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4章 第4节 环境队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29 K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高中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4章 第3节 伴性遗传(含答案)1.雄性果蝇的X 性染色体只来自于母本,父本的X 性染色体只传给雌性个体。
2.性连锁基因是指位于X 或Y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3.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的现象,也称为性连锁遗传。
4.人的红绿色盲属于伴X 隐性遗传,其特点有:(1)往往具有隔代遗传现象。
(2)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3)具有交叉遗传现象。
(4)母亲是色盲,其儿子必定是色盲,女儿是色盲,其父亲必定是色盲。
[自读教材·夯基础]1.实验过程及现象P :红眼(♀)×白眼(♂)―→F 1:红眼(♀和♂)――→♀♂交配F 2:34红眼(♀和♂)、14白眼(♂) 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2.实验现象的解释F 23(1)实验设计(如下图):(2)性连锁基因:是指位于Y或Y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们的等位基因是通过性染色体进行传递的。
(3)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连锁的现象,也称为性连锁遗传。
[跟随名师·解疑难]伴性遗传的验证(1)过程:亲本中的白眼雄蝇和它的子代红眼雌蝇交配,图解如下:测交结果,后代中红眼∶白眼=1∶1,符合分离定律。
(2)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1.果蝇的红眼(R)对白眼(r)是显性,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现用一对果蝇杂交,一方为红眼,另一方为白眼,杂交后F1中雄果蝇与亲代雌果蝇眼色相同,雌果蝇与亲代雄果蝇眼色相同,那么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A.X R X R×X r Y B.X r X r×X R YC.X R X r×X r Y D.X R X r×X R Y解析:根据题意,F1中雄果蝇与亲本雌果蝇眼色相同,因此,亲本雌果蝇一定为纯合体,且只有当雌性亲本为隐性个体,雄性亲本为显性个体时,才符合题中条件。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简述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自由组合的现象;2.通过自主、互动、讨论等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思考、善于表达等能力;3.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4.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教育;5.通过对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总结,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水稻是我国的主粮,也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主粮。
因此,水稻的产量、生态适应性以及稻米的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等性状都是育种学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如何能将水稻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呢?遗传杂交技术能解决这一问题吗?〔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孟德尔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孟德尔是用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来进行实验的?[学生]豌豆种子的粒色:黄色和绿色;豌豆种子的粒形:圆粒和皱粒。
[教师]F1的性状表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无论正交和反交,F1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教师]F1自交,F2代出现了几种性状表现?比例是多少?与亲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F2代出现了四种性状表现:黄色圆粒315粒、黄色皱粒101粒、绿色圆粒108粒、绿色皱粒32粒,其比例接近9∶3∶3∶1.与亲代相比,F2代不仅出现了两种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即亲本性状——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而且出现了两种与亲本不同的新性状即重组性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
[教师]F2代中两种新性状〔重组性状〕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学生]刚好是两亲本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的结果,即黄色可以和圆粒拆开与皱粒组合,绿色可以和皱粒拆开与圆粒组合。
伴性遗传【教学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果蝇是遗传学家最常用的一种动物遗传学实验材料。
科学家在培养果蝇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果蝇的某些性状在雌、雄果蝇中出现的比例有很大差异。
例如,雄果蝇白眼的概率大于雌果蝇。
类似的现象在人类中也可以看到。
例如,患红绿色盲的男性远远多于女性。
性状的遗传为什么会与性别关联?这些与性别关联的性状的遗传是否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呢?(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摩尔根发现了果蝇眼色的伴性遗传现象寻找证据——阅读阅读课本P74页资料,根据阅读获得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1.能否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出果蝇眼色的显隐性关系?2.若依据实验结果分析,果蝇的眼色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3.请从雌、雄果蝇染色体组成的角度尝试对F2果蝇中白眼果蝇全为雄性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组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点评。
摩尔根的假说: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R)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同孟德尔一样,摩尔根也对他的理论进行了验证。
根据雄果蝇的X染色体只来自母本,而父本的X染色体只传给雌性个体的遗传特点,摩尔根将F1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连续杂交得到了白眼雌蝇。
