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概率及其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8.61 MB
- 文档页数:15
4.2风荷载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所受的风荷载。
4.2.1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按下式计算:(-1)式中:1.基本风压值Wo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值确定的风速V0(m/s)按公式确定。
但不得小于0.3kN/m2。
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采用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对风荷载是否敏感主要与高层建筑的自振特性有关,目前还没有实用的标准。
一般当房屋高度大于60米时,采用100年一风压。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给出全国各个地方的设计基本风压。
2.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s《荷载规范》把地面粗糙度分为A、B、C、D四类。
A类:指近海海面、海岸、湖岸、海岛及沙漠地区;B类:指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城镇及城市郊区;C类:指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D类:指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城市市区;书P55页表4.2给出了各类地区风压沿高度变化系数。
位于山峰和山坡地的高层建筑,其风压高系数还要进行修正,可查阅《荷载规范》。
3.风载体型系数μz风荷载体型系数是指建筑物表面实际风压与基本风压的比值,它表示不同体型建筑物表面风力的小。
一般取决于建筑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等。
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书中P57表4.2-2确定各个表面的风载体型或由风洞试验确定。
几种常用结构形式的风载体型系数如下图注:“+”代表压力;“-”代表拉力。
4.风振系数βz风振系数βz反映了风荷载的动力作用,它取决于建筑物的高宽比、基本自振周期及地面粗糙度基本风压。
《荷载规范》规定对于基本自振周期大于0.25s的工程结构,如房屋、屋盖及各种高耸结构,及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高柔房屋,均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发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第2课时用树状图法求概率【知识与技能】1.会用画树状图法列举试验的所有结果.2.掌握用树状图求简单事件的概率.【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简单的例子,掌握画树状图的方法,进而掌握用树状图求概率的一般步骤.【情感态度】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品质.【教学重点】用树状图求概率.【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地画出树状图.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活动1:将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连掷三次,问:(1)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求结果为一次正面,两次反面的概率.教师问:该问题可以用列表法来解决吗?请试一试看(学生分组讨论).经探究发现,上述问题用列表法不易解决,因为列表法适用于试验只需两步完成的事件,而上述掷硬币需三步完成,所以不易用列表来解决,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树状图法.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如何用树状图来解决[活动1]中的问题呢?先让我们一起来画树状图.从所画树状图可知共有正正正,正正反,正反正,正反反,反正正,反正反,反反正,反反反8种结果,而结果为一次正面两次反面的结果,有正反反,反正反,反反正3种,∴P(一次正面,两次反面)=3 8【教学说明】列表法求概率适用的对象是两步完成或涉及两个因素的试验,而树状图法既运用于两步完成的试验,又适用于三步及三步以上较复杂的试验.例1 小明和小华做“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若两人出的不同,则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若两人出的相同,则为平局.(1)怎样表示和列举一次游戏的所有可能结果?(2)用A、B、C表示指定事件:A:“小明胜” B.“小华胜” C.“平局”分别求出事件A、B、C的概率.【教学说明】本例为教材P129“动脑筋”,教师要求学生先小组讨论,后独立完成,再以小组交流的方法去完成,过程见P130.例2 教材P130例2【教学说明】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都可以不重不漏地列举出试验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是适用的范围不同,一般来讲,可用列表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用树状图来解决,反过来,就不一定.画树状图时,一定要看清题意,注意试验是几步完成,一般来讲试验分几步完成.树状就“分枝”几次;树状图可以横着画,也可以竖着画.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要从小强、小红和小华三人中随机选取两人作为旗手,则小强和小红同时入选的概率是( )2.小红上学要经过三个十字路口,每个路口遇到红、绿灯的机会都相同,小红希望上学时经过的每个路口都是绿灯,但实际这样的机会是( )3.一套书共有上、中、下三册,将他们任意摆放到书架的同一层上,这三册书从左到右恰好成上、中、下顺序的概率为________.4.三个同学同一天生日,他们做了一个游戏:买来了三张相同的贺卡,各自在其中一张内写上祝福的话,然后放在一起,每人随机拿一张,则他们拿到的贺卡都不是自己所写的概率是________.5.一家医院某天出生了3个婴儿,假设生男生女的机会相同,那么这3个婴儿中,出现1个男婴、2个女婴的概率是多少?【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知识的掌握.【答案】1.B 2.B 3.164.135.解:画树形图如下:P(1个男婴,2个女婴)=38.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用树状图求概率的方法,特别要注意树状图的画法.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学们交流.1.教材P131第1、2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由三次掷硬币引出用树状图求概率,与上节课“两次掷硬币”用列表法求概率相比较,让同学们学会比较、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求概率知识的掌握.学习目标:1.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英文名称:Field Experiment and Statistic-method 课程编号:01600008j适用专业:草业科学、植物生产类总学时数:40总学分:2。
5大纲主撰人:李文霞内容简介《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一门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并根据数据进行推断的科学。
本课程为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有关田间试验的基本知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承担科学试验,正确分析和评价科学试验结果及其可靠性的能力。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分章节列出标题、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务必将要点写清楚)第1章绪论一、基本内容1.1 农业科学试验的任务和要求1学时1。
1.1 农业科学试验和田间试验1.1。
2 农业科学试验的任务和来源1.1.3 农业科学试验的基本要求1。
2 试验误差及其控制2学时1.2。
