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夜书所见
- 格式:ppt
- 大小:5.66 MB
- 文档页数:23
[夜书所见古诗意思]夜书所见古诗的诗意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寒风悄悄的吹着万物,周围的树木初迎着飘萧的凉风,下面请和小编一起来欣赏吧!夜书所见古诗的诗意《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一阵阵寒冷的秋风吹动了梧桐树的叶子,发出“唰唰”的声音..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一阵阵寒冷的秋风吹动了梧桐树的叶子,发出“唰唰”的声音。
叶子缓缓下降,地上盖了一层金黄的落叶,好像铺了一层黄色的地毯。
秋风让我感受到了一阵阵寒意。
江面上的风呼呼地吹着,牵动了我浓浓的思乡之情。
夜深了,我思念家乡,想念远方的父母,怎么也睡不着。
站在窗前向外望去,看见篱笆后面有一些灯光,一个小男孩手挑灯笼和一个小女孩在找什么,我知道那是他们在捉蛐蛐呢。
一年年过去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扩展阅读:古诗扩写《夜书所见》一一天夜里,大诗人叶绍翁正在江边散步。
忽然,刮来一阵阵风,叶绍翁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想:我的孩子现在好吗?家里又怎么样了呢?想着想着,叶绍翁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两个孩子在玩蛐蛐。
一个孩子说:到我这来!另一个孩子说:蛐蛐,不要过去!在两个孩子身边的草房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他不由自主地说: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哎!他说如今,我漂流在外,要是可以回家就好了。
他更加地想念家乡了。
古诗扩写《夜书所见》二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寒风悄悄的吹着万物,周围的树木初迎着飘萧的凉风,都在同他们快摇落的树叶儿私语,层层的薄雾向旷野中散漫着卷来,令人看着容易起无尽的秋思。
那一轮明月悬在空中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银纱般的衣裳。
叶绍翁站在江边,眺望着平静的江面,不禁自言自语:真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啊!我那故乡的亲人现在何处?他们过得好吗?江上的秋风让他感觉到丝丝寒意,离开故乡二十多年了!故乡一直是最难割舍的字眼。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介绍: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字词解释:
【夜书】晚上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词大意:
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课文主题:《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精彩赏析:《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夜书所见古诗译文夜书所见诗歌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诗歌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注释: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写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诗歌赏析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時,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夜书所见》古诗里写的事物
《夜书所见》描写的景物或事物有:梧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儿童、蟋蟀、江船等等。
拓展: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飒飒秋风吹着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漂泊的游客不禁怀念起故乡。
突然,我看到了远处栅栏下的灯光。
我以为孩子们在抓蟋蟀。
赏析:
这首诗是叶少翁在异乡的代表作。
飒飒秋风吹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在外游历的诗人不禁怀念起故乡。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树的叶子在飞,冷声在吹,秋风在飒飒,河船在漂,有力地烘托了诗人身在他乡,四处漂泊的悲凉心情。
第三、四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战、耍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起诗人的联想,巧妙地烘托了悲伤,表现了生活在另一个国度的孤独与无奈。
这首诗写的是思乡之情,但作者写的不是如何一个人在孤亭中生活,思念家乡,而是着眼于夜晚的小场景。
作者表达了一种思乡、乡愁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生活在异国他乡、漂泊不定的悲伤情绪,也表达了他对童年生活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夜书所见整首古诗的意思文章一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夜书所见》这首古诗的意思。
你看哈,诗里说“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就是说那风吹着梧桐叶,发出萧萧的声音,让人感觉到了寒意。
