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等奖必修四《望海潮》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2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教案标题:《望海潮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朱自清及其代表作《望海潮》。
2.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语言。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3. 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材料:《望海潮》原文。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视。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照片,并简要介绍他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回忆或讨论他们对海洋的印象和感受。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望海潮》原文给学生,并让他们默读一遍。
2. 学生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语言,并记录下来。
3. 整个班级共同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创作练习(20分钟)1. 分组进行创作练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类似的主题(如家乡、童年回忆等),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并互相评价。
四、扩展活动(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洋的感受和想象,可以是口头表达或绘画等形式。
2. 学生自由阅读其他朱自清的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成长。
3.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选择其他经典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 组织海洋文化体验活动,如观看海洋纪录片、参观海洋博物馆等,增加学生对海洋的认知。
教学资源:1. 朱自清的照片和相关介绍资料。
2. 《望海潮》原文。
3.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评估:1.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抒情语言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诗歌情感和主题的解读和表达。
3.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望海潮》,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
《望海潮》教案范文一、诗歌赏析1.望海潮,收来万里悲秋。
百丈崖头轻吹雨,无意苦空山卧。
2.绿树村边红杏花。
鳌头荐气千万,有为犹得鼓瑟樽前舞。
3.一壶浊酒喧豪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饮几何。
4.且尽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花。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了解徐志摩的创作背景与文学风格,掌握《望海潮》的基本内容与主题,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激发学生对理想追求的思考与探索。
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诗歌赏析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教学步骤(1)导入:介绍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引入《望海潮》的主题。
(2)赏析:逐节讲解《望海潮》的内容与结构,引导学生对诗歌意境和内涵的理解。
(3)讨论:与学生探讨海潮、绿树红杏、廉颇等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
(4)演练: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望海潮》,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对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5)总结:对《望海潮》的主题、结构、意境等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辅助教材提供徐志摩的相关资料和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望海潮》的背景与内涵。
三、课堂延伸1.阅读《望海潮》诗歌以外的其他作品,比较不同作品的主题、结构和表现手法。
2.与学生一起创作一首类似于《望海潮》的诗歌,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与挑战。
3.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讨论或写作,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理想与现实的看法。
通过对《望海潮》的深入学习与探讨,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到无限的魅力与智慧。
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案背景望海潮是宋代文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深情浓意和抒发离愁别绪的感人之处而被广泛传诵。
柳永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其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望海潮这首作品,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 能准确理解望海潮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能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出自己的文学作品;3. 了解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扩大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2)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3)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4)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2. 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述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2)解读:通过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3)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望海潮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作能力;4)写作:指导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步骤1. 柳永和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介绍(约10分钟)介绍柳永的生平事迹和他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同时也简要介绍宋代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2. 望海潮的词文学特点分析(约15分钟)通过分析望海潮的词牌、韵律和文学风格,让学生对于宋代词的特点和美感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分段解读望海潮的内容与意境(约20分钟)将望海潮分为几个段落,依次解读每一段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引导学生模仿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约30分钟)通过教师示范和指导,让学生运用望海潮的写作方式,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可以是词、散文或其他文体。
5. 学生展示和讨论(约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鼓励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进行创作,并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
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
)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
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1、柳永介绍。
【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2、题目解说。
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
(注意韵脚)②读对句读。
(注意节奏)③读出情感。
(注意抑扬)3、教师范读。
(或听配乐朗诵)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024年《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望海潮》教材第三章《宋词欣赏》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望海潮》词牌的起源、词的创作背景、词的格律特点、词的意境分析以及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词牌特点,掌握其格律要求。
2. 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掌握《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牌的格律特点及意境分析。
2.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新课导入:介绍《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格律和意境。