1 试验误差1.2.2 试验误差的来源1。
2.3试验误差的控制1.3 生物统计学与农业科学试验1学时1.3。
1 部分生物统计学基本概念1。
3.2 生物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1。
3。
3 生物统计学在农业科学试验中的作用和注意问题二、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农业科学试验的基本要求、试验误差的概念、来源和控制、部分生物统计学的概念,了解农业科学试验的任务和来源、生物统计学在农业科学试验中的作用和注意问题。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科学试验的基本要求、试验误差的概念、来源和控制、部分生物统计学的概念难点:试验误差的概念和生物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第2章试验的设计和实施一、基本内容2.1 试验方案1学时2.1。
1 试验方案的概念和类别2。
1.2 处理效应2.1。
3 试验方案的设计要点2。
2 试验设计原则1。
5学时2。
2.1 重复2.2。
2 随机排列2。
2.3 局部控制2。
3 小区技术0.5学时2。
3.1 小区2。
人教A版数学教材目录(2019版)必修第一册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 集合的概念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3 集合的基本运算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4.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4.2 充要条件1.5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5.1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1.5.2 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第二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2.2 基本不等式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三章函数概念与性质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3.1.1 函数的概念3.1.2 函数的表示法3.2 函数的基本性质3.2.1 单调性与最大(小)值3.2.2 奇偶性3.3 幂函数3.4 函数的应用(一)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 指数4.1.1 n次方根与分数指数幂4.1.2 无理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性质4.2 指数函数4.2.1 指数函数的概念4.2.2 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3 对数4.3.1 对数的概念4.3.2 对数的运算4.4 对数函数4.4.1 对数函数的概念4.4.2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4.3 不同函数增长的差异4.5 函数的应用(二)4.5.1 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解4.5.2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4.5.3 函数模型的应用数学建模建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三角函数5.1 任意角和弧度制5.1.1 任意角5.1.2 弧度制5.2 三角函数的概念5.2.1 三角函数的概念5.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5.3 诱导公式5.4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5.4.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5.4.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5.4.3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5.5 三角恒等变换5.5.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5.5.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5.6 函数y=Asin(ωx+φ)5.6.1 匀速圆周运动的数学模型5.6.2 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5.7 三角函数的应用必修第二册第六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6.1 平面向量的概念6.1.1 向量的实际背景与概念6.1.2 向量的几何表示6.1.3 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6.2 平面向量的运算6.2.1 向量的加法运算6.2.2 向量的减法运算6.2.3 向量的数乘运算6.2.4 向量的数量积6.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6.3.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6.3.2 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坐标表示6.3.3 平面向量加、减运算的坐标表示6.3.4 平面向量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6.3.5 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6.4 平面向量的应用6.4.1 平面几何中的向量方法6.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举例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1.余弦定理2.正弦定理3.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应用举例第七章复数7.1 复数的概念7.1.1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7.1.2 复数的几何意义7.2 复数的四则运算7.2.1 复数的加、减运算及其几何意义7.2.2 复数的乘、除运算7.3 *复数的三角表示7.3.1 复数的三角表示式7.3.2 复数乘、除运算的三角表示及其几何意义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8.1 基本立体图形1.棱柱2.棱锥3.棱台4.圆柱5.圆锥6.圆台7.球8.简单组合体8.2 立体图形的直观图8.3 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8.3.1 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和体积1.棱柱、棱锥、棱台的表面积2.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8.3.2 圆柱、圆锥、圆台、球的表面积和体积1.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和体积2.球的表面积和体积8.4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8.4.1 平面8.4.2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2.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8.5 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8.5.1 直线与直线平行8.5.2 直线与平面平行8.5.3 平面与平面平行8.6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8.6.1 直线与直线垂直8.6.2 直线与平面垂直8.6.3 平面与平面垂直第九章统计9.1 随机抽样9.1.1 简单随机抽样9.1.2 分层随机抽样9.1.3 获取数据的途径9.2 用样本估计总体9.2.1 总体取值规律的估计9.2.2 总体百分位数的估计9.2.3 总体集中趋势的估计9.2.4 总体离散程度的估计9.3 统计分析案例公司员工的肥胖情况调查分析第十章概率10.1 随机事件与概率10.1.1 有限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10.1.2 事件的关系和运算10.1.3 古典概型10.1.4 概率的基本性质10.2 事件的相互独立性10.3 频率与概率10.3.1 频率的稳定性10.3.2 随机模拟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1.