痛试点,降低剖宫产的比例。
2019年上旬,900多家医疗机构成为第一批国家分娩镇痛试点单位。
新生儿疼痛评估及其措施管理研究发表时间:2017-06-23T14:59:33.38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2期作者:张海莲,徐朝歌[导读] 分析新生儿疼痛评估及其措施管理的方法。
淇县人民医院张海莲,徐朝歌 456750【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疼痛评估及其措施管理的方法。
方法:选取在我院出生的80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将新生儿划分2组,观察组应用干预措施,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新生儿的疼痛评估及其措施管理措施。
结果:观察组接受疼痛干预措施,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生儿疼痛评估有利于干预措施的落实,临床治疗上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疼痛评估;措施管理临床研究显示新生儿疼痛会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这一些不良反应会表现出近期或远期的特点,如增加机体的疼痛敏感性,这一症状可能持续十几年的时间,还有会出现行为障碍、意识障碍等【1】,因此加强新生儿的疼痛评估,做好疼痛预防工作,降低新生儿的疼痛意识是现代阶段医学研究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因此,我院选取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2014年2月到2016年2月出生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新生儿疼痛评估的方法和预防疼痛的措施管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2014年2月到2016年2月出生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37≤胎龄<42周,出生24 h 内;新生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新生儿出生后科、儿科注射维生素、各种疫苗时的疼痛刺激。
排除标准:新生儿危重评分<90分;新生儿出生前母体接受接受镇定剂等安定型药物注射;新生儿微量血糖、血钙等含量有所不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等重症;新生儿一般性痛觉缺失【2】。
临床表现:新生儿均表现出一定的疼痛感,疼痛持续时间长会引发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异常情况,文章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均符合这些临床病症。
缓解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几种非药物干预方法在临床上减轻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效果。
方法将100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四组,在新生儿接受操作性疼痛刺激时,干预ⅰ、ⅱ、ⅲ组分别采用口服25%蔗糖水+非营养性吸吮、音乐疗法+俯卧位、口服25%蔗糖水+非营养性吸吮+音乐疗法+俯卧位。
对照组在穿刺的全过程不给予任何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
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进行评分,比较四组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后的nips评分。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ⅰ组、ⅱ组、ⅲ组nip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操作方法四组新生儿均在致痛性操作(静脉留置针穿刺)前1h喂配方奶,要求一次静脉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影响实验结果。
所有的静脉留置针穿刺由同1名护士进行,对照组在穿刺的全过程不给予任何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
干预组在穿刺前2min开始到评估结束采取相应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ⅰ组采取口服蔗糖水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穿刺前2min给患儿口服25%蔗糖水2ml然后给予非营养性吸吮,以增加吸吮动作,穿刺全过程保持安慰奶嘴在患儿口中。
ⅱ组采取音乐疗法联合俯卧位:在进行致痛性操作前2min至操作结束后5min给予音乐疗法:由经过培训的专职护士实施。
以类似子宫内的动脉搏动声音为背景,加上轻柔、舒缓、平稳、和谐而美妙动听的音乐,如女声摇篮曲、儿童歌曲和用管弦类乐器、吉他或钢琴演奏的音乐,通过盒式录音机在新生儿头旁15-20cm处播放。
音量控制在20-30db,播放乐曲时尽量控制环境的噪音。
患儿在穿刺全过程中给予俯卧位。
ⅲ组联合应用ⅰ组+ⅱ组干预方法,即在致痛性操作前2min给予口服25%蔗糖水2ml并进行音乐疗法,随即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并置新生儿于俯卧位。
