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1
- 格式:doc
- 大小:542.00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上册物理资料整理
一.长度单位与时间单位
Km
1h=60min1min=60 s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
二.速度
速度:v=s/t t 一定,v 与s 成正比,s 一定,v 与t 成反比 平均速度:v=s/t S 为总路程,t 为总时间,v 与s 、t 无关,与它俩比值有关 比较速度的两种方法:
1. 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越长,速度越慢;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2.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越短,速度越慢;路程越长,速度越快。
三.声音
声音是物体震动产生的,真空中不能传声。
国际符号是m/s ,中文符号是米/秒。
单位换算:1 m/s=3.6 km/h 声音在15℃空气中速度为340m/s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利用1000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高则音调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大则响音色: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第一章机械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7.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 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1千米/小时=1/3.6米/秒13.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
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1.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的物理现象。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真空不能传递声音。
3.声音的三大特性:①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②响度: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物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1—3章 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 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20Hz —20000 Hz ; 超声波:高于20000 Hz 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次声波:低于20 Hz 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3、噪声的来源: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dB )。
声音强弱的等级:(1)小于90分贝,保护人的听力; (2)小于70分贝,保证工作和学习; (3)小于50分贝,保证休息和睡眠。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4、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回声定位: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纳。
利用声纳系统,能够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在捕鱼时,能够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能够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2)传递能量声波能够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能够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 光现象1、光源:太阳、电灯等物体能够发光,这些物体就是光源。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
3、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为:c=3*108m/s,它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的3/4。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的2/3。
4、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5、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6、光的色散(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第二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海市蜃楼、早晨看到太阳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星星的闪烁等)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V,玻璃中为2/3V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5、光线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理解: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8、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光滑平面)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反射面是粗糙平面或曲面)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即平面镜是物像连线的中垂线。
八年物理上知识归纳总结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3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1)声音的传播快慢。
(2)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
2、介质温度。
(3)不同的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4)记住: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 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耳廓的作用——收集声波2 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声源→空气振动→鼓膜→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听觉神经→大脑。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4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5.回声:(1)传出的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会形成回声。
(2)人能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大于或等于0.1s。
(3)利用声音发声器和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测量时应记录时间长,计算海底深度的公式s= vt/2 。
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声音的高低,只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频率决定音调。
一般用尖锐来形容,用来辨别盛水的地下管是否破裂、酒桶中酒水的多少。
2频率:形容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3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物理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梳理物理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八年级上册物理资料,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八年级上册物理资料1:力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改变;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在物理学中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越长。
有时还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4、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八年级上册物理资料2:弹力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结构:弹簧、挂构、指针、刻度牌、外壳。
弹簧测力计使用:使用前:①观察它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它上面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
②观察分度值,即认清它的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0”刻度,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0”的位置上。
测量时:注意防止弹簧指针卡住,沿轴线方向用力。
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八年级上册物理资料3:重力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资料
初中物理是我们学习物理的第一步,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高中物理和大学物理。
今天我将为大家分享初二物理上册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物理学基本知识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如物理量的定义、SI单位制、测量和误差等。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质量、体积、密度、比重等重要的物理概念,需要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有一定的理解。
第二章:机械运动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斜抛运动等。
在学习这些运动规律的时候,需要注意与公式的联系,并学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力学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力学基本定律。
在学习这些定律的时候,需要注意它们的实际应用,并学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重力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地球重力、行星运动规律等重力相关知识。
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注意它们的实际应用,并学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功和能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力的功和能的概念、功率、动能和势能等相关知识。
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注意它们的联系,并学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章:压强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压力的概念、公式以及单位制,还涉及了气压仪器、浮力和密度等相关知识。
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需要注意其实际应用,并学会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就是初二物理上册的主要内容。
当然,学习物理不光是靠复习资料,更需要我们多做练习,强化对各种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还需要多思考,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才能真正掌握物理学的精髓。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资料初二物理上册复习资料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
初中物理上册是物理学习的起点,通过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初二物理上册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一、力的作用与效果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速度改变或者改变物体状态的因素。
2. 力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过程。
4.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力为零。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二、机械能与能量转化1. 动能的概念: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3. 动能转化:动能可以通过摩擦、弹性碰撞等方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声能等。
4. 重力势能:物体在高度变化时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有关。
三、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是由杠杆臂、支点和力臂组成的,通过对杠杆的运用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 滑轮原理:滑轮是一种简单机械,通过改变滑轮的数量和布置方式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3. 斜面原理: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通过改变斜面的高度和倾角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电学基础1. 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2. 电流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3. 电阻的概念:电阻是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是电压与电流之比。
4. 电阻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5. 电阻与电流的关系:欧姆定律规定了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即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之比。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三篇】导读:本文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本篇是为您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三篇】,欢迎大家查阅。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1、分类: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如:老花镜,远视眼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如:近视镜。