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1.1.1 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1.1.2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运算1.2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1.3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坐标表示1.3.1 空间直角坐标系1.3.2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1.4 空间向量的应用1.4.1 用空间向量研究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1.空间中点、直线和平面的向量表示2.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3.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垂直1.4.2 用空间向量研究距离、夹角问题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2.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2.1.1 倾斜角与斜率2.1.2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2.2 直线的方程2.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2.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2.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2.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2.3.1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2.3.2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3.4 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2.4 圆的方程2.4.1 圆的标准方程2.4.2 圆的一般方程2.5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5.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5.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三章圆锥曲线的方程3.1 椭圆3.1.1 椭圆与其标准方程3.1.2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2 双曲线3.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3.2.2 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3.3 抛物线3.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3.3.2 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数列4.1 数列的概念4.2 等差数列4.2.1 等差数列的概念4.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4.3 等比数列4.3.1 等比数列的概念4.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4.4 数学归纳法*第五章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5.1 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5.1.1 变化率问题5.1.2 导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5.2 导数的运算5.2.1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5.2.2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5.2.3 简单复合函数的导数5.3 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5.3.1 函数的单调性5.3.2 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小)值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六章计数原理6.1 分类加法计算原理与分布乘法计算原理6.2 排列与组合6.2.1 排列6.2.2 排列数6.2.3 组合6.2.4 组合数6.3 二项式定理6.3.1 二项式定理6.3.2 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数学探究杨辉三角的性质与应用第七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7.1 条件概率与全概率公式7.1.1 条件概率7.1.2 全概率公式7.2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7.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7.3.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7.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7.4 二项式分布与超几何分布7.4.1 二项分布7.4.2 超几何分布7.5 正态分布第八章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8.1 成对数据的相关关系8.1.1 变量的相关关系8.1.2 样本相关系数8.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及其应用8.2.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8.2.2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8.3 分类变量与列联表8.3.1 分类变量与列联表8.3.2 独立性检验数学建模建立统计模型进行预测。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四版答案【篇一: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习题参考答案第9章】txt>9-1 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有何特点?试与多艾真体系统的特性加以比较。
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的特点:(1) 分布性系统信息(数据、知识、控制)在逻辑上和物理上都是分布的(2) 连接性各个子系统和求解机构通过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3) 协作性各个子系统协调工作(4) 开放性通过网络互连和系统的分布,便于扩充系统规模(5) 容错性具有较多的冗余处理结点、通信路径和知识,提高工作的可靠性(6) 独立性系统把求解任务归约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子任务,降低了问题求解及软件开发的复杂性9-2 什么是艾真体?你对agent的译法有何见解?agent是能够通过传感器感知其环境,并借助执行器作用于该环境的实体,可看作是从感知序列到动作序列的映射。
其特性为:行为自主性,作用交互性,环境协调性,面向目标性,存在社会性,工作协作性,运行持续性,系统适应性,结构分布性,功能智能性把agent 译为艾真体的原因主要有:(1) 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agent是一种通过传感器感知其环境,并通过执行器作用于该环境的实体。
