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历史学考研大纲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2010年考研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大纲解析跨考教育倾力奉献,为广大考研学子加油助力!一、大纲内容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1、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2、氏族公社3、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二、夏商西周1、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2、夏朝的巩固和发展3、商族的起源4、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5、周族的兴起和灭商6、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7、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8、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9、夏、商、西周的文化三、春秋战国1、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2、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3、春秋战国社会等级关系的变化4、从诸侯割据到秦统一5、春秋战国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四、秦汉1、秦统一专制集权国家的建立2、汉承秦制与“文景之治”3、汉武帝与西汉的强盛—4、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 5、刘秀与东汉初期政治 6、东汉后期的政治危机 7、汉代的社会结构 8、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9、秦汉的农民起义 10、秦汉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1、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魏晋南北朝1、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魏蜀吴三国的政治与经济3、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经济问题 4、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5、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 6、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7、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8、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9、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六、隋唐五代1、隋朝的统一及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2、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3、唐朝对隋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4、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5、唐朝前期的社会经济 6、“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7、两税法与唐后期的经济8、唐后期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9、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0、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11、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七、宋、辽、西夏、金、元1、宋、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3、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与宋金对峙4、宋代经济的繁荣5、元代的统一及其影响 6、元代行省制度7、元朝的民族政策 8、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9、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八、明清(前期)1、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2、郑和下西洋与“南倭北虏”3、明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4、东林与复社5、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6、明末农民战争 7、清军入关与清初的社会矛盾 8、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9、康乾盛世 10、清前期的边疆与民族政策 11、明清对外政策与朝贡贸易 12、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13、明代的卫所与清代的八旗制度 14、明清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中国近现代史一、列强的对华侵略1、两次鸦片战争2、沙俄侵占中国领土3、中法战争4、中日甲午战争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2、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3、义和团运动三、晚清政局1、湘军与晚清地方势力的崛起2、洋务运动3、清末新政四、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3、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清教育改革五、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1、维新变法思潮2、戊戌变法3、立宪运动4、孙中山与三民主义5、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6、从兴中会到武昌起义7、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1、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统治2、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新文化运动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6、五四运动7、中国共产党的成立8、第一次国共合作9、北伐战争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2、新军阀混战3、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红色根据地的建立4、红军五次反“围剿”与长征5、抗战前十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八、抗日战争1、日本侵略东北与伪满洲国成立2、抗日救亡运动3、西安事变4、卢沟桥事变5、南京大屠杀与日军暴行6、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7、抗日根据地的开拓和建设8、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9、中国军队的反攻 10、日本投降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1、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1、战后国民党的统治与人民的反抗斗争2、重庆谈判3、内战爆发、三大战役与解放军渡江作战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1、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与中国科学的初步发展2、民国时期的各种思潮3、民国时期的史学、文学与艺术4、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1、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内外政策————2、新中国的巩固与经济建设3、社会主义改造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1、经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经济建设的曲折3、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十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从“五一六通知”到全国内乱2、庐山会议与批林批孔3、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十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 1、拨乱反正的历程 