操作均于上午9:00-10:00之间在同一病房内进行。
122评价指标在新生儿接受疼痛刺激前1min、刺激后1min、5min 分别由经过专门培训的1名护士应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评估各组新生儿疼痛程度,见表1。
新生儿疼痛管理计划:舒缓宝宝的不适引言新生儿在生命的最初阶段经历了许多不适和疼痛,包括进行各种医疗检查和接受治疗时的不适感。
针对新生儿的疼痛管理至关重要,因为疼痛不仅会引起短期的不适,还可能对婴儿的长期健康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生儿疼痛管理计划,旨在舒缓宝宝的不适并提供最佳的疼痛缓解。
新生儿疼痛的认识新生儿疼痛的类型新生儿的疼痛可以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两种类型。
急性疼痛通常由于医疗检查、创伤或治疗引起,如皮肤穿刺、注射和手术操作。
慢性疼痛则可能是由先天性疾病、感染或肠胃功能异常等引起的。
新生儿疼痛的表现新生儿表现疼痛的方式可能与成人不同。
他们缺乏语言能力,因此无法通过口头交流来表达疼痛。
而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哭闹、面部表情扭曲、身体扭动等疼痛行为。
新生儿疼痛管理计划多学科团队合作新生儿疼痛管理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减轻和缓解宝宝的疼痛感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多学科团队的合作至关重要。
该团队可以包括儿科医生、护士、麻醉师、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
他们可以共同制定并实施一套全面的疼痛管理计划。
使用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除了药物,还可以采用一些非药物疼痛缓解方法来舒缓宝宝的不适感。
其中包括:皮肤接触疗法:例如温水浴、温热敷、按摩等可以通过皮肤接触来舒缓宝宝的疼痛感受。
声音疗法:柔和而悦耳的声音可以分散宝宝的注意力,减轻疼痛的感知。
可以使用摇篮曲、白噪音等声音来缓解宝宝的疼痛。
姿势调整:合适的姿势可以帮助宝宝感到更加舒适,并减轻疼痛的感受。
例如将宝宝抱起并进行轻柔的拍背。
药物疼痛管理如果非药物方法无法缓解宝宝的疼痛,可以考虑采用药物疼痛管理。
然而,在给新生儿使用药物之前,需要仔细评估风险和益处,并确保使用合适的剂量。
常见的药物疼痛管理方法包括:阿片类镇痛药:例如吗啡、芬太尼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减轻疼痛感受。
非阿片类镇痛药:例如布洛芬、扑热息痛等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疼痛。
局部麻醉药:例如利多卡因等可以通过局部麻醉的方式减轻疼痛。
新生儿疼痛管理中非药物疗法的研究进展非药物疗法是减轻新生儿疼痛的有效方式。
大多数的新生儿疼痛常见于侵袭性医疗操作后,这是由于侵袭操作可使新生儿产生程度不同的疼痛反应。
临床实践发现通过药物止痛的方法,往往不足以达到缓解新生儿疼痛的需求,故临床推荐开展非药物疗法,并取得良好疗效。
本文先对新生儿定义及影响有所认识,然后从应用蔗糖液与葡萄糖液、非营养性吸吮、抚触安慰等非药物方式进行分析。
标签:新生儿;疼痛管理;非药物;研究进展缓解新生儿疼痛常见方式可分为药物止痛与非药物止痛。
临床应用药物止痛存在安全性问题,对新生儿的精神状态、记忆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影响。
再加上存在操作方面的困难等原因,临床采用药物进行止痛的效果并不十分乐观。
这给非药物缓解疼痛手段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临床对非药物疗法表示十分认可。
本文通过对非药物疗法作用于新生儿疼痛的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对新生儿疼痛的管理。
1新生儿疼痛定义与原因国际疼痛协会将新生儿疼痛定义为一种主观感觉。
新生儿疼痛指的是一种不愉悦的感受与伴有具体或者隐藏组织损伤的情绪体验[1]。
可见,疼痛是一种主观性的情绪体验,而新生儿缺乏对疼痛的描述能力。
预示,国际疼痛协会将疼痛的定义进行修正,其中增加了这样的描述:对于缺乏交流能力的个体,不能否定其有疼痛体验或者需要适当的缓解疼痛的可能性。
虽然新生儿对疼痛无法运用言语进行描述,但通常可通过对新生儿的细微行为与生理表现观察出新生儿的不适反应。
新生儿疼痛原因主要来源医疗以及护理的侵袭性操作引起的疼痛。
疼痛来源主要是侵袭性操作:原因是足跟采血、静脉穿刺、肌内注射、动脉穿刺或置管、气管插管、气道吸痰、腰椎穿刺等。
其他原因是局部感染、损伤组织周围痛觉过敏、皮肤烧伤、术后、过高的环境噪等。
2住院新生兒疼痛性操作现状及疼痛对新生儿带来的影响2.1住院新生儿疼痛性操作现状及其影响新生儿由于早产、患病等因素需要长期住院者,有时时间会长达数周乃至数月,而住院护理和治疗时常常需要向患儿提供许多操作,包括静脉穿刺、足跟采血、肌内注射等,这些操作或多或少会使得新生儿感到疼痛。
反复的疼痛刺激会导致外周感受器敏感化,造成新生儿出现痛觉过敏反应。
有资料报道了对新生儿进行多次静脉穿刺后,新生儿表现出痛觉过敏--无痛刺激表现,无痛刺激表现即未经过刺激操作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疼痛表现,例如常规的体格检查时新生儿集体会判定为疼痛刺激而出现疼痛反应。
反复的疼痛行操作甚至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细胞发育造成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现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活动紊乱等一系列行为的改变。
