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学:1.7《科学探究》教案(4)(浙教版七年级上)
- 格式:doc
- 大小:185.02 KB
- 文档页数:6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本质。
2. 生物篇: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3. 物理篇:物体的运动与力、简单机械、光与视觉、声音与听觉。
4. 化学篇: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2. 使学生了解生物、物理、化学等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分类、物理运动与力、化学反应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生物、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进行知识传授。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强化知识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知识框架:列出各章节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
3. 例题及解答:展示典型例题及解答过程。
4. 关键词:标注关键词,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方法的步骤。
(2)列举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3)解释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4)描述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答案:(1)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结论。
(2)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分类,特点包括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等。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越明显。
(4)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概念拓展1.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这样的一种思想,即: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所有一切其他东西对生活的诠释。
“科学主义”这个词首先被社会科学家,如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科学哲学家,如卡尔·波普尔等使用,用来描述许多科学家所共有的态度和信念,这一信念让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其所采用的方法终于上升到意识形态的水平。
对科学主义的经典论述,正如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所言:“除物理,皆集邮。
”科学主义一词有时在两个方面亦被用作略带贬义的解释:(1)表示不恰当的使用科学或在不适当的地方运用科学主张,例如,当讨论主题的范围明显超越科学范畴,或者没有足够的经验证据来证明一项科学结论的情形。
在这种使用情况下,讽刺的是科学主义呼吁科学权威化的论证。
(2)指“自然科学的方法,或者自然科学所认证的范畴分类和事物,是任何哲学和任何研究的唯一恰当的元素的信念”,并且这一过程伴随着"心理体验方面的经验失效"。
在这种用法下,(至少在更极端的定义下)强调科学主义在实证主义中扮演重要位置。
对于有着马克斯·韦伯传统的社会学家来说,如尤尔根·哈贝马斯,科学主义的观念不仅与实证主义哲学密切相关,并且也与现代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化”密切相关。
2.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分类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行为虽然很复杂,然而这些活动可分解为较单纯的6个基本过程及6个综合过程。
这些科学家探究科学的方法也被称作探究的过程技能(ScienceProcessSkill),这些技能经过学习,学生是可以获得的。
组织一系列探究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从简单的基本过程开始,然后逐渐进展到分类、测量、预测、推理,进一步发展控制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如何做实验、怎样解释实验结果等。
基本过程技能分为:观察、分类、测量和应用数字、交流、预测、推理等6个科学过程。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1姓名【预学目标】明确目标才能抓住重点哟!1、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差不多过程和一样方法;2、明白得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明白得推测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明白得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技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导读】科学家是如何进行探究的?一、阅读教材P26---27内容二、读完天花和牛痘的探究过程以后归纳填空1、琴纳大夫发觉和提出的问题是:2、琴纳大夫建立的猜想和假设是:3、琴纳大夫制定的探究打确实是:4、琴纳大夫收集到的事实和证据是:5、琴纳大夫的检验和评判(结论)是:6、琴纳大夫最后的合作与交流是:琴纳向全世界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人类从此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方法————种牛痘归纳出科学家进行探究时的差不多步骤:二、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样依照人脚印的长度来判定人的身高?见教材P28【例题精讲】让我们一起来解决吧!例1、从“天花和牛豆的故事”里归纳出琴纳是如何探究的?例2、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的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此批盆栽通过一段时刻补充水分后,依旧开紫色的花。
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先的假设是不相符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尝试练习】1.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的一样方法的过程是( )A、依照问题提出假设B.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是否正确C、依照收集的证据,得出结论D.先找合适的工具2、你感冒到医院里看病时,通常大夫问你是否头疼、咳嗽、鼻塞,然后给你测量体温,大夫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截了当目的是为了( )A、交流 B.猎取事实证据 C.制订打算D.检验与评判3、.中医给病人看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要紧目的是为了(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C、猎取相关的事实与依据,以证实大夫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推测D、为了积存更多的临床体会,以便与其他大夫进行更好的交流【我的疑问】写下你预学后的问题或感受吧【课后练习】B本P6全部。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2.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第四章:能量与生活;5.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6.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2.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形成系统的物质观念;3. 培养学生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够分析生活中的能量现象;4.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5. 通过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能量转化和守恒、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图片等;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科学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与演示:教师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等进行讲解和演示;3. 实验与观察: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享心得体会,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5. 练习与巩固:教师布置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能量转化与守恒;5.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6.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列举几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现象;3. 描述一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分析其原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 拓展延伸: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家庭小实验或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方法。
2. 生物与生物圈: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 物质与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基本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类型。