随后,他将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交配,结果F1红眼果蝇都是雌性的,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结论:1.摩尔根通过实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白眼的基因r)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验证了伴性遗传的规律。
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的杂交实验,很好地说明了果蝇的伴性遗传规律(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具有伴随性别遗传的现象,称为伴性遗传。
)(二)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视力正常的人也许很难理解到色彩的重要性,可在12岁的Jonathan Jones眼里,这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天。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杂交实验(二)一、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人教版教材《遗传与进化》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第二节的内容。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部分内容是继孟德尔杂交实验一之后,讲解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以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一对)到复杂(多对),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又一次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即在观察和分析杂交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设,再通过实验对假设进行验证,然后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突出了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
虽然教材把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介绍的比较清楚,但是因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这部分知识又是从宏观实验到微观层面理解和掌握遗传的本质,学生在刚刚学过分离定律,对分离定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尚有欠缺的时机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内容难懂,逻辑思维要求高,科学研究方法需要体会等等,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初中学习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初步解决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之间的关系问题;学习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初步解决了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而且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了解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思路,掌握了一对性状遗传的规律的实质。
再有,学生具备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例的知识、二项式幂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本章必不可少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简述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自由组合的现象;2、阐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3、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4、举例说明自由组合定律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般过程,认识遗传研究的一般方法;2、通过对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的解释和验证的学习,培养获取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3、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应用中的学习,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学习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简述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自由组合的现象;2.通过自主、互动、讨论等过程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勇于思考、善于表达等能力;3.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学习重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寻找证据——阅读阅读课本P66页资料,根据阅读获得的信息,思考下列问题:1.如果分别关注豌豆种子的颜色及形状,2种性状的遗传是否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中出现了2种新的表型,即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产生新性状的原因是什么?2.F23.F中出现了4种表型的种子,其数目各不相同,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呢?2寻找证据——讨论阅读课本P69页资料,思考下列问题:1.YyRr个体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如何?配子的类型与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是否相关?2.将YyRr个体与隐性亲本进行测交,产生的子代个体的基因型类型及比例如何,说明了什么?二、知识巩固1.在F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4种表型,其比例为9∶3∶23∶1,与此无关的解释是()A.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C.F1的4种雌、雄配子自由组合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2.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②F2性状表现的比例③F1测交后代性状表现的比例④F1性状表现的比例⑤F2基因型的比例A.②④B.①③C.④⑤D.②⑤3.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