(2) “主体”一词考虑到了agent具有自主性,但并未考虑agent还具有交互性,协调性,社会性,适应性和分布性的特性(3) “代理”一词在汉语中已经有明确的含义,并不能表示出agent的原义(4) 把agent译为艾真体,含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即某种“真体”或事物,能够在十分广泛的领域内得到认可(5) 在找不到一个确切和公认的译法时,宜采用音译9-3 艾真体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在结构上又是如何分类的?每种结构的特点为何?真体=体系结构+程序(1) 在计算机系统中,真体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独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2) 真体的核心部分是决策生成器或问题求解器,起到主控作用(3) 真体的运行是一个或多个进程,并接受总体调度(4) 各个真体在多个计算机cpu上并行运行,其运行环境由体系结构支持。
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4.2《概率及其计算》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概率及其计算》是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4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求法,学会用概率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探讨随机现象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函数、统计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概率时,可能会觉得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实例和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概率的概念,学会用概率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随机现象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和实物模型,辅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抛硬币、抽奖等实例,引出概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课堂讲解:讲解概率的基本原理,举例说明如何计算概率,引导学生掌握概率的求法。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具体实例进行概率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用概率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率及其计算1.概率的概念:在所有可能结果中,某个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函数卷积及其应用摘要 卷积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概念.它描述了对两个(或多个)函数之积进行变换的运算法则,是频率分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本文通过对卷积的概念,性质,具体应用以及对卷积公式,卷积定理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和总结,使得对卷积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 卷积 卷积公式 性质 应用1引言卷积是在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基础上或背景中出现的。
狄拉克为了解决一些瞬间作用的物理现象而提出了“冲击函数”这一符号,而卷积的诞生正是为了研究“冲击函数”服务的;卷积是一种数学积分变换的方法,也是分析数学中一种重要的运算。
卷积在物理学,统计学,地震预测,油田勘察等许多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应用。
本文通过对卷积的概念,性质,应用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论述和总结,使得对卷积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卷积的定义和性质2.1卷积的定义(基本内涵)设:)(),(x g x f 是1R 上的两个可积函数,作积分:()()τττd x g f -⎰+∞∞- 随着x 的不同取值,这个积分就定义了一个新函数)(x h ,称为函数()x f 与)(x g 的卷积,记为)(x h =)()(x g x f * (或者()()x g f *) .注(1)如果卷积的变量是序列()()n h n x 和,则卷积的结果:∑+∞-∞=*=-=i n h n x i n h i x n y )()()()()(,其中星号*表示卷积。
当时序n=0时,序列h(-i)是)(i h 的时序i 取反的结果;时序取反使得)(i h 以纵轴为中心翻转180度,所以这种相乘后求和的计算法称为卷积和,简称卷积.另外,n 是使)(i h -位移的量,不同的n 对应不同的卷积结果.(2)如果卷积的变量是函数)(t x 和)(t h ,则卷积的计算变为:)()()()()(t h t x dp p t h p x t y *=-=⎰+∞∞-,其中p 是积分变量,积分也是求和,t 是使函数)(p h -位移的量,星号*表示卷积.(3)由卷积得到的函数g f *一般要比g f 和都光滑.特别当g 为具有紧致集的光滑函数,f 为局部可积时,它们的卷积g f *也是光滑函数.2.2卷积的性质性质2.2.1(交换律)设)(x f ,)(x g 是1R 上的两个可积函数,则)()()()(x f x g x g x f *=*. 证 =*)()(x g x f ()()τττd x g f -⎰+∞∞-令τ-=x u ,则u x -=τ,τd du -= 所以=*)()(x g x f ()()τττd x g f -⎰+∞∞-=()()du u g u x f ⎰-∞∞+--=()()du u x f u g ⎰+∞∞--=)()(x f x g *性质2.2.2(分配律)设)(),(x g x f )(x h 是1R 上的三个可积函数,则()()[]x h x g x f +*)()()()()(x h x f x g x f *+*=.证 根据卷积定义()()[]x h x g x f +*)(=()()()[]ττττd x h x g f -+-⎰+∞∞-=()()τττd x g f -⎰+∞∞-+()()τττd x h f -⎰+∞∞-)()()()(x h x f x g x f *+*= 性质2.2.3(结合律)设)(),(x g x f )(x h 是1R 上的三个可积函数,则()()[]()x h x g x f **()()()[]x h x g x f **=.证 令()()=*=x g x f x m )(()()τττd x g f -⎰+∞∞-,()()()()()dv x h v x g x h x g x s ⎰+∞∞--=*=,则()()[]()x h x g x f **=()()x h x m *=()()du u x h u m -⎰+∞∞-=()()()du u t h d u g f -⎥⎦⎤⎢⎣⎡-⎰⎰+∞∞-+∞∞-τττ=()()τττd du u t h u g f ⎥⎦⎤⎢⎣⎡--⎰⎰+∞∞-+∞∞-)(令v x u u x v -=-=则,,上式=()()τττd dv v h v x g f ⎥⎦⎤⎢⎣⎡--⎰⎰+∞∞-+∞∞-)(=()()du u x s f -⎰+∞∞-τ=()()x s x f *()()()[]x h x g x f **=性质2.2.4 ()()x g x f x g x f *≤*)()(. 证明 =*)()(x g x f ()()τττd x g f -⎰+∞∞-≤()()τττd x g f -⋅⎰+∞∞-=()()x g x f *.性质2.2.5(微分性)设)(),(x g x f 是1R 上的两个可积函数,则())()()()()()(x g x f x g x f x g x f dxd'*=*'=*. 证明 ()()()()()τττττd h dxx df d dx x dg x f x g x f dx d⎰⎰∞+∞-∞+∞-=-=*-)()( 即())()()()()()(x g x f x g x f x g x f dxd'*=*'=* 意义 卷积后求导和先对其任一求导再卷积的结果相同.性质2.2.6(积分性) 设()()()x h x g x f *=,则()()()()()()()x h x g x h x g x f11)1(---*=*=.意义 卷积后积分和先对其任一积分再卷积的结果相同. 推广 ()()()()()()()()x h x g x h x g x fn n n *=*=.性质2.2.7(微积分等效性)设)(x f ,)(x g 是1R 上的两个可积函数,则()()ττd g x f x g x f x⎰∞-*'=*)()(.例2.1 设()0010≥<⎩⎨⎧=x x x f ,()000≥<⎩⎨⎧=-x x e x g x ,求()x g x f *)(.解 由卷积定义知()x g x f *)(=()()τττd x g f -⎰+∞∞-=()()t t t tx e e e d e-----=-=⋅⎰1110ττ例2.2 设函数()()()()()t e t f t t t f t μμμ-=--=21,3试计算其卷积()()()t f t f t y 21*=. 