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肌张力
- 格式:ppt
- 大小:680.50 KB
- 文档页数:63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肌张力是一种健康的机体应激反应,它是肌肉活动行为的重要指标。
康复医学的诞生,尤其是近几年来,康复医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此次将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主要从康复技术与概念、肌张力特性、肌张力康复应用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了解康复技术与概念。
康复医学基于人体的生物力学,聚焦于恢复患者的功能,主要以训练、康复治疗及复健技术为主。
其中,训练技术包括热运动、静息训练、家庭训练等。
康复技术则以人机界面,如机器人、自由仿生技术等为特色,通过训练患者肌肉张力来恢复功能。
复健技术包括康复评估、功能性测试及治疗,重点在于恢复患者受损部位的结构及功能。
其次,要了解肌张力特性。
肌张力是肌肉活动行为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反映人体的机械特性。
肌张力的特性分为三个方面:肌张力的力,称为肌肉最大瞬态力;肌张力的时间特性,称为肌肉肌张力时间常数;肌张力的反应速度,也叫肌肉肌张力驱动力常数。
肌肉肌张力的变化越快,功能越佳;肌肉肌张力的变化越慢,功能越差。
最后,要了解肌张力康复应用。
肌肉肌张力的变化是康复应用的核心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受损部位的功能和恢复康复过程中的功能性。
肌张力康复有多种应用方法,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肌张力训练。
肌张力训练分为有氧训练、力量训练、速度训练和柔韧训练。
它们一般由拉伸、压缩、振幅等组成,训练次数由训练者体会决定。
此外,还有其它的肌张力应用方法,如肌张力预测、肌张力矫正等,都是康复应用的重要技术。
以上就是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的内容,可以看出,肌张力是康复技术及应用的重要指标,肌张力特性与康复应用都对恢复患者的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受损部位的功能。
未来,医学界还将继续探索肌张力的新应用,为治疗残疾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肌张力名词解释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一种多学科综合的临床医学,致力于诊断和治疗各种残疾、损伤、病变和功能障碍,帮助病人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术语,叫做“肌张力”。
肌张力是指受每个肌肉完成特定动作时其张力的大小。
这也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熟悉的一个概念,它在康复医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肌张力是康复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肌肉群可以分为短、中、长肌肉群。
短肌肉群内的肌肉的张力较小,可以帮助病人以较低的抗力实现高效的运动;中肌肉群内的肌肉的张力较大,可以提供较强的抵抗力;长肌肉群内的肌肉的张力较大,可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和功能。
正确的肌张力是恢复健康的关键,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某种功能,预防关节疼痛和歪斜,同时还能增强肌肉运动能力,增加稳定性。
此外,正确的肌张力还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正常结构,保持肌肉的紧张及灵活性,以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
肌张力的恢复不仅仅是临床实践,也可以通过补充体操和理疗等方法实现。
补充体操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运动,比如整体力量训练和细致力量训练来帮助恢复肌张力。
除了补充体操,理疗是另一种恢复肌肉张力的方法,可以通过软组织放松技术、肌肉张力技术、肌肉放松技术、肢体张力矫正技术等技术来恢复肌张力。
最后,可以利用各种康复设备来恢复肌肉张力,这类设备有助于促进肌肉的发展和活力,同时还可以改善病人的身体功能,延长肢体运动的时间,提高病人的病情。
有时,病人还可以利用传统的康复技术,比如物理治疗和按摩等,来改善肌肉的张力。
从上面可以看出,肌张力对病人的恢复至关重要。
正确的肌张力可以有效帮助病人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症状。
病人如果想要痊愈,就必须努力建立正确的肌张力,这也是康复医学中最重要的部分。
肌张力
肌张力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这种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它是维持咱们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像人在静躺休息的时候,身体的各个肌肉具有一定的张力,叫静止性的肌张力。