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 为完全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6种表型C.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植株占3/8D.若基因型为AaRr的个体测交,则子代表型有3种4.有一种植物只有在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才开紫花。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学习目标⑴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⑶能力方面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学习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
三、学习方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四、学习课时 2五、学习过程【一展身手】1.两只杂合黑豚鼠交配,后代出现白豚鼠的原因最可能是什么?若杂合黑豚鼠一胎生出4只豚鼠,则出现3黑1白的可能性为A.减数分裂时,基因重组;100% B.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的分离;27/256 C.受精作用时,基因重组;3∶1 D.基因突变;3∶12.已知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子一代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F1黑斑蛇之间交配,F2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B.蛇的黄斑为显性性状C.F1黑斑蛇的基因型与亲代黑斑蛇的不同D.F2中黑斑蛇的基因型与F1黑斑蛇的基因型相同3.将具有1对等位基因的杂合体,逐代自交3次,在F3代中纯合体比例为A.1/8 B.7/8 C.7/16 D.9/164.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有一个正常男孩和一个患某种遗传病的女孩。
如果该男孩与一个母亲为该病患者的正常女子结婚,生了一个正常的儿子,问这个儿子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A.11/18 B.5/9 C.4/9 D.3/55.有甲、乙、丙、丁、戊5只猫。
其中甲乙丙都是短毛猫,丁和戊是长毛猫,甲乙为雌猫,其余是雄猫。
甲和戊的后代全是短毛猫,乙和丁的后代,长毛和短毛小猫均有,欲测定丙猫的基因型,最好选择A.甲猫B.乙猫C.丁猫D.戊猫6.牛的黑色(B)对红色(b)是显性。
良种场现有两栏牛,A栏全为黑色,B栏既有黑色又有红色。
【2019统编版】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4.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2.理解密码子的概念3.能熟练地阅读密码子表4.能够运用教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5.理解中心法则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2.教学难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遗传信息的转录思考:(1)DNA主要存在于哪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2)蛋白质是在哪里合成的?蛋白质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的(3)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的呢?科学家推测,在DNA和蛋白质之间,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后来发现细胞中确有这样的物质,它就是RNA。
1.关于RNA(1)RNA的全称:核糖核酸(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3)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即时突破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若核酸中出现碱基T或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则必为DNA。
对②若核酸中存在A、T、C、G四种碱基,其中A≠T、C≠G,则该核酸为单链DNA。
对③若核酸中出现碱基C,则必为RNA。
错(4)RNA的种类和功能信使RNA(mRNA):遗传信息传递的媒介。
转运RNA(tRNA):转运氨基酸的工具。
核糖体RNA(rRNA):与蛋白质构成核糖体。
总结: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呢?①RNA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跟DNA一样能储存遗传信息。
②RNA一般为单链,比DNA短,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③RNA与DNA的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mRNA是DNA的信使,那么DNA在细胞核里,是通过怎样的过程把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5的第三自然段和图4-4,完成下列填空。
2.转录(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2)场所:细胞核(3)基本条件:①模板:DNA的一条链②原料: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③能量:ATP④酶:解旋酶、RNA聚合酶(4)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G=C)(5)产物:mRNA(6)遗传信息流动:DNA→mRNA当细胞开始合成某种蛋白质时,编码这个蛋白质的一段DNA在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碱基暴露。
1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目标导读]1.结合实例,说明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2.通过实例,分别概述环境条件对动、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
[重难点击]与环境有关的遗传现象的分析。
一环境条件对性状的影响显性性状的表现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阅读教材P67~68,探讨影响显性基因作用的环境条件。
1.外界条件的影响(1)温度:一种金鱼草红花品种与象牙色花品种杂交,F1如果培育在低温条件下,花为红色,如果在高温条件下,花为象牙色。
这说明环境温度对表现型有一定影响。
(2)阳光:有一种“太阳红”品种玉米,红色对正常绿色为显性,但是植株红色只有在直射阳光下才能表现出来,若进行遮光处理时,不接触阳光的部分则不表现红色,仍为绿色。
这说明“太阳红”这种性状的发育,一方面需要一定的遗传基础,同时又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3)营养:①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
如果植物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②兔子的皮下脂肪有白色和黄色之分,白色(Y)对黄色(y)为显性,白脂肪的纯合体与黄脂肪的纯合体交配,F1(Yy)个体是白脂肪。