2、“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路线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1、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2、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3、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史前人类1、人类的进化2、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3、史前文化————二、古代西亚诸文明1、苏美尔-阿卡德文明2、古巴比伦王国3、亚述帝国4、新巴比伦王国5、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6、波斯帝国三、古代埃及文明1、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线索2、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3、古代埃及的文化四、古代印度文明1、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2、吠陀文明3、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4、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五、古代希腊文明1、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2、希腊城邦制度3、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4、雅典民主政治5、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6、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六、古代罗马文明1、王政时代2、罗马共和国3、罗马的扩张及其后果4、奥古斯都及其元首政治5、罗马帝国6、古代罗马文化七、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1、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2、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3、拜占庭帝国————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1、伊斯兰教的兴起2、阿拉伯帝国3、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九、欧洲基督教文明1、法兰克王国2、西欧封建制度3、中世纪基督教文化4、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5、商业经济和城市的兴起6、十字军东征7、西欧各国的发展与相互关系十、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1、拜占庭帝国的灭亡2、斯拉夫人以及俄罗斯的早期历史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4、中古印度: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尔帝国5、日本封建国家和古代文化十一、古代美洲文明 1、古代中美洲文明2、印加文明世界近现代史一、16世纪的欧洲1、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2、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3、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4、宗教改革二、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2、殖民扩张及其后果3、工业革命4、美国独立战争5、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6、欧洲1848年革命(184—P5191)8、俄国农奴制改革9、日本明治维新 10、德意志的统一 11、19世界后半期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政策 1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 13、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14、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三、工人文化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第一国际3、巴黎公社4、第二国际四、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1、殖民入侵前的亚非拉国家2、19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3、19世纪中后期亚非拉的民族主义运动五、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1、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2、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成就六、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2、列强矛盾与欧洲的均势3、第一次世界大战七、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二月革命2、十月革命3、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八、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2、国际联盟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2、德国十一月革命3、匈牙利革命4、共产国际5、印度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6、土尔其的凯末尔主义与改革 7、卡德纳斯改革 8、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 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10、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1、德日法西斯的崛起1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十、第二次世界大战1、大战前夕法西斯国家的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4、第二次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 5、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雅尔塔体系与联合国的建立2、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3、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当代科技革命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3、美国的内政与外交4、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5、战后的日本 6、西欧的一体化进程十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1、赫鲁晓夫的改革2、苏南冲突3、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欧国家4、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5、戈尔巴乔夫改革6、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二、大纲变动内容历史学统考在考查范围上,2010年的大纲跟2009年的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一、2010历史学考研真题新特点:历史学自从2007年改为统考以来,经过前三年的命题探索,2010年的历史学真题更显的成熟和完善。
2010年命题在遵循了前三年的规律的基础上,又有其新意和亮点:1、在名词解释中增加了对历史文献资料的考察,如:《筹办夷务始末》、《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2、对历史人物的考察,2010年增加了弗莱明。
3、在史料分析题中增加了句读,就是给文言文加标点,实际上就是断句。
例如: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隋制十二卫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侯卫为左右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又有骠骑车骑二府皆有将军后更骠骑日鹰扬耶将车骑日副郎将别置折冲果毅(《新唐书》卷五十,《兵制》)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
隋制十二卫,曰翊卫,曰骁骑卫,曰武卫,曰屯卫,曰御卫,曰侯卫,为左右,皆有将军以分统诸府之兵。
府有郎将、副郎将、坊主、团主,以相统治。
又有骠骑、车骑二府,皆有将军。
后更骠骑日鹰扬耶将,车骑日副郎将。
别置折冲、果毅。
(《新唐书》卷五十,《兵制》)这三种类型的题是在前三年的考试题型中没有出过的。
从考察内容看,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宏观上:问答题33题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微观上: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
