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607.00 KB
- 文档页数:60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合理利用方案,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能够承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它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承载能力等。
1.1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决定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适宜的产业结构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
1.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传统习俗,都会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地质、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它们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生态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是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方面。
它强调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适应能力、生态平衡能力等,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2.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2.2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是一种以能源和材料消耗为基础,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它可以衡量人类消费和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面积,用于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率定方法率定方法是利用现有数据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得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利用研究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能够承担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的能力。
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可以反映出土地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一、确定评价指标在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之前,需要确定一些评价指标。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气候条件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数量方面可以使用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
二、收集数据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数据。
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可以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
三、建立评价模型在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时,可以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多目标规划模型、层次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根据数据进行建模和求解。
四、进行评价与分析根据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评价与分析。
通过计算、比较和综合等手段,得出土地承载力的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用直观的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
五、提出改进建议在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承载力过高的区域可以提出适度开发利用的建议,对于承载力不足的区域可以提出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建议。
以上是关于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一些基本步骤。
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可靠。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目的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域的土地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潜在产出所能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人口数量的能力。
其研究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耕地日趋减少的尖锐矛盾而发展起来的,可作为制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农业布局、人口政策等的依据。
估算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必须以土地生产潜力研究为基础。
目前一般作法是扣除非农业用地后,根据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评定每一个土地单位对作物的适宜程度;再对所选定的各种作物进行产量分析,以确定特定条件下生产量最高的作物品种,再计算一定投入水平下该作物的产量;然后根据卡路里—蛋白质转换系数,求出各种作物的卡路里—蛋白质生产潜力。
把各土地单位的计算结果总合起来,得到一个区域的土地生产潜力。
再与一定生活水准下的卡路里—蛋白质人均需要量相对照,即可求出该区域的土地潜在人口承载力。
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及分析陈诚土管031内容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粮食保障问题对世界的粮食保障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的供应水平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粮食保障程度。
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通过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人们的温饱解决程度和收入增加状况不断改善。
建国以来,由于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仅用占世界9.6%的耕地(按实际面积),养活了占22%的人口,就贫困人口而言,其数量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1996年的5800万,占乡村人口的比重降为5%,并正在继续降低。
关键词土地人口承载力;投入;管理经营;供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改善管理经营,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率,使科技在生产中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40%提高到发达国家的80%;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农业生产经营,形成农村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品不但产量高、质量好,而且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这才是真正而全面地达到“高投入”水平提供物质和经济基础,使农业生产自身启动而真正进入一个“自身的”良性循环,从而高质量地、持续地提高我国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的“质”的水平。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提要]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为研究对象,以灰色系统GM(1,1)预测法为基础方法,定量阐述内江市土地生产力与合理人口承载量的动态关系,并结台温饱型、小康型与富裕型等三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预测期内内江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内江市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最主要的劳动对象,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日益显现出人地关系紧张化的态势。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要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那么在今后的几十年当中,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否还能继续承载不断庞大的人口数量,是需要人们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我国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不容乐观,必须更加坚定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和人口政策。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刻不容缓。
但到目前为止,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尚未统一。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的定义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自1812年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将人口的再生产与粮食再生产对比,拉开了早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序幕。
国内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余万军等的《基于生态足迹和农业生态区域法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比较研究——以贵阳市为例》,作者应用生态足迹法和农业生态区域法分别计算贵阳市1996~2005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曹海霞的《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作者从人均耕地阈值、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分析了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关系分析城市土地承载力是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基于现有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下,可以容纳和保障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密切相关,其中相互作用与制约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城市土地承载力直接影响着人口规模的增长。
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当城市人口增加到一定规模使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自然资源等供给无法满足人口需求时,就会出现土地资源的稀缺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土地承载力就会成为制约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国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分别采取了限制人口流入、房地产政策紧缩等措施,以应对土地承载力的压力。