咱们人在站着的时候,虽然这个肌肉没有明显的收缩,但是你躯体前后的肌肉要保持一定的张力,才能维持站立的姿势和身体的稳定,叫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当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的肌张力,它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没有颤抖、抽搐、痉挛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种肌肉的疾病,重症肌无力、末梢神经病变、神经根炎或者有些脑梗、小脑损害等出现可能是肌张力减低的情况,就是腿没劲,胳膊也没有力量。
小儿急性的偏瘫在早期是一个肌张力下降,但是过了数日、数周以后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一般像脑瘫、去大脑僵直,肌张力都会明显的增高,四肢会强直,下肢是伸直位,上肢是屈曲,头向后背,走路是剪刀状的一个状态。
肌张力的名词解释肌张力是一个常用于描述人体肌肉紧张程度的术语,它在医学、运动科学和康复领域中广泛使用。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态状态下的紧张程度或阻力水平,它是由肌肉纤维间的神经肌肉活动调节所致。
在人体运动过程中,肌肉是关键的活动器官。
肌肉的功能包括支撑骨骼、维持姿势、产生力量和促进运动。
肌肉紧张状态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运动效果和效率。
肌张力通常可以分为静态肌张力和动态肌张力。
静态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状态下的紧张程度,而动态肌张力则是指肌肉在活动时所产生的阻力水平。
每个人的肌张力水平通常与个体的肌肉强度、活动性以及神经系统的调控能力有关。
肌张力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神经元调节肌张力,这些神经元可以增加或减少运动单位的兴奋性。
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会影响肌肉的收缩力和紧张度。
此外,神经系统中的反射机制也对肌张力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肌肉的伸展反射使肌肉在受到拉伸时产生反弹力,这有助于维持姿势和平衡。
同时,许多外部因素,如情绪、环境和体位变化等,也会对肌张力产生影响。
肌张力的紊乱可能导致肌肉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肌痉挛是肌张力异常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表现为肌肉不自主地收缩并保持紧张状态,引发剧烈的疼痛。
常见的肌痉挛疾病包括痉挛性截瘫和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的调节对于正常运动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过度的肌张力可能导致肌肉疲劳、运动不流畅和受伤的风险增加。
相反,肌张力过低可能导致肌肉松弛、姿势不稳和力量不足。
为了保持适当的肌张力,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进行干预和调节。
运动和活动可以帮助增强肌肉,改善肌肉张力。
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也对肌张力的调节至关重要。
深部肌肉按摩和拉伸活动可以缓解紧张的肌肉,并增加肌肉的弹性。
综上所述,肌张力是肌肉紧张程度的标志,它是由肌肉纤维间的神经肌肉活动调节所致。
肌张力的调节是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肌张力的紊乱可能导致肌肉相关疾病和功能障碍,因此,保持适当的肌张力对于身体运动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阐述肌张力的原理及作用肌张力(Muscle T one)是指肌肉在放松状态下产生的一种基础张力,是肌肉的一种生理现象。
肌张力是由于肌肉内部的神经元、肌纤维、结缔组织、滑膜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肌张力与人体的姿势、运动和静止均有关系,在人体内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肌张力的原理和作用进一步进行阐述。
一、肌张力的原理肌张力的产生遵循反射通路的规律。
从肌肉本身来看,衡量肌张力最主要的指标是肌电活动,即肌肉收缩或者放松时脑部神经所发出的电信号。
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是通过神经系统的调控实现的。
中枢神经对肌张力的调节是通过下列三种途径进行的:1.α-脑干途径:肌张力由中枢神经通过脊髓底部神经元传递至γ-神经元(γ-刺激),那么γ-神经元将刺激α-神经元调节肌肉张力(即α-γ-共同激活或者抑制)。
2.间脑-丘脑途径:来自间脑和丘脑的神经元可通过激活或者抑制脑干的α-神经元来调节肌力的大小。
3.上行途径:上行途径可影响逆行的反射通路,从而调节肌张力。
例如某种外界刺激引起了疼痛反应,中枢神经就通过上行途径抑制了肌张力。
二、肌张力的作用1. 调节姿势肌张力能够对人体姿势进行调节,人体能够稳定的保持姿态是得益于肌张力的作用,其能够改变关节位置、调节肌肉张力,保持身体平衡和稳定。