从考试内容所占比重来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三方面的知识点在试卷中的分值所占比重趋于平衡,所以,从今年的题型和考察的内容来看,今年的考题应该说更加成熟,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2010年的历史学试题更适合科班的考生做,尤其对对跨考的考生来说,难度比加大,系统的学习历史学基础知识很有必要。
二、2011年历史学考研复习的几点建议:1、对历史学知识点进行全面复习,重在基础就试卷考察的内容而言,四年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趋于均衡。
2007、2008年的历史学试题偏重于政治、经济内容,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10%左右,2009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部分内容基本上趋于均衡,思想文化内容大概占了总分的20%多。
《广东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注:文中加横线的部分为变化或增加的部分,加粗部分要让学生重点掌握)一、中国古代史1、河姆渡遗址原始农耕社会特征: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最早种植水稻。
2、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社会特征:在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最早种植粟。
3、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授民授疆土”。
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和镇守疆土,战时带兵作战。
5、商鞅变法。
内容:①、编制户口,加强刑法;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承认土地私有制;⑤、推行县制;⑥、统一度量衡。
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了,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6、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用10年的时间陆续灭掉了六国,统一了全国。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
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建立与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⑴废分封,立郡县(政治方面)①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②在地方:建立郡县制。
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
⑵车同轨,书同文(经济方面)①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②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
③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货币。
⑶御匈奴,筑长城(军事方面)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
(秦长城是在燕、赵、秦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起来的。
)⑷焚书坑儒(思想方面)7、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汉武帝召募,于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
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风情和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
备受考生关注的2010考研大纲于今日上午正式出炉,为了能够让广大考研学子第一时间了解大纲变化,制定后期复习的计划,我们集结全国名师团,就政治、数学、英语三科公共课大纲做如下权威综述。
政治今年考研政治大纲的变化当属于近几年变化规模最大的一次。
新增学科所占分值比例为3 2%,我们对其变化特点作出如下综述。
一、出现了大规模的学科的新增与合并,考研政治体系更加庞杂,考查范围扩大,对考生的知识广度有进一步要求。
首先是考试学科的变化,这也是近几年第一次进行了考试学科的变化。
变化主要是学科的新增与合并。
其中新增了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不仅将近五年恒定不变的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合并了,并且将这两门课程与往年考研从未出现的一门学科——科学社会主义合并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三理论合并为一门学科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形势与政策合并为一门。
从学科的变化来看,考研政治的难度大大提升了,尽管从数量上看仍然是五门主体学科,但其实这五门学科涵概了哲学、政治经济学、近现代史纲要、毛概、邓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及形势与政策,共九部分内容。
二、相比较以前独立的学科,各学科的分值比例下降,获取考研政治高分的难度增加学科分值比例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8%;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
从分值上看,如果还按照以前独立的学科划分,它们所占的分值范围大致为8-15分,比较往年稳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概、邓论的分值范围18-22%,各学科的分值比例因为新增学科而大大下降了,这也意味着复习范围的扩大,这使得考研政治获得高分的难度大大增加了。
三、随着科目与章节的合并,知识点的调整的规模之大使得统计其变化的具体数据失去意义。
2010年历史学专业课真题解析以及总体概述一真题总体评价今年试题更加成熟、更加符合命题规律了。
历史学统考这已经是第五年了,2007年历史学、教育学等几个学科开始了全国统考的实验,可以说这种考试形式在初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从2008年至2010年的三年中,历史学统考开始进入稳步探索阶段,所以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到,08年到10年试题难度出现过比较大的波动,但10年考完后,我们通过分析试题觉得10年试题难度继续保持了与09年相当的水平,所以当时我们就认为2011年将继续保持10年出题特点和难度或者略有上浮,现在看来我们海文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2011年历史学考查依然做到了“全面考察,关注重点”。
二重点试题解析1 西汉社会生活今年材料解析题第一个大题是考查西汉社会生活的。
材料选自史记,讲的是陈平贫贱时的故事。
今年第一小题仍然延续去年刚考过的句读的出题方式,应该说考生对这种题型还是非常熟悉的,去年首次出现句读这种题型以后,我们就提醒考生今年非常有可能继续出现句读考查。
我们知道历史学研究生考试是为选拔优秀的从事历史科研人员的考试,阅读史料是一名历史学研究生的基本功,然而中国古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研究性质决定了考生必须具备句读的能力。
今年这道题继续出现预示着,历史学专业考试更加具有专业性。
2 君主制与立宪制今年的另一道史料分析材料分别来自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1610年对议会的演讲内容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政治典范》。
两则材料观点鲜明,前者讲的是詹姆斯一世为了加强王权,大力宣扬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和神圣性;后者则宣扬君主立宪的制度,认为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元首,但实质上是国家的公仆。
这两则材料考生非常容易看懂,对于其中的核心信息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的对立也很好理解,但理解了字面的意思并没有理解出题人的用意,而需要考生联系当时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回答他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政治主张。
3南宋经济发展2011年大纲将简答题改为论述题以后,从题型的变换上可以看出出题人对于能力的考查更加明显。
历史学考研大纲
历史学考研大纲是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历史学考研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每年发布一次。
历史学考研大纲如下:
考试科目
历史学考研大纲共设一门考试科目,即“历史学基础”。
考试内容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清末民初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世界史: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
考试形式
历史学基础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题型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参考书目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参考书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
考试要求
