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疼痛评估与镇痛管理专家共识(2020)
- 格式:pptx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32
中国新生儿疼痛管理循证指南(2023年)重点解读1 指南制订方法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和1 次共识形成会议对26条推荐意见达成了共识。
本指南全文已由外部同行专家进行评审,并经指南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将按计划、实施和更新。
2 推荐意见及依据2.1 新生儿疼痛的分类及定义推荐意见:依据持续时间将新生儿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持续性疼痛。
新生儿急性疼痛的定义: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损伤或疾病)时即刻发生,通常在刺激发生期间或刺激结束之后的数小时内持续的疼痛;新生儿持续性疼痛的定义:持续时间在数小时及以上或没有明确终点的疼痛(GPS)。
2.2 新生儿常见致痛源推荐意见:常见的急性疼痛致痛源包括相关急性发作性疾病,以及血标本采集、动静脉置管、注射、气管插管、吸痰、胃肠道置管、腰椎穿刺、眼底检查等诊疗操作;常见的持续性疼痛致痛源包括长期机械通气、各类手术术后、导管留置、炎症性疾病、神经病理性疾病、创伤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等(GPS)。
2.3 新生儿疼痛评估的原则推荐意见1:建议定期动态地对疼痛进行综合评估(GPS)。
推荐意见2:建议给予镇痛措施30~60 min 后再次进行疼痛评估(GPS)。
2.4 如何准确评估新生儿疼痛推荐意见:建议首选中文版新生儿疼痛、躁动及镇静评估量表(Neonatal Pain,Agitation and Sedation Scale,N-PASS)评估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疼痛程度(2C)。
2.5 新生儿镇痛原则推荐意见1:推荐尽可能减少致痛性或压力性操作的次数(1C)。
:推荐控制新生儿病房环境噪声(1D)。
:推荐避免将新生儿暴露于强光照射中(1D)。
:建议对计划性致痛性操作或手术进行预防性镇痛(GPS)。
推荐意见5:建议采用基于疼痛评估结果的阶梯式镇痛管理模式。
轻度疼痛:以非药物镇痛为主;中度疼痛: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主,辅以非药物干预和局部麻醉药;重度疼痛:以阿片类药物为主,辅以非药物干预、对乙酰氨基酚和局部麻醉药(GPS)。
以下对新生儿疼痛的管理措施新生儿疼痛是指出生后的婴儿感受到的不适感觉。
由于婴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他们往往对疼痛特别敏感并且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需要适当的管理来减轻疼痛的不适感受。
1.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管理:分娩本身是一个会带来剧痛的过程,新生儿的疼痛感受可能开始于分娩的早期。
医疗人员可以通过使用非药物方法来减轻疼痛,如轻柔的按摩、适当的体位调整、热敷或冷敷等。
2.术后疼痛管理:如果新生儿需要手术,对术后疼痛进行有效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新生儿麻醉药物的使用需要特别小心,使用时要考虑到婴儿对药物的敏感性和代谢的差异。
通常采用局部麻醉、镇痛剂和镇静剂来减轻术后疼痛。
3.药物疼痛管理:轻度到中度疼痛可以通过使用非处方镇痛药物来缓解,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麻醉药物。
4.非药物疼痛管理:不仅药物可以缓解新生儿的疼痛,还可以通过非药物方法来减轻疼痛。
一些方法包括适当的婴儿姿势、温暖的环境(如温水浴)和安抚等。
5.心理支持:新生儿疼痛管理应该包括对婴儿和家长的心理支持。
家长可以提供安抚和安全感,医疗人员也应该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其了解如何处理婴儿的疼痛以及如何提供舒适和支持。
6.干预程序的最佳实践:在一些医疗程序中,如静脉置管和脑电图等,可能会引起疼痛和不适。
为了减轻这些程序对婴儿的不适,可以使用局部麻醉、镇痛剂和非药物方法如安抚和分心等。
7.镇静剂的使用: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重症监护、有创治疗、呼吸机辅助或肌肉松弛剂的使用时,可以考虑使用镇静剂来减轻婴儿的疼痛和不适。
8.镇痛评估:为了确保有效的疼痛管理,医疗人员应该对婴儿的疼痛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基于婴儿的行为、心率、面部表情和呼吸等指标。
通过评估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减轻疼痛。
总之,新生儿疼痛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医疗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婴儿的全面照顾。
通过合理的药物管理、非药物方法以及心理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婴儿的疼痛感受,提供给他们舒适和安全的环境。
2024中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患儿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中,较普通病房患儿更容易发生疼痛、焦虑和恐惧。
镇痛镇静治疗是P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应用药物和非药物手段,缓解患儿的疼痛、焦虑,促进睡眠,诱导顺行性遗忘,改善舒适度,其核心目的是支持和保护器官功能。
