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_社会学理论中_二元对立_问题研究之一
- 格式:pdf
- 大小:523.69 KB
- 文档页数:5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简介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是以批判的特点而著称,他的结构化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
它的发展与完善经历了很长的时间,1984年出版的《社会的结构》是该理论最成熟、最系统的著述。
吉登斯的《社会的构成》可以看成是他的结构化理论的一次总结性描述。
这也是吉登斯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在书中,吉登斯主要论说了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也是社会学家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
他通过对各相关学派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创造性论述,表达了自己的“结构化理论”,一种建立在结构二重性基础上的理论。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内容结构化理论是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他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 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 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 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 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 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 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
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 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 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 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 又改变着结构。
西方数理科学社会学的进展作者:顾卓筠摘要本文尝试讨论西方在将物理、数学、计算机模拟等领域的工具与方法甚至思想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实践中所产生的成果,并对他们的意义与局限进行讨论。
关键词社会物理学数理社会学计算社会学在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里,早期的孔德和《社会物理学》的作者凯特尔1都已尝试用物理学和概率论的工具来描述和解释社会现象和过程。
到当代为止,西方学界<不仅是社会学界)仍有一些人尝试用统计物理<又称统计力学),计算机模拟法,数学中的合理工具来分析和研究社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样的趋势粗略可以分为三个领域:一位来自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二是由计算机科学背景的研究者,三是来自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领域的人。
随着这些学科在当代本身的进展2,渐渐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很相似的内容,于是他们转而将这些内容的适用范围从自然科学扩大到社会科学,并被国外社会学家接受并建立相应的研究中心或者专刊进而研究。
<第三个领域的人主要是数学基础深厚所以是将数学应用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来)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研究的问题是西方在将物理、数学、计算机模拟等领域的工具与方法甚至思想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实践中所产生的成果,并对他们的意义与局限进行讨论。
在社会学理论中,特别是实证主义传统中,引入自然科学模型和思想的努力由来已久。
结构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发展了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的概念,将社会看作是一个超有机体,各部分都起着一定的功能,脱离了整体的部分也不能长久存在,他最著名的“AGIL”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社会学的宏观理论中有很多都是类似于这种自然语言的推理模型,这种模型的存在在其合理性还不能被整个学界都接受的前提下却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类作为“会相互作用的原子”3所组成的社会在结构和过程方面与生物学中的有机个体或是生态系统和物理学中的某些所谓“复杂系统”的东西有着很深的渊源。
这方面的深入讨论将在后面展开。
本文起点是社会的自然主义假设4,只有在这种假设下引用自然科学方法才有合理性,由于这种方式更加容易出成果,并且相对而言所付出的代价<经费、人力、时间等)也较小5。
第20卷 第3期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2006年3月Vol.20 No.3Journal of Chongqing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Mar.2006【语言文学】二元对立自然观的悖论3———《老人与海》生态学解读邓世彬(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了《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待自然的双重性。
他一方面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人应该亲近自然和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高唱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表现了现代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迷茫。
关键词:海明威;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自然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24(2006)03-0167-03Paradox of the D ua listi c Concept of Na ture———an Ecol ogical App r oach t o The O ld Man and the SeaDENG Shi2b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outh 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Reading The O ld Man and the Sea fr om the ecol ogical app r oach,one will discover the dualis2 tic nature concep t of He m ing way.On the one hand,He m ing way affir m s that nature is unconquerable and should be cherished and denounces men’s fer oci ous dealing with nature;on the other hand,he calls f or the mental triu mph of man over nature fr om the anthr opocentric standpoint.The paradox of He m ing way’s nature concep t is actually a reflecti on of the confusi on of mode m peop le when dealing with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man and nature.Key words:He m ing way;anthr opocentris m;eco2criticis m;concep t of Nature0 引言海明威在对其晚期巨著《老人与海》的评论中曾说到,“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许多东西”[1]。
