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肠道间质瘤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是什么导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像癌症的疾病,这种疾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几乎成为了许多人的噩梦,虽然这种疾病的危害不及癌症等,但是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像癌症的疾病,这种疾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几乎成为了许多人的噩梦,虽然这种疾病的危害不及癌症等,但是这种疾病的病痛程度丝毫不亚于癌症,治疗起来也非常的困难,要治疗首先要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病理,所以,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
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
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
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
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
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显微镜下特点,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包括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和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目前学术界公认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基本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特征是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CD117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广泛表达,而在所有非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肿瘤细胞内均不表达,CD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胃肠道间质瘤诊治指南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相对罕见但具有一定复杂性的肿瘤类型。
它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这些细胞通常参与胃肠道蠕动和消化过程。
虽然GIST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在诊断和治疗方面。
一、诊断:GIST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导致一些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GIST至关重要。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1. 影像学检查:胃肠道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以用来检测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扩散情况。
2. 组织学检查:通过胃肠道内镜检查或经皮穿刺活检,可以获取到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从而确定是否为GIST。
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对组织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检测特定蛋白(如CD117、CD34)的表达,这些蛋白在GIST中通常呈阳性表达。
4. 分子遗传学检查:通过对组织样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可以确定KIT或PDGFRA基因的突变情况,这对于GIST的治疗策略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1. 外科手术:对于局限性GIST,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手术的目的是全切除肿瘤,并保留正常组织的功能。
对于广泛扩散的GIST,手术仅能减轻症状,但无法达到根治的效果。
2. 靶向治疗:由于GIST的细胞表面通常表达KIT或PDGFRA蛋白,因此针对这些分子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如克唑替尼和希罗达等已经被广泛应用。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然而,部分患者不耐受或出现耐药现象,需要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放疗和化疗:对于切除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GIST,放疗和化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选择。
但它们在GIST的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来确定其效果和适应症。
三、随访和预后:GIST的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肿瘤的大小、分级和遗传学特征。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分级越高、遗传学异常越多,预后越差。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的肿瘤,多数来源于肠壁内的间质细胞或胃肠道的基质细胞,属于少见的肿瘤。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道的免疫状态相关,包括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干细胞以及肌纤维细胞等。
GIST的临床特征包括肿瘤的生长依赖于酪氨酸激酶(KIT)或结肠癌激酶(PDGFRA)突变,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实质性肿块,血液学检查中可以检测到贫血、低白细胞和低血小板等表现。
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对GIST进行确诊,目前的肿瘤标记物如C-肽、胃泌素、胃动力素等并不适用于GIST的诊断。
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大侵犯型或转移性肿瘤患者,还需要辅助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目前,GIST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Imatinib(格列卫)和Sunitinib(舒尼替尼)等。
其中,Imatinib是一种靶向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KIT和PDGFRA突变的表现,已成为GIST治疗的标准药物。
Sunitinib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对于不能耐受Imatinib或肿瘤进展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对于GIST的预后评估,国际上主要使用梅里克评分法(Miettinen criteria)和AFIP 评分法(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其中,梅里克评分法主要是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分级和性质等因素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AFIP评分法,则是根据GIST的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形态等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除此之外,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预后评估方法,如求生曲线、生存率和复发率等。