这些变化将会对新生儿未来的行为、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社会交流能力带来不良影响。
2.2疼痛对新生儿带来的影响新生儿阶段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阶段。
对于包含疼痛的相关急性应激反应,均可导致新生儿出现以免疫、植物神经、内分泌以及行为变化等适应性反应。
当发生适应性反应失代偿或者过度代偿情况时,易致使机体与环境存在动态失衡状况。
从而易引起新生儿生理失调,而不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
此外,疼痛还可引起一系列的短期与长期不良影响。
在长期影响方面,包括疼痛阈值减少、发育缓慢,或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损伤、情感失衡等;在短期影响方面,包括疼痛敏感、免疫力减弱、代谢提升、应激受限、血糖指标异常等。
3非药物疗法应用现状缓解新生儿疼痛常用方法是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
对于新生儿手术通常会选择麻醉药进行止痛。
但除手术引起的疼痛反应外,新生儿住院时期所经历疼痛多为操作性疼痛,应用药物止痛无法良好控制。
相关文章指出[2],存在87%的止痛药物对新生儿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而相比于药物疗法,临床应用非药物疗法具有低风险、易操作等优势。
并且干预效果良好,临床认可度高。
4非药物缓解方法非药物止痛方法包括口服蔗糖液与葡萄糖液、非营养性吸吮、抚触安慰、体位缓解法、襁褓包裹、袋鼠式护理、音乐疗法、等多种非药物方法。
4.1襁褓包裹襁褓包裹是指采用棉布做成毯子、杯子等包裹新生儿[3]。
对于襁褓包裹减轻新生儿疼痛的临床研究较多,由研究人员对利用心率变化幅度作为评定指标胎龄超过31 w的早产儿和胎龄<31 w的早产儿利用襁褓包裹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对于胎龄<31 w的早产儿来说,通过襁褓包裹无法减轻其疼痛反应。
而另有研究人员通过早产儿疼痛评分量表(PIPP)作为评定指标对胎龄超过31 w的早产儿和胎龄<31 w的早产儿利用襁褓包裹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胎龄<31 w的早产儿来说,通过襁褓包裹能够有效的坚强早产儿的疼痛程度。
造成实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原因为评定指标的差异。
后经过Meta分析,临床证实了襁褓包裹能够减轻所有胎龄早产儿、足月儿的操作性疼痛,但是对于足月儿的止痛维持时间要长于早产儿[4]。
4.2抚触安慰温柔的抚触可以满足新生儿的情感需求,并能够消除新生儿的忧郁、孤独情绪。
在对新生儿开展静脉穿刺操作后,通过将其搂入怀中,并适当对新生儿的背部进行抚摸,轻轻摇摆3 min,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5]。
相比于未接受抚触安慰的新生儿,接受抚触安慰的新生儿情绪更加平稳、疼痛应激反应更小。
临床推荐,对轻度疼痛的新生儿采取抚触安慰,而对于中重度疼痛的新生儿,采取抚触安慰的同时配合喂奶過程,从而有利于减轻新生儿疼痛反应。
4.3非营养性吸吮非营养性吸吮(NNS)的定义指的是给新生儿的口中放置无孔的安抚奶嘴,而未参与母乳与配方乳摄入的过程。
实际的非营养性吸吮并无母乳或者配方乳的吸入。
非营养性吸吮不仅能够有效训练新生儿的吸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起到镇痛作用。
吸吮是通过刺激口腔触觉感受器而使疼痛阈值提升,从而直接或者间接的促使损伤性传导的5-羟色胺释放,进而发挥镇痛作用[6]。
当新生儿的吸吮频率达到30次/min时,非营养性吸吮便可起到较好止痛效果。
此外,吸吮动作也可发挥安抚作用,从而促进新生儿维持较好的情绪状况。
关于非营养性吸吮减轻疼痛的机制,有关研究人员报道称,通过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减少早产儿的激惹状态,通过减少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波动幅度,来降低早产儿的日平均变异率。
4.4体位缓解法当新生儿侧卧、仰卧或俯卧时,通过使其四肢中线屈曲位,而达到一种放松状态的舒适体位,对缓解新生儿疼痛具有显著的效果。
舒适体位作为一种有效的缓解疼痛干预措施,在新生儿开展足跟采血时,可以降低新生儿脉搏的变化幅度。
从而有效缩短婴儿的啼哭时间,但是对血氧饱和度无影响[7]。
有学者针对新生儿俯卧位与仰卧位足底采血,所致疼痛反应开展随机对照研究[8]。
通过研究发现,取仰卧位的新生儿组在哭吵以及行为变化等方面的表现,比取俯卧位的新生儿组更为显著。
取仰卧位的新生儿组的呼吸、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幅度,也比取俯卧位的新生儿组更显著[9]。
可见,体位对缓解新生儿疼痛可造成一定的影响。
4.5袋鼠式护理袋鼠式护理也叫作“Skin-to-skin care”,这种创新的护理照顾方式是1983年由雷、马丁尼医师(哥伦比亚)首次提出的[10]。
是指通过新生儿家长以类似袋鼠、无尾熊等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方式,将新生儿以直立的方式贴在家长胸口,从而为新生儿提供安全感和温暖。
临床有较多研究证实了袋鼠式护理能够有效的减轻新生儿疼痛,但是有关于袋鼠式护理的具体止痛机制临床尚未明确,部分研究人员热内,通过向新生儿提供袋鼠式护理,能够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活动,进而降低β-内啡肽、唾液皮质醇、血清皮质醇的分泌以发挥止痛作用。