历史学基础考试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备考建议
历史学考研大纲的内容比较广泛,考生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的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考
研真题等方式进行学习。
●其次,要注重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阅读史料、撰写史论等方式进
行练习。
●最后,要注意综合研究能力的提升。
可以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
等方式进行锻炼。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古代历史: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内容,如夏商周历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唐宋元明清历史等。
2. 近代史: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内容,如晚清史、辛亥革命与民国史、中共党史、二战和冷战史等。
3. 现代史:主要包括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如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史、当代世界史等。
4. 历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学理论体系的知识。
5. 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主要包括中国和世界文化史、思想史和社会史的内容,如中国古代文化史、西方文化史、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等。
6. 区域历史:主要包括与考生所报考的专业相关的区域史、地方史或者其他特定历史领域的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校的考试大纲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内容以考试院校发布的大纲为准。
此外,对于历史学基础考试,平时的历史学习、研究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篇一: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2010年古代文学史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纲科目:古代汉语(B)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全4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 《古代汉语》(B)考试大纲(汉语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用)Ⅰ考查目标《古代汉语》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书注解、古文句读、古汉语修辞、诗律等内容;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籍、理解古文、翻译古文的实际能力。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知识类题目,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综合类题目,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翻译类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古文的水平和翻译能力。
四、试卷题型结构(一)简答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约占70分。
(二)古文阅读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约占40分。
(三)古文翻译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解古文的水平和翻译能力。
约占40分。
Ⅲ考查范围本课程考查范围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共四册(中华书局出版),主要内容如下:怎样查字典辞书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文选:《左传》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文选:《战国策》判断句、也字叙述句、矣字、焉字1否定句、否定词疑问句、疑问词文选:《论语》、《礼记》词类活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文选:《孟子》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文选:《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诗经》的用韵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文选:《诗经》古书的注解(上)古书的注解(下)文选:《楚辞》文选:《史记》、《汉书》古书的句读古汉语的修辞诗律(上)诗律(下)文选:有关律诗科目: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或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文综历史部分)及其解读和命题预测作者:stduron2010年考试大纲与2008、2009年基本相同(2008与2007年有较大变化)。
黑体横线部分表示2008增加内容。
方框字体表明2010年单独增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1.先秦(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井田制和分封制(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农业和畜牧业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5)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2.秦汉(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越南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5)秦汉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3.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4.隋唐(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2007年A卷)“开元之治”(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008年A)府兵制与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2009年A)(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6)隋唐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5.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元朝的灭亡(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理学和史学文学6.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7)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第二部分中国近代、现代史1.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1)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2)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4)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资政新篇》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5)新思想的萌发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2008A、B)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甲午中日战争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马关条约》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2008A、B)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小字部分升级为考点,注意!)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4.北洋军阀的统治(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袁世凯专权与称帝“二次革命”“二十一条”护国运动(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的壮大5.