解 由卷积定义知()()()其他300131<<⎩⎨⎧=--=ττμτμτf()()()tte t ef t t ><⎩⎨⎧=-=----τττμτττ0)(2 所以()()()t f t f t y 21*==()()τττd t f f -⎰+∞∞2-1显然这个积分值与函数()ttt ><⎩⎨⎧=-τττμ01,所取非零值有关,即与参数t 的取值有关.()1当t 0<时,因30<<<τt ,所以()0=-τμt ,此时()()()t f t f t y 21*==003)(=⋅⎰--ττd e t()2当30<<t 时,只有t <<τ0时,有()1=-τμt ,此时()()()t f t f t y 21*==t tt e d e ----=⎰10)(ττ()3当3>t 时,因为t <<<30τ,所以()1=-τμt ,此时()()()t f t f t y 21*==()t t e e d e ----=⎰133)(ττ综上所述,有()()()t f t f t y 21*==()33001-103><<<⎪⎩⎪⎨⎧⋅---t t t e e ett3.卷积定理3.1 时域卷积定理设两函数)(),(21t f t f ,的傅里叶变换分别为:[],)()(1~1t f s F =ω [],)()(1~1t f s F =ω则两函数卷积的傅里叶变换为:[]),()()()(2121~ωωF F t f t f s ⋅=*上式称为时域卷积定理,它表明两信号在时域的卷积积分对应于在频域中该两信号的傅立叶变换的乘积.证明 []=*)()(21~t f t f s ()()dt e d t f f t j ωτττ-+∞∞-+∞∞-⎰⎰⎥⎦⎤⎢⎣⎡-21=()()τττωd dt e t f f t j ⎥⎦⎤⎢⎣⎡-⎰⎰+∞∞--+∞∞-21=()()τωτωd e F f t j -+∞∞-⎰21=()()ττωωd e f F t j -+∞∞-⎰12=()()=⋅ωω12F F ),()(21ωωF F ⋅ 3.2频域卷积定理设两函数)(),(21t f t f ,的傅里叶变换分别为:[],)()(1~1t f s F =ω [],)()(1~1t f s F =ω则两函数卷积的傅里叶变换为:[]),()(21)()(2121~ωωπF F t f t f s *=上式称为频域卷积定理,它表明两信号在时域的乘积对应于这两个函数傅氏变换的卷积除以π2.证明 ()()()()ωππωωπωd e du u w F u F F F s tj ⎰⎰∞+∞-∞+∞-⎥⎦⎤⎢⎣⎡-=⎥⎦⎤⎢⎣⎡*21211-~212121 ()du d e u F u F tj ⎥⎦⎤⎢⎣⎡-=⎰⎰∞+∞-∞+∞-ωωππω2121)(21()()()t f t f du e t f u F jut 1221)(21⋅==⎰+∞∞-π于是[])()(21)()(2121~ωωπF F t f t f s *= 例3.1 求积分方程()()()()τττd t g f t h t g -+=⎰+∞∞-的解,其中()()t f t h ,为已知函数,且()()()t h t f t g 和,的Fourier 变换都存在. 解 假设()[](),ωG t g F =()[](),ωH t h F =()[](),ωF t f F =由卷积定义知()()()()t g t f d t g f *=-⎰+∞∞-τττ现对积分方程两端取Fourier 变换可得 ()()()()ωωωωG F H G ⋅+=解得()()()ωωωF H G -=1所以原方程的解为()()()ωωωπωd e F H t g ti ⎰∞+∞--=121例3.2 求常系数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t f t y t y dtd -=-22的解,其中()t f 为已知函数. 解 设()[]()[]()ωωF t f F Y t y F ==),(现对原方程两端取Fourier 变换,并根据Fourier 变换的性质可得 ()()()()ωωωωF Y Y i -=-2解得()()21ωωω+=F Y 所以原方程的解 ()()()⎥⎦⎤⎢⎣⎡+=+=-∞+∞-⎰ωωωωωπωF F d e F t y t i 212111121 由卷积定理得()()[]ωωF F F t y 12111--*⎥⎦⎤⎢⎣⎡+==()()τττd e f t f et t--∞+∞--⎰=*212.例3.3 求微分积分方程()()()()t h dt t x c t bx t x a t=++'⎰∞-的解.其中c b a t ,,,+∞<<∞-均为常数.解 设()[]()()[]()ωωH t h F X t x F ==,现对原方程两端取Fourier 变换,并根据Fourier 变换的性质可得 ()()()()ωωωωωωH X i c bX X ai =++解得()()()⎪⎭⎫⎝⎛-+=++=ωωωωωωωc a i b H i c b ai H X ,所以原方程的解 ()()dt e c a i b H t x ti ωωωωπ⎰∞+∞-⎪⎭⎫⎝⎛-+=214.卷积公式及其应用与推广4.1卷积公式设X 和Y 的联合密度函数为)y x f ,(,则Y X Z +=得概率密度为⎰+∞∞--='=dx x z f x fZ F Z f Y Xz z )()()()(⎰+∞∞--='=dy y f y z fZ F Z f Y Xz z )()()()(证明 Y X Z +=的分布函数是:⎰⎰=≤+=≤=Dz xy f p z Z p Z F )()z Y X ()()(其中D ={}z y x y x ≤+:),(于是⎰⎰⎰⎰⎰⎰+∞∞-∞-+=+∞∞--∞-≤+-===zy x u yz zy x Z dudy y y u f dxdyy x f dxdy y x f Z F ),(),(),()(=⎰⎰∞-+∞∞--z dydu y y u f ),(从而⎰+∞∞--='=dy y y z f Z F Z f z z ),()()(由X 和Y 的对称性知⎰+∞∞--='=dx x x z f Z F Z f z z ),()()(。
工程建设组合结构通用规范1总则1.0.1为保障组合结构工程质量安全,促进组合结构的推广应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提高组合结构工程绿色发展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组合结构工程必须执行本规范。
1.0.3工程建设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和措施是否符合本规范要求,由相关责任主体判定。
其中,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和措施,应进行论证并符合本规范中有关性能的要求。
2基本规定2.0.1组合结构及构件的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当组合结构与构件的安全等级不一致时,应在设计文件中明确标明。
2.0.2组合结构设计工作年限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构)筑物结构不应小于50年;2桥梁结构不应小于30年;3当组合构件、部件设计工作年限低于结构的设计工作年限时,应在设计文件中明确标明,且应采用可更换的连接构造。
2.0.3在设计工作年限内,组合结构的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能够承受在正常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结构作用;2在正常施工期间或在结构的组合作用没有形成期间,能够承受可能出现的荷载作用;3能够满足组合结构和构件的设计使用要求;4当发生爆炸、撞击、罕遇地震等偶然作用时,结构应保持整体稳固性;5当发生火灾时,结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保持足够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固性。
2.0.4在设计工作年限内,应采取措施保障组合结构及构件的安全使用,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变更设计规定的功能和使用条件;2对影响主体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事项,应定期进行检查、检测及维护;3应按设计规定及时更换构件、节点、支座、锚具、部件等;4应按设计规定维护或更换构件表面的防腐、防火等防护层;5组合结构及构件、节点、支座等出现可见的变形及混凝土表面等出现耐久性缺陷时,应及时进行修复加固;6直接遭遇地震、火灾、洪灾等灾害时,应在灾后对结构进行鉴定评估,并按评估意见进行处理后方可继续使用。
2.0.5当组合结构确定可变作用代表值时,设计基准期应符合工程结构通用规范的规定。
《遗传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0901118B中文名称:遗传学英文名称:Genetics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48总学分:3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先修课程: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生物科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生物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必修课。
