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神经干及骨骼肌动作电位与肌张力的同步记录
- 格式:ppt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19
实验五 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同步观察一、题名 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同步观察 二、作者 金凯丽2010级临床医学临本1班 三、结构式摘要目的和方法:通过同步记录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学习多信号记录技术。
观察记录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和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及其各自的变化,以及不同浓度氨基甲酸乙酯下离体坐骨神经的兴奋性、腓肠肌收缩的变化。
结果:神经干、肌膜AP 、腓肠肌收缩张力曲线被先后记录到。
神经干、肌膜AP 的绝对不应期依次为ms 、ms ,骨骼肌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的波间隔分别为ms 、ms 。
0.50%、1.00% 、 2.00%氨基甲酸乙酯对离体坐骨神经的兴奋性抑制程度越来越大,腓肠肌收缩张力依次减小。
结论: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和收缩是依次进行的,神经干、肌膜AP 的电变化与本身的绝对不应期有关,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与神经干、肌膜AP 的电变化有关。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氨基甲酸乙酯浓度的增高,其对离体坐骨神经的兴奋性抑制程度越大、使腓肠肌收缩张力减小越明显。
四、背景本实验是为了研究证明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和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是依次进行的,并知道神经干、肌膜AP 的绝对不应期的大小及其影响着神经干、肌膜AP 的电变化,以及骨骼肌发生的收缩形式包括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其与神经干、肌膜AP 的电变化有关。
同时,本实验也为了研究不同浓度氨基甲酸乙酯对离体坐骨神经的兴奋性、腓肠肌收缩的影响。
五、材料和方法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药品和试剂:任氏液,1.00%、0.50%和2.00%氨基甲酸乙酯;实验仪器:蛙手术器械BB-3G 屏蔽盒,针形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和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等。
1 制备蟾蜍离体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两端均扎线),浸入任氏液备用。
2 系统连接和仪器参数设置张力换能器输入RM6240系统第1通道,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电极信号输入第2通道,肌膜动作电位引导电极信号输入第3通道。
实验二: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及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实验人:同组人:【实验目的】✧了解肌肉收缩过程的时相变化✧观察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掌握离体神经干动作电位的细胞外记录法及其基本波形的判断和测量。
✧掌握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其不应期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肌肉兴奋的外在表现是收缩。
当其受到一个阈上强度的刺激时,爆发一次动作电位,迅速发生一次收缩反应,叫单收缩。
单收缩曲线分为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三个时期。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当相继受到两个以上同等强度的阈上刺激时,因频率不同,下一次刺激可能落在前一刺激所引起的单收缩的不同时期内,造成:✓几个分离的单收缩:频率低于单收缩频率,间隔大于单收缩时间✓收缩的总和(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完全强直收缩: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内,各收缩不能分开,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
✧神经干动作电位、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神经干不应期的测定⏹神经干是由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兴奋的标志是动作电位。
在一定范围内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由于各神经纤维兴奋性的不同,虽然每条纤维动作电位产生都遵守“全或无”的方式,但神经干动作电位记录到的是多个兴奋阈值、传导速度和振幅各不相同的动作电位的总和,为一个复合动作电位,所以不存在阈强度,也不表现为“全或无”的特征。