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009年A)(2)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五四运动的经过(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工人运动的高潮(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北伐军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发展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小字部分升级为考点,注意!2007曾经考过)“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6.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工农武装起义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008A)(2)日本大举侵华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3)红军的战略转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华北事变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2009年A)(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8.人民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9.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2008A)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严峻的经济形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1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动乱中的国民经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1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伟大的历史转折在徘徊中前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第三部分世界近代、现代史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2)文艺复兴2.欧美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革命的背景与进程君主立宪制的形成(2)欧洲启蒙运动(3)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从君主立宪派到雅各宾派(2008B)拿破仑帝国的灭亡(4)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2009A、2009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3.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工业革命(2007A、2008AB、2009AB)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2009年B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亚洲革命风暴4.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2008年A、)(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5)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5.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国际联盟的成立华盛顿会议(2)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新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西班牙内战8.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苏德战争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会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2008A、2009B)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置两极格局的形成(2008A、2009B)(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各国的变革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5)亚洲经济的发展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2008B、2009B)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10.世界格局的变化(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3)世界经济的发展11.现代科学技术(1)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关于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历史学科命题人员的学术构成李少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教育部历史学考研大纲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学科,它包括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
历史学考研大纲明确了考核的要点和内容,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学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教育部历史学考研大纲。
一、考试形式历史学考研采用笔试的形式,主要考核考生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历史事件、史料、文化遗产的分析及其应用能力。
二、考试科目历史学考研共分为两个科目,分别是专业基础综合和专业发展方向选修。
其中,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历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西方史;专业发展方向选修考试则由考生自主选择其学习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文化、历史地理、历史人物等。
三、考试内容针对考试科目,历史学考研大纲提出了具体的考试内容。
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
1.历史学概论:考生需要掌握基本的历史学概念、国内外历史学派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历史学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2.中国古代史:主要考核你对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基本情况、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并能够运用历史学知识解答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
3.西方史:考生需要掌握西方历史的重要事件、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从宏观、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解析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4.专业发展方向选修:考生需要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呈现出对该方向的扎实掌握及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备考建议历史学考研涉及内容较广,考生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复习计划,注重整体和细节的学习。
建议考生多阅读历史文献、历史学专业书籍,辅以笔记、题目分类汇总等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此外,平时注意培养对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的运用能力,不断拓展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对应试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历史学考研大纲是考生备考历史学考研的重要参考资料,考生应认真学习、分析、掌握,目标明确地抓好备考每一个环节,提高历史学知识应用、分析和判断的水平,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0年历史学考研历史学基础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第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1.春秋时期“救邢存卫”的国君是AA.齐桓公B.秦穆公C.晋文公D.楚庄王2.十六国时期建立政权最多的民族是DA.氐B.匈奴C.羌D.鲜卑3.下列君主中大力扶持佛教的是BA.北魏太武帝B.梁武帝C.唐武宗D.北周武帝4.中国古代大型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的研制者是CA.张衡B.一行C.苏颂D.沈括5.明清皇帝极少改动年号,但也有例外。有两个年号的明朝皇帝是DA.成祖B.仁宗C.宣宗D.英宗6.中国近代早期科技刊物《格致汇编》的主编者是BA.伟烈亚力B.傅兰雅C.合信D.李提摩太7.1885年,清廷在台湾设省。第一任台湾巡抚是CA.