通过遗传学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上掌握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遗传传递规律、生物变异机制等;在思想上从遗传物质的水平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统一性及生物进化理论,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能力上具有对性状遗传的基本分析能力;进行杂交试验的基本设计能力;对连锁基因定位的分析计算能力;对人类遗传病与传染病的发生机制的解释能力,对群体中某基因频率的预测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需要先修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等课程。
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等方式教学。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遗传学研究内容、发展简史以及遗传学在生命科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2、教学要求:掌握遗传学的定义;了解遗传学研究内容、发展简史以及遗传学在生命科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1 遗传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2遗传学的发展简史1.3遗传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4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本章介绍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2、教学要求:掌握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和减数分裂的意义;了解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理解核型分析;生物的染色体周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染色体组成和结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和减数分裂的意义。
2、教学难点:染色体的一级结构。
【教学内容】2.1染色体2.1.1染色体化学组成和结构2.1.2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数目2.1.3核型分析2.2染色体传递——减数分裂2.2.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特点。
高中数学课本内容及其重难点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考点的难度不是很大,是高考的必考点)· 1、集合的基本关系· 2、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3、集合的基本运算(重点)(2课时)·第二章函数· 1、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2、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 3、函数的单调性(重点)· 4、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重点)· 5、简单的幂函数(5课时)·第三章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正整数指数函数· 2、指数概念的扩充· 3、指数函数(重点)· 4、对数· 5、对数函数(重点)· 6、指数函数、幂函数、对数函数增减性(重点)(3课时)·第四章函数应用· 1、函数与方程· 2、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2课时)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简单几何体· 2、三视图(重点)· 3、直观图(1课时)· 4、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重点)· 5、平行关系(重点)· 6、垂直关系(重点)· 7、简单几何体的面积和体积(重点)· 8、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的简单应用(重点、难点)(4课时)·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 1、直线与直线的方程· 2、圆与圆的方程· 3、空间直角坐标系(4课时)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统计· 1、统计活动:随机选取数字· 2、从普查到抽样· 3、抽样方法· 4、统计图表· 5、数据的数字特征(重点)· 6、用样本估计总体· 7、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 8、相关性· 9、最小二乘法(3课时)·第二章算法初步· 1、算法的基本思想· 2、算法的基本结构及设计(重点)· 3、排序问题(重点)· 4、几种基本语句(2课时)·第三章概率· 1、随机事件的概率(重点)· 2、古典概型(重点)· 3、模拟方法――概率的应用(重点、难点)(4课时)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 1、周期现象与周期函数· 2、角的概念的推广· 3、弧度制· 4、正弦函数(重点)· 5、余弦函数(重点)· 6、正切函数(重点)· 7、函数的图像(重点)· 8、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重点、难点)(5课时)·第二章平面向量· 1、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 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法(重点)· 3、从速度的倍数到数乘向量(重点)· 4、平面向量的坐标(重点)· 5、从力做的功到向量的数量积(重点)· 6、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重点)· 7、向量应用举例(难点)(5课时)·第三章三角恒等变形(重点)· 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2、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3、半角的三角函数· 4、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与积化和差· 5、三角函数的简单应用(难点)(4课时)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数列· 1、数列的概念· 2、数列的函数特性· 3、等差数列(重点)· 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重点)· 5、等比数列(重点)· 6、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重点)· 7、数列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应用(6课时)·第二章解三角形(重点)· 1、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正弦定理· 2、正弦定理· 3、余弦定理· 4、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难点)· 5、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6课时)·第三章不等式· 1、不等关系· 1。