如果F1中雌雄兔(Yy)近亲交配,F2群体中34的个体是白脂肪,14的个体是黄脂肪。
若F2群体中的yy个体只喂给麸皮等不含黄色素的饲料,则皮下脂肪就不表现为黄色,也是白色的。
③以上事例说明无论在植物、动物还是人类中,营养状况和某些性状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关系。
2.内在因素的影响(1)性别对性状表现的影响:羊角的遗传中,有角羊(HH)与无角羊(hh)杂交的后代中,在杂合体时(Hh),雌性表现无角,而雄性则表现有角。
人类秃顶的遗传,是秃顶基因(B)的作用,在男性BB、Bb皆表现为显性,出现秃顶性状,而在女性Bb则表现为隐性,只有在BB时才表现出秃顶性状,因此,秃顶在女性中极为少见。
上述两例说明性别对基因表现具有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性激素实现的。
高中北师大生物必修二教案教学内容:生物的细胞遗传教学目标:1. 理解细胞遗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3. 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4. 了解基因的概念和遗传变异的机制教学重点:1.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2. DNA的结构和功能3. 基因的概念和遗传变异的机制教学难点:1. 理解DNA的结构和功能2. 掌握基因的概念和遗传变异的机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幅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结构,并提出问题:细胞是如何进行遗传的?二、讲授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过程和特点1. 减数分裂:简单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强调减数分裂的目的是产生生殖细胞。
2. 有丝分裂:详细讲解有丝分裂的四个阶段(前期、分裂期、间期和末期)以及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有丝分裂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探究DNA的结构和功能1. 展示DNA的分子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DNA的组成成分和功能。
2. 通过实验或案例,让学生了解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
四、讨论基因的概念和遗传变异的机制1.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的概念,并讨论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
2. 分析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变异的机制,引起学生对遗传变异的认识和理解。
五、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七、课堂反馈听取学生的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教学资源:- 细胞结构图- DNA分子结构图- 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教学评价:通过观察、讨论、课堂练习和作业,考查学生对细胞遗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和补充学生的知识点。
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对生物的细胞遗传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高一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二 4.3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高一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二 4.3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v>课题:伴性遗传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3)举例说明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总结人类伴性遗传规律(2)养成探究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尊重科学,勇于献身科学,做生活有心人(2)树立优生优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阐述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病的规律特点教学难点:以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的伴性遗传方式的推导。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流程] 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亚运会查出变性人导入课题学生活动书写基因型和主要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计算后代患病概率表达和交流归纳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学生探究活动:人类色盲的遗传规律。
进一步探究研究性作业布置:其它伴性遗传现象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说明情景引入播放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视频,讲述亚运会上出现变性人丑闻,得出染色体分类,从而能引出课题——伴性遗传观察与思考:什么是伴性遗传?伴性遗传有何特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问题探讨一、伴性遗传概念二、人类红绿色盲症 1、色盲症的发现 2、资料分析展示红绿色盲检测图问题 1:观察红绿色盲的人群调查数据,男性占 7%,女性占 0.5%,发现此病与何有关?问题引入:为什么红绿色盲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过渡: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我们以人类红绿色盲为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阅读道尔顿发现色盲的故事激发带着道尔顿精神分析资料红绿色盲家系图,讨论问题。
引导学生推导出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举例:人的红绿色盲(道尔顿家族系谱图)问题 2: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问题 3: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还是常染色体上?问题 5:色盲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是如何分布的?为什么?问题 6:如何书写男女色盲患者和正常色觉基因型?通过回答得出伴性遗传概念从道尔顿发现色盲的过程中感悟道尔顿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在教师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探究、讨论,层层推导,最终得出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1.Aa 连续自交的图解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杂合子连续自交n 次后,第n 代的情况如下表:2.应用在育种实践中,可通过让杂合子连续自交来提高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3.自交与自由交配的区别(1)自交指同种基因型个体之间交配,子代情况只需统计各自交结果。
