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知识主要易错易混点唯物论 认识论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24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哲学唯物论知识点
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遵循规律,同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拆解】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第1 页共6 页。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易错易混知识点,以下观点均为正确的。
(选择题选项常考、易考)1、哲学与世界观均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能说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
2、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非具体方法)。
3、唯物主义不都是正确的,也有不科学之处。
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从本质看是错误的。
4、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5、物质和意识(或者说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标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哲学派别、哲学的“两大阵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6、真正的哲学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7、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的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基本特征:三个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就哲学的根本区别)。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暂时的。
9、规律是有条件的,客观的,没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联系,但联系不一定是规律。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改造、发明、消灭规律。
10、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
11、意识的本质表现:(1)从起源上,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生理基础,是人脑的机能;(3)从内容上,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反映)。
高考专题复习《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集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注意: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2、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也是哲学。
(注意: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不一定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注意: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4.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5.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注意: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7、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注意:不是,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8.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注意: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9.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注意: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0.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注意: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1.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注意: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12.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注意: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注意: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4.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注意: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15、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注意: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只有一个: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16、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机械相加(总和)。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的吸取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最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上传: 刘文生更新时间:2012-5-9 8:49:59、《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误之分)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1、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从本质看是错误的)2、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标准)4、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
(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精华)2、哲学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是先导)3、哲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力量。
(错)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有条件的)4、规律有好坏之分。
(规律是客观的,没有好外之分)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1、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2、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3、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4、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5、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或“科学之母”。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5.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人们创造哲学的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6.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7.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定义不能混淆。
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唯心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
)9.唯心主义都是不科学的,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
(注意: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只能就其根本观点在认识论上的意义上才能成立的。
超越这一范围,认为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是没有意义的。
就局部而言,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注意: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意哲学有准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哲学能够使人们准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注意:真正的哲学能够使人们准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或:准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准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具体看法。
(注意: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5.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都是哲学家。
(注意: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理论论证的零散的观点。
而哲学是自觉形成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体系。
)6.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注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有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有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7.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
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8.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注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10.唯物主义是准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注意: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有水准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能够借鉴之处。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有的范畴。
(注意:“客观存有”应为“客观是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4.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注意:应为“客观实在”)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3.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对)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好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办好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5.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对)6.意识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注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源泉是客观存在。
)7.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注意:意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8.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注意: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9.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注意: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11.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注意:人的意识不能够直接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12.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1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注意: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14.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5.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整理1.生活和哲学的区别:生活是指人们日常的生存和活动,而哲学是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的学科。
生活是实践,而哲学是理论。
生活与哲学是相辅相成的,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本质和意义。
2.观念和实践:观念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而实践是指人们通过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观念。
观念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的,观念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也会影响观念。
3.主观与客观:主观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观点,而客观是指与个人主观意识无关的客观事实。
主观和客观是相对的,在生活中,我们的观点和观念往往是主观的,但客观事实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4.真理与主观: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主观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观念。
虽然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和观念,但真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个人的主观意识之外。
5.正确与道德:正确是指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和事实,而道德是指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正确和道德是相关的,但并不完全相同。
一个行为可以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道德的。
道德包括了正确,但不只限于正确。
6.知识与智慧:知识是指对事物的了解和掌握,而智慧是指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来获取,而智慧则更多地依赖于人的思考和经验。
7.理性与感性:理性是指人们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事物,而感性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和直觉认识事物。
理性和感性是相对的,两者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之一,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重要性。
8.自由与必然:自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行动的能力,而必然是指事物按照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发展的过程。
自由和必然是相对的,人们有自由意志来做出选择,但在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的限制下,人们的行动也是有必然性的。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的智慧无处不在。
然而,在学习和理解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容易让人产生困惑和误解。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这些易错易混点,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生活与哲学的知识。
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易错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
实际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理解是,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但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物质,而是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易混点:把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混淆。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来界定的。
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易错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忽视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他人的经验、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对我们的认识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易混点:把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目的混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认识的目的则是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三、真理的客观性与相对性易错点:认为真理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
真理具有客观性,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随着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真理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易混点:把真理的客观性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混淆。
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在真理的判断标准上人人平等,即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四、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易错点:认为联系是普遍的,就可以随意建立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建立联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在咱们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学问的过程中,那可真是有不少容易让人犯迷糊、搞错的地方。
今天咱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让大家心里都能跟明镜儿似的!先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个点。
好多同学容易把“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给弄混。
咱打个比方哈,就说有一天你特别饿,肚子咕咕叫,这时候你脑袋里想的就是赶紧找吃的。
你的饥饿感这就是物质的反映,决定了你想要吃东西的意识。
而当你想着“我要吃顿大餐来补充能量”,然后去努力赚钱或者想办法弄到美食,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可别觉得这简单,一到做题的时候,就容易迷糊啦!再说说“运动和静止”。
有些同学总觉得运动就是一直在变,静止就是一点儿不变。
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儿!就像你每天坐的公交车,车在路上跑那是运动,可车在等红绿灯的时候相对于路面就是静止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还有“规律”这个概念。
不少同学一提到规律就觉得是人为规定的。
这可不对哟!比如说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这是自然规律,可不是咱们人能随便改的。
有一次我去爬山,本想着春天山上的花开得正好,结果去早了,山上还很冷,花骨朵都没几个。
这才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咱们得尊重它。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是个易错点。
有的同学会觉得普遍性就是大家都一样,特殊性就是完全不一样。
其实不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就好比水果,苹果、香蕉、橙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特殊性。
但它们又都有水分、能提供营养,这就是普遍性。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容易搞错。
不是实践跟着认识走,而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就像你学骑自行车,光看别人骑,自己不动手,永远也学不会。
只有亲自去骑,摔几个跟头,才能真正掌握骑车的技巧,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里也容易出错。
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能起好的作用,错误的价值观会把人带偏。
我就见过有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最后不仅违法了,还失去了朋友和家人的信任。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解析第一单元一、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1、哲学与世界观联系:(1)二者对象相同,即都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2)二者属于意识范畴,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都对人们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
而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世界观与方法论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区别: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哲学要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发展要以哲学为指导。
二、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物质区别:二者具有物质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联系: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所以二者是共性和个性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三、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而客观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四、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五、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的实际。
2、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3、总之,事物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的事物,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因而,任何客观实际都是当时当地的实际,是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
因而,从实际出发就只能从具体的历史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六、“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注:对问题(1)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问题(2)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七、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一)古希腊、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它肯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整理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生活与哲学》部分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更好的掌握知识提供帮助。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2.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3.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4.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6.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