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太阳系与宇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生物、物质、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的分类与生态系统的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地球与宇宙的运动。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生物、物质、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新闻报道、科学实验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解题方法。
3.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具体教学过程:(1)科学入门:1.1 科学探究方法: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举例说明。
1.2 科学观察与实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进行生物实验观察。
1.3 科学思维方法:通过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生物与生物圈:2.1 生物的特征: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举例说明。
2.2 生物的分类:了解生物分类的方法,进行生物分类练习。
2.3 生物与环境:学习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物质与物质的变化:3.1 物质的基本性质:学习物质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包括: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章节一:科学探究章节二: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与环境章节三:生物与环境章节四: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 人的生理与卫生章节五:人体的结构章节六:人体的功能章节七:健康与疾病4. 物质与能量章节八:物质与能量章节九: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其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物的适应与进化。
3. 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提高健康意识,关注健康与疾病。
4. 让学生了解物质与能量的基本概念,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巧生物适应与进化的理解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概念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健康与疾病的预防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模型:人体结构模型、细胞模型等图片:生物适应与进化、人体器官等2. 学具:课本、笔记本练习题、实验报告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生物与环境(3)人的生理与卫生(4)物质与能量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4. 随堂练习: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生物与环境3. 人的生理与卫生4. 物质与能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教材,思考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2)列举三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说明其原因。
2. 答案:(1)生物通过形态、结构、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适应环境。
(2)答案合理即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
(3)物体从高处落下,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快。
课 题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课 前 准 备1.7 科学探究课 时1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 一些简单的问题。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探究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家艰辛的工作和献身精 神。
学习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 形成科学探究的整体思路, 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相关材料链接 请学生查找并阅读一篇科普书籍或杂志上的有关文章 黑盒 课件教学过程本节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科学家一次成功 的探究活动和生活中的具体探究实例来展示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让学 生尝试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两个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科 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几章的探究活动提供较为系统的探究思路。
从教 材的整体要求看,学习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科 学探究的整体思路,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我们一起来探究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是学习和研究科学的很重要的方式 关于天花琴纳是如何进行探究的? 学生阅读课文内容。
然后思考讨论 1、讨论琴纳医生发现天花疫苗的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哪些步骤? 发现问题:①往人的鼻孔吹痘痂粉可预防天花 ②养牛场挤奶女工中没有人患天花 ③已经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次感染天花 提出假设:得过一次天花,人体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 收集证据:将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观察变化 作出解释:把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使人通过得 轻微的天花后,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 科学探究一般可分成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 收集证据、解释证据并形成结论、评价等。
2、电灯为什么会突然熄灭了? 讨论结合,课件展示3、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有什么关系? 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存在着数量关系, 一般成年人身高是脚的长度的 7 倍左右。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2. 第二章:地球与宇宙;3. 第三章:物质的构成;4. 第四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5.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6. 第六章:人体与健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 使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
3. 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4.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使学生了解人体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成与演变、物质的微观构成、生物的进化等。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人体与健康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地球仪、显微镜、实验仪器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成与演变。
2. 章节讲解:(1)第一章:科学探究。
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如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
(2)第二章:地球与宇宙。
讲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广阔与神秘。
(3)第三章:物质的构成。
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4)第四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5)第五章:生物与环境。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等。
(6)第六章:人体与健康。