根据引导方法的不同(双极引导或单极引导),可分别得到双相、单相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有一定的速度。
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其传导速度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环境温度等因素。
蛙类坐骨神经干传导是速度约为35-40 m/S, 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可发生周期性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为了测定神经一次兴奋之后兴奋性的变化,可先给神经施加一个条件性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再用一个检验性刺激在前一兴奋过程的不同时相给予刺激,检查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以及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幅度变化,来判断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实验设计: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同步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同步记录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学习多信号记录技术。
观察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与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及其各自的特点。
观察滴加高钾试剂后对于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观察接触高钾环境后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的变化。
二、摘要兴奋的运动通过局部电流将神经冲动传导至神经—肌接头,使接头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Ach与接头后膜M受体结合使后膜去极化,后膜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便爆发动作电位,进而引起肌肉的收缩。
上述过程中,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AP)与收缩(长度与张力变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生理过程,但又密切相关。
当肌膜产生动作电位后,根据局部电流的原理,AP可沿肌膜迅速传播,并经由横管进入肌细胞内到达三联体部位。
AP形成的刺激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储存在终池内的钙离子顺浓度差以异化扩散的方式经钙通道进入肌浆到达肌丝区域,使钙离子与细肌丝的肌钙蛋白结合,引发肌丝滑动过程,结果是肌细胞的收缩。
三、关键字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骨骼肌收缩任氏液3﹪KCl四、引言本实验是为了研究证明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和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是依次进行的,并知道神经干、肌膜AP的绝对不应期的大小及其影响着神经干、肌膜AP的电变化,以及骨骼肌变化的收缩形式包括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其与神经干、肌膜AP的电变化有关。
同时,本实验也为了研究3﹪KCl溶液对离体坐骨神经干、肌膜的兴奋性,腓肠肌收缩的影响。
用任氏液清洗用3﹪KCl溶液处理过的标本,观察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情况。
五、材料和方法1.实验对象:蟾蜍2.实验仪器:蟾蜍手术器械(手术剪两把、探针一根、玻璃分针2把、蛙钉2枚,蛙板一个、滴管一个、棉线若干)、BB—3G屏蔽盒、针形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3.实验药品和试剂:任氏液、3﹪KCl试剂4.实验方法4.1离体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4.1.1 捣毁蟾蜍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肌肉神经实验二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神经干动作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快速的可传播的一过性电位波动。
图1. 动作电位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单相动作电位损伤区兴奋区细胞外引导电极检流计图2. 单相动作电位的引导原理(图片来自网络)双相动作电位兴奋区细胞外引导电极检流计(引导电极距离小于动作电位波长)图3. 双相动作电位的引导原理(图片来自网络)图4. 动作电位的传导(图片来源自网络)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定-+S Δt图5. 传导速度测定υ=S AC Δt刺激器输入通道R 1-Rr 1+ R 2-R 2+刺激伪迹刺激伪迹AP刺激器放大器+-地刺激电流i-i+R+ R-地图6. 刺激伪迹是刺激电流通过导电介质扩散至两引导电极而形成的电位差信号。
