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临床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8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内二科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1 / 9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内二科(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 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共5篇)第一篇: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2014)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胃脘痛(慢性胃炎)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我科继续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102例,完成98例,平均住院日8.9天/人次,平均住院费用2784.34院/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
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98.1%,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完成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53例,肝胃不和证19例,脾胃虚弱(寒)证11例,胃阴不足证8例,寒热错杂证5例,胃络瘀阻证2例。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98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46例(46.94%),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74例(75.51%),针灸治疗25例(25.51%),中药热奄包治疗87例(88.78%),内科基础治疗84例(85.71%),其他疗法26例(26.53%)。
二、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疗效评价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98例患者中,症状改善93例(94.9%),体征改善93例(94.9%);临床痊愈41例(41.84%),好转52例(53.06%)。
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94.9%。
(二)疗效评价1.评价标准(1)对症状体征的评价包括对胃脘痛病主要症状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的评价。
(2)对胃镜下及镜检所见进行评价采用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大连制定的标准及《中药新药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进行评价。
(3)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的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编码: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4)凝血四项(5)心电图、胸部X片(6)腹部超声(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8)幽门螺旋杆菌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胃壁细胞抗体、胃蛋白酶原;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血清肿痛标志物、血沉;缺铁贫血6项、血清叶酸+维生素B12;胃动力检查;心肌酶等。
胃痛临床路径总结分析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综合性医疗管理模式,旨在优化医疗流程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文将对胃痛的临床路径进行总结分析,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一症状。
一、临床表现胃痛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症状包括腹部不适、隐痛或剧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病程长短、疼痛部位和性质、伴随症状等因素,都可以对不同病因进行初步判断。
二、常见病因1. 胃溃疡:由于胃黏膜破损导致的溃疡,常伴随胃酸分泌增多。
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加重和减轻交替出现,多数患者在空腹时疼痛加重。
2. 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和胆汁反流,刺激食管和胃黏膜,引起胃痛、烧心、咳嗽等症状。
3. 慢性胃炎:胃黏膜受到慢性炎症的刺激,常伴随腹痛、恶心、不适感等,食欲减退。
4. 胃肠功能紊乱:包括胃痉挛、胃排空障碍等,常表现为腹部充气、腹胀、胃痛等症状。
5. 胃肠道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炎症,常伴随腹泻、腹痛、恶心等。
6. 胃癌:胃部恶性肿瘤,早期很难察觉,常伴随胃痛、消瘦、恶心等症状。
年龄大、食欲减退、贫血的患者需要高度警惕。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胃痛患者的诊断,需要综合评估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胃镜、透视、X线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
鉴别诊断主要是根据疼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和伴随症状进行判断,排除可能的病因。
四、临床路径建设1. 病史采集与初步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疼痛的性质、部位、发作时间、加重因素等,并结合体格检查初步评估病因可能性。
2. 辅助检查及筛查:根据病史和初步评估,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项目,以帮助明确诊断。
3. 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根据确诊的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抗酸治疗、抗生素治疗、抗炎治疗等。
4. 病情监测与进一步处理:对于治疗后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监测病情,并考虑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查。
5. 宣教与随访:对患者进行胃痛的相关知识宣教,告知如何预防和应对胃痛;并定期随访患者,了解治疗效果及情况。
---------------------------------------------------------------最新资料推荐------------------------------------------------------ 2014年-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2019年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TCD 编码:BNP010;ICD-10 编码:K29.5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标准住院日:28 天实际住院日:天住院第 1 天年月日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
□病情评估及相应量表测评。
□完善辅助检查。
1 / 9□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汤剂;□自制制剂;□中药膏方;□中药注射剂。
□其他疗法:□针灸疗法;□五子散敷中脘;□周林频谱治疗胃脘部;□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离子导入。
临时医嘱□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四项。
□心电图、胸部 X 线片、腹部超声。
□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
□其他检查项目。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介绍、入院评估。
□健康宣教。
□指导进行相关检查。
□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最新资料推荐------------------------------------------------------ □护理常规。
脾胃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胃脘痛(慢性胃炎)2013年3月修订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13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1. 寒湿中阻,痰瘀阻滞证胃脘部胀痛,闷痛,隐痛,纳少,食后尤甚;口渴不欲饮,大便溏薄;肢体乏力;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厚腻;脉弦,或沉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编码: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
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
肝胃气滞证
肝胃郁热证
脾胃湿热证
脾胃气虚证
脾胃虚寒证
胃阴不足证
胃络瘀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编码: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4)凝血四项
(5)心电图、胸部X片
(6)腹部超声
(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8)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胃壁细胞抗体、胃蛋白酶原;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血清肿痛标志物、血沉;缺铁贫血6项、血清叶酸+维生素B12;胃动力检查;心肌酶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胃气滞证:疏肝理气。
(2)肝胃郁热证:疏肝清热。
(3)脾胃湿热证:清热化湿。
(4)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
(5)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
(7)胃络瘀阻证:活血通络。
2、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证候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TDP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4、护理:辩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胃脘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2、胃镜及粘膜病理检查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并发或合并出血、贫血、HP感染、严重焦虑及抑郁时,需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出现其他疾病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TCD编码:BNP010,ICD-10编码:K29.502)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治疗时间≤28天实际住院日:天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7天)
年月日
(第8~14天)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舌象、脉
象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病情评估及相应量表测评
□完善辅助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签署胃镜检查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
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
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
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
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
情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
记录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
梅毒)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凝血四项
□心电图、胸部X光片
□腹部超声
□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
□其他检查项目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
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介绍、入院评估
□健康宣教
□指导进行相关检查
□饮食指导、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病情变化
□指导胃镜检查前后饮
食
□生活及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体检后不适反应及
体征
□生活及心理护理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时间
年月日
(第15~21天)
年月日
(第22~28天)
年月日
(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
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
调整治疗方案,确定出院
日期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
录
□完成出院记录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门诊随诊
□通知出院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针灸疗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出院医嘱
□停长期医嘱
□出院带药
P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