2. 维持肌肉的张力肌张力的作用还可以维持肌肉的张力,使得肌肉得以保持适当的紧绷度以进行后续动作,以及保证骨骼的稳定性,从而协调运动的进行。
3. 改善身体自感觉肌张力还可以改善身体自感觉,即通过对肌肉进行刺激,从而刺激神经元向大脑发送信息,让人产生感觉;利用这种感觉还可以进行技巧性的动作运动,并调整身体的重心。
4. 预防关节损伤通过肌肉的张力控制,可以减轻骨骼运动的压力,从而减小关节和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的风险。
总之,肌张力是肌肉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要由神经系统调节。
它在人体内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调节姿势、维持肌肉的张力、改善身体自感觉以及预防关节损伤。
肌张力定义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或运动状态下的紧张程度。
在正常情况下,肌肉会保持一定的张力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和稳定。
肌张力的大小和调节与神经、肌肉、骨骼和关节等多个因素有关。
肌张力的形成和调节肌张力的形成和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系统的协同作用。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1.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肌张力的主要调节者。
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元与肌肉纤维相连,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神经系统中的下运动神经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来刺激肌肉纤维收缩。
而上运动神经元则通过抑制下运动神经元来调节肌肉的张力。
2.肌肉系统肌肉系统也是肌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肉纤维的类型和数量决定了肌肉的力量和张力大小。
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也受到神经系统的控制。
3.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肌肉运动的基础。
骨骼系统提供了肌肉运动所需的支撑和稳定。
骨骼系统的畸形或不平衡会影响肌肉的收缩和张力。
4.关节系统关节系统是肌肉运动的关键。
关节的稳定和灵活性直接影响肌肉的收缩和张力。
关节的畸形或损伤会影响肌肉的收缩和张力。
肌张力的检测和评估肌张力的检测和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1.手动检测手动检测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医生或理疗师可以通过手动检测肌肉的张力来评估肌张力的大小。
手动检测可以通过比较对侧肌肉的张力来检测是否存在肌张力异常。
2.神经肌肉电图检测神经肌肉电图检测可以通过记录肌肉收缩时的电信号来评估肌肉的张力。
神经肌肉电图检测可以检测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过程,并可以评估肌张力的大小和调节是否正常。
3.肌肉活动度检测肌肉活动度检测可以通过记录肌肉的活动度来评估肌肉的张力。
肌肉活动度检测可以检测肌肉的收缩和松弛过程,并可以评估肌张力的大小和调节是否正常。
肌张力的异常表现及原因肌张力异常是指肌张力的大小和调节出现异常。
肌张力异常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1.肌张力过高肌张力过高是指肌肉的张力过大。
肌张力过高的原因可能是神经系统或肌肉系统的病理性变化,如肌肉痉挛、神经元损伤、脊髓损伤等。
肌张力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肌张力不?肌张力啊,就好比是身体里的一种“力
量调节员”!比如说,你想想看,一辆汽车要在路上平稳行驶,那它的
各个零件之间得有合适的张力和配合吧。
咱的身体也一样呀!
肌张力能让我们的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样我们才能站得稳、
走得好、做各种动作。
要是肌张力出问题了,那可就麻烦啦!就好像
那汽车的零件松了或者太紧了,车还能好好开吗?咱身体也会变得不
协调啦,走路可能就怪怪的,或者拿东西都费劲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走路的姿势特别奇怪,一打听
才知道是肌张力有问题。
哎呀,那真的是让人看着心疼啊!他就像是
一只努力想飞却飞不起来的小鸟,明明有着飞翔的渴望,却被这肌张
力的问题给束缚住了。
还有啊,肌张力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哦!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呢。
就像天气会影响我们穿什么衣服一样,生病啦、受伤啦,或者长时间
不活动,都可能让肌张力发生变化。
比如说,你要是腿受伤了,躺床
上好长时间不动,等你再想站起来走路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腿有点
不听使唤啦?这可能就是肌张力在捣乱呢!