总之,GIS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治疗则主要以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为主。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简称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
肿瘤。
它是目前广泛研究和讨论的一种罕见病。
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小肠、结肠等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也有少数发生在食管和直肠等胃肠道之外的位置。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这些细胞主要负责组织支持和调控肌肉运动。
间质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在肿瘤中发生了异常增生和变异。
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成和发展与
KIT基因突变和PDGFRA基因突变有关,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增殖的过程中出现失控。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和表现各有差异,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通常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和分子遗传学检测来确定。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
手术切除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诊断的患者。
对于进展期或复发的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Imatinib)已经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此外,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以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但效果较为有限。
总的来说,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原因与基因突变有关。
对于患者来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同时,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行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种罕见病的认识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记忆方法概述1. 引言1.1 概述胃肠道间质瘤(GISTs)是一种起源于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它们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
随着对GISTs的深入研究,人们意识到其危险度评估对于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胃肠道间质瘤分级系统被提出和使用,其中包括国际肿瘤分期系统(TNM分期)、Fletcher等学者提出的四级分级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常用方法。
然而,长时间记忆这些分级标准对医务人员而言可能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准确评估患者危险度时。
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记忆方法,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个更简单、易于掌握的记忆工具,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判断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危险度。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以下结构进行讲述:第二部分将介绍胃肠道间质瘤的基本知识,包括定义和分类、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发生机制。
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理解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方法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将回顾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方法的历史发展,包括早期分级方法的概述、现有常用分级系统的介绍以及分级标准的更新和改进。
通过对过去与现在分级系统的比较和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该领域中不断进步和改善的趋势。
第四部分将详细解释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记忆方法。
这一部分将会对该方法提供全面细致的说明,使医务人员能够清楚地掌握这个简化版记忆工具并能够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讨论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通过这样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文章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记忆方法的背景、发展和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介绍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记忆方法。
通过介绍该方法,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方便地掌握和运用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评估工具,并为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更准确的治疗决策提供帮助。
同时,我们也将对该方法进行概述,并总结已有研究成果,以期展望未来该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专栏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夏鸣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乐山 614200)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间叶性肿瘤。
通常来说,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人群主要为男性。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发的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肠,由于这些部位对放疗和化疗缺乏敏感性,因此,治疗主要运用手术切除的手段。