观察项目测定中枢端引导的双相动作电位用1.0 V电压,波宽0.1 ms的单个方波激刺激神经干末梢端,观察中枢端BAP正、负向振幅时程;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用1.0 V电压,波宽0.1 ms的单个方波激刺激神经干中枢端,测定第1和第2对引导电极引导CAP起点的时间差Δt,根据公式计算出AP的传导速度。
测定单相动作电位用镊子夹伤对1对引导电极间的神经干,然后用1.2 V电压,波宽0.1 ms的单个方波激刺激神经干中枢端,测定末梢端MAP振幅和时程。
图7. 双相动作电位和传到速度的测定讨论在两引导电极间夹伤神经,神经冲动传导被阻断,双相动作电位负相波消失,形成一相正波,于此可见,双相动作电位是神经冲动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形成的,冲动通过第1个电极,形成动作电位的正相波,冲动通过第2个电极,形成动作电位的负相波。
刺激电压从U th 增加至U max ,神经干动作电位振幅随刺激电压增加而增高。
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具有“全或无”性质。
坐骨神经干为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组成,各个类型纤维的兴奋性水平不同[1],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大小与刺激的强度成比例[2]。
神经⼲动作电位实验报告神经⼲动作电位实验报Experimental report of neUhtstem action potential告Intern ship report实验报告⼀、实验⽬的:1. 学习蛙坐⾻神经⼲标本的制备2. 观察坐⾻神经⼲的双相动作电位波形,并测定最⼤刺激强度3. 测定坐⾻神经⼲双相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4. 学习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测定⽅法5. 观察机械损伤或局⿇药对神经兴奋和传导的影响⼆、实验材料1. 实验对象:⽜蛙2. 实验药品和器材:任⽒液,2%普鲁卡因,各种带USB接⼝或插头的连接导线,神经屏蔽盒,蛙板,玻璃分针,粗剪⼑,眼科剪,眼科镊,培养⽫,烧杯,滴管,蛙毁髓探针,BL-420N 系统三、主要⽅法和步骤:1. 捣毁脑脊髓2. 分离坐⾻神经3. 安放引导电极4. 安放刺激电极5. 启动试验系统6. 观察记录7. 保存8. 编辑输出四、实验结果和讨论1. 观察神经⼲双相动作电位引导(单通道,单刺激)如图,观察到⼀个双相动作电位波形。
Pm 驴:i SQOQOKi 2.0 ms 7 射¥也00z 时间⼀—j .................... : .................. 频率:最⼤值-...... ' ........ ' ......... [ ........ ;...... [协⼩值:-15 --20 _oo: oo. m兀卫EQ创2. 神经⼲双相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双通道,单刺激)kUUUChz L.U ns ZlT m¥ii J.ttmzj .................. ■:- I2? 1. WV1 I ----------- 14 I I 4 I I IooTio mo oa nr iins on oo oru oom coe co nr no⽇on m nn oo oo ni2 DO on rtu OO CIJ ri^oo oc OIA(1) 选择“神经⾻骼肌实验”⼀“…传导速度测定”(2) 改变单刺激强度(3) 传导速度=传导距离(R1--R2-)/传导时间(t 2-t 1)如图所⽰,两个波峰之间的传导时间△ t = (t 2-t 1) = 0.66ms实验中,我们设定在引导电极1和3之间的距离△ R = (R 1--R2-) = 1cm故传导速度v = △ R/ △ t = 1cm / 0.66ms = 15.2 m/s1 OOY-ID释: 最⼤ii;■⼩值:平均值:嶂赠但?⾯租BJ祠;最知宜.环值:平均值:⽽租3. 神经⼲双相动作电位不应期观察-1B - -20 _I OOV, 4丐砂 |110:00.614 O0:0tJ.fil3 00:00.S22 CiO:OO.S2S 00:00.S30⼆黒 HL LJ倒 UJ S3时间:最⼤值; 最⼩值- 平均値删值时间:[Q1D |CO.QL. 3H g DI 3耨 OD Cd 00 W 3好 0⼝⽫ 11T 0Q D3 驀 1 OO.QJI 3R M :0i S? QIXQ1,諮孝 00:01.^7由上图可知,当刺激间隔时间为 4.61ms时,两双相动作电位开始融合,此时为总不应期;当刺激间隔时间为1.05ms时,双相动作电位完全融合,此时为绝对不应期。
实验生理科学笔试试题广西医科大学2012级实验生理科学笔试(50道选择题)1.消化道平滑肌试验中,如滴加1:100000乙酰胆碱2滴,可能再现收缩张力A、基本不变B、增强C、减弱D、先增强后减弱E、先减弱后增强2.若检测到的耗氧量的数据只有0.2ml,死亡时间是68分钟,最可能的原因是A、小鼠耗氧率极低B、小鼠耗氧量极低C、小鼠缺氧死亡D、缺氧瓶漏气E、小鼠缺氧死亡时间过长3.在尿糖的检测中,根据尿糖量按—、+、++、+++程度划分,该指标属A、计量指标B、计数指标C、等级指标D、描述性指标E、以上都不是4.一氧化碳中毒小鼠皮肤黏膜呈现樱桃红雨下列哪项有关A、血液中的脱氧血红蛋白增多B、血红蛋白量减少C、血液中的HbCO增多D、血液中的铁被氧化E、因为缺氧瓶不通气5.呼吸运动的影响因素与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实验中,刺激家兔迷走神经中枢端可出现A、呼吸变深快B、呼吸变深慢C、呼吸变浅快D呼吸变浅慢E、不影响呼吸6.