(2)自由交配指各基因型个体之间均可交配,子代情况应将各自由交配后代的全部结果一并统计。
[例1] 下列曲线能正确表示杂合子(Aa)连续自交若干代,子代中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是( )[解析] 杂合子(Aa)连续自交,其后代杂合子占(12n ),即越来越少,而纯合子则越来越多,占(1-12n ),其中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均为12-12n +1,即自交代数越多,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越趋向1/2。
[答案]B两对等位基因(A 、a 和B 、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
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1)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表中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理论上组合①的F 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表中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若组合②的F 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
(4)请用竖线(|)表示相关染色体,用点(·)表示相关基因位置,在右图圆圈中画出组合①的F 1体细胞的基因型示意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由于控制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 、a 和B 、b 分别位于第3号和第8号染色体上,故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组合①的F 1全部表现为紫色叶,F 2中紫色叶∶绿色叶=451∶30≈15∶1,即(9∶3∶3)∶1,说明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aabb ,F 1的基因型为AaBb ,F 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9A_B_∶3A_bb ∶3aaB_)∶1aabb =15紫色叶∶1绿色叶,F 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为1/15AABB 、1/15AAbb 、1/15aaBB ,所占比例为3/15=1/5。
1/4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4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第4节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课程具体内容标准三维教学目标知识1.举例说明环境条件对性状的影响2.举例说明环境条件对性别分化的影响理解水平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能力3.通过讨论、展示、点评、质疑等活动,提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讨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关注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认同科学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思考。
教学内容分析从遗传的可能性到性状表现的现实性之间,有一个个体发育的过程,其中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和生理变化。
这一系列的变化离不开生物体的内在和环境条件的作用。
环境对生物体的性状有重要作用,教材在本章的最后设置了本节课——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
环境对不同基因的表达影响不同。
阳光、温度和营养条件会影响某些显性基因的表达。
从而影响生物的性状;光照、施肥等条件会影响植物的性别分化;温度、营养等条件会影响动物的性别分化。
此外,生物体内的内在因素如激素,也会影响生物的性状和性别分化。
最后总结出“基因型+环境=表现型”,来表明环境对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生物体的有些性状十分稳定,基因型一旦形成,不论生活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营养状况如何,一般不会改变。
本节课从编写上注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安排了多幅插图,列举了很多实例,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中应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体的情景分析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并将所学内容用于现实生活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知识方面:通过必修2第3章第2节《遗传信息表达》的学习理解了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知道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通过第4章前3节的学习知道了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2.能力方面:能够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初步具有对不同项目进行比较的能力,但是综合分析能力较差;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但意识不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体验过合作学习,认同基因对生物性状的作用极其复杂,除了基因外,环境条件对生物的性状也有一定的影响。
2019-2020年高中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4章第1节基因的分离规律(含答案) 1.相对性状是指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性状分离是指杂种自交后代中,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同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在完全显性的情况下,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个体比为3∶1。
3.测交是指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个体杂交,用来测定F1基因组合的方法。