2、名词: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光心的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5、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1)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2)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折射光线过焦点;(3)入射光线过焦点,则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二、生活中的的透镜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实像和物体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虚像: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和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探索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倒正放缩虚实像距应用u>2f倒立缩小实像f u=2f倒立等大实像v=2ff2f投影仪、幻灯机u=f无像uu放大镜凸透镜成像情况总结:①两个分界点: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焦点;成放大、缩小像分界点:两倍焦距处。
②当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实像变大;当物体从透镜向焦点靠近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大,虚像变大。
③实像与虚像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四、眼睛和眼镜1、眼睛:眼球好像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全册1-6单元知识点提纲第一单元 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单位1、单位: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
2、长度单位①国际标准单位:米( m )②长度的其它单位及换算二、长度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2、刻度尺的观察:①零刻度线:没有零刻度线要确定临时零刻度线。
②量程:测量范围。
③分度值/最小刻度: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准确。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②对:使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要对准物体的一端(对齐)。
③放: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的一边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放正 紧靠)。
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正视)。
⑤记: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⑴准确值:从刻度尺上直接读出的刻度。
⑵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0 1 2 3 6 9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3.2nm =3.2×103-9mm=3.2×10-6mm 2.2cm = 2.2×106-2µm=2.2×104µm分度值1cm3.3cm分度0.1cm3.30cm4、间接测量:①累积法②化曲为直等三、时间测量1、时间单位:①国际单位:秒/s ②单位换算1h=60mim=3600s2、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秒表四、误差1、误差: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2、误差总是存在,不可避免,错误不是误差。
3、原因:①测量工具②测量方法③测量者4、减少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③改进测量方法第二节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
位置的变化:距离或方位变化。
二、参照物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事先假定不动的物体)2、参照物的选择:①参照物被选定,就假定该物体为静止的。
②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研究对象不能作为参照物。
8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介绍: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文章将为同学们整理8年级上册物理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知识点,巩固理论基础。
一、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和性质- 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或者方向上的变化的作用,用牛顿(N)表示。
常见的力有推力、拉力、重力、弹力等。
- 力的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测量- 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和测力传感器。
- 力的测量单位是牛顿。
3. 压力-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用帕斯卡(Pa)表示。
- 压力计可以测量压力的大小。
二、能量和功率1. 能量的概念和转化- 能量是物体或系统做功能的能力,用焦耳(J)表示。
- 能量的转化包括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能等。
2.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用瓦特(W)表示。
- 功率的计算公式为P = 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做的功,t 表示时间。
三、机械运动1. 直线运动- 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图像。
- 加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和图像。
2. 曲线运动- 圆周运动的特征和公式。
- 等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的特征和图像。
四、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直线上传播的特点。
-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和弯折传播的综合效应。
2. 光的弯折传播-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弯折现象,即折射现象。
- 折射规律的描述和计算。
五、声音的传播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震动物体是声音产生的原因。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频率和音调。
- 声音的振幅和音量。
六、电的基本知识1. 电流和电路- 电流是电荷通过导体的流动,用安培(A)表示。
- 电路是电流流动的路径。
2. 电阻和电阻率- 电阻是阻碍电流通过的物体的性质。
- 电阻率是物体本身固有的特性。
3. 电流的作用- 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量、电化学效应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计算公式: v=s/t ,变形得:s=vt,t=s/v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3、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变速运动: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初二物理上册全册复习资料初二物理上册全册复习资料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转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初中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基础的物理知识和概念,这些知识对我们理解和应用物理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初二物理上册的全册复习资料,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 物理量和单位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物理量,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特性的量。
常见的物理量有长度、质量、时间、速度、加速度等。
而单位则是用来衡量物理量的大小的标准,例如长度的单位是米,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2. 运动和力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力是导致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在初二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平抛运动等基本运动形式。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例如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力的平衡等。
3. 能量和功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是物体运动和变形的原因。
在初二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了解了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概念。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法,例如功的定义、功率和机械效率等。
4. 声音和光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是一种能够被人耳感知的波动现象。
在初二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等基本知识。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
5. 电学和电磁学电学是研究电荷和电流等现象的学科,电磁学是研究电磁波和电磁感应等现象的学科。
在初二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等基本概念,了解了电路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同时,我们也学习了电磁感应的概念和电磁波的特性等知识。
6. 物质的结构和变化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物质的结构和变化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初二物理上册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三态和物质的分子结构等基本知识。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物质的热性质和物质的化学变化等概念。
7. 科学实验和科学方法科学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科学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
盐步三中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 --6章知识点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
1纳米=10-9米2、使刻度尺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长度测量必须估读一位数字,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若物体对齐最小刻度的某一刻度,则估读数为“0”。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 时间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时间用字母t 表示,单位:时( h )分( min ):秒( s )。
6、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叫机械运动。
7、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一般选地面为参照物。
8、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选参照物的方法:若两个物体间有位置变化,选任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两个物体间没有位置变化,选任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
9、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匀速直线运动是快慢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它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与路程和时间多少无关。
10、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11、速度的公式:ts v =,v 表示速度(m/s ),s 表示路程(m),t 表示时间(s)。
ts v =,v 表示速度(km/h ),s 表示路程(km),t 表示时间(h)。
速度主单位是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1 m/s=3.6 km/h 。
求路程:s=vt ; 求时间:v s t = 1 km/h =6.31 m/s 12、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变速运动的物体的速度用平均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13、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计算公式总总平t s v = t 总饱含运动时间和停顿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1、声音产生: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立刻停止。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总复习资料
本文档旨在为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进行总复,提供部编新人教版教材的相关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以下是对各章节的概要和要点的总结:
第一章:力和压强
- 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 自由体图的绘制和力的合成分解问题
- 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浮力与物体浸没和浮出的关系
第二章:机械运动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匀速和匀加速运动的特征和图像
-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公式
- 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的特点和公式
第三章:声音的传播
-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
-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因素
- 声音的频率和响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的解释
第四章:光的传播
- 光的反射、折射和折射定律的应用
- 光的成像和光的传播方式
-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和应用
- 光的色散和彩色现象的解释
第五章:电路基本知识
- 电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电阻的特性和计算方法
- 并联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 杨氏定律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以上是该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课程的总复习资料,重点包括力和压强、机械运动、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以及电路基本知识。
希望这份复习资料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祝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