就好像秋天在跟咱们悄悄说,我来啦!比如说,咱们有时候走在路上,一阵凉风刮过来,树叶沙沙响,是不是也会觉得有点冷飕飕的?“江上秋风动客情”,在江边吹着秋风,这让在外漂泊的游子心里泛起了思乡的情感。
就像过年的时候,那些在外地工作回不了家的人,一听到鞭炮声,看到别人一家团圆,心里就会特别想家,就是这种感觉。
“知有儿童挑促织”,诗人知道有小孩子在捉蟋蟀呢。
想想咱们小时候,是不是也在草丛里,拿着手电筒,到处找那些小虫子,可有意思啦!“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了,篱笆那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也许是那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捉蟋蟀,也许是家人在等着晚归的人。
这首诗啊,就是诗人在这样一个秋夜,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了,满满的都是对家乡的思念。
文章二亲人们,咱们一起瞧瞧《夜书所见》这首古诗到底啥意思。
先说“萧萧梧叶送寒声”,风呼呼地吹,把梧桐叶子吹得哗哗响,这声音就像是在告诉大家,天气变冷啦。
好比冬天的时候,风刮在窗户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让人觉得冷得不行。
“江上秋风动客情”,在江边上吹着秋风,出门在外的人心里就不好受啦,开始想家想亲人。
就像那些出门打工的叔叔阿姨,过节不能回家,一看到别人家热热闹闹的,心里就酸酸的。
“知有儿童挑促织”,诗人晓得有小孩子在抓蟋蟀玩儿。
像咱们小时候,一到夏天,就约上小伙伴,跑到田边捉蚂蚱、捉蛐蛐儿,玩得可开心啦。
“夜深篱落一灯明”,都大半夜了,篱笆旁边还有一盏灯亮着。
说不定是小孩子抓蟋蟀抓得太投入,忘了时间;也可能是家里大人等着孩子回家呢。
这首诗啊,把秋天的那种冷清,还有诗人心里的孤单都写出来了,说到底就是想家。
文章三大伙好呀,今天咱们来讲讲《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萧萧梧叶送寒声”,风一吹,梧桐叶子萧萧作响,好像在给人们传递寒冷的消息。
《夜书所见》诗歌鉴赏夜深了,我搁下笔,走到窗边,想透透气。
这秋夜啊,凉嗖嗖的,风一吹,心里头那点子小情绪就开始翻腾了。
说起来,这《夜书所见》的诗,还真能勾人思绪,让人不由自主地往那诗里头钻。
你瞧那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多形象啊!就像老家后院那棵老梧桐,一到秋天,叶子就开始“哗哗哗”地往下掉,那声音,听着就让人心里发紧。
寒风这么一吹,更是添了几分凄凉。
我那时候小,总爱在这时候捡些好看的叶子,夹在书里头当书签,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日子可真简单,快乐也来得容易。
再往下看,“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动客情”仨字,真是妙不可言。
你说这秋风吧,它本来就是无形的,但一到江上,一吹,嘿,就把人心里那点子思乡之情给吹出来了。
我就想起小时候,跟着爷爷在江边钓鱼,那时候天也蓝,水也清,一钓就是一整天。
现在长大了,离家远了,再想回去,却总被各种事情绊住脚。
这秋风啊,就像是老家的信使,时不时就来提醒我,别忘了根在哪儿。
“知有儿童挑促织”,这句诗把我拉回到了童年。
那时候的我们,一到秋天,最喜欢的就是捉蛐蛐了。
晚上,几个小伙伴打着手电筒,在田埂上、草丛里,仔细搜寻着那小小的身影。
一旦发现,就小心翼翼地用草叶把它引出来,然后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小罐子里。
那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现在想来,还真是怀念啊!最后那句“夜深篱落一灯明”,更是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
你想啊,夜深人静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已经睡下了,但总有那么一两户人家,还亮着灯。
那灯光啊,虽然微弱,但却能给人无限的温暖和希望。
我就想起小时候,每次晚上出去玩,只要看到家里的灯还亮着,心里就特别踏实。
因为我知道,无论多晚回家,总有一盏灯为我而亮。
这《夜书所见》啊,真是把人的思绪拉得老长。
它不仅仅是在写秋天的景色和夜晚的宁静,更是在写人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思乡之情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
每次读到这首诗,我都仿佛能穿越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重新体验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这大概就是诗歌的魅力吧!它能让我们在忙碌和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片刻的栖息和慰藉。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吧。
yè shū suǒ jiàn《夜书所见》sòng yè shào wēng宋叶绍翁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萧萧梧叶送寒声,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
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知有儿童挑促织,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的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古诗夜书所见译文
嘿,朋友!你知道这首古诗吗?这诗可有意思啦!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
灯明。
咱先来说说“萧萧梧叶送寒声”,这就好像是秋天这个调皮的孩子,
悄悄地摇着梧桐叶,发出沙沙的声音,跟你说“天凉啦,要多穿点哟!” 比如说,你在深秋的夜晚走在路上,一阵风吹过,路边的树叶哗哗响,是不是就有那种感觉?
