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2 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6
课时优案2对应学生用书P10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郁达夫的文学活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
B.除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外,去年,浙江省唯一的文学刊物《江南》设立了一个以现代文学大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
C.当年郁达夫要搬到杭州去住,鲁迅就写了一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劝其从湖光山色中走出。
D.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郁达夫的文学活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成分残缺,句中缺谓语,应在“文学活动”后加“贯穿了”。
2.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描绘故都秋景的词语连缀起来,尽量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答案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心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解析《秋思》里,前三句都是由名词组成,最后两句是个主谓宾结构,所以作答时,找到《故都的秋》中的主要意象,然后按照《秋思》格式仿写即可。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郁达夫的一篇《故都的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北京的秋天那种清、静、悲凉的意蕴。
或许,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
而如今,冬天的北京,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很少读到描写北京冬天的文章,但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我们对北京的冬天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认识。
即使没有生活在北京,也知道那里的冬天是什么样的。
从2014年起,北京将治霾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改善生活环境。
请以“北京的冬天”为写作内容,以雾霾为背景,写一段文字。
要求:(1)描写、议论相结合;(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表达准确、鲜明、生动;(4)不少于150字。
答:答案(示例)北京的冬天,来得昏,来得暗,来得污浊。
课时作业2 故都的秋一、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31年,日本人增田涉第一次见到的郁达夫——“带着腼腆的微笑,很瘦,给人一种纤细柔弱的感觉。
谈吐举止都很温柔,是个文人的样子”。
他本来就是一介文人,但他与旧式的________、醇酒妇人的文人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旧文人往往是游离于整个社会之外,________、玩弄诗词文章、________于乱世和治世之间,对于社会没有发言权,也不大会公开站出来批评社会的不公、不义,更不敢批评朝廷的是非。
身为“五四”一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生与他生存的时代一再构成冲突,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日本侵略者,都是他批评的对象。
即使是他在作品中反复言说的那种病态、苦闷和感伤,也未尝不可以看作不是社会批判的一种特殊方式。
他的知人论世往往都是感性的,归根到底,他就是这样一个文人,一个有骨气、讲________的文人,( )。
这一点与古代的文人气节既有相通处,也有不同处,他身上隐约已有现代人格的闪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附庸风雅明哲保身苟全性命气质B.吟风弄月独善其身苟全性命气节C.吟风弄月明哲保身苟延残喘气质D.附庸风雅独善其身苟延残喘气节解析:(1)吟风弄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
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装点门面结交文人,参加文化活动。
(2)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3)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苟延残喘: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含贬义)(4)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气质:风格、气度。
答案: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客死南洋,千秋饮恨,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正是他要坚持的这种气节B.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正是他要坚持的这种气节C.他坚持气节,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D他要坚持的气节,正是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解析:联系前后文。
课时作业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一椽.(yuán)廿.四(niàn)扫.帚(sào)B.潭柘.寺(zhé)房檩.(lǐn)普陀.山(tuó)C.平仄.(zè)譬.如(pì)厦.门(Xià)D.椭.圆(tuǒ)落蕊.(ruǐ)橄.榄(gān)解析:A项,“椽”应读“chuán”;B项,“柘”应读“zhè”;D项,“橄”应读“g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C)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遇....。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A项,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使用正确。
B项,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使用正确。
C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
此处用错对象,此处是指“信用政府”和“民营经济”惠及民众。
D项,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使用正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课时作业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一椽.(yuán)廿.四(niàn)扫.帚(sào)B.潭柘.寺(zhé) 房檩.(lǐn) 普陀.山(tuó)C.平仄.(zè) 譬.如(pì) 厦.门(Xià)D.椭.圆(tuǒ) 落蕊.(ruǐ) 橄.榄(gān)解析:A项,“椽”应读“chuán”;B项,“柘”应读“zhè”;D 项,“橄”应读“g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C)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遇....。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A项,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使用正确。
B项,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使用正确。
C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
此处用错对象,此处是指“信用政府”和“民营经济”惠及民众。
D项,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使用正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提示:1)、“祝福”景象与祥林嫂之死;2)祥林嫂初到鲁镇;3)祥林嫂被卖改嫁;4)祥林嫂再到鲁镇;5)“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文脉图解: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行文线索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①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悲惨的一生。
