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干及骨骼肌动作电位与肌张力的同步记录09年1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98.00 KB
- 文档页数:16
实验五 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同步观察一、题名 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同步观察 二、作者 金凯丽2010级临床医学临本1班 三、结构式摘要目的和方法:通过同步记录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学习多信号记录技术。
观察记录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和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及其各自的变化,以及不同浓度氨基甲酸乙酯下离体坐骨神经的兴奋性、腓肠肌收缩的变化。
结果:神经干、肌膜AP 、腓肠肌收缩张力曲线被先后记录到。
神经干、肌膜AP 的绝对不应期依次为ms 、ms ,骨骼肌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的波间隔分别为ms 、ms 。
0.50%、1.00% 、 2.00%氨基甲酸乙酯对离体坐骨神经的兴奋性抑制程度越来越大,腓肠肌收缩张力依次减小。
结论: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和收缩是依次进行的,神经干、肌膜AP 的电变化与本身的绝对不应期有关,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与神经干、肌膜AP 的电变化有关。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氨基甲酸乙酯浓度的增高,其对离体坐骨神经的兴奋性抑制程度越大、使腓肠肌收缩张力减小越明显。
四、背景本实验是为了研究证明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和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是依次进行的,并知道神经干、肌膜AP 的绝对不应期的大小及其影响着神经干、肌膜AP 的电变化,以及骨骼肌发生的收缩形式包括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其与神经干、肌膜AP 的电变化有关。
同时,本实验也为了研究不同浓度氨基甲酸乙酯对离体坐骨神经的兴奋性、腓肠肌收缩的影响。
五、材料和方法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药品和试剂:任氏液,1.00%、0.50%和2.00%氨基甲酸乙酯;实验仪器:蛙手术器械BB-3G 屏蔽盒,针形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和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等。
1 制备蟾蜍离体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两端均扎线),浸入任氏液备用。
2 系统连接和仪器参数设置张力换能器输入RM6240系统第1通道,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电极信号输入第2通道,肌膜动作电位引导电极信号输入第3通道。
实验设计: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同步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同步记录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学习多信号记录技术。
观察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与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及其各自的特点。
观察滴加高钾试剂后对于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观察接触高钾环境后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的变化。
二、摘要兴奋的运动通过局部电流将神经冲动传导至神经—肌接头,使接头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Ach与接头后膜M受体结合使后膜去极化,后膜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便爆发动作电位,进而引起肌肉的收缩。
上述过程中,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AP)与收缩(长度与张力变化)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生理过程,但又密切相关。
当肌膜产生动作电位后,根据局部电流的原理,AP可沿肌膜迅速传播,并经由横管进入肌细胞内到达三联体部位。
AP形成的刺激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储存在终池内的钙离子顺浓度差以异化扩散的方式经钙通道进入肌浆到达肌丝区域,使钙离子与细肌丝的肌钙蛋白结合,引发肌丝滑动过程,结果是肌细胞的收缩。
三、关键字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骨骼肌收缩任氏液3﹪KCl四、引言本实验是为了研究证明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和骨骼肌兴奋的电变化和收缩之间的时间关系是依次进行的,并知道神经干、肌膜AP的绝对不应期的大小及其影响着神经干、肌膜AP的电变化,以及骨骼肌变化的收缩形式包括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其与神经干、肌膜AP的电变化有关。
同时,本实验也为了研究3﹪KCl溶液对离体坐骨神经干、肌膜的兴奋性,腓肠肌收缩的影响。
用任氏液清洗用3﹪KCl溶液处理过的标本,观察神经干、肌膜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情况。
五、材料和方法1.实验对象:蟾蜍2.实验仪器:蟾蜍手术器械(手术剪两把、探针一根、玻璃分针2把、蛙钉2枚,蛙板一个、滴管一个、棉线若干)、BB—3G屏蔽盒、针形引导电极、张力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3.实验药品和试剂:任氏液、3﹪KCl试剂4.实验方法4.1离体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4.1.1 捣毁蟾蜍脑脊髓:取蟾蜍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