为规范我国PICU儿童镇痛镇静治疗技术的发展和治疗,《中国儿童重症监护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2024)》时隔5年重磅更新。
镇痛镇静治疗的必要性、目的和意义镇痛镇静治疗的必要性PICU患儿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中,较普通病房患儿更容易发生疼痛、焦虑和恐惧。
疼痛、焦虑的近期不良反应包括对呼吸、循环、代谢、免疫及神经系统的影响;远期不良反应包括对生长发育、心理行为等身心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和意义镇痛镇静治疗是指应用药物和非药物手段,缓解患儿的疼痛、焦虑,促进睡眠,诱导顺行性遗忘,改善舒适度,核心目的是支持和保护器官功能。
主要目的和意义包括:(1)使身体不适和疼痛最小化,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2)减轻焦虑,改善睡眠,诱导遗忘,使心理创伤最小化;(3)控制躁动,消除患儿无意识行为带来的隐患,保证检查、治疗顺利完成,保护生命安全;(4)降低代谢率,减轻代谢负担,减少氧耗,实现器官支持与功能保护;(5)减轻家长焦虑,改善医患合作。
镇痛镇静的治疗原则理想的镇痛镇静应建立在对患儿全面和动态评估的基础上,以目标为导向、与疾病种类及疾病所处阶段相适应。
目标导向性镇痛镇静策略已成为器官功能保护及功能衰竭防治的重要措施。
所有需要镇痛和(或)镇静的PICU患儿均应使用目标导向性镇痛镇静策略。
在器官功能“不稳定期”,应予深度镇痛镇静,目的是降低机体代谢率和氧耗,避免过度应激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在器官功能“相对稳定期”,应予浅镇痛镇静,目的是抑制躁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促进器官功能早日康复。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左云霞(负责人/共同执笔人),冯春,刘飞,杜溢李文献,李克忠(共同执笔人),李超,连庆泉,宋兴荣,张马忠,张建敏,张斌,张溪英,陈怡绮,周琪,周期,胡华琨,姜丽华,蓝雨雁疼痛是小儿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
孕25周时,胎儿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
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镇痛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
急性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长期以来,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
原因之一是小儿不能主诉疼痛因而造成疼痛评估困难;其次是有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作为镇痛实施的医师也对药物副作用存在过度担心。
因此,很多情况下外科手术患儿的痛苦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其康复过程也受到影响。
目前,国外很多先进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但我国小儿术后镇痛发展缓慢,水平较滞后。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术后镇痛的发展,普及标准化的管理,从而惠及更多患儿,2014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集体撰写了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近3年来,国内外关于小儿术后疼痛管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本专家组在2014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推荐意见的更新。
一、术前宣教和准备工作(一) 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患儿及家属科普宣教的内容包括:1.详细解说外科手术是一种创伤,创伤必然伴有疼痛。
手术期间由于使用了充足剂量的麻醉与镇痛药物,术中患儿不会有疼痛感受。
2.术后创伤恢复有一定过程,如果不采取恰当的镇痛措施,患儿就会感受到疼痛,也会因为疼痛而导致各种躯体不适、睡眠障碍等,影响术后康复。
3.术后镇痛期间由于监护条件的限制和呼吸管理的困难,只能使用安全但镇痛效能相对较弱的药物或者小剂量麻醉性镇痛药物。
一般小手术镇痛效果较好,大手术常常需要使用镇痛泵持续输注镇痛药物。
4.向患儿和家属详细讲解该患儿拟采用的术后镇痛方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5.向患儿和家属演示疼痛评估方法,并鼓励家长采用非药物疗法例如分散注意力、做游戏、心理教育、催眠、生物反馈、意象导引等手段减轻患儿疼痛感受。
儿科医生的疼痛管理儿童疼痛评估和镇痛治疗的最新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儿童疼痛认识的不断提高,儿科医生在疼痛管理方面的责任日益重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疼痛评估和镇痛治疗的最新进展,为儿科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儿童疼痛评估的最新进展儿童疼痛评估是确定疼痛的原因和程度的第一步,它不仅仅是令儿童疼痛的一个指标,更是为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最新的研究表明,儿童疼痛评估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生理反应:儿童疼痛时的生理反应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使用专门为儿童开发的疼痛量表,如FLACC(Face, Legs, Activity, Cry, Consolability)评分系统。