②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文章一开始就揭示祥林嫂在一片祝福中死去的结局,形成对比,渲染了浓重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课文开头描写鲁镇祝福景象,这样的环境描写暗示了怎样的社会风气?提示:小说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暗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封建思想依旧的现实,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6.当祥林嫂遇到“我”时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其用意是什么?提示:祥林嫂的人生快要走到尽头,对灵魂的有无产生了莫名的恐慌,她对死后命运的困惑正反映出其精神上的极端痛苦。
这是她对有无魂灵的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6.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
小说中共有几处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共有三处。
第一处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处是描写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第三处是结尾,写“我”的感受和鲁镇的祝福景象。
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知识窗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小说的主题。
第02课故都的秋(第02课时)1.解释下列词语。
(1)混混沌沌:(2)一椽破屋:(3)一叶知秋:(4)不能自已:2.用下列形近字组词嘶()厮()蓝()篮()萧()箫()衬()忖()蕊()芯()陀()驼()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并说明理由(1)几场秋风刮过,学校东南角园子里变得疏疏落落的高大树木在枯草的映衬下显得更高了。
理由:__________(2)作为中国最大的侨乡——广东汕头迎来了新春。
走在汕头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张灯结彩欢喜迎新春的热闹景象,年味十足。
理由:__________(3)一场秋雨过后,山野里顿时出现了一派混混沌沌的清新景象。
理由:__________(4)回顾中华民族幽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深刻厚重的生存智慧,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自豪。
理由:__________1.(1)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2)一椽破屋:一间破旧的屋子。
(3)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4)不能自已:已,停止。
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2.嘶叫/厮打蓝朵/篮球萧索/笙箫衬托/忖度落蕊/芯片普陀/骆驼3.(1)√(理由:)“疏疏落落”意思是稀疏零落,指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远。
符合句中表现秋景的语境。
(2)√(理由:)“十足”指成色纯,十分充足。
侧重于成分纯,特别充分。
常跟信心、干劲、风头、神气、理由等词语搭配。
到处欢喜的热闹景象表明年味充足。
符合语境。
(3)×(理由:)“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也指景象模糊,不分明。
句中既然要表现雨后的清新景象,再用该词与语意相矛盾。
(4)×(理由:)“幽远”意即深远;远而幽静。
多用来形容意境或环境幽深静谧。
句中要表现的是时间长,应该用“悠远”。
“悠远”有两个意思:①离现在时间长;②距离远。
人民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套)第一课修辞与修辞手法
课程目标
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和鉴赏篇章。
最终目标是能够在写作和阅读中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 修辞手法的分类和鉴赏
- 运用修辞手法的提高
教学难点
- 不同修辞手法在具体文本中的运用和解读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
- 个人或小组展示
- 篇章分析
教学过程
1. 了解修辞的基本知识
- 通过阅读教材和其他文本,了解修辞的定义和分类。
2. 研究常见的修辞手法
- 同义反复
- 对比
- 排比
- 比喻
- 拟人
- 夸张
- 省略
- 等等
3. 鉴赏修辞手法的运用
- 分析文本中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探讨其效果和意义。
4. 运用修辞手法
- 练在写作和阅读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和创作能力。
作业安排
1.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2. 根据所学修辞手法,设计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对修辞基本概念和常见手法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修辞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作为必修课程的一部分,本课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其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本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得教学效果更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2-6《孔雀东南飞》课时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下面的训练题,第1-8题是基础题,主要检测对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第9-11题是课文语段阅读题,检测对文意的把握及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能力;第12-14题是延伸拓展题,主要是巩固、强化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训练题1.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注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①槌(chu0用拳头敲)床便大怒②葳蕤(w5i ru0繁盛的样子)自生光③否泰(f%u t4i坏运气和好运气)如天地④踯躅(zh0zh*缓慢不进)青骢马⑤晻晻(y3n y3n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日欲暝⑥赍(l4i赠送)钱三百万⑦君当作磐(p2n厚而大)石⑧伶俜(l0ng b9ng孤单的样子)萦苦辛⑨耳著明月珰(d1n耳坠)A.①④⑤⑦ B.①②⑧⑨C.③⑥⑦⑧ D.②④⑤⑨2.将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用横线划出来,并在括号内写出相通的字:(1)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2)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4)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5)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用法:4.辨析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今义:(1)可怜体无比(古:)(今:)(2)汝岂得自由(古:)(今:)(3)处兮适兄意(古:)(今:)(4)便利此月内(古:)(今:)(5)叶叶相交通(古:)(今:)(6)承籍有宦官(古:)(今:)5.选出下列诗句中全部含有偏义复词的一项:[]①其日牛马嘶②贵贱情何薄③我有亲父兄④否泰如天地⑤昼夜勤作息⑥女行无偏斜⑦死生,昼夜事也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⑨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⑩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A.①③⑤⑦⑧⑨ B.①③④⑤⑧⑨C.②④⑥⑦⑧⑩ D.②③④⑤⑦⑩6.填空:(1)《孔雀东南飞》原题为《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早的________,也是我国古乐府________的代表作之一,它与北朝的《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
第01课荷塘月色(第02课时)1.文体知识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脉脉:风致:一例:斑驳:丰姿: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1.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有关系。
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
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3.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
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