姚莹B.沈葆桢C.刘铭传D.唐景崧8.民国时期,提出划区实验与发展乡村教育的是黄炎培及其主持的BA.《村治月刊》B.中华职业教育社C.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D.中华教育促进社9.最早由中国人主持的重大科学考古是CA.北京人遗址的发掘B.敦煌文书的发现C.殷墟的发掘D.半坡遗址的发掘10.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的文献是AA.《论十大关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联合政府》11.下列各组古代民族,其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的是AA.雅利安人、赫梯人、波斯人B.雅利安人、赫梯人、以色列人C.苏美尔人、雅利安人、以色列人D.苏美尔人、以色列人、波斯人12.下列哲学学派中,不属于希腊化时期的是DA.斯多噶学派B.伊壁鸠鲁学派C.犬儒学派D.毕达哥拉斯学派13.罗马帝国时期,在不列颠北部修建长城的皇帝是BA.图拉真B.哈德良C.奥列略D.涅尔瓦14.中国僧人玄奘和义净西行求法时到过的大乘佛教中心是CA.飞行寺B.超岩寺C.那烂陀寺D.大寺15.下列蒙古四大汗国中,被欧洲人称为“金帐汗国”的是DA.窝阔台汗国B.察合台汗国C.伊儿汗国D.钦察汗国16.下列人物中,参与起草美国1787年宪法的是AA.麦迪逊B.富兰克林C.杰斐逊D.潘恩17.18世纪从事大西洋HA奴隶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是 DA.西班牙B.法国C.荷兰D.英国18.签订1807年《提尔西特和约》的两个国家是 AA.法国和俄国B.俄国和奥地利C.法国和西班牙D.俄国和英国19.1918年,揭开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序幕的事件是 CA.捷克军团叛乱B.英军进入巴库C.英军登陆摩尔曼斯克D.日军登陆海参崴20.1962年,美国女作家雷切尔•卡尔森出版《寂静的春天》,引起对 BA.热带雨林砍伐的关注B.杀虫剂使用的关注C.大气环境圈污染的关注D.地质与土壤环境的关注二、名词解释:第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21.北府兵: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基础上形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 (今江苏镇江)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称为北府兵。其最著名的战绩是在淝水之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权创立的军事基础。22.青苗法:王安石新法之一。又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将各地常平仓等积存的钱谷借给请贷的农户,收获后加息归还。意在抑制民间高利贷,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入。23.《筹办夷务始末》:晚清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收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涉重要文书。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24.《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史学家陈寅恪著。从礼仪、兵制、财政等方面论述魏晋南北朝制度变迁与隋唐制度的关系,概括出隋唐制度三大历史渊源。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开创性的研究成果。25.提洛同盟:公元前478年,爱琴海地区希腊城邦组织的抗击波斯的军事同盟,因其金库设立在提洛岛而得名。后来该同盟被雅典控制,成为其推行霸权的工具。26.耶稣会:创建于16世纪上半期。旨在反对宗教改革,宣扬天主教会的最高权威;在欧洲致力于影响世俗权力,并积极在全世界传播基督教。明后期进入中国传教。27.彼得一世改革:17世纪末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推行的改革。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海军;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先进科学技术;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开办学校,简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使俄国成为欧洲强国,但未触动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28.弗莱明:英国细菌学家。1928年成功研制青霉素,40年代在临床中应用,有效控制一些传染病,并推动其他抗生素的问世。三、史料分析题:第29~30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29.阅读材料材料一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徵钱糧實有不可人丁雖增地畝并未加廣應令直省督撫将见今錢糧册内有名丁數勿增勿減永為定额其自後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錢糧编審時止将增出實數察明另造清册題報——《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二四九,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材料二丁口之輸賦也其來舊矣至我朝雍正間因各疆吏奏請以次攤入地畝於是輸納徵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是古來夫布之徵口率之賦一切取之農夫而户册所謂富民市民者擁貲千萬食指千人不服田畝即公家一絲一粟之賦無舆焉——王度雲《熙朝紀政》卷三《记丁随地起》回答问题:(1)在答题纸上对材料一、二加以句读。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兄在人丁加徵钱粳,寅有不可。人丁雎增,地歃蓝未加度,臆令堕省督搀,将兄今钱程册内有名丁敦,勿增勿减,永羯定额。其自後所生人丁,不必徵收钱程,编謇畴止将增出寅敦察明,另造清册题鞭。丁口之翰赋也,其乘萏矣。至我朝雍正同,因各疆吏奏莆以次摊入地歃,於是翰纳徵解,通帮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是古束夫布之徵、口率之赋,一切取之晨夫,而户册所谓富民市民者,摊赀千莴,食指千人,不服田歆,即公家一练一粟之赋舞舆焉。(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前期的赋税改革措施。康熙五十一年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令,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税。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上述赋税改革措施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30.阅读材料材料一以下为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十四点宣言”的部分内容:X.对于我们希望保障其国际地位的奥一匈帝国治下的各民族,必须给予最自由的机会,使之获得自治的发展。Ⅺ.必须从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门第内哥罗撤退军队;被占领的领土必须归还;塞尔维亚应获得自由而安全的出海口;巴尔干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应以历史上建立起来的政治归属和民族界限为准则,通过友好的协商来决定;对巴尔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亦应予以国际的保证。Ⅻ.必须成立一个独立的波兰国……——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9-11页。材料二以下为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集团签订的对德《凡尔赛条约》的部分内容:第八十条德国应照将来奥国与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订之条约中规定之疆界,承认并确切尊重奥国之独立;复承认奥国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易。第八十一条德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之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该国包括喀尔巴阡山脉以南的罗塞尼亚自治领土……第八十七条德国承认波兰完全独立,一如协约国及参战各国所已为者……——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20-21页。材料三以下为1937年11月19日希特勒与英国枢密院长哈利法克斯谈话的部分内容:所有其余一切问题,归纳起来可以说是关系于大概迟早定会发生的欧洲秩序变更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就是指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而言。——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31页。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十四点宣言”和凡尔赛体系所倡导的国际关系原则是什么? 确认了哪些民族国家的独立?民族自决。波兰、塞尔维亚一克罗地亚一斯洛文尼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2)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扩张的步骤。