《恶心》中自然与文明的二元对立
张鹏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2)006
【摘要】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作家萨特的小说<恶心>中存在着自然与文明这样一组二元对立的研究对象,以这组二元对立为切入点解读小说,说明萨特是如何通过这组二元对立阐释他的哲学观念的.首先概括总结萨特在小说中所表达的独特的自然观,再通过对小说主人公参观博物馆这一事件的相关段落的解读,揭示萨特眼中自然与文明的对立,最后说明萨特如何通过这组对立来表达对人是完全自由的认识的.【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张鹏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23
【相关文献】
1.在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社会学理论中"二元对立"问题研究之一 [J], 李文华
2.《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二元对立--浪漫主义呐喊:回归自然 [J], 袁冰灵;张小曼
3.《蝇王》中疯癫与文明的二元对立 [J], 李霜;
4.走出中西文明二元对立叙述 [J], 魏南枝
5.走出中西文明二元对立叙述 [J], 魏南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然主义文学名词解释自然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在法国和美国兴起。
自然主义文学强调描写真实生活中残酷的社会现实,探索人类行为和情感背后的自然因素和动物冲动。
以下是对自然主义文学相关名词的解释:1. 自然主义(Naturalism):自然主义是一种文学和哲学观点,认为人类行为和经验受欲望、遗传和环境所决定。
自然主义文学试图通过科学方法描绘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中的客观真实性。
2. 写实主义(Realism):写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主张通过准确描写现实生活来展现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包括人物、场景和情节。
自然主义文学通常与写实主义相结合,通过真实而详尽的描写来呈现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冲突。
3. 社会派(Social Darwinism):社会派是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重要思想基础,借鉴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也存在着“适者生存”的竞争和进化。
社会派思想认为个体的品格和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和经验的塑造作用。
4. 经验主义(Empiricism):经验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知识来自于感觉经验,通过观察、实验和经验来获取真理。
自然主义文学借鉴了经验主义的思想,试图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记录来展现人类行为和情感的本质。
5. 内疚与权力(Guilt and Power):自然主义文学关注社会中的阶级与权力关系,并以此来分析人类行为和心理。
文学作品中通常呈现了社会等级和阶级冲突对个人的约束和压迫,这种压迫往往导致了内疚和恶名。
6. 生物决定论(Biological Determinism):自然主义文学认为人类行为和个体能力主要受到遗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
生物决定论强调了自然界的冲动和欲望对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人类行为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解释和理解。
7. 世界性的方式(Universalizing Tendency):自然主义文学试图通过描写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情感来展示人类共性。
“另一个”梭罗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解构内容提要:西方文化价值二元论把世界上的事物分为二元对立结构,并把较高价值赋予那些处于上面的事物,如:人类/自然、男人/女人、理智/情感、心灵/身体等,从而建构了等级制和前者对后者的统治逻辑。
这样,自然被沦为哑语、劣质、被主宰的“他者”。
生态批评主张运用“他者”这一有力武器批判和颠覆人对自然的统治。
针对“他者”概念,生态批评家墨菲提出了“另一个”的概念,以消解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美国优秀自然作家和环境主义先驱梭罗在作品中描述了自然的丰富性,塑造了自然的主体性,赋予和强化了自然的内在价值,从而将自然从失语的“他者”建构为言说主体“另一个”,消解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动摇了人统治自然的逻辑,对今天的生态主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今天已被公认为美国最伟大的自然作家和环境主义先驱。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危机的加剧,美国掀起了研究梭罗自然思想的热潮。
1995年,哈佛大学生态批评家、梭罗研究专家布伊尔教授在其专著《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写作和美国文化的形成》中称梭罗为“美国最优秀、最有影响的自然作家”,指出文学界对梭罗生态思想研究的消极迟钝,预言梭罗的生态思想研究将成为今后梭罗研究的新方向。
近年国内外对梭罗的生态批评大都集中在《瓦尔登湖》,其他作品则未得到足够重视,研究的论题主要包括梭罗对自然的保护、赞美,回归自然的思想,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文明与自然平衡发展的倡导等,而系统深入探讨梭罗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解构方法的论文还不多。
本文选择梭罗对人与自然关系观照比较集中的散文作品《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瓦尔登湖》、《缅因森林》、《科德角》、《马萨诸塞的自然史》、《冬季散步》、《心灵散步》、《梭罗日记》,借用墨菲的“另一个”概念,探讨梭罗如何通过解构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把自然从被动、边缘、受压抑的“他者”建构为主动、有内在价值的言说主体,以丰富梭罗思想研究,探索生态批评方法,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提供文化参照和理论启示。
社会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及其超越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社会学方法论面临着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对立的困境,这种困境的对立有其深刻的哲学根源,即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
本文还论述了随着人们对实证主义的不断质疑,对社会学本身的不断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超越社会学自孔德提出,得以建立并且发展至今,其理论与方法取向一直存在着分离与对立,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理解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这两大社会学方法论传统,它们的矛盾冲突导致的二元对立主要体现在整体论与个体论之间、宏观与微观之间及结构与活动之间的对立。
这三种对立中,整体论与个体论的对立是后两种对立的基础。