但是从生物学行为来看,肿瘤有良性,也有恶性,对肿瘤的预后进行准确的判断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使得病理学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检查有着较多的优点,比如,有着更为方便的检测,更为便利的量化等。
危险度分级,在对预后判断和对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指导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对其进一步分析。
1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在1941年Golden等研究者在小肠处发现一组肿瘤,对其进行了组织学特征分析,结果发现这组肿瘤与平滑肌组织学特征有相似之处。
研究者认为该肿瘤来源于平滑肌,将其描述为“平滑肌瘤”这一名称。
1983年,Mazur等研究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
在不断深入研究下,2011年,Bozzi等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指出,形成的胃肠道间质瘤,可能依赖于kit癌基因的原始细胞克隆性增殖。
从中得出,对胃肠道间质瘤组织起源来说,间充质干细胞有造成影响的可能。
2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2.1 胃肠道间质瘤大体病理学特征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会发生胃肠道间质瘤,在胃部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大概占到65%,小肠发生的可能性大概能够占到25%,而在结直肠发生的概率大概是5%~10%,在食管发生的概率大约小于5%。
相关研究显示,胃肠道间质瘤还可能发生在网膜、肠系膜、膀胱、胆囊等处,但是这些地方发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大部分情况下,肿瘤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有着比较明显的界限,结节状突起,其剖面呈灰白色、编织状、质韧,可出现出血、坏死、黏液变、囊性变,能够炎性粘连周围组织,或者直接浸润周围组织。
胃肠道间质瘤严重吗近两周有诸名患者拿手术病理、胃镜诊断等资料报告,向我咨询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被认为是“胃肠道间质瘤”?有什么样的危害?针对患者的疑惑,我做出以下回答:1.胃肠道间质瘤到底是什么?是胃肠道间叶组织干细胞肿瘤,会随着细胞的定向分化,使胃肠道出现纤维、血管及神经等成分,而处于未分化时段的肿瘤即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1.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是否和胃肠道间质瘤存在相关性?是同源不同种的“亲戚关系”,传统诊断技术的限制,未对其“关系”予以精准划分,但在诊断技术和医疗技术逐步成熟的背景下,胃肠道间质瘤的“辈分”较高于其他瘤。
1.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高吗?以消化道恶性肿瘤为参照,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率均为2.2%。
报道显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年内确诊137例,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6年内仅为37例。
但在诊断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胃肠道间质瘤并非是偶然出现的,多集中在40-70岁群体中,且未存在性别区分。
1.患有胃肠道间质瘤都有哪些症状呢?若瘤体直径较小,未见任何症状表现,但若直径较大则会因发病部位的不同,存在多样化症状表现。
例如:若在食管处病变,会表现为吞咽不利;若在直肠处则会增加排尿、排便难度;若在胃肠道处病变,虽未存在特异性表现,但却有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腹部不适等症状,经急诊胃镜或结肠镜检查无任何结果,医师会处于“一头雾水”的状况。
1.症状表现不显著,该怎么确诊呢?可依据患者主诉初估病变位置,再施以针对性检查和诊断,以便能够提高确诊率。
若为食管、十二指肠和胃部病变,可使用为超声胃镜检查;若为大肠病变,可使用超声结肠镜检查;若为小肠病变,可使用CT、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检查;若为胃肠道外病变,多使用CT。
以CT诊断技术为例,既可起到胃肠道间质瘤高检出率的效果,还可在精准评估瘤体大小和形态的同时,鉴别其病变来源,是否为邻近组织造成侵犯,是否存在转移灶。
胃肠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分级标准通常基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数以及是否破裂等因素。
一般来说,胃肠间质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超低危:肿瘤直径小于2厘米,核分裂数在2个以下。
2. 低危: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且小于5厘米,核分裂数大概为2\~5个。
3. 中危:肿瘤直径介于5\~10厘米,属于潜在恶性肿瘤。
4. 高危:肿瘤直径大于10厘米,有联合脏器侵犯、肿瘤破裂,或者长在其它部位情况。
此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对于不同等级的胃肠间质瘤,治疗方案和预后也不同。
一般来说,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危患者容易发生复发、转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5年第卷第期食管间质瘤1例江小云汪永寿(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618000)通讯作者:江小云y @1病例患者,女,32岁。
因吞咽梗阻一月就诊。
经胃镜检查发现:距门齿35厘米处见一直径约为2厘米半球形肿物,粘膜光整,质地较硬,胃镜尚能通过。
为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行超声内镜检查,提示:病变处为一低回声团,呈椭圆形,直径为2厘米,向腔内突起,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起源于肌层,考虑为食管粘膜下肿物,平滑肌瘤可能性大(见图1~2)。
入院后行“食管下段平滑肌瘤摘除术”。
术中见食管下段贲门上方有一直径3厘米包块,有完整包膜,质硬,肝、胃未见异常。
术中冰冻切片报告为食管下段梭形细胞良性肿瘤,确诊待免疫组化检测,遂行肿瘤摘除术。
术后免疫组化检测报告为:C D 117(+),CD 34(+),S-100灶性(+),SM A (-)。
最后诊断:食管下段胃肠道间质瘤。
术后三月复查胃镜,食管通畅未见特殊。
一年前,患者曾因中上腹不适行胃镜检查,食管及胃均无阳性发现。
2讨论胃肠道间质瘤(G as t r oi nt es t i nal St r om al Tum or ,G I ST )是一组独立起源于消化道的C aj al 间质细胞性肿瘤,具有非定向分化的特性,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
食管间质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一部分,临床不多见,发生率小于5%,我国有文献报道为1.2%。
其临床症状与肿瘤生长部位,大小有关,没有特异性,容易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而后者好发于食管。
两者的鉴别应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平滑肌源性肿瘤主要是波形蛋白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神经源性肿瘤表达波形蛋白及S-100蛋白,两者均不表达C D34和CD117;GI ST 多数表达CD117和CD 34,且具有C -k i l 基因突变。
本例患者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
食管间质瘤可分为良性、恶性和潜在恶性,手术是治疗的最佳途径,应及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