3.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望海潮》为例,详细讲解其格律、修辞手法及意境。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并进行仿写。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望海潮》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各自的见解。
7.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关注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拓展阅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2. 板书内容:(1)词牌特点:七言绝句、平仄韵律(2)创作背景:宋代、海洋文化(3)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夸张(4)意境分析:壮美、激昂、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的格律特点,完成一首仿写作品。
(2)阅读其他以海为题材的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分析。
2. 答案:(1)示例:海浪翻滚激荡,雄浑壮美;烽火连天映照,英勇豪迈。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牌格律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章节和内容;2. 教学目标的具体条目;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6.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望海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3. 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4. 课堂实践: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2. 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教学重点:掌握《望海潮》的韵律、意象、情感等审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壮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2. 背景介绍:讲解作者苏轼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3. 诗歌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其音韵美;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解读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分析其韵律、意象、情感;6. 课堂实践:学生仿写一首以海为主题的诗歌,教师巡回指导;7. 随堂练习:分析一首现代诗歌,探讨其与《望海潮》的共通之处;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2. 内容:背景介绍、诗歌朗读、诗歌解析、例题讲解、课堂实践、随堂练习;3. 重点:意象、情感、主题、艺术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海为主题,仿写一首诗歌;2. 答案:学生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歌欣赏的方法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2. 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3. 板书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美的理解1. 意象美:《望海潮》中的意象生动丰富,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望海潮》。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诗词的朗读与解析,重点词汇的讲解,诗词意境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海潮》,并背诵全文。
2.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
3. 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词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望海潮》。
2. 朗读诗词(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分组比赛朗读,评出最佳朗读者。
3. 解析诗词(1)了解作者和诗词背景。
(2)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
(3)分析诗词的意境。
4. 例题讲解讲解诗词中的难点句子,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词中的句子,巩固所学知识。
6. 感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感悟诗词的意境。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望海潮》2. 作者:苏轼3. 诗词背景:浙江之潮4. 重点词汇:潮、观、豪情、壮志5. 意境:壮阔、激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望海潮》。
(2)翻译诗词中的难点句子。
2. 答案:(1)背诵内容见课本。
(2)翻译答案见课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感悟方面表现较好,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
(2)以“壮阔”为题,写一篇描绘自然景象的作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词的朗读与背诵2. 重点词汇的讲解3. 诗词意境的体会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情感感悟与课堂小结6. 作业设计与答案一、诗词的朗读与背诵(1)教师在示范朗读时,应注重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的处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朗读榜样。
望海潮优秀教案
教案一: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望海潮》这首优秀诗歌,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透彻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形象的美感。
教学准备:诗歌《望海潮》的复印件,课堂展示工具。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向学生展示一张海洋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海浪的汹涌和浩渺的景象,并反思海洋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Step 2:朗读诗歌
教师朗读诗歌《望海潮》,让学生跟读,感受语言的节奏和抑扬顿挫。
Step 3:理解诗歌
教师提问学生,诗歌中的“望海潮”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望海潮?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Step 4:诗歌鉴赏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通过海浪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Step 5:情感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情感交流,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海洋的情感和想象,引导学生用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6:写作创作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海洋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7:作品分享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
Step 8:总结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回顾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过程,指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延伸:
了解其他与海洋有关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海的女儿》、《平湖秋月》等,进行阅读和分析。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2.明确城市荣衰兴败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对诗意的探寻,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比较赏析两首词的意象,体会独特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授法、白板展示法、直观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盛景自古让人魂牵梦绕,尤其是素有美誉的杭州和扬州。
有很多描写杭州的诗词: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林升《题临安邸》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的诗词: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苏轼《江城子》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殷芸《殷芸小说·吴蜀人》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柳永笔下的杭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白板展示,师生共同探讨)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所呈现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请结合诗歌语句,并分析比较。