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欧美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兴起,他们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及消除社会学方法论二元性的主张,西方社会学界出现了许多强调多元综合的全新理论范畴。
著名的有卢曼的功能结构主义、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及布迪厄的建构结构主义理论。
尽管这些理论具有不同的基本特征,但它们却基于一个共同认识,那就是试图通过对存在于社会学领域内部各种二元论式思考方式的批判,打破迄今为止相互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传统,克服并超越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立并实现它们的统一。
一、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唯名论与唯实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在有关“一般”(共相)与“个别”(殊相)关系的看法上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了“唯名论”与“唯实论”两大派别的长期对立和斗争。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的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概念和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是逻辑的对象。
”[1]唯实论则与唯名论的观点相反。
唯实论认为一般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是独立于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
一般是个别事物的本质,个别事物不过是一般派生出来的,个别情形、偶然现象,并不真实存在。
河南电大行管理专科《社会学概论》网上一体化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5月27日;资料涵盖练习和“我要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为方便学员考试“我要考试”试题已经排序;考试登录平台网址:;“我要考试”成绩即为学员终考成绩。
特别提醒:学员在做“我要考试”时选择题要看选项内容,不要看ABCD。
一、单项选择题题库1.(A)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主要研究对象是政体和法律制度,但实际上,他对制度的分析是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
A.孟德斯鸠2.(B)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理解社会学传统的开创者。
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所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
B.涂尔干3.(B)不是从客观条件上去探讨社会问题,而是侧重于在主观方面探讨社会问题。
B.标签论4.(B)是经济制度的调节方式。
B.市场和计划5.(D)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个概念,力图弥合社会行动的社会心理基础与宏观结构制约之间的鸿沟。
D.米尔斯6.(D)以工商业市民为主体,功能上具有多样性,城市结构极为复杂。
D.欧洲型城市7.(C)把人们分成白领和蓝领两个阶级。
C.米尔斯的阶级模式8.(A)具有极鲜明的政治色彩。
A.亚洲型城市9.(B)连续出版了《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
B.孔德10.(B)认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B.批判理论11.(D)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D.产权12.(C)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
C.规范系统13.(A)是社会制度的主体。
A.组织系统14.(C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教授,明确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事实,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C.涂尔干15.“角色借用”理论是(D)提出的。
D.米德16.“镜中我”概念是(B)提出的。
B.库利17.“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自然主义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哲学对立与统一研究自然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没有特殊的地位。
而人类精神世界则是人类独有的、高度发达的精神领域,包括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
自然主义与人类精神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哲学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自然主义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规律性,认为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没有特殊的地位。
自然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只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没有超越自然界的本质。
因此,他们主张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界,以此来了解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本质和规律。
与之相对的是人类精神世界,它是人类独有的、高度发达的精神领域。
人类精神世界包括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类精神世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与自然界区别的显著特征。
自然主义与人类精神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哲学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在对立方面,自然主义者认为人类精神世界只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没有超越自然界的本质。
而人类精神世界则认为自己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存在,有自己独特的本质和规律。
这两种观点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在统一方面,自然主义者也认识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类精神世界是生物进化的产物,但同时也是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自然主义者承认了人类精神世界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统一关系。
另一方面,人类精神世界也承认了自然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
人类精神世界是在自然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没有自然环境的支持和保障,人类精神世界也无法存在和发展。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精神世界也承认了与自然界之间的一种统一关系。
综上所述,自然主义与人类精神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哲学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在对立方面,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在统一方面,两者也承认了彼此之间的重要性和相互依存性。