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4.能用超几何分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知识点一 n 次独立重复试验在相同的条件下,__________试验,各次试验的结果________,那么一般就称它们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知识点二 二项分布若将事件A 发生的次数设为X ,发生的概率为p ,不发生的概率q =1-p ,那么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是P (X =k )=____________(k =0,1,2,…,n ),于是得到X 的分布列n n nq n -k +…+C n n p n q 0各对应项的值,称这样的离散型随机变量X 服从参数为n ,p 的二项分布,记做____________.知识点三 超几何分布设有总数为N 件的两类物品,其中一类有M 件(M <N ),从所有物品中任取n 件(n ≤N ),则这n 件中所含这类物品件数X 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它取值为m 时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0≤m ≤l ,l 为n 和M 中较小的一个),则称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这种形式的概率分布为超几何分布,也称X 服从参数为N ,M ,n 的超几何分布.[基础自测]1.独立重复试验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每次试验之间是相互独立的;②每次试验只有发生和不发生两种情况; ③每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相等的; ④每次试验发生的条件是相同的.2.一枚硬币连掷三次,只有一次出现正面的概率为________.3.设10件产品中有3件次品,现从中抽取5件,则C 23C 37C 510表示()A .5件产品中有3件次品的概率B .5件产品中有2件次品的概率C .5件产品中有2件正品的概率D .5件产品中至少有2件次品的概率题型一 独立重复试验中的概率问题例1(1)某射手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是,他连续射击三次,且他每次射击是否击中目标之间没有影响,有下列结论:①他三次都击中目标的概率是3; ②他第三次击中目标的概率是;③他恰好2次击中目标的概率是2×2×; ④他恰好2次未击中目标的概率是3××2.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把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2)某气象站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为80%,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面第2位): ①5次预报中恰有2次准确的概率; ②5次预报中至少有2次准确的概率;③5次预报中恰有2次准确,且其中第3次预报准确的概率.方法归纳独立重复试验概率求法的三个步骤1.判断:依据n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特征,判断所给试验是否为独立重复试验. 2.分拆:判断所求事件是否需要分拆.3.计算:就每个事件依据n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求解,最后利用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计算.跟踪训练1甲、乙两队进行排球比赛,已知在一局比赛中甲队胜的概率为23,没有平局.若进行三局两胜制比赛,先胜两局者为胜,甲获胜的概率为________.题型二 二项分布例2一名学生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从家到学校的途中有5个交通岗,假设他在各交通岗遇到红灯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概率都是13.(1)求这名学生在途中遇到红灯的次数ξ的分布列;(2)求这名学生在首次遇到红灯或到达目的地停车前经过的路口数η的分布列.状元随笔(1)首先判断ξ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再求分布列.(2)注意“首次遇到”“或到达”的含义,并明确η的取值.再求η取各值的概率.方法归纳1.本例属于二项分布,当X 服从二项分布时,应弄清X ~B (n ,p )中的试验次数n 与成功概率p .2.解决二项分布问题的两个关注点(1)对于公式P (X =k )=C k n p k (1-p )n -k(k =0,1,2,…,n )必须在满足“独立重复试验”时才能运用,否则不能应用该公式.(2)判断一个随机变量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关键有两点:一是对立性,即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与否两者必有其一;二是重复性,即试验是独立重复地进行了n 次.跟踪训练2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14题和第15题为选做题.规定每位考生必须且只需在其中选做一题.设4名考生选做每道题的可能性均为12,且各人的选择相互之间没有影响.(1)求其中甲、乙2名考生选做同一道题的概率;(2)设这4名考生中选做第15题的人数为ξ名,求ξ的分布列.题型三 超几何分布的分布列例3在8个大小相同的球中,有2个黑球,6个白球,现从中取3个,求取出的球中白球个数X 的分布列.状元随笔方法归纳求超几何分布的分布列时,关键是分清其公式中M ,N ,n 的值,然后代入公式即可求出相应取值的概率,最后写出分布列.跟踪训练3袋中有4个红球,3个黑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从袋中随机抽取球,设取到一个红球得2分,取到一个黑球得1分,从袋中任取4个球.(1)求得分X 的分布列; (2)求得分大于6分的概率.题型四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综合应用状元随笔1.王明在做一道单选题时,从A ,B ,C ,D 四个选项中随机选一个答案,他做对的结果数服从二项分布吗?两点分布与二项分布有何关系?[提示] 做一道题就是做一次试验,做对的次数可以为0次、1次,它服从二项分布.两点分布就是一种特殊的二项分布,即是n =1的二项分布.2.王明做5道单选题,每道题都随机选一个答案,那么他做对的道数服从二项分布吗?为什么?[提示] 服从二项分布.因为每道题都是随机选一个答案,结果只有两个:对与错,并且每道题做对的概率均相等,故做5道题可以看成“一道题”重复做了5次,做对的道数就是5次试验中“做对”这一事件发生的次数,故他做对的“道数”服从二项分布.3.王明做5道单选题,其中2道会做,其余3道均随机选一个答案,他做对的道数服从二项分布吗?如何判断一随机变量是否服从二项分布?[提示] 不服从二项分布.因为会做的两道题做对的概率与随机选取一个答案做对的概率不同,不符合二项分布的特点.判断一个随机变量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关键是看它是否是n 次独立重复试验,随机变量是否为在这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次数,满足这两点的随机变量才服从二项分布,否则就不服从二项分布.例4甲、乙两队参加奥运知识竞赛,每队3人,每人回答一个问题,答对者为本队赢得一分,答错得零分.假设甲队中每人答对的概率均为23,乙队中3人答对的概率分别为23,23,12,且各人回答正确与否相互之间没有影响.用ξ表示甲队的总得分. (1)求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2)用A 表示“甲、乙两个队总得分之和等于3”这一事件,用B 表示“甲队总得分大于乙队总得分”这一事件,求P (AB ).状元随笔(1)由于甲队中每人答对的概率相同,且正确与否没有影响,所以ξ服从二项分布,其中n =3,p =23.(2)AB 表示事件A ,B 同时发生,即甲、乙两队总得分之和为3且甲队总得分大于乙队总得分.方法归纳对于概率问题的综合题,首先,要准确地确定事件的性质,把问题化归为古典概型、互斥事件、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四类事件中的某一种;其次,要判断事件是A +B 还是AB ,确定事件至少有一个发生,还是同时发生,分别运用相加或相乘事件公式;最后,选用相应的求古典概型、互斥事件、条件概率、独立事件、n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求解.跟踪训练4为拉动经济增长,某市决定新建一批重点工程,分为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和产业建设工程三类,这三类工程所含项目的个数分别占总数的12,13,16.现有3名工人独立地从中任选一个项目参与建设.(1)求他们选择的项目所属类别互不相同的概率;(2)记ξ为3人中选择的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工程或产业建设工程的人数,求ξ的分布列.题型五 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的综合应用例5在一次购物抽奖活动中,假设抽奖箱中10X 奖券,其中有一等奖奖券1X ,可获价值50元的奖品,有二等奖奖券3X ,每X 可获价值10元的奖品,其余6X 没有奖品.(1)顾客甲从10X 奖券中任意抽取1X ,看完结果后放回抽奖箱, ①若只允许抽奖一次,求中奖次数X 的分布列; ②若只允许抽奖二次,求中奖次数X 的分布列. (2)顾客乙从10X 奖券中任意抽取2X , ①求顾客乙中奖的概率;②设顾客乙获得的奖品总价值为Y 元,求Y 的分布列.状元随笔(1)从10X 奖券中抽取1X ,其结果有中奖和不中奖两种,故X ~(0,1).