4.6音乐疗法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心理护理方法,其缓解紧张和疼痛的作用受到了临床的公认。
对于新生儿,在制痛性操作前5 min向其提供旋律轻松、优美的音乐能够有效的降低新生儿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同时增强新生儿的副交感神经活动,影响机体内啡肽等物质的释放,最终起到镇静、催眠、缓解疼痛的作用。
4.7蔗糖液与葡萄糖液对于开展包皮环切术的新生儿,在术前2 min,通过给予新生儿20%蔗糖水口服2 ml,通常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11]。
其止痛机理是通过甜味觉,而激活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疗效。
葡萄糖液属于甜味物质,其亦具有镇痛效果。
在对新生儿行静脉注射前,可通过口服30%的葡萄糖液1 ml,可显著缓解新生儿的自觉疼痛感[12]。
同时还可缩短新生儿的啼哭时间,并能够促进其心率恢复正常水平。
这是由于新生儿通过味觉感知葡萄糖液的甜味,进而改变内源性阿片受体调节通路的传导,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
4.8其他疼痛的非药物缓解方法十分多样,除了前文所述的几种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新生儿的病房环境(例如通过避免噪音、光线等刺激)、增强医护人员的疼痛护理意识、母乳喂养、母婴亲密接触等方式[13-14]。
虽然药物直止痛的效果明显,但是其具有不良反应等不安全因素。
而非药物疗法无任何不良反应、操作简单、易行[15]。
因此,笔者认为,采用非药物疗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方式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5结论非药物疗法在新生兒的疼痛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应得到广泛的推广。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单纯开展非药物疗法无法彻底替代药物疗法。
例如对于施行手术的新生儿,药物疗法十分必要[10]。
而非药物疗法主要应用于新生儿的急性、轻中度疼痛的管理。
比较人性化的新生儿疼痛管理措施是采取多种非药物性方式并行应用,并适当配合药物作用,达到综合干预的目的,这在缓解新生儿疼痛方面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1]张玉红,毛美玲,袁红.疼痛综合管理在新生儿疼痛应激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醫药,2015,10(34):270-271.[2]潘兰霞,尚方.父母参与新生儿疼痛管理的效果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02):198-199.[3]连佳,王玉玲.新生儿疼痛测量评估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09):17-19.[4]戚少丹,陈劼.新生儿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10):1200-1205.[5]蒋伊莉,王华.新生儿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228-228.[6]陈子江,陈浪,谢凤兰.非营养性吸吮缓解新生儿疼痛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3):2586-2587.[7]曾超,蒋奇云,陈朝阳.心率变异性分析在新生儿疼痛检测中的应用[J].物理学报,2014,63(20):383-391.[8]朱晓云,唐妮,张晶群.新生儿疼痛临床早期干预的100例分析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2):4-6.[9]程晔,谭桂玲.非药物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4,22(4):139-141.[10]汪殷明,徐玉香.口服蔗糖水在新生儿镇痛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5,41(18):2228-2229.[11]许翠华,张艳红,张玉侠.糖水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系统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29-32.[12]熊秀兰,高翠娥,曾邦兰.重复剂量口服糖水对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5,7(2):5.[13]杨巧菊,潘兰霞.新生儿疼痛的预防和管理[J].中国医科指南,2016,20(26):287-288.[14]钟春霞,廖小妹,刘付良珠,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护理人员疼痛知识培训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5):74-76.[15]王小永,魏艳.新生儿疼痛的评价和管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8):5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