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72.01 KB
- 文档页数:13
高2010级文科历史基础知识强化训练(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学号姓名得分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1.1927年8月1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正式起义。
2.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受挫后,一部分由朱德、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与当地农民军汇合。
3.南昌起义打响了的第一枪,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4.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召开“八七会议”。
会议纠正了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1927年秋,毛泽东到湖南组织军,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后来,毛泽东在作出决策,向山区进军,后又进行了著名的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6.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夺取政权的新局面,揭开了创建,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的序幕。
7.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地区开展,进行,建立,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8.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起义的部分队伍和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领导的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全军一万余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9.1930年底~1931年秋,毛泽东根据的形势,采取避敌主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三次反革命围剿。
10.1931年冬,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宣告成立,选举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1.中共在根据地进行了打土豪,分,废除和债务的土地革命。
12.年春,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中规定,依靠、联合、限制、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土地所有制。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3.1927年6月,日本首相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夺取中国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侵略方针。
14.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就是想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转移国内,缓和,掠夺中国财富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知识体系与阶段特征】(一)知识体系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阶段特征1927年8月至1931年 9月,是中国革命逐步复兴的阶段。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行了夺取敌人中心大城市的革命尝试,文家市决策开始了中国革命在农村的发展。
此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为基地和以农民为基本力量的新阶段。
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为燎原之势。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共政权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创建农村革命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惟一正确道路,革命形势逐渐走出低谷。
1931年9月至1935年12月,是中国革命出现重大转折的阶段。
国际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结果日本占领东北并逐渐深入到华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新变化。
在国内,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一方面对日侵略不抵抗,另一方面“围剿”红军不放松。
国民党内部因不抵抗政策产生分化,以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为代表的抗日反蒋斗争兴起;由于共产国际“左”倾策略的影响,王明“左”倾错误占据统治地位,共产党一度丧失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有利时机,并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此后,革命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革命形势重新走向高潮。
1935年12月至1937年7月,是中国革命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化阶段。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最终5篇)第一篇: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1.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
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
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2.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
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A.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B.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C.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摩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D.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3.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1928年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
这一转变说明了A.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 B.共产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尚未成熟 D.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4.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
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晚清时期中国南方农民的贫困问题B.“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社会根源C.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5.从1931年开始,南京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
高三历史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背景介绍国共对峙是指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期间的一场激烈斗争。
这场斗争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讨论国共对峙的十年时期,即从1927年至1937年。
二、国共对峙的起因国共对峙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全盛时期。
在1921年党的早期阶段,国共两党通过合作共谋实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分歧,两党逐渐疏远。
此后,在1927年国共合作的宁汉事变后,两党走向了对峙的阶段。
三、国共对峙的过程和事件1.1927年至1928年:国共关系破裂,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遭受重大打击,被迫转入地下活动。
2.1929年至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苏区的根据地实现了初步的发展,成立了苏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
3.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新的抗日方针,表示愿意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4.1934年至1935年:红军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确立了新的根据地。
5.1936年至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西安事变谈判,蒋介石被迫接受与共产党合作抗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四、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1.党的建设和军队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改善了党的组织和军队建设,为日后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2.思想理论:在国共对峙的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如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
这些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指导。
3.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在十年对峙后开始合作抗日,这对中国抗击侵略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4.社会变革:国共对峙及其后的抗日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对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彻底的冲击。
五、结论国共的十年对峙是现代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它为中国革命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单元介绍]1、阶段特征:从社会主要矛盾看,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和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交替发展,相互作用,由以阶级矛盾为主向以民族矛盾为主发展。
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对峙并由对峙走向联合。
从政治力量发展看,这一时期里,一是国民党建立一党专政并“统一”全国,进行经济改革并确立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地位;二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
2、基本线索:3、重大历史事件:(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3)“九·一八”事变(4)红军长征(5)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6)“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提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立意目标:1、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中国经济为重点知识,让学生相对全面了解中国当时的经济面貌,从而对国民政府的统治有新的了解。
2、培养学生检索材料信息,并以此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基本的历史理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二、重点剖析:(一)重点举要:1、知识点: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经济状况,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经济措施。
2、学科能力:(1)根据问题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2)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3、历史理论:(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2)依据社会环境辩证认识历史(二)重点剖析:站在国民政府统治这一角度观察历史,国民政府在1927—1936年间的统治令人注目的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斗争,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和国民政府与日本的关系。
而在这一节中,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的介绍是相对完整的。
当今学术界对这一时期经济的研究逐步深入而且从中国现代化角度来解析更对现实有关照意义(尤其是国民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改革及其失败),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应有所交代。
1927—1936年,中国经济的成分复杂,大致有: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村经济等。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即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的斗争▲革命实践: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理论探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标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形成。
▲革命的实践:(1)发动武装起义①南昌起义:A.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
B.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②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意义:中共开始了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
③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号;文家市决策,开始放弃攻打大城市的战略,向农村转移;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④广州起义:1927年,张太雷、叶挺等领导。