该系统通过评估儿童的面部表情、肢体活动、活动度、哭闹和安抚程度来评估疼痛程度,有效地帮助医生准确评估疼痛感受。
2. 语言表达:较大的儿童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疼痛感受,医生可以根据儿童的描述和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但对于无法言语表达的婴幼儿和智力发展不完全的儿童,医生需要借助观察和家长的描述来推断疼痛程度。
3. 表观行为:了解儿童疼痛时的行为反应也是评估疼痛的重要方面。
儿童可能会出现焦虑、挣扎、拒绝活动、容易发脾气等行为,这些表现都可能与疼痛有关,需要医生及时识别并进行评估。
二、镇痛治疗的最新进展针对儿童的镇痛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关注焦点。
近年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和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是提供有效镇痛的关键。
1. 个体化的镇痛方案:每个儿童的疼痛感受和耐受程度都不同,因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其中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静脉输注镇痛药物、口服镇痛药物和局部麻醉等都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此外,儿科医生还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整体健康状况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整。
2. 多学科团队的合作:儿童疼痛管理需要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与儿科医生一起工作的麻醉师、心理学家、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都可以为儿童的镇痛治疗提供帮助。
NICU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及临床护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NICU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以及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NICU中的38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分析NICU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知识的认知情况;同时对比NICU护士参加疼痛知识培训前后对新生儿疼痛知识认知程度的变化。
结果:调查结果显示,NICU护士普遍对新生儿疼痛认知程度低,参与培训后,新生儿疼痛管理知识的认知程度以及疼痛知识的掌握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
结论:定期组织NICU护士参加新生儿疼痛知识的专题培训活动,不仅有助于NICU护士提升自身对新生儿疼痛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NICU护士在疼痛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NICU护士可以更好地制定实施疼痛相关的护理措施,缓解新生儿的疼痛。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NICU护士;疼痛管理;疼痛知识培训;临床护理引言:当人体某个部位受到损伤后,疼痛通过神经进行传递,大脑在接受到疼痛信号后,引起人体的注意。
根据疼痛持续的时间,临床上将疼痛分为两大类,一是急性疼痛,二是慢性疼痛。
对于成年人来说,可以将自身的疼痛感准确的描述给医生,但是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还不具备语言沟通的能力,无法将自身的疼痛感用语言方式告知医护工作者,如果医护人员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疼痛,很可能会给新生儿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NICU护士要及时对新生儿的疼痛感进行有效评估,这样对患儿的健康与成长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NICU中的38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围绕NICU护士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以及临床护理方法展开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NICU中的38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38名NICU护理人员均为女性。
1.2方法通过《新生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问卷》来调查NICU护士的一般资料,该问卷中包括10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评分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知识掌握的越好。