4.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5.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6.纯合体是指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杂合体是指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自读教材·夯基础]1.选材(1)豌豆的许多性状只存在两种相对形式,比较容易鉴别。
(2)豌豆一次能繁殖许多后代,因而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数据用于分析。
(3)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不受外来花粉的干扰。
2.方法(1)先研究一对性状,再研究多对性状。
(2)对亲子代的每对有区别的性状进行观察,记录它们的系谱,在连续世代中发现规律。
(3)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
3.分离规律的试验P叶腋花×茎顶花F1叶腋花⊗F2叶腋花茎顶花比例3∶ 1[跟随名师·解疑难]1.豌豆的人工授粉的过程(1)去雄:在花未成熟前(花蕾期),拨开花瓣剪去花的全部雄蕊,这叫做去雄。
豌豆杂交以前,母本植株要去雄,保留雌蕊,以接受来自父本植株的花粉。
(2)套袋处理:以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这也是植物杂交试验中必需的一步。
(3)传粉:雌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撒在去雄蕊的柱头上。
提供花粉的是父本。
(4)再套袋。
2.杂交试验常用符号及含义(1)交配类:①杂交:基因组合不同的个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②自交:植物体中自花受粉和雌雄异花的同株受粉。
广义上讲,基因组合相同的个体间交配均可称为自交。
课题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复习课一、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北师大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4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第2节基因的自由规律的内容,由“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自由组合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自由组合定律,最终能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
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和第一遍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已经掌握一些基础的遗传学知识还有对假说演绎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一些常见的遗传变异的现象有所了解,可以循着假说演绎法的步骤自己去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明白遗传的本质和对一些遗传现象做出解释。
三、教学策略本教学设计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讨论。
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
同时充分利用课件的作用和相关资料的展示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教师适时的点拨和总结,配以巩固训练题加以巩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三维目标知识方面阐明孟德尔的两对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能力方面掌握生物实验的科学方法五、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题,用分离规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六、教学过程环节一、设问,导入复习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设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学过了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大家还记得是谁发现的吗?用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和什么样的方法得到的?(PPT展示问题)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孟德尔以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用假说演绎法得出的。
第4章第4节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一、教材分析:《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4章第4节内容,它是以外界条件和内在因素对性状的影响为主线,进一步讲述环境条件对性别分化的影响,最后总结出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节课既是遗传规律内容的延续,又为下一章生物的变异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作了知识的准备,利用已用的知识,通过自主预习及PPT展示,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2.通过实例,分别概述环境条件对动、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
3.进一步理解“基因型+环境=表现型”的含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与环境有关的遗传现象的分析。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的性状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图片中这两个双胞胎兄弟大家是否认识,你能准确分辨出他们是谁吗?实际上,周明毅和周明磊这对双胞胎兄弟是同一受精卵在胚胎发育开始时一分为二,彼此分开,然后又各自独立发育而成,所以基因型完全一致,而且性别相同,在外貌和其他各个方面都极为相似。
然而他们的体重、肤色、胡须等有所不同,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一环境条件对性状的影响显性性状的表现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阅读教材P67~68,探讨影响显性基因作用的环境条件。
1.外界条件的影响(1)温度:一种金鱼草红花品种与象牙色花品种杂交,F1如果培育在低温条件下,花为红色,如果在高温条件下,花为象牙色。
这说明环境温度对表现型有一定影响。
北师大版必修2第四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第4节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教学设计第3页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四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第4节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环境条件对性状的影响2.举例说明环境条件对性别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质疑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认同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思考二、教学内容分析:从遗传的可能性到性状表达的现实性之间还有一个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教材主要是从生物的性状和性别两方面来说明。