“江上秋风动客情”,这江上的秋风啊,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
动着在外游子的心弦。
这不就像你在异乡,闻到熟悉的饭菜香,心里
突然涌起的那股想家的劲儿?
“知有儿童挑促织”,想想看,那些小孩子多欢乐呀,挑着促织,就
像在寻找藏起来的宝藏一样。
你小时候有没有和小伙伴在夜晚一起玩耍,找那些有趣的小玩意儿?
“夜深篱落一灯明”,深夜里,篱笆旁那一盏明灯,多温暖呀。
就好
像在黑暗中给人指明方向的灯塔。
我觉得呀,这首诗把秋天的凉意、游子的思乡情、孩子的欢乐都写
得活灵活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真不愧是一首好诗!。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解释意思儿童版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首古诗,叫《夜书所见》,作者是宋朝的叶绍翁。
这首诗的意思呀,其实就是在一个夜晚,诗人把他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了下来。
比如说,“萧萧梧叶送寒声”,就是说秋风吹着梧桐树叶,发出了萧萧的声音,好像在告诉大家天气变冷啦。
你们想想,秋天的时候,风一吹,树叶是不是沙沙响?这就是萧萧的声音。
“江上秋风动客情”呢,是说诗人在江边,秋风吹过来,让他这个在外的游子心里有了很多的感触。
就好像你们离开家出去玩久了,是不是也会想爸爸妈妈呀?诗人也是这样,心里有了思念家乡的感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这是诗人知道有小孩子在捉蛐蛐儿。
你们有没有在晚上捉过虫子呀?一定很好玩吧!“夜深篱落一灯明”,到了很晚的时候,篱笆那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说不定就是那些捉蛐蛐儿的小孩子还没回家呢。
小朋友们,这下你们是不是大概明白这首诗的意思啦?青少年版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宋朝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不难懂。
开头“萧萧梧叶送寒声”,萧萧的风声,还有梧桐树叶的声音,这就告诉你秋天来啦,天气变凉啦。
想象一下,走在路上,风呼呼地吹,树叶哗哗地响,是不是感觉有点冷飕飕的?“江上秋风动客情”,诗人在江边,秋风一吹,心里就有了各种想法。
就像咱们有时候出去玩,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一些景色,也会想起家里的温暖。
“知有儿童挑促织”,诗人知道有小孩子在捉蛐蛐。
咱们小时候也爱干这种好玩的事儿,晚上拿着手电筒,在草丛里找来找去。
“夜深篱落一灯明”,天都很晚了,篱笆那里还有一盏灯。
说不定就是那些贪玩的小孩子还在兴致勃勃地捉蛐蛐呢。
怎么样,小伙伴们,这首诗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成人版朋友们,咱们来解读一下宋朝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这首诗表达的意思挺有韵味的。
“萧萧梧叶送寒声”,那萧萧作响的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
咱们在秋天的时候,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是不是也会觉得秋天的那种凉意扑面而来?“江上秋风动客情”,诗人站在江边,秋风拂过,触动了他这个在外游子的情思。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1.是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夜深了,篱笆深处灯光闪烁,料想那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答案:
1.江上秋风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禽落一灯明
知识拓展——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抓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