三、合作探究(一)这两首词意境特点、情感色彩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二)为何一百年前的富庶会变成一百年后的萧条?明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导致北宋灭亡是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纸醉金迷。
四、拓展延伸《望海潮》《扬州慢》,一欢歌一悲吟,你更喜欢哪种情感表达?说明理由。
明确:(一)历史的真实:繁华和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国家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向前发展的。
(二)文学的审美表达:讴歌盛世和反映灾难都是文学家的责任。
五、巩固提升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楼梯的扶手、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
《望海潮》教学设计(通用10篇)《望海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二、导入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四、朗读本诗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五、试着背诵第二课时一、导入学生试着背诵二、学生齐读三、解题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词的声韵之美;2.品味语言,学习意象鉴赏之法。
教学重点:学习诗词意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品词识人,通过意象分析把握此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粉笔、黑板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和诗歌比较导入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附上竹子图片)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问题:请问诗中之竹与图片中的竹子有何别?明确:诗中之竹乃意象,溶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再是单独的客体。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问题:请找出《望海潮》中的意象。
明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桂子,荷花,烟霞等。
二、作品鉴赏1.读文入情,评词识人“三分鉴赏七分读”,注意读音,把握节奏,体悟情感都会(dū)参差(cī)堤沙(dī)天堑(qiàn)珠玑(jī)豪奢(shē)重湖(chóng)菱歌(líng)罗绮(qǐ)叠巘(yǎn)羌管(qiāng)钓叟(sǒu)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望海潮获奖教案教案标题:《望海潮获奖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中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望海潮》,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对散文的深入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意图,并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文章内容相结合,写出一篇独立的评论文章。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望海潮》中的主要观点和情感表达。
2.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3. 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4.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义。
5.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撰写一篇独立的评论文章。
教学准备:1. 《望海潮》的散文文本。
2. 学生阅读材料和练习题。
3. 批判性思维概念的解释和示例。
4. 学生评价标准和评分表。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望海潮》的第一印象,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2.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阅读与分析(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望海潮》。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观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批判性思维训练(15分钟):1. 教师介绍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义,并讨论它们对文章整体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分析结果。
写作任务(20分钟):1. 学生独立撰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评论文章,包括对文章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学生互相交换文章,并进行互评和提供建议。
3. 学生根据反馈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文章。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文章进行展示,并分享他们在写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2. 教师提供评价和反馈,根据评分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展望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汉语》第二册第七单元《诗词鉴赏》中的《望海潮》。
具体内容包括:1. 诗歌的背景知识: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诗歌的篇章结构:分析《望海潮》的词牌、韵律和结构。
3. 诗歌的主题思想:领悟诗中描绘的壮阔海景和抒发的豪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意象的领悟,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2.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和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海浪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海的壮美,引入本课。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牌《望海潮》。
3. 诗词鉴赏:(1)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分析诗词的结构,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3)解析诗中的意象,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
4. 例题讲解:以诗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为例,讲解地理知识在诗词鉴赏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意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望海潮》2. 板书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意象:潮、风、帆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意境。
2. 答案:(1)词牌特点:双调,七言绝句,平仄韵脚交替。
(2)意境描述:诗中描绘了壮阔的海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望海潮》的词牌特点和意境。
但在讲解诗中意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柳永《望海潮》教案_《望海潮》教案3篇《望海潮》教案篇一1、体会词的音律美,感受词的意境美。
2、探究学习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宋代杭州的繁华富饶,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一、导入课文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
)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
(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
(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
(展示课件)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
(展示课件)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
(本词押“a”韵)。
(指导学生齐读)3、欣赏“文字图画”。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形胜、繁华(板书)(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
(美)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4)生活场面呢?民------乐官------愉(板书)(5)一个词概括。
“人间天堂”(板书)(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
(板书)(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嗅觉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
(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望海潮教案全国一等奖《望海潮》教学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能够逐段理解和领悟《望海潮》的寓言意义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能够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归纳整理出《望海潮》的基本思想。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首先,教师会给学生出示一张《望海潮》的图片,提问:“孟浩然的《望海潮》中,为什么会有海水倒流呢?这首诗又有什么意义呢?”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学习环节:a.分析诗歌的基本结构。