温度、阳光、营养等外界因素会对显性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也有生物内在的因素的影响,比如性别对性状表现的影响就比较明显。
此外,温度、营养会对生物性别分化还有一定的影响,除外界环境影响性别的分化外,生物体内的激素对性别分化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鸡的性反转现象。
最后总结出,生物的性状一般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节内容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安排图片和实例,形象直观,学生容易接受。
教学中应该要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情境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并将所学内容用于生活实践,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边的学习学生知道遗传规律和基因的表达,学生具备一定处理信息、图片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但是意识比较模糊。
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通过阅读获得一些知识点。
四、教学重难点:1、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和性别的影响2、生物体的性状与环境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五、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制作导学案2、教学课件的制作(二)导入新课北师大版必修2第四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第4节环境对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教学设计第3页1、展示同卵双胞胎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遗传信息一样,为什么在外貌等方面有一些小的差异?展示水毛茛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同一植物为什么叶片不同?引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
2019-2020年高中北师大版生物必修二教学案:第4章第4节环境队遗传信息表达的影响(含答案)1.显性性状的表现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显性基因作用的环境条件有温度、阳光和营养等。
2.显性基因作用的表现,也受生物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对性状表现的影响。
3.植物性别的改变,最根本的原因是植物体内激素在数量和种类上发生了变化。
4.温度对动物的性别分化有影响,但不能改变性别的基因型。
5.生物体内的激素对性别分化也有一定影响,如鸡的性反转。
6.生物的性状一般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自读教材·夯基础](1)显性性状的表现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影响显性基因作用的环境条件有温度、阳光和营养等。
(3)显性基因作用的表现,还受到生物体的内在因素的影响。
[跟随名师·解疑难](1)有些显性基因的表达离不开环境条件的影响,影响显性基因作用的环境条件有温度、阳光和营养等。
(2)显性基因作用的表现除了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物体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性别对性状的表现影响就比较明显,性别对基因作用表现的影响,是通过性激素实现的。
(3)某些遗传疾病的发病表现出年龄特征,可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
1.下列属于环境温度对性状表现影响的是()A.杂合金鱼草的花色B.“太阳红”玉米的绿色性状C.植物缺氮不能正常生长D.绵羊有角性状在雌雄个体中的表现差异解析:B项是阳光对性状影响的实例,C项是营养对性状影响的实例,D项是生物体内在因素对性状影响的实例。
答案:A[自读教材·夯基础]1.环境条件对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1)在葫芦科植物里,丰富的氮肥、短日照和低温有利于雌花的发育。
(2)植物性别的改变,根本原因是植物体内激素在数量和种类上发生了变化。
2.环境条件对动物性别分化的影响(1)温度对动物性别分化的影响高温只改变性别的表现型,不能改变性别的基因型。
(2)营养条件对动物性别分化有影响。
(3)生物体内的激素对性别分化也具有影响。
[跟随名师·解疑难](1)环境条件影响植物性别分化的最根本原因,是植物体内激素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变化。
(2)环境中温度和营养条件对动物性别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蝌蚪的发育、蜜蜂的发育等。
(3)生物体内的激素对性别分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鸡的性反转(母鸡变为公鸡)。
性反转的鸡只改变性别的表现型,没有改变基因型。
(4)生物体的某些性状不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如人类的血型、玉米的甜粒和非甜粒等。
2.下列生物的性状中不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是()A.黄瓜雌花的数量B.大麻植株的性别C.乌龟的性别D.人类的血型答案:D归纳拓展(一)知识整合(二)重点关注生物性状的表达即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同时还受内在因素的影响。
生物体的性状一般是基因型和内外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选择题1.雄蛙和雌蛙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XY和XX,假定一只正常的XX蝌蚪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变成了一只能生育的雄蛙,用此雄蛙和正常雌蛙交配(抱对),其子代中的雌蛙(♀)和雄蛙(♂)的比例是()A.♀∶♂=1∶1 B.♀∶♂=2∶1C.♀∶♂=3∶1 D.♀∶♂=1∶0解析:由于正常的XX蝌蚪性逆转而成的雄蛙,性染色体仍为XX,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精子,正常的雌蛙也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则其子代只有雌性个体而无雄性个体。
答案:D2.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ZZ为公鸡,ZW为母鸡。
自然状况下,鸡有时会发生性反转,如母鸡逐渐变为公鸡。
已知鸡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如果性反转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并产生后代,后代中母鸡与公鸡的比例是()A.1∶0 B.1∶1C.2∶1 D.3∶1解析:鸡的性别决定是ZW型,即母鸡的染色体组合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合是ZZ。