(2)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创建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到1930年成燎原之势。
(3)建立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江西瑞金,毛泽东为主席。
(4)巩固根据地的斗争:①武装斗争→反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二、革命的重大挫折与伟大转折(1)重大挫折:中共被迫战略转移,红军进行长征。
原因: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②根本原因:王明等左倾错误。
(2)伟大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贵州遵义)①背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初期,损失严重。
②会议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思想上并未彻底纠正)。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课堂教学设计师:同学们,上学期欠已经学习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
自1924年国共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后,大革命的洪流在全国兴起。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谈谈大革命取得哪些成果,最大的成果是什么?生:(思考并作答)师: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却失败了。
国民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生:(与教师共同回忆)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板书第一章与第一节课题,并用括号注明该时期起止年代:1927年8月~1937年7日)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师: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面临怎样一个混乱局面?生:(结合教材文字叙述,归纳新、旧各派政治、军事势力)2.“宁汉合流”(1927年秋,南京)师: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的是宁汉两派。
这两派已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政策,在反共这一根本问题上取得一致。
但他们都以国民党“正统”自居,互相争夺最高领导权,是哪些因素最终促成了宁汉双方合流?生:(按教师要求读书)师:以退为进,是蒋介石在政治风向对他不利时的惯用手法。
请看他在日记中的自白和下野后的活动。
生:(新闻记者教材史料和小字,了解蒋介石日本之行情况)师:请同学们整理出国民政府自1925年7月成立到1927年秋宁汉合流的演变线索,在笔记本上绘制一幅国民政府分合示意图。
生:(同桌讨论、绘图)师:再回忆一下,中国近代除国民政府外,还有哪些政权曾定都南京?生:(列举)3.民政府性质师:请同学们思考,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已经成为哪个阶级的政治代表中国国内阶级关系有何重大变化?还可对比一下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有哪些异同?生:(同桌讨论)师:在独裁、卖国方面,新旧军阀并无区别。
但北洋军阀单凭武力统治,封建性更为浓厚;而国民党新军阀实行一党专制,稍具近代色彩。
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内派系争斗并未止息。
蒋介石如何利用内外形势重新上台?生:(分析教材)师:为了共同对付奉系军阀张作霖,蒋介石复职后,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妥协,承认他们各自控制一块地盘。
单元总复习与小专题梳理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一、阶段特征1.世界历史阶段特征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发展向大危机过渡,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德日先后确立法西斯专政,法西斯国家加紧对外侵略,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新的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面对侵略,共产国际制定“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对中国革命产生重大影响。
2.中国历史阶段特征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10年,是国共两个政权的对峙时期。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其中,国共两党、两政权的内战对峙是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在政治上国民党新军阀取代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起一党专政,强化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同时美国在华的经济势力也迅速扩张。
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二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和理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
从参加革命到独立领导革命,从右倾转向“左”倾,从幼稚走向成熟,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入农村,革命区域从南方转到北方,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三是日本帝国主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对外民族战争,中日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二、重要历史概念1.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
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其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其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和革命的发展实际,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丰硕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伟大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2.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3.长征1934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此后红军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
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5.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无果后,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内亲日派头子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杨。
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宋子文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走。
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派周恩来等赴西安参加谈判。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三、重要历史知识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试结合近代中国特殊的国情说明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这条道路?理论上:(1)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2)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一些重要的文章,从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正确的道路,提出了著名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实践上:(1)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2)1972年下半年,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为中国革命创建军队,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揭开了序幕。
(3)从1972年下半年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发展到10万人。
(4)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并先后三次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的“围剿”。
1931年冬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建立起同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原因:(1)中国是一个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薄弱,工人阶级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到百分之零点五,没有强大的工人阶级,就没有在城市发动革命的阶级基础;(2)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敌人在广大农村的统治力量薄弱;(3)农民占全国人口大多数,并深受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剥削,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4)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
因此,无议会可以作为合法斗争的阵地,无组织工人罢工和其他政治活动的合法权利,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公开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
因此,中国只能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2.中共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各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各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试结合两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来分析这两次转折之间的关系。
在20世纪20和30年代,中共分别召开了“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1)这两次会议都是在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开的:“八七”会议之前,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大革命遭到失败。
遵义会议前夕,“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在长征初期又遭受了重大损失。
(2)两次会议都纠正了错误的指导思想:“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这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历史义主的转折。
(3)两次转折的不同之处在于:“八七”会议在反右的同时没有注意“左”,使党内“左”倾错误不断发展,也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这就是使中国革命再次遭受了重大挫折。
遵义会议不仅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而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自已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分歧和矛盾。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这次转折成为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新起点。
3.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说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党的方针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和调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变为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主要矛盾。
中共方针政策的变化: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随着中日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
1935年底,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全民族利益为出发点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国共再度合作,共同抗日。
4.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是如何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走向成熟的原因有哪些?(1)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即向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共产党人由“走俄国人的路”到开始“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2)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调整路线、方针、政策,领导中国革命不断发展。
八七会议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在攻打大城市受挫的情况下,决定向农村进军。
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3)根据形势变化,抓住主要矛盾,及时调整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共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随着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共产党及时调整政策,抛弃前嫌,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西安事变后,又制定了和平解决的政策,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逐渐走向成熟的原因:第一,中共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第二,中共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
5.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提出的“借师助剿”政策和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背景、实质上有何相同之处?它们各自结局怎样?试分析其结局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