通过BL系统不能实现的操作是A、改变血压波形的增益(大小)B、改变呼吸波形的扫描速度C、改变呼吸波形的频率大小D、改变血压波形的扫描速度E、改变刺激输出的频率7.大量饮用清水引起尿量增多是因为A、血浆晶体渗透压↑B、血浆晶体渗透压↓C、循环血量↑D、循环血量↓E、压力感受器兴奋8.在“呼吸运动调节”实验中,家兔吸入CO2后,可引起呼吸幅度增大,有关调节机制错误的是A、CO2刺激延髓化学感受器B、CO2刺激颈动脉化学感受器C、CO2刺激主动脉化学感受器D、反射性引起吸气神经元冲动传出增加E、反射性引起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加强9.有机磷中毒的主要机制是A、抑制胆碱脂磷活性B、激动胆碱能受体C、复活胆碱酯酶D、A+BE、以上都不是10.注射氯丙嗪小鼠为什么沉睡后再放入缺氧瓶A、减轻小鼠的活动对缺氧影响B、确定氯丙嗪起效C、降低小鼠机体代谢率D、让小鼠先适应环境E、可以降低耗氧率11.下列哪项可引起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性反射性反射活动A、实验中夹闭颈总动脉B、吸入氮气C、吸入CO2D、注射乳酸E、刺激迷走神经近心端12.有机磷酯类中毒症状中,不属M样症状的是A、瞳孔缩小B、流涎流泪流汗C、腹痛腹泻D、肌颤E、小便失禁13.下列给药途径中,可产生明显有关消除的是A、舌下含服B、静脉注射C、口服给药D、吸入给药E、皮下注射14.使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的力量是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毛细血管血压D、A+BE、A+C15.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位于A、脊髓B、延髓C、脑桥D、中脑E、大脑16.家兔常用的处死方法是A、断头处死B、颈椎脱臼法C、心脏取血法D、空气栓塞法E、放血法17.小鼠腹腔一次可注射的量为A、0.2~0.4ml/10g体重B、0.3~0.6ml/10g体重C、0.4~0.8ml/10g体重D、0.1~0.2ml/10g体重E、0.6~1.0ml/10g体重18.在血液凝固的实验中,能抑制血液凝固的措施是A、加入少许棉花B、37℃水浴C、加入CaCl2D、加入兔脑粉悬液E、加入草酸钾19.—dp/dt max 增大表示心室肌A、收缩不变B、收缩增加C、收缩减弱D、舒张增强E、舒张减弱20.引起小鼠扭体痛觉反应的试剂是A、NSB、AchC、醋酸D、肝素E、NH4CL21.”区间测量”的命令位于下列哪个部分A、标尺调节区B、菜单条C、工具条D、分时复用区E、参数调节区22.缺氧兴奋呼吸的途径是通过刺激A、外周化学感受器B、中枢化学感受器C、延髓呼吸中枢D、脑桥呼吸中枢E、下丘脑呼吸中枢23.某药半衰期为10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消除时间为A、10小时左右B、20小时左右C、1天左右D、2天左右E、5天左右24.关于失血休克实验中,抢救动物补液原则A、失多少补多少B、需多少补多少C、尽量大量补救D、只能补充血液E、只能补充晶体液25.动脉压力感受器位于A、延髓心血管中枢B、脊髓心血管中枢C、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D、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E、小动脉外膜下26.失血性休克早期,血压可维持正常,其原因不包括A、自身输血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C、钠水潴留D、自身输液E、外周血管收缩27.下列关于止血钳使用叙述不正确的是A、夹闭出血点B、分离牵拉组织C、执钳方法与手术间剪相同D、可夹持神经、血管组织E、可夹提皮肤28.治疗肝素过量引起出血应选用A、Vit KB、鱼精蛋白C、去甲肾上腺素D、氨甲苯酸E、噻氯吡啶29.在神经干动作电位与肌张力同步记录实验中,下列哪项可引起只有神经动作电位而无肌肉收缩A、实验中滴加任氏液B、传导电极间距离小C、神经或神经肌接头损伤D、刺激强度小E、刺激电极接触不良30.休克的本质是A、微循环障碍B、动脉血压下降C、心肌收缩无力D、血管外周阻力下降E、回心血量不足31.在离体娃心灌流实验中,对心脏收缩不起抑制作用的是A、肾上腺素B、3%乳酸C、1%KClD、1:100000乙酰胆碱E、NaCl32.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性别测定中,显色最浅的管通常是A、用药前管B、用敌敌畏后管C、用阿托品后管D、用解磷定后管E、标准管33.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尿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动脉血升高B、动脉血压下降C、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收缩D、肾血浆流量增多E、肾小管重吸收增多34.神经干动作电位随刺激强度变化而有幅度变化的原因A、动作电位全或无B、神经干有多根纤维,且兴奋性不一致C、不衰减传导D、电紧张性扩张扩布E、刺激波幅改变35.下列哪项不属于实验研究设计的选题原则A、目的性B、预见性C、科学性D、创新性E、可行性36.肝素的主要作用是A、分解纤维蛋白B、使凝血酶失活C、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D、抑制因子X的激活E、增强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的亲和力37.实验中获得的结果数据活动A、图表资料+计数资料B、图表资料+测量资料C、统计资料+测量资料D、统计资料+计数资料E、测量资料+计数资料38.