从10X 奖券中有放回的抽取2X ,每次有中奖和不中奖两种,故X ~B(2,p)(2)从10X 奖券中任意抽取2X ,其中含有中奖的奖券的X 数X(X =1,2)服从超几何分布.方法归纳区别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问题的两个关键点1.判断一个随机变量是否服从超几何分布时,关键是从总数为N 件的甲乙两类元素,其中甲类元素数目M 件,从所有元素中一次任取n 件,这n 件中含甲类元素数目X 服从超几何分布.2.判断一个随机变量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关键是看它是否是n 次独立重复试验,随机变量是否为在这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次数,满足这两点的随机变量才服从二项分布,否则就不服从二项分布.本题有放回的抽奖就属于二项分布.跟踪训练5甲、乙两人参加某电视台举办的答题闯关游戏,按照规则,甲先从6道备选题中一次性抽取3道题独立作答,然后由乙回答剩余3题,每人答对其中2题就停止答题,即闯关成功.已知在6道备选题中,甲能答对其中的4道题,乙答对每道题的概率都是23.(1)求甲、乙至少有一人闯关成功的概率; (2)设甲答对题目的个数为X ,求X 的分布列.教材反思4. 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新知初探·自主学习知识点一重复地做n 次 相互独立 知识点二 C k n p k q n -k X ~B (n ,p ) 知识点三P (X =m )=C m M C n -m N -MC n N[基础自测]1.解析:由n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定义知①②③④正确.答案:①②③④2.解析:抛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为12,由于每次试验的结果不受影响,故由独立重复试验可知,所求概率为P =C 13⎝⎛⎭⎫12⎝⎛⎭⎫122=38.答案:383.解析:根据超几何分布的定义可知C 23表示从3件次品中任选2件,C 37表示从7件正品中任选3件,故选B. 答案:B 课堂探究·素养提升例1【解析】(1)三次射击是三次独立重复试验,故正确结论的序号是①②④. (2)①记预报一次准确为事件A ,则P (A )=0.8. 5次预报相当于5次独立重复试验,2次准确的概率为P =C 25×2×3=0.051 2≈,因此5次预报中恰有2次准确的概率约为0.05.②“5次预报中至少有2次准确”的对立事件为“5次预报全部不准确或只有1次准确”,其概率为P =C 05×(0.2)5+C 15××4=0.006 72≈0.01.所以所求概率为1-P =1-=0.99.所以5次预报中至少有2次准确的概率约为0.99. ③说明第1,2,4,5次中恰有1次准确.所以概率为P =C 14××3×=0.02 048≈,所以恰有2次准确,且其中第3次预报准确的概率约为0.02.【答案】(1)①②④(2)见解析跟踪训练1 解析:“甲获胜”分两类:①甲连胜两局;②前两局中甲胜一局,并胜最后一局.即P =⎝⎛⎭⎫232+C 12×23×13×23=2027. 答案:2027例2【解析】(1)ξ~B ⎝⎛⎭⎫5,13,ξ的分布列为P (ξ=k ) =C k 5⎝⎛⎭⎫13k ⎝⎛⎭⎫235-k ,k =0,1,2,3,4,5. 故ξ的分布列为 (2)η的分布列为P (η=k )=P (前k 个是绿灯,第k +1个是红灯)=⎝⎛⎭⎫23k ·13,k =0,1,2,3,4; P (η=5)=P (5个均为绿灯)=⎝⎛⎭⎫235. 故η的分布列为跟踪训练2 解析:(1)设事件A 表示“甲选做第14题”,事件B 表示“乙选做第14题”,则甲、乙2名考生选做同一道题的事件为“A ∩B +A -∩B -”,且事件A ,B 相互独立.∴P (A ∩B +A -∩B -)=P (A )P (B )+P (A -)P (B -)=12×12+⎝⎛⎭⎫1-12×⎝⎛⎭⎫1-12=12. (2)随机变量ξ的可能取值为0,1,2,3,4,且ξ~B ⎝⎛⎭⎫4,12. ∴P (ξ=k )=C k 4⎝⎛⎭⎫12k ⎝⎛⎭⎫1-124-k=C k 4⎝⎛⎭⎫124(k =0,1,2,3,4). ∴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为例3【解析】X 的可能取值是1,2,3.P (X =1)=C 16·C 22C 38=328;P (X =2)=C 26·C 12C 38=1528;P (X =3)=C 36·C 02C 38=514.故X 的分布列为跟踪训练3 解析:(1)从袋中任取4个球的情况为:1红3黑,2红2黑,3红1黑,4红,共四种情况,得分分别为5分,6分,7分,8分,故X 的可能取值为5,6,7,8.P (X =5)=C 14C 33C 47=435,P (X =6)=C 24C 23C 47=1835,P (X =7)=C 34C 13C 47=1235,P (X =8)=C 44C 47=135.故所求分布列为(2)根据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可以得到大于6分的概率为P (X >6)=P (X =7)+P (X =8)=1235+135=1335. 例4【解析】(1)由题意知,ξ的可能取值为0,1,2,3,且P (ξ=0)=C 03⎝⎛⎭⎫1-233=127, P (ξ=1)=C 1323⎝⎛⎭⎫1-232=29, P (ξ=2)=C 23⎝⎛⎭⎫232⎝⎛⎭⎫1-23=49, P (ξ=3)=C 33⎝⎛⎭⎫233=827. 所以ξ的分布列为(2)用C 表示“甲得2分乙得1分”这一事件,用D 表示“甲得3分乙得0分”这一事件,所以AB =C ∪D ,且C ,D 互斥,又P (C )=C 23⎝⎛⎭⎫232⎝⎛⎭⎫1-23⎣⎡23×13×12+13×23×12+⎦⎤13×13×12=1034,P (D )=C 33⎝⎛⎭⎫233⎝⎛⎭⎫13×13×12=435, 由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得P (AB )=P (C )+P (D ) =1034+435=3435=34243. 跟踪训练4 解析:记第i 名工人选择的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和产业建设工程分别为事件A i ,B i ,C i ,i =1,2,3.由题意知A 1,A 2,A 3相互独立,B 1,B 2,B 3相互独立,C 1,C 2,C 3相互独立,A i ,B j ,C k (i ,j ,k =1,2,3且i ,j ,k 互不相同)相互独立,用P (A i )=12,P (B j )=13,P (C k )=16. (1)他们选择的项目所属类别互不相同的概率.P =3! P (A 1B 2C 3)=6P (A 1)P (B 2)P (C 3)=6×12×13×16=16.(2)方法一:设3名工人中选择的项目属于民生工程的人数为η,由已知,η~B ⎝⎛⎭⎫3,13,且ξ=3-η,所以P (ξ=0)=P (η=3)=C 33⎝⎛⎭⎫133=127,P (ξ=1)=P (η=2)=C 23⎝⎛⎭⎫132⎝⎛⎭⎫23=29,P (ξ=2)=P (η=1)=C 13⎝⎛⎭⎫13⎝⎛⎭⎫232=49,P (ξ=3)=P (η=0)=C 03⎝⎛⎭⎫233=827. 故ξ的分布列是方法二:记第i 名工人选择的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工程或产业建设工程分别为事件D i ,i =1,2,3.由已知,D 1,D 2,D 3相互独立,且P (D i )=P (A i ∪C i )=P (A i )+P (C i )=12+16=23,所以ξ~B ⎝⎛⎭⎫3,23,即P (ξ=k )=C k 3⎝⎛⎭⎫23k ⎝⎛⎭⎫133-k,k =0,1,2,3.故ξ的分布列是例5【解析】(1)①抽奖一次,只有中奖和不中奖两种情况,故X 的取值只有0和1两种情况.P (X =1)=C 14C 110=410=25,则P (X =0)=1-P (X =1)=1-25=35.因此X 的分布列为②从10X 奖券中有放回的抽取2X ,每次有中奖和不中奖两种,故X ~B ⎝⎛⎭⎫2,25(2)①顾客乙中奖可分为互斥的两类事件:所抽取的2X 奖券中有1X 中奖或2X 都中奖.故所求概率P =C 14C 16+C 24C 06C 210=3045=23.②Y 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0,20,50,60,且 P (Y =0)=C 04C 26C 210=1545=13,P (Y =10)=C 13C 16C 210=1845=25,P (Y =20)=C 23C 06C 210=345=115,P (Y =50)=C 11C 16C 210=645=215,P (Y =60)=C 11C 13C 210=345=115.因此随机变量Y 的分布列为跟踪训练5 解析:(1)设甲、乙闯关成功分别为事件A ,B ,则P (A -)=C 14×C 22C 36=420=15, P (B -)=⎝⎛⎭⎫1-233+C 23×23×⎝⎛⎭⎫1-232=127+29=727, 则甲、乙至少有一人闯关成功的概率是 1-P (A -B -)=1-P (A -)·P (B -)=1-15×727=128135.(2)由题知X 的可能取值是1,2.P (X =1)=C 14×C 22C 36=15,P (X =2)=C 24×C 12+C 34C 36=45, 则X 的分布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