母鸡发生性反转后其遗传物质并未改变,所以由母鸡经性反转形成的公鸡染色体组合为ZW,与母鸡交配之后产生的后代中染色体组合理论上是ZZ∶ZW∶WW=1∶2∶1,但WW染色体组合的受精卵是不能存活的,所以后代性别比例为2∶1。
答案:C3.家兔体内产生黄脂或白脂是否受食物影响呢?王老师选择健康的黄脂家兔和白脂家兔从事研究。
他将两种兔子都分成两组,分别饲喂不同饲料:一组喂含黄色素的食物;另一种饲喂不含黄色素的食物。
结果王老师所实验的家兔体内产生脂质的颜色如下表所示:A.家兔的脂质颜色是一种不完全的显性遗传B.黄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突变C.白脂基因会因食物而产生突变D.白脂基因控制家兔脂质颜色不受食物的影响解析:表现型应为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基因型为表现型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本题中的黄脂性状表现会随食物改变而改变。
答案:D4.已知绵羊角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若双亲有角,则子代全部有角C.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D.绵羊角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解析:绵羊角的性状遗传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无角双亲可能是Hh的母羊和hh的公羊,其后代中1/2的基因型为Hh,如果是公羊,则表现为有角;有角的双亲可能是HH的母羊和Hh的公羊,其后代中基因型都为Hh的母羊表现为无角;若双亲基因型为Hh,则子代HH、Hh、hh的比例为1∶2∶1,HH的表现有角,hh表现为无角,Hh的公羊有角,母羊无角,有角与无角的数量比为1∶1。
答案:C5.如果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改造了某女性血友病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凝血功能全部恢复正常,那么她与正常男性婚后所生子女中()A.儿子、女儿全部正常B.儿子、女儿中各一半正常C.儿子全部有病、女儿全部正常D.儿子全部正常、女儿全部有病解析:尽管该女性通过转基因技术,使其造血干细胞行使正常生理功能,但产生卵细胞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并没有发生改变,仍为X b X b(b表示血友病基因),依据血友病的遗传病特点分析,C选项正确。
答案:C6.水毛茛生长在水中的叶呈丝状,水上的叶呈扁平状,这种性状差异说明了() A.环境因素可导致基因突变B.环境因素可引起基因重组C.环境因素导致染色体变异D.环境条件可以影响表现型答案:D7.若已知单眼皮对双眼皮为隐性性状,一对夫妇均为单眼皮,经美容手术均变为双眼皮,则他们所生孩子一定是()A.双眼皮B.单眼皮C.一单眼皮一双眼皮D.单眼皮的几率为1/4答案:B8.人类的秃顶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所控制,但只在男性中表现。
一个非秃顶男性与一父亲非秃顶的女性婚配,他们生了一个男孩,后来在发育中表现为秃顶。
则该女性的基因型为()A.BB B.BbC.bb D.Bb或bb解析:男孩基因型为bb,其中有一个b来自母亲(该女性),该女性基因型为Bb或bb,均可提供b基因。
答案:D9.下面对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C.在相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D.在相同生活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答案:B10.下列植物在发育早期不易多施氮肥的是()A.水稻B.黄瓜C.西瓜D.大麻答案:D二、非选择题1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有关遗传问题,并设计实验验证。
材料: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
但是,即使是纯合的长翅品系的幼虫,在实验室35℃条件下培养(正常培养温度为25℃),长成的果蝇仍为残翅。
这种现象称为“表型模拟”。
回答以下问题:(1)在正常情况下,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残翅果蝇的数量不到长翅果蝇的5%。
请分析原因。
(2)材料中模拟的表现性状能否遗传?为什么?(3)现有一只残翅果蝇,请判断它是属于纯合子(vv)还是“表型模拟”(写出主要思路即可)。
解析:欲验证材料中模拟的性状能否遗传可让该残翅果蝇与正常情况下发育的残翅果蝇交配。
据子代中是否出现长翅果蝇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答案:(1)由于残翅性状不利于果蝇生存,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残翅基因的频率较低,因而残翅果蝇数量较少。
(2)不能。
因为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3)用异性残翅果蝇(vv)与这只残翅果蝇交配,将孵化出的幼虫放在25℃环境中培养,如果后代都是残翅果蝇,则所检果蝇为纯合子。
如果后代出现了长翅果蝇,则所检果蝇为“表型模拟”。
12.生长在向阳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大,叶缘缺刻小,大多数近于全缘(称为阳生叶),而生长在荫蔽处的蒲公英的叶片较小,叶缘缺刻大,大多数呈锯齿状(称为阴生叶)。
为探究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蒲公英叶形的影响(提示:切取蒲公英的直根,可进行无性繁殖),同学们提出了多种假设,请分析后回答:(1)你探究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3)如果该假设成立,那么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蒲公英叶形的不同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二者共同作用等,实验假设选择其一即可。
(2)该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是蒲公英生长环境不同(向阳处和荫蔽处)。
因变量是叶形情况,无关变量有培养条件,如温度、水肥等。
(3)探究实验的结果结论是不确定的。
要根据理论知识预测所有可能性结果,并推理出相应结论,并对实验假设作判断。
答案:(1)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或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任答其一即可)(2)取向阳处的蒲公英的直根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分别在向阳处和荫蔽处种植;另取荫蔽处的蒲公英的直根随机平均分为C、D两组,分别种植在向阳处和荫蔽处,待直根长出叶片后,观察叶形。
(3)a.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结果:A、C两组均长出阳生叶,B、D两组均长出阴生叶。
b.蒲公英的叶形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结果:A、B两组均长出阳生叶,C、D两组均长出阴生叶。
c.蒲公英的叶形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结果:A长出阳生叶,D长出阴生叶,B、C两组叶形介于阳生叶和阴生叶之间。
(从上面几种情况中任选一种,但要求与假设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