以下哪种药物的安全性最大A、LD50 25mg/kg ED50 15mg/kgB、LD50 25mg/kg ED50 5mg/kgC、LD50 25mg/kg ED50 10mg/kgD、LD50 25mg/kg ED50 20mg/kgE、LD50 25mg/kg ED50 25mg/kg39.在缺氧耐受性实验中,4只小鼠A、B、C的分别及将全实验室的数据汇总分析符合科研设计的A、对照原则+客观原则B、对照原则+重复原则C、重复原则+科学原则D、随机原则+灵敏原则E、重复原则+客观原则40.血液凝固试验中,加入肺组织悬液的作用是A、提供粗糙面B、提供组织因子C、提供Ca2+D、提供凝血酶E、提供抗凝剂41.家兔尿生成实验,一般速度静脉注射20%葡萄溶液5ml,下述变化哪项不正确A、血压变化不大B、尿量增多C、尿糖阳性D、小管渗透压升高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42.股静脉注射复制肺水肿模型中,判断模型是否成功的依据以下哪项不正确A、呼吸困难B、皮肤黏膜紫绀C、口鼻部有泡沫液体流出D、心率加快E、心肺系数大于正常43.实验动物的编号,8号标记在动物背侧A、腰部正中B、右前肢C、左腰部D、左后肢E、头部44.凝血过程的内源性与外源性激活的区别在于A、因子X被激活的途径不同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因PF3是否参与而不同E、因Ca2+是否参与而不同45.在影响离体心脏活动的因素实验中,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蛙心插管管内液面随心室跳动而上下移动意味着插管已成功B、插管成功后应立即吸净管内血液C、滴加试剂效果不明显时可再补加D、加液的吸管和吸出管要分开E、实验效果明显时应立即换液46.对肾小球滤过率影响不大的是A、滤过膜通透性的改变B、滤过面积的改变C、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改变D、囊内压的改变E、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47.下列哪只小鼠对缺氧的耐受性最高A、耗氧量2ml,体重20g,死亡时间60秒B、耗氧量2.5ml,体重30g,死亡时间50秒C、耗氧量1.8ml,体重20g,死亡时间70秒D、耗氧量2.8ml,体重25g,死亡时间60秒E、耗氧量1.2ml,体重15g,死亡时间45秒48.有机磷中毒的救治原则中,哪项是错误的A、立即将中毒者脱离现场B、用阿托品对抗C、注射解磷定D、注射肾上腺素E、洗胃49.在影响消化道平滑肌活动的因素实验中,为什么在十二指肠及邻近部位取肠段A、此段平滑肌自律性最高B、此段平滑肌收缩性最好C、此段平滑肌兴奋性最高D、此段平滑肌对缺氧耐受性最强E、此段平滑肌对温度变化最敏感50.在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影响的实验中用了酚妥拉明后,再用肾上腺素,血压有何变化A、下降B、上升C、无变化D、先升后降E、先降后升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是指由多个神经元同时放电所产生的电信号。
这种电信号被称为复合动作电位,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从而激活肌肉细胞。
肌肉细胞响应这种刺激,开始收缩。
这种神经元和肌肉细胞之间的联系被称为神经-肌肉连接。
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可以穿过空气间隔(称为突触间隙)并传输给肌肉细胞。
这种化学物质被称为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简称ACh)。
ACh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与肌肉细胞上的ACh受体结合。
这种结合导致肌肉细胞中的电刺激产生,从而导致肌肉收缩。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号传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了多种不同的步骤。
其中,神经元放电所产生的复合动作电位是关键的一步。
这种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频率直接影响着肌肉细胞的收缩。
实际上,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单个动作电位通常是无法导致肌肉收缩的。
相反,需要多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同时到达肌肉细胞,形成复合动作电位才能引起肌肉收缩。
因此,肌肉的收缩需要神经元的集体作用。
除此之外,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频率也会影响到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度。
例如,当神经元放电的频率较低时,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度较弱。
而当神经元放电的频率较高时,则会导致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度增强。
总之,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信号传递的关键步骤之一。
神经元的集合作用产生的复合动作电位会直接影响到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度。
因此,发现和探索这些信号传递的机制,对于理解和治疗肌肉疾病以及神经元退变性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