那怎么知道自己的肌张力正不正常呢?这就得靠专业的医生来检查啦!他们有各种办法和工具,能像侦探一样找出肌张力的问题所在。
总之,肌张力这个东西啊,看似不起眼,实则非常重要!它就像我们身体这部大机器里的一个关键零件,一旦出问题,整个机器都可能运转不顺畅。
所以啊,我们可得好好关注自己的肌张力,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可别不当回事儿呀!我的观点就是,我们要重视肌张力,它关系到我们的身体能否正常运作,不能小瞧它!。
《康复评定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康复评定总论一、康复评定的概念康复评定是指通过系统的评估方法,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全面的检查和评价,以明确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为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康复评定的目标是确定患者的功能障碍,预测康复潜力,制定康复目标和计划,以及评估康复疗效。
二、康复评定的意义1. 为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康复评定可以帮助康复专业人员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状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计划。
2. 评估康复疗效: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康复评定,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3. 预测康复结局:通过康复评定,可以对患者的康复预后进行预测,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三、康复评定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康复评定应基于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避免主观臆断。
2. 全面性原则:康复评定应涵盖患者功能障碍的各个方面,包括运动、感觉、认知、言语、心理等。
3. 动态性原则:康复评定应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定期进行,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4. 个性化原则:康复评定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
5. 参与性原则:康复评定应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提高康复治疗的依从性。
四、康复评定的内容1. 运动功能评定: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与协调功能、步态分析等。
2. 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等。
3. 认知功能评定: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理解与表达等。
4. 言语功能评定:包括发音清晰度、语言理解与表达、沟通能力等。
5. 心理功能评定:包括情绪、心理适应、生活质量等。
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包括自理能力、家务劳动、社交活动等。
五、康复评定的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表现,评估其功能障碍。
2. 问卷调查法:通过患者或家属的问卷,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
3. 标准化测试法:采用标准化的测试工具,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定量评估。
肌张力定义名词解释
肌张力(Muscle tone),又称肌肉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偏高的持续性张力。
它由神经系统调控和维持,通过肌肉对抗拉伸力的表现。
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保持适中,能够维持身体姿势的稳定性和肌肉弹性,使身体能够随时做出适当的反应。
肌张力异常可分为肌张力增高(肌紧张)和肌张力降低(肌松弛)两种情况。
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增加,肌肉处于紧张状态。
导致肌张力增高的原因可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异常、肌肉疾病或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等。
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可以是肌肉僵直、肌肉痉挛、肌肉抽搐等。
肌张力降低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张力减少,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导致肌张力降低的原因可能包括神经系统的病理异常、肌肉疾病或神经肌肉接头病变等。
肌张力降低的表现可以是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等。
正常的肌张力对机体的运动和姿势控制至关重要,肌张力的异常可能会影响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因此,对肌张力进行评估和调节具有临床重要性。
肌张力概述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其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的、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分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为静止性肌张力;站立时,虽然看不见肌肉的明显收缩,但是躯体前后肌肉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的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
检查者通过被动活动患者肢体而感受到肌肉被动拉长或牵伸时的肌肉阻力。
正常的肌张力是依赖于完整的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肌肉收缩能力、弹性、延展性等因素。
处于正常肌张力状态时,被动活动可感到轻微阻力,肢体在运动时不会感觉到过多的沉重感;肢体在下落时,会使肢体保持原有的姿势。