讲解人体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如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选取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七年级上科学《科学探究》优秀课件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中《科学探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观察与记录的方法、数据分析与处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2. 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设计原则、数据分析与处理。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与记录、实验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过程、实验设计原则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5. 实验演示与操作(20分钟)演示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6. 小组讨论与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科学探究的过程3. 实验设计原则4. 观察与记录方法5. 数据分析与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答案:(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2)示例:探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方案:将两盆相同的植物分别放在光照充足和光照不足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使学生掌握自然界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科学探究2.物质的组成3.物质的变化4.环境与资源5.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组成、物质变化、生态系统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物质变化的规律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科学探究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科学探究方法,让学生了解每种方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课时:物质的组成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组成的思考。
2.讲解物质的组成介绍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子、原子等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物质的组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2.讲解物质的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第四课时:环境与资源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环境问题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环境与资源的关注。
2.讲解环境与资源介绍自然资源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危害等,让学生了解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环境调查,了解当地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第五课时: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2.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等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生态系统的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生态系统的状况。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1.7科学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以及科学探究的差不多过程和一般方法;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4.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1.熟记、掌握科学探究的6个步骤;2.了解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3.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PPT播放传染病的图片,解说为了预防某些传染病,医生会在我们依旧特别小的时候给我们接种疫苗〔能够询问学生是否明白疫苗的含义〕。
引导学生看自己的左手臂,询问是不是会发明有几朵花,待学生给出回应之后点明,事实上那些“花”确实是我们曾经接种过疫苗的证明。
提问学生:知不明白是谁最早发明了接种疫苗来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呢?PPT答案:“最早有可靠文献记载的预防接种,可追溯到我国宋真宗年代,峨眉山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以预防天花。
在此之前,民间就有痘衣、痘浆、旱痘、水痘等种人痘的方法流传。
国外最早是1796年爱德华·琴纳发明牛痘苗”。
课本第28页和29页确实是琴纳如何想出用种牛痘来预防天花的故事,事实上琴纳的那个过程,确实是一次特别成功的科学探究活动。
今天我们以琴纳发明牛痘苗为例,来学学到底怎么样进行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引出课题〕。
给出科学探究的定义,直截了当课本上划出。
二.展开课题,对琴纳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探究提问学生,琴纳首先做了什么?1.往人的鼻孔里吹痘痂粉能够预防天花,但不安全;2.养牛场挤奶女工中没有人患天花;3.发明,差不多得过天花的人可不能再次感染天花。
然后琴纳医生发明和提出了一个问题——“差不多得了天花的人可不能再次感染天花”。
事实上,如此,琴纳差不多踏出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接着,琴纳又想到了什么?〔得过一次天花,人体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这确实是他建立的一个假设,也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提问是哪一步。
科学探究教材是浙江省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本,主要内容涵盖了科学探究的基本原理、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实践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制定了以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原理。
2.学习并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践。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浙科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探究》。
2.教具:实验器材,实验报告模板,科学实验安全常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二、讲解(15分钟)1.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中的操作、数据记录与分析以及实验后的总结等步骤。
2.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原则,如变量控制、实验组对照和由易到难等。
3.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意义和作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三、实践操作(30分钟)1.选取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小组实验,如“颜色变化实验”。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记录数据。
3.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考、分析和推理,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实验总结(15分钟)1.让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给出结论。
2.组织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3.鼓励学生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拓展延伸(20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以下拓展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科学实验,如“酸碱指示剂的测定”等。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激发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并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实验报告。
七、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实践的价值。
以上就是一节关于浙科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科学探究》教案的详细安排。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教学反思
在本次《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策略,力求让学生在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1. 引入环节的改进
2. 教学难点的处理
在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处理上,我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小组项目,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但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复杂问题的畏难情绪。
针对这一点,我将在后续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逐步克服困难。
3. 学生参与度的提升
在课堂互动中,我注意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发现某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课程中引入更多的互动式学习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辩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教学时间的分配
在时间分配上,我意识到需要更灵活地调整教学进度。
某些环节过于冗长,而某些重要内容则未能得到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探讨。
未来,我将更严格地规划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目标都能得到充分实现。
5. 个性化教学的尝试