这种关系体现了哲学上对于自然和人类本质关系的探讨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自然与人文的对立与统一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自然与人文一直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
人类通过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逐渐脱离了与自然的直接联系,而专注于自我创造和发展。
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类自身心灵的空虚感增长,自然与人文的对立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反省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试图寻求两者的统一。
自然和人文看似相互矛盾,但其实两者不可分割。
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和条件,人文则是人类通过自我创造而形成的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的资源和环境,而人文则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产物。
无论是进化论还是宗教,都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自然可以给予人类灵感和启示,而人文则是人们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创造出来的。
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将自然作为自己接管和利用的对象,从而造成了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对立。
人类追求文明的同时,却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和生态系统。
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使得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逐渐远离了自然的本源,追求物质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内心的空虚感和精神的困惑。
因此,人们开始反思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对立关系,试图寻求两者的统一。
生态学、环境保护运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人们开始强调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发展,提倡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利用。
同时,自然主义和生态哲学等思想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们试图重新认识自然,从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艺术上,人们也开始探索自然和人文的统一。
自然主义、写实主义和生态艺术等流派的兴起,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关怀和敬畏之情。
这些艺术作品可以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美感和情感,同时也提醒人们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而在文学作品中,一些作家通过写作来探索自然与人文的关系,深入挖掘人类内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自然与人文的对立与统一不仅体现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也反映在全球层面。
第二十三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一、名词解释1.吉登斯答: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
他认为,结构是指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结构化理论答: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里将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成果融合起来,构建了一些具有一定解释力的概念,并在对社会学理论内部的各派理论进行大清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指的是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3.脱域机制答:脱域机制即“社会制度的抽离化”,这种抽离化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征符号,一种是专家系统。
象征符号指的是一套抽象的中介系统,其典型形态之一就是货币,专家系统是指技术职能或职业性的专家评判体系。
这种制度抽离化建立了与前现代社会不同的安全与信任系统,但它是建立在人的无知基础上的,因此也带来巨大的风险,形成一系列的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梳理和评述1引言帕森斯在20 世纪30年代融合欧洲社会学的实证主义传统和人本主义传统,建立了结构功能主义,实现了社会学理论第一次大规模的理论融合;随后,吉登斯在20 世纪80 年代开展了比帕森斯视野更广阔的又一次社会学理论融合。
当时,包括布迪厄(1977)和Bhaskar (1979)在内的众多结构化理论研究者,都曾经借鉴过Berger 和Luckmann(1967)的“社会与个人相互构造”的概念以进行学术研究。
然而,唯有吉登斯的研究成果,吸引了众多来自社会学界和结构学领域学者的注意。
他不仅批判了美国的结构功能主义、法国的实证主义和德国的人本主义等各种流派的杜会学理论,而且还批判了法国后结构主义、德国交往行为理论和美国新功能主义等当代社会理论,建立了内容丰富的结构化理论(刘少杰,335 页)。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也让其成为社会学界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之一。
2结构化理论的起源吉登斯之所以提出结构化理论是希望以此来弥补社会学界70年代末和90 年代初最具统治地位的两种社会分析方法中存在的缺陷。
其中,其中之一便是实证主义或吉登斯称之为的“自然主义”社会学(反映其对客观主义和生物学方面的趋向[Giddens 1984 ,p.1] )。
将“功能主义和结构化方法”视作这种类型的典型例子,吉登斯认为它们“强于结构而弱于行动” (1993,p.4 ),它们认为人类行动者懒惰而无能,并且认为“整个社会整体超越于其各自零散的部分而存在”(1984,p. 1 )。
对于解释性社会学、舒茨的现象学、加芬克尔的常识性理论、和维特根斯坦式语言哲学的“强调行动而忽略结构的作用”,忽略“制约性、权力和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吉登斯也同样给予了批判(1993,p. 4)。
这样一来,结构化正是试图避免这种不均衡状态和二元对立,试图将结构与功能构建成一个相互本构的二重性存在。
抛弃了客观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视角,吉登斯在之后的研究中开始采取后经验主义和反实证主义方法论(Braynt and Jary1991a ),描述客观存在的人类活动的普遍规律,而这正是被实证主义研究者视为的“明显的荒谬” (Giddens1984 ,p.345 )。
[自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观一前言《故乡》是鲁迅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过去的研究一般着眼于它的社会评判意义即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战乱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上的贫困,从而对社会的动乱和黑暗面进行批判。
也有的分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指出了有“三种故乡”的对比,即鲁迅记忆中的故乡、现实的故乡和理想的故乡的差距,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又回到了社会批判的层面。
还有对《故乡》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从而指出以闰土、杨二嫂为代表的农民,他们具有不可克服的弱点,从而回归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意义上来,等等。