2020版:解热镇痛药在儿童发热对症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全文)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症状,也是儿科门诊特别是急诊最常见的主诉,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热时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发热儿童何时使用解热镇痛药,如何正确使用,在一些疾病或状态下如何使用,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等。
为了规范解热镇痛药在发热患儿中的合理使用,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等学术机构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专家共识(解热镇痛药无效的发热,不在本文的范围内)。
1 发热的定义与分类[1,2]1.1 发热的定义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 ℃或腋温≥37.5 ℃定义为发热。
体温的异常应视为疾病的一种表现。
1.2 发热的分类1.2.1 按照体温的高低分类临床上按照体温高低将发热分为4类。
以腋温为准,37.5~38.0 ℃为低热,38.1~38.9 ℃为中度发热,39.0~40.9 ℃为高热,≥41.0 ℃为超高热。
1.2.2 按发热时间长短分类按发热时间的长短又可将发热分为4类。
短期发热:指发热<2周,多伴局部症状和体征;长期发热:发热时间≥2周,有的可无明显伴随症状、体征,需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原因不明的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发热持续2周以上,体温37.5 ℃以上,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者;慢性低热:指低热持续1个月以上。
1.2.3 按照发热的热型分类发热的常见热型通常分为6种。
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0~40.0 ℃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 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0 ℃;弛张热:体温常在39.0 ℃以上,波动幅度大,24 h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0 ℃,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 d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0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0 ℃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新生儿疼痛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感受疼痛,并且认为新生儿无法回忆出生后早期的经历,早期的疼痛不会对其以后的行为和生长发育产生影响,所以多数新生儿在接受侵袭性操作时得不到相应的镇痛措施而忍受疼痛。
但是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不论是足月儿或早产儿,出生后即具有感受疼痛的能力。
疼痛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接受大量致痛性操作的早产儿和危重儿,可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脑的发育。
(一)新生儿疼痛的特点与成年人一样,新生儿可由无髓鞘的C纤维传导外周痛觉信息。
A-δ纤维无完整髓鞘,在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前,对传入的刺激往往会产生夸大的疼痛过敏反应[3] 。
因此,新生儿感知的疼痛比婴儿和成人更弥漫、强烈和持久[4]。
生后早期为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易于受环境的影响,具有最大的可塑性。
尽管其神经系统仍在发育期,但受到反复疼痛刺激的新生儿会使外周感受器敏感化,导致痛觉过敏反应[5],尤其是早产儿,其应激调控系统则会发生改变并严重影响脑的发育,造成原发性痛觉过敏(损伤部位外周感受器超敏所致的疼痛)、继发性痛觉过敏(非损伤组织所致的疼痛)或异常性疼痛(无害性刺激所致的疼痛),进一步导致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建[6]。
(二)新生儿疼痛的来源在病房接受重症治疗、护理的新生儿,住院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医护人员操作可能引发患儿的疼痛,如足跟采血、动静脉穿刺、各种注射、气管插管、留置胃管、腰椎穿刺、吸引等,其次为疾病因素如锁骨、肋骨骨折、肢体骨折、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梗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再次是不适当的或过长时间的体位甚至于体位变换,撕揭胶布等都会引起疼痛。
而对较小的早产儿,如更换尿布、体温测量等日常操作也是疼痛刺激。
(三)新生儿疼痛的影响1、近期影响研究发现,新生儿在多次静脉穿刺后出现痛觉过敏,即使是无痛刺激,如体格检查时都会被认为是刺激[7]。
疼痛刺激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全身反应,如代谢增加,灌注减少,呼吸、免疫改变,耗氧量增加,病情恢复差[8],尤其是早产儿生后早期的疼痛应激与脑室出血和脑白质软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