分析凡尔赛体系在民族问题上的历史影响。德国先后借口奥地利问题、捷克苏台德问题、但泽问题,兼并上述领土。凡尔赛体系使一部分欧洲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重新确定归属,但同时也造成了中欧的巴尔干化,为以后德国等国打破凡尔赛体系提供了借口。四、问答题:第31~3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31.论述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国问题。1)秦统一后确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分封制仍有强烈的影响2)刘邦称帝后逐一翦灭主要异姓诸侯王,同时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订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王国地域广大、政治上具有相当的独立性3)汉文帝时,诸侯王国与中央对立的形势日益明显,贾谊建议削弱诸侯王国的辖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实行削藩,激起“七国之乱”。朝廷借平定叛乱之机,取消诸侯王治民的权力,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诸侯王国政治影响力削弱4)汉武帝下“推恩令”,肢解各诸侯王国;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并直接剥夺诸侯爵位。诸侯王国问题最终解决,中央集权得到强化32.论述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背景与过程: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内部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目标等问题的争论,引发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并衍生有关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以及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的讨论,进而影响到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各派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1)社会性质论战:中国共产党人的观点;新生命派、改组派、胡适派的观点;(2)社会史争论的主要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有无奴隶社会、秦汉后的中国社会性质。后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食货学派的产生。33.概述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欧亚大陆三大古典文明中心的思想特征。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人类历史上形成了中国、印度和希腊三大文明中心。它们都产生了一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反映了人类精神的觉醒。在中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等思想学说影响较大,注重对政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1)在印度,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各种新兴思潮,其中佛教等从多种角度探索人与人生的真谛。2)在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开始探索物质结构和宇宙本质;以苏格拉底为首的哲学家开始思考人与社会的基本问题。34.论述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影响。背景:明治维新后,天皇专制,宪政未立,藩阀专权;部分士族知识分子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要求参政;1874年,板垣退助等人上书天皇,要求设立民选议院,引发自由民权运动。性质:日本士族知识分子领导的群众性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影响:产生了日本最早的政党;建立了地方代议机构,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基础;迫使天皇政府走上立宪道路,有条件地给予民众选举权。。
2016历史学考研大纲详解:中国近代史一、中国近现代史题型分析及复习重点本科目共考查4种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2007—2010年第四大题题型为简答题,2011年后第四大题题型变为论述题。
在题型上,2007-2015年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试题大部分上都出现在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论述题)中,只有2007、2012年出现过两道史料分析题,这两道题的涉及到了清末的科举变革和早期维新思想等内容。
复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中国近代史上(即1840年—1949年),对于晚清民国的几次重要运动,像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问题以及太平天国运动要好好掌握。
二、中国近现代史考点解析第一部分列强的对华侵略(1)两次鸦片战争的北京、过程、后果要好好把握。
有可能在这部分内容出非常细节的选择题和名词解释。
(2)掌握《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重要战役要记住。
(4)中国边疆危机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内容。
(5)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在诸多矛盾中,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要熟悉。
第二部分清统治的衰落(1)太平天国当时具体采取了哪些制度,像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评价要熟记,有可能出现论述题。
注意《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以及与天朝田亩制度的比较。
(2)义和团运动要注意和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作比较,它的影响要知道并掌握。
(3)“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4)义和团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5)清廷政局的变化。
(6)湘淮军势力的崛起。
第三部分近代化的启动(1)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背景、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著作和主要观点都要掌握。
(2)关于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以及它们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都要掌握。
(3)洋务运动的内容,前期求强,后期求富所采取的措施要知道。
2010年全国统考历史学大纲最新权威解析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已经发布。
(以下简称《2010年历史学考试大纲》)为了让广大考生对2010年的历史考试大纲有个全面宏观的了解,海文专业课历史学教研团队在中国人民大学专家的带领下在第一时间对新大纲进行了分析解读,并对2010年的历史学专业考试进行了预测。
一、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及心考试大纲的特点学科特点:历史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然而,它作为一门长线学科、一门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学科,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被严重地边缘化了。
现在,历史实行统考方式进行考试就是出于保证历史学研究生质量的需要。
同时,也可以让更多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与这个考试。
因为统考后,试题难度明显比美统考之前难度降低。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跨专业考历史,应该也是历史的大势发展所趋。
考试大纲特点:2010年考研历史学大纲在考查目标、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方面仍然沿袭了2009年的形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试卷题型结构仍为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和简答题。
其中简答题占的比重仍然很大,总共4个题,120分,占试卷总成绩的40%。
在试题容量上,各科所占比例和2009年的一样,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同样以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为主,两者约占60%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占约40%的内容。