正常的肌张力分为以下几种:1、静止性肌张力:肢体在静息状态下,可以通过观察肌肉外观、肌肉的软硬程度,被动活动时的阻力来进行判断。
2、姿势性肌张力:通过观察患者变换姿势时肌肉的调整来判断。
3、运动性肌张力:患者在完成某一动作时,通过关节活动受到的阻力来判断。
正常的肌张力有以下几种特征:1、首先观察肌肉的外观,触摸肌肉有一定的弹性,在被动活动时会有轻度的阻力和抵抗感。
2、肢体在静息状态下,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保持肢体的固定姿势。
3、肌肉可以完全抵抗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能力。
4、肢体在被动置于某一位置时,可以保持不变。
5、可以随意使肢体在运动中不断转换姿势的能力。
6、具有选择性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独立运动的能力。
异常的肌张力是指由于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肌张力的增高或降低。
肌肉在松弛时,被动活动肢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肉失去张力,无弹性松弛。
如周围神经损害时会伴有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肌张力增高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肌肉较硬,被动活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主要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
锥体系病变主要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上肢主要是以内收肌、屈肌和旋前肌为主;下肢以伸肌张力增高占优势。
肌张力概念肌张力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保持部分收缩状态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肌肉的紧张度。
正常情况下,肌张力是人体肌肉系统自然保持的一种状态,它保证了身体的姿势和平衡,并对身体的运动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肌张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神经系统、肌肉结构和心理因素等。
在神经系统调节下,肌肉会受到有序的控制,从而保持适当的张力。
肌张力的增加或减小可能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肌肉痉挛、肌无力等。
肌张力与肌肉强度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肌张力主要描述的是肌肉的紧张度和保持状态,而肌肉强度则更多地涉及肌肉的力量和负荷承受能力。
从临床角度来看,肌张力不仅影响个体生活功能,还可能与一些疾病的发生和进展有关。
对于一些运动系统疾病,如中风、脊髓损伤等,肌张力失衡常常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些情况下,肌张力的增加或减小可能会导致肢体僵硬、肌肉痉挛或无力等症状。
通过评估肌张力,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和诊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在康复领域,调节和维持肌张力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物理疗法、手动技术和训练方法等手段,可以调整肌张力,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例如,对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常常采用牵拉、按摩、热敷等方法来放松肌肉,减少痉挛。
而对于肌张力减低的患者,可以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和功能训练来提高肌张力和运动控制能力。
此外,心理因素也对肌张力产生一定影响。
在压力、焦虑或紧张的情绪下,人的肌张力往往会增加。
这种状态下,适当的心理干预和放松训练可以帮助减轻肌肉紧张度,促进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肌张力是肌肉状态的一种重要表现,它不仅与肌肉结构和神经系统有关,还与心理状态紧密相关。
了解肌张力的概念和调节方法,对于康复治疗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合运用物理疗法、心理疏导和运动训练等综合手段,有助于调整和维持肌张力,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肌张力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被动牵拉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肌肉在运动过程中,保证肌肉运动的连续、平滑,稳定进行称为运动性肌张力。
肌张力的产生与维持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其反射弧叫做“r-袢“,包括r-袢的传入部分(肌张力反射的感受器是神经肌梭和神经健梭)和r-袢的传出部分,(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性神经核内的a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r 运动神经元发出Ar纤维到达并支配梭内肌)。
其反射弧任何部位的病变均可引起肌张力改变。
被动活动(PROM)肌张力分级标准:Ⅰ轻度:在PROM的后1/4时候,即肌肉处于最长位置时出现阻力.Ⅱ中度:在PROM的1/2是出现阻力.Ⅲ重度:在PROM的后1/4,即肌肉处于最短位置时出现阻力.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肌张力异常的临床表现:一.肌张力降低: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肌肉松弛时做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消失的状态,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韧性而松弛。
可因损害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有异。
脊髓前角损害时伴按节段性分布的肌无力、萎缩、无感觉障碍、有肌纤维震颤。
周围神经损害时伴肌无力、萎缩、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退或消失。
某些肌肉和神经接头病变肌张力降低,肌无力、伴或不伴肌萎缩,无肌纤维震颤及感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