其次,人口发展也会对城市土地承载力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城市用地的需求增加,例如住宅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等。
人口的增长还会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张,进一步加剧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但是,如果城市土地承载力无法跟上人口发展的速度,就会出现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这就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在决策过程中更加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均衡和协调。
此外,城市土地承载力和人口发展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自然环境条件等。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带动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提升,为人口的增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建设来优化土地利用,从而增强城市土地的承载能力。
然而,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土地承载力的限制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山区、沙漠化地区等地的土地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不适合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和发展。
最后,针对城市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可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其协调发展。
首先,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前储备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加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满足人口的基本需求。
第六章资源承载力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规划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即规划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指要在不超出规划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弹性限度条件下,对环境可支撑的人口、经济规模和容纳污染物的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规划区域资源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论证规划实施的优势和限制因素,咨询相关方面专家和产业园规划决策方意见,提出解决的途径,对产业园规划产业定位、产业结构和规模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6.1 评价体系6.1.1 评价指标区域环境与资源承载力由一系列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应的发展变量和制约变量构成,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必须体现出资源、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本次评价采用指标评价法来评价区域的环境承载力。
具体分析评价指标见表6.1-1。
表6.1-1 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一览表6.1.2 评价方法本次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资源承载力=Pi Qi环境承载力=Ei Ei式中:Pi:当前发展模式下社会经济对某种资源的需求量;Qi:该区域现有自然环境可提供的某种资源量;Ei:当前人们所需求的某生态因子的容量;Ei′:该区域现有环境容量。
当Pi>Qi,资源承载力>1,表示某种资源处于不可承载状态;Pi<Qi,资源承载力<1,表示某种资源处于可承载状态;Pi=Qi,资源承载力=1,表示某种资源处于临界状态。
当E>Ei′,环境承载力>1,表示环境质量处于不可承载状态;E<Ei′,环境承载力<1,表示环境质量处于可承载状态;E=Ei′,环境承载力=1,表示环境质量处于临界状态。
6.2 规划区域资源承载力分析6.2.1 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区域内各行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而耕地作为一个区域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其数量的变化及其原来的存量关系到当地的粮食安全和居民生存。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则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工作。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本文将从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负荷能力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载力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1.评价指标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承载力和人为干扰承载力两个方面的指标。
自然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肥力、土地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人为干扰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等因素。
在评价土地承载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2.评价方法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人工观察和经验判断,根据各种因素的综合情况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估。
定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对于简单、直观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定的评估结果。
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来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专业知识,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评估结果。
三、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1.数据收集土地承载力分析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分布、气候条件、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和综合性。
2.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组,形成一定的数据集。
然后,可以采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以获取土地承载力的相关信息。
第一章绪论(1.论述土地、土地资源观点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色。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必定立体空间内的天气、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因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所以,(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必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准时间内能够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①资源特征——生产性、地区性、动向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行代替性;②财产特征——商品特征、产权特征、增值特征、不动产特征(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剖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种类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散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检查与评论:土地资源的数目和质量特色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趋重要,请简要论述土地资源学此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要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展开领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要点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检查和动向监测的技术服务系统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财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世界天气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柔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美土地资源学科系统,增强基础理论系统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论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谨慎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要点商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根源于网络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剖析1.影响土地资源种类散布、质量特色和利用的天气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色的最主要的天气因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因素。
土地人口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1]
土地人口承载力要探讨的是人口、食物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土地生产力对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增长的限制目标,其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品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组织先后在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分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研究和人口的承载能力研究两大部分。
[2]
一、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指土地能提供各种农副产品的潜在能力,亦可理解为未来时间尺度内,在一定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总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作物的单产潜力研究
2、作物的适宜性评价
3、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
4、畜禽业生产潜力的估算
二、人口承载潜力
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时间尺度内,用于食品生产土地的各项产品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潜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2、人口营养水平探讨
3、食物总需求量估算
4、土地的供给量与人口需求量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