在考查范围上,2010年的大纲跟2009年的相比,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这当然是让人感到很欣喜和放松的事情。
因为考生之前参照2009年的考试大纲进行复习是完全正确的。
《2010年历史学考试大纲》附录部分有2007、2008、2009年历史学考研的真题及参考答案,这为考生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考生可以通过研究真题来揣摩近三年的出题规律,从而把握今年命题的思路和趋势,增加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0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历史必考内容古代古代中国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古代希腊、罗马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雅典民主政治(2)罗马法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启蒙运动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3)工业革命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1)《共产党宣言》(2)巴黎公社5.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2)进化论(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近代中国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现代现代世界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 "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5.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2)现代信息技术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1)文学的主要成就(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6.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历史学考研大纲:解析(历年)中国古代史出题重点13年07月04日,Liuxue86考研频道的小编昼夜编辑、收集、整理考研精品内容,为实现您的成功考试而奋斗,《2010年历史学大纲解析之中国古代史出题重点》一文由我们整理收集,以供同学们复习参考!2010年历史学考试大纲里中国古代史总结出了八大部分:分别为:一.中国历史的开端;二.夏商西周;三.春秋战国;四.秦汉;五、魏晋南北朝;六.隋唐五代;七.宋、辽、西夏、金、元;八.明清(前期)。
通过精心研究07、08、09年历史考研真题,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命题中存在“偏古薄今”的现象。
中古古代史的分数维持在总分的三分之一左右,是考试重心所在。
从三年的真题可以发现,先秦部分不是中国古代史考查的重点,如果出题,一般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秦汉部分要特别注意,07、09年都出了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名词解释,所以这一部分在古代史中是比较重要的,不排除出大题的可能。
魏晋和隋唐出题的内容也比较多,07年隋唐的考查分值占42分,08年魏晋占44分,09年魏晋考查内容占30分。
宋元和明清部分轮流出题,07年明清占42分,08年宋元占32分,09年宋元占34分,明清占12分。
总的来说,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考查对象,将近占中国古代史总分值的一半,估计2010年还会维持在这一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元部分很容易出史料分析题。
下面列表分析一下近三年中国古代史在各题型中所占的比重。
第一部分中国历史的开端★(1)有重大史学价值的遗址文明发现,如北京人遗址、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是本章出题的重点。
(2)氏族公社、关于远古社会的传说以及相关内容也有出选择题的可能。
氏族公社也可能出名词解释题。
中国古代社会的传说如果要考查的话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
第二部分夏商西周★★(1)夏、商、西周三族的起源发展,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过程、背景、影响;(2)三个朝代国家制度的架构,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涵盖了政治方面的分封制、宗法制、一系列的礼制(周公制作“礼乐”),经济方面的井田制、“工商食官”;(3)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尤其是甲骨文、金文;对这一个时期的文化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如二里头文化要重点掌握,可能以名词解释的方式出题。
2010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解读
2010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与2009年相比,无任何变化。
这意味着今年高考试卷呈现方式将会比较平稳,但不意味着命题不会创新变化。
从近两年高考命题的总体趋势来看,基本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重大事件进行考查,给人感觉题目并不难,和基础知识联系密切。
基础知识无遗漏。
考纲毕竟是纲,既不要视而不见,也不要教条化和神秘化。
考生最好将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考点逐一梳理,全面理解记忆高考复习范围内的知识。
要用新的视角和理念统领备考,整合知识。
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以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
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提高解决研究性、探究性问题的能力。
在强化复习历史主干知识的同时,要把长效热点和周年热点相结合,以凸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复习要有针对性。
坚持专题复习的策略,注意专题的细化,打破中外历史的界限,结合课程标准中专题史的划分情况,“抓小放大”,大做“小专题复习”的文章,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历史试题经常以边角知识命题,边角知识是指教材中标注★的章节、教材中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努力提高练习效率。
练习设置应集中体现新材料、新情境,信息量适中,把握试题的题眼。
平时要多关注有导向意义,与社会热点、学术焦点相关的主干知识。
2010年历史学考研大纲解析:点面结合
式复习
2009年08月25日 17:56 跨考教育
• 通过深入分析2010年历史学专业大纲,对比2009年,二者无任何变化!对于新的2010,大家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复习,跨考网为您精辟阐述!
1.“点――线――面――体”式的复习
“点”就是指所有的考点,但是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过于局限于小的考点,就是要分清考点的轻重缓急,进行针对性的复习。
也就是分清核心重点与外围重点的关系,分清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
但是,单纯地复习考“点”,则有很大的局限,就是考点太多,且过于分散,这样不利于记忆与理解。
“线”是纵向的线索。
它其实有两种,一是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一是许多关系密切的考点组成的专题线索。
这两种线索,对于提纲挈领地宏观把握整体内容,以及前后溯源式的深入理解专题内容都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以“线”统“点”,就能很好的归纳分类,做到纲举目张。
鉴于此,所以要做到“点”与“线”的交错复习,把“点”纳入到“线”中,以“线”来更好地把握和深化对“点”的认识与理解。
“面”是横向的线索与历史阶段发展特征。
它是有点组成的,一般而言,“面”是横向的,就是同一历史时期各个考点组成了历史的横切面。
通过这一横切面的分析与认识,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特征。
比如西周的突出特征就是封建制,而这一特征就是有许多的点组成:比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制礼作乐等等。
“体”则是有点、线、面共同组成的整体。
它把由众多考点组成的纵向时间与专题发展线索,以及由众多考点组成的横向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综合纳入到整体的中国史与世界史的体系当中,达到对整体历史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2.以纲为纲,注重基础
对于考点的复习,建议:以纲为纲,注重基础。
尤其是第一、二轮的复习不要好高骛远,要踏踏实实把全部的考点与整体的历史发展线索理出一个头绪了,不能稀里糊涂、模棱两可。
第三轮复习,我觉得使对考点的进一步强化、线索的进一步清晰,以及运用相关理论对重要问题、重要专题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第四轮的复习就是全面的温习,补差补缺的阶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考研论坛考研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