教师请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然后帮助学生进行剖析和解读。
在诗歌情感上,望海潮的诗意流露出了孟浩然对于大世界的向往和人类前进的希望;在意象上,孟浩然通过借鉴海潮的巨大威力和改变海水流动的能力,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自己要在这个时代的舞台之上,一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的愿望。
b.体会诗歌的隐喻含义。
孟浩然借海潮变幻一事来寓意政治处境和时代巨变。
学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语言、文学、历史等课程中独立研究,理解并把握许多的隐喻,发挥自己的学习创造性。
c.分析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
3.巩固环节:通过举例描述,教师处理出《望海潮》的隐喻,对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望海潮》所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4.作业:让学生自由创作一张海潮图,表达个人对《望海潮》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诗歌内容的印象和认识。
三、教学体会:《望海潮》是孟浩然的一首名篇,起初对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在教学上,因为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我对这篇名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百分之百肯定没有教得尽善尽美,也有很多地方不足,但这都是我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1、《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
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尝试欣赏【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
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
“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
(形胜、繁华)【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背景】这是一首投赠词。
1、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一等奖设计引导语:《望海潮》的教案设计应该怎么写才能让需学生更好的接收知识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望海潮》教案设计,欢迎参考阅读!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五参考书目: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六课时安排: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口语训练(一)导语: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
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
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
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
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
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
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
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
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
”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
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
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望海潮》。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诗歌的原文展示,包括诗歌的朗读和翻译;第二部分是诗歌的鉴赏分析,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解析。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望海潮》,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使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使学生能够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朗读和翻译,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通过鉴赏分析,使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以一幅海潮的图片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诗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背景介绍: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帮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鉴赏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经典的诗歌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理解诗歌的鉴赏方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学到的鉴赏方法,对一些诗歌进行分析和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可以使用一些图示、符号等来辅助表达。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鉴赏文章,要求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答案:《望海潮》是一首描写海潮的诗歌,通过形象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海潮的壮丽景象。
诗歌以“潮”为主题,以“望”为视角,通过对海潮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写作意图,分析意境之美。
了解鉴赏古代诗词的一般方法。
2、鉴赏作者白描手法的精彩运用,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中考的备考已经掌握了一些常见的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积累了一定的鉴赏知识,对古诗中常见的手法如白描有初步的认识,但许多同学还未能将这些知识转化成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
许多同学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概念甚至于名称,因此,在高中的教学中,我们需在指导学生运用知识积累深入赏析诗歌上多下功夫。
重点难点:
重点---在头脑中再现画面、描述画面并为画面取名字。
难点---在理解诗歌基础上品鉴意境并分析手法。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课
在生活中,当我们想形容某件美好的事物时,我们有时会说:“哇,真美,简直充满了诗情画意。
”在文学上,当一位满腹才情的诗人遇到了被人们誉为天堂的美丽城市时,会产生什么呢?当然是优美传世的诗篇。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的就是这样一首诗情与画意完美结合的著名词作-----柳永的《望海潮》。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听林志颖演唱的《望海潮》,以说说林志颖的创作是否符合原词的神韵这个话题引起学生对词义、情感的深入思考。
师:怎么样,唱出了你心中的《望海潮》了么?
3、诵读词,从音韵的角度切入对词的情感基调的分析与把握。
以小组加分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诵读热情。
师:想要深入的理解诗歌,我们得先用自己的声音把诗歌唤醒!首先咱们来诵读诗歌。
今天的诵读我们玩个小游戏,由我先来诵读一遍,然后我做擂主,大家向我挑战。
挑战者将给小组加50分,如果他在语音的准确性,语速的合理性和
情感的表达上都超过我的话,将再加50分。
请大家把握给自己小组加分的机会!
4、概括画面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词的内容。
5、小结:明确情感与内容要点并导入到深层次审美境界。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概括画面特点,描述画面,为画面取名。
师:这首词共八句话,以写景为主,我包了首尾两句话,其他的六句分给咱们六个小组,我们要给每句描写的景色取个好听贴切的名字,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名字20分,画面描述30分,我先示范一下第一句。
我给第一句起的名字是“‘华’‘丽’杭州全景图”,杭州地处东南,是那里最美的地方,它曾是三吴的都会,曾叫钱塘县的它自古就是繁华之所。
这句话从地域,时间上写出了杭州的美丽与繁华,所以我叫他华丽杭州全景图。
好,在同学们讨论前,我提示大家一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感知想象画面:光线、色彩、季节、温度、嗅觉、听觉、视角。
请各小组讨论开始。
(生讨论3分钟并在黑板上写出了各组为画面取的名字
活动4【讲授】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明确意境的概念与特点。
手法探析:白描
活动5【作业】布置作业并小结
师:这样的手法我们是不是该去试着去学习运用呢,我们这节课的作业便是“用文笔将家乡描绘”。
仿照《望海潮》的形式和内容完成《望海潮沈阳》要求:
1、使用白描手法。
2、用韵。
平仄不论。
3、选取典型景物描绘。
4、感情真挚不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