在个性化教学方面,我尝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但发现这方面的实践还不够充分。
今后,我将进一步细化个性化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尽管本次教学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和调整,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探究的精髓,培养出更加灵活和创新的科学思维。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2. 了解生物多样性,认识不同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 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的结构与运动,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地球仪、宇宙模型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或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各章节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2. 知识框架:各章节及重点内容3. 例题及解答:展示典型例题,附上解题步骤和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物质性质与变化的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的知识问答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帮助学生自查学习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如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结论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2.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实验设计。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温度计、天平等)、教学PPT、黑板。
2.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尺子、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科学探究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反思与评价。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测定水的酸碱性,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2. 科学探究的过程3. 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的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答案:略。
实验数据:测定不同浓度的盐水对鸡蛋浮力的影响。
答案: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加,鸡蛋浮力增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章“科学入门”,其中重点讲解第一节“科学探究”,具体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以及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如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和科学探究思维的培养。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科学探究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
3. 例题讲解:以一个具体的科学探究案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科学探究2. 板书内容: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基本技能: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科学探究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一个你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为例,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
2. 答案: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调查等。
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
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和结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使学生对科学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
第7节《科学探究》教案
一、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往往都有一种好奇心,对一些事情不再满足于了解是什么,而想了解为什么、怎么去探究。
但由于缺乏基本的探究方法,学生在探究中往往会受到挫折。
科学探究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入手,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本节中由于学生对“灯为什么不亮”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问题学生能进行口头上的探究,而后获得探究的一般过程。
然后,通过游戏方式让学生认识黑盒实验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科学探究的本质。
通过本节课可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4)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合作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会协作与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五、教学策略:
引导-探索-实践
六、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台灯、插座、灯泡、磁铁、刻度尺、天平、多个黑盒(内置桔子、时钟、铁圆柱体、回形
针、矿泉水、糖果若干颗);
2、CAI课件演示
3、分小组:按4人一小组把全班分成12个小组,并确定一位记录员,一位发言员
七、教学过程设计:(见后)
(一)一般流程:
(二)具体过程:
附:
科学探究报告单第___小组记录人_____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以后几章的探究活动提供较为系统的探究思路。
针对初一学生对科学探究较为陌生,生活经验不足,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注意力有待提高。
故开头没有直接提出“科学探究”一词,而是用寻求答案来代替,这样通俗易懂,降低难度,减少学生的恐惧感,使学生和科学拉近距离。
通过对“台灯为什么不亮”的探究活动,了解寻求答案的一般过程。
然后在获得探究的一般过程后,再让学生亲自体验、亲自参与,通过边游戏、边学习的方式对黑盒进行探究,让学生领悟探究的本质。
最后,考虑到学生对数据收集、处理、分析能力不强,同时脚印的长度与身高需要测量,需一定的课外时间,故对脚印的探究可在课内与学生讨论,再课外实施完成,使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测量后,再次得到运用。
另外,还培养了学生集体合作精神。
附:教学资料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它的基本特征有:1.有病原体2.有传染性3.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规律性4.有免疫性。
免疫的含义是人体对传染因子(如细菌、病毒等)产生抵抗力。
它的概念起源于公元10—18世纪,人们发现,很多传染病病人康复以后,就不再患同样的病,如天花等。
疫苗的工作原理:将一个存活的病毒减毒后,注射进
健康的人体,引发一次极轻微的此种疾病,唤醒调集人体中自然的抵抗力,从而对此病毒产生免疫。
后来,威胁人类生命的许多疾病通过疫苗接种法得以预防或根除。
20世纪,人类通过疫苗接种,预防或根除了一个又一个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
天花(smallpox,variola)是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
但经推广牛痘接种和数年的世界性监测,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消灭。
但需注意重新出现。
2、安特·爱德华·琴纳,1749年5月17日出生于英格兰一个牧师家庭。
13岁开始跟随乡村外科医生学习医术,21岁赴伦敦师从当时英国杰出的外科医生J·亨特。
亨特令琴纳终生不忘的教诲是:“为什么只凭空揣测?为什么不实地实验一下?” 18世纪,天花已成为当时英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琴纳从伦敦回到家乡,多年的乡村行医的经历使他注意到:乡村里的牛患了与天花相似的病,那些挤奶女工在接触到牛身上的疱疹时受到感染,身上也会长出小一些的疱疹,这就是牛痘。
而感染过牛痘的人都不曾被传染上天花。
琴纳发现,牛痘的病情症状比天花轻得多,它从不曾令牛死亡,更不会令人死亡,况且人在感染牛痘痊愈后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1796年5月14日,琴纳找来了一位患牛痘的挤奶女工,从她手指的疱疹中提取出一些液体,然后将一位8岁男孩的手臂用手术刀划破,把牛痘疱疹液滴在了上面。
这位名叫詹姆斯·菲里普斯的男孩大声哭叫着,他无论如何不会知道他的哭声将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48天后,琴纳将从天花患者脓疱中提取的液体再一次滴在了菲里普斯被手术刀划破的手臂上,菲里普斯的免疫系统抵抗住了天花病毒的侵害。
8岁的男孩菲里普斯的父母都是牧场的工人,他们甘愿让自己的孩子冒患上天花的危险让琴纳进行实验。
为了感谢他们,琴纳拿出自己行医的积蓄为这家人建了一所房子,这座房子至今还被保存在英国格洛斯克郡。
3、脚印,是犯罪分子在作案过程中遗留的痕迹。
根据脚印能够对罪犯的性别、年龄、身高、走路姿势等方面分析画像,而且能起到揭露和证实犯罪的重要作用。
我国足迹步法的研究,已达到了足迹自动测量的地步。
“立体足迹计算机自动检验技术”已突破了我国现行的足迹检验专家的传统方法,基本上排除了人工干预,实现了取样标准化、特征测量和计算自动化,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以使从事足迹检验工作不久的技术人员快速掌握,达到一定的检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