对文学经典的研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结论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符合学理的要求、言之成理,都可以接受。
但在文学观念、审美意识多元化的今天,如果从文化意蕴的角度重新来看鲁迅先生的这篇小说,可能就会有不同于以往的观点。
美国文化批评学者詹姆逊曾说,如果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没有上升到文化意义的视角,就不可能获得高度的认识。
而且,面对社会现实,当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壮大,对自然造成了危害和破坏,甚至于毁灭的情况,在此环境下,“生态批评”兴起,站在“自然”的角度重新细读《故乡》,便会有全新的见解。
二《故乡》中所呈现出的自然美探索何为“自然”?自然即是本真,是未经雕琢的纯净之美。
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意味着纯朴、恬静,意味着空灵、悠远。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段描写可以说是一幅纯自然的图景,也是鲁迅先生脑海里时时闪现的神奇的图画。
它包含自然的景物的美,也包括人性的美。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海边的沙地,四个意象构成了宇宙的自然静态美。
给自然静态增加动感的是一位少年。
一个天真烂漫、未染尘埃、充满了活力的美少年。
人与自然二元关系的和谐与对立作者:杨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3期摘要:海明威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的同时也流露出了对自然的征服,他对自然的态度体现了人类与自然二元关系的和谐与对立。
研究海明威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思想;自然;和谐;对立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分析其对待自然的态度在当前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即是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分析海明威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狩猎代表作品《非洲的青山》及经典短篇小说《大双心河》,以此来探讨海明威作品中的生态意蕴及其生态观的矛盾性。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海明威在其作品中多次表达了其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不厌其烦地描绘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依相偎的和谐景象。
在《老人与海》中,他精心塑造了一个与大海相依为命的老渔夫,老人对大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割舍的感情:“他每想到海洋,老是称她为la mar,这是人们对海洋抱着好感时用西班牙语对她的称呼”。
(吴劳,2001)老人沉浸在大海的怀抱里,与大海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副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
老人不仅热爱自然景色还把对自然的爱扩展到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式上,他对大海里的生物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飞鱼、黑色军舰鸟、水母、海龟和玳瑁等都是亲密的朋友,这些充满灵性的生物抚平了他心灵的孤单,同时也体现了他尊重非人类生命的生态情怀。
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中更是充满感情地描绘了非洲大陆迷人的自然风光,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了对自然界万物的热爱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景。
他在小说的开篇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非洲旖旎风光的热爱:“看着我们在黑暗中经过的密密的灌木丛,感受着夜晚的凉风,聞着非洲舒心的气息,我整个儿陶醉了”(张建平,2011)。
广袤的非洲大陆在他眼中就是一副原生态的画卷,潺潺小溪,青青绿草,巍巍大山,徐徐凉风等都是他欣赏和赞美的对象。
他远离社会的喧嚣,走进非洲的原始森林,徜徉在非洲美丽的大地上并用心地去体味大自然的馈赠,表达了其愿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愿。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一、名词解释1.吉登斯答: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他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
他认为,结构指的是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结构二重性答: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在研究行动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结构可以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但不是具体实践的外显模式。
具体是指,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
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3.时空分离答:时空分离是指前现代社会的时间总是与空间位置联系在一起的,但到了现代社会,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了。
与此同时空间与场所也出现了脱离,在场的东西的直接作用越来越为在时空意义上的缺场的东西所取代,进一步促成了社会制度的抽离化。
布迪厄:社会学中诸种二元对立何以存在?问:在今天的社会学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的“学派”,它们各有各的典范和不同的方法,且其拥护者之间时有激烈的争执。
在您的研究工作中,试图要超越这些对立,我们是否可以说,您的研究的焦点在于发展出某些整合,来引导出一种新的社会学?(布迪厄)答:今天的社会学里头充斥着虚假的对立,我的研究经常指引我去超越这些对立。
不过,超越这些对立并不是我给自己的目标。
这些对立是社会学场域里头的真实划分;这些划分有其社会基础,但却完全没有科学基础。
举一些最明显的例子,例如理论家和经验主义者的对立、主观主义者和客观主义者的对立,或者是结构主义者和现象学的某些形式的对立。
所有的这些对立(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对立),在我看来完全是虚构的,同时也是危险的,因为这些对立会导致某些缺憾。
最典型的例子是以下这个对立:一边是我们称为结构主义的东西,其目的在于掌握客观的、独立于意识和个体意志之外的诸多关系,例如像是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关系;另一边则是现象学、互动论,或是俗民方法论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掌握施为者从互动和社会接触中所真实获得的经验,及其为社会实在于心智上和实际上的建构所做出的贡献。
这其中的许多对立之所以会存在,某一部分乃是由于企图要在理论中建构出某些姿态所造成的,而这些姿态正与文化资本所具有的不同形式有所关联。
社会学的现状乃是一门具有广阔企图心的科学,而且其正当的实作方式也是极为多样。
我们可以社会学家之名而让不同的人共存:有的人做统计分析、有的人制订数学模型,还有些人描绘具体的状况等等。
这些专业的知识极少聚集在同一个人身上;人们之所以倾向去建构出理论上的对立,以至于产生分歧的其中一个理由是,社会学家会把他自己最熟悉的社会学宣称为唯一正当的。
由于每个社会学家都几乎无可避免地是“部分性”的,社会学家于是会试着给他们的科学加上某种部分性的定义:在这方面,我想到的是某些审查人,它们对于指涉到经验的事务采取采取某些压制的态度,或者某种去视情节的态度(况且这些人本身甚至并不从事经验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