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881.50 KB
- 文档页数:87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利用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合理利用方案,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能够承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它受到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和生态承载能力等。
1.1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决定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适宜的产业结构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
1.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认识、观念、价值取向以及传统习俗,都会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气候、水资源、土壤、地质、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它们对土地资源的供给和限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生态承载能力生态承载能力是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方面。
它强调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适应能力、生态平衡能力等,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科学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是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
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选用以下几种评价方法:2.1 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得出相应的评价结果。
2.2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法是一种以能源和材料消耗为基础,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方法。
它可以衡量人类消费和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面积,用于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 率定方法率定方法是利用现有数据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手段,得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指标,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利用研究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决策依据。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在求得区域土地资源能够供养多少人口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相互作用机理及调控对策的研究,进而为决策、规划、计划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与研究原则土地人口承载力:也称土地承载力或资源承载力,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其自然生产潜力及其不同投入水平(物质、技术)条件下所生产的食品,能养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根据土地承载力研究的任务与目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整体性原则:整体上把握土地承载力系统的结构(组合方式)、功能(承载能力)及其作用机理与发展变化规律。
并据此对各要素(或子系统)采取必要的调控措施,以管理、规范其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PRED)关系,求得系统整体性能的最优化。
这是进行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主体。
②综合性原则:在分析系统各个要素性能(尤其是主导要素)基础上,综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彼此作用的机理。
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认识系统的整体性能,并根据系统本身固有的规律性和一定的物质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改造系统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
③超前性原则:土地承载力研究是一项超前研究的战略性课题,它着眼于未来,因此,承载力研究必然在区域土地资源及其人地关系历史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开发前景与人口增长机制,正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各地段人地关系的可能状况。
④区域性原则:遵循特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区研究。
⑤生产性原则:针对实际国情,寻找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平和承载更多人口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⑥持续性原则:对土地承载力的估算一定要建立在自然生态系统合理运转,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这一基础上。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涉及生态、经济、技术与社会等多个方面,既着眼于现状,又要考虑未来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的研究,根据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可将其研究内容与步骤归纳如图5.1。
⼟地资源承载⼒研究这⾥的⼟地资源的承载⼒包括了⼟地对⼈⼝、建筑规模、⽣态、经济的承载⼒,也就是研究⼟地资源所能承载的⼈⼝、建筑规模、⽣态、经济。
该部分内容摘⾃《抚顺市资源合理利⽤及综合承载⼒研究》。
⼟地资源综合承载⼒是指在⼀定时期、⼀定空间区域和⼀定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条件下,⼟地资源所能承载的⼈类各种活动的规模和强度的限度。
⼟地资源不仅仅是指耕地,还包含建设⽤地等在内;承载对象不仅是⼈⼝,还包括⼈类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如承载的城市建设规模、经济规模、⽣态环境质量等。
在此针对⼈⼝、资源、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从⼟地资源⼈⼝承载⼒、⼟地资源建筑承载⼒、⼟地资源经济承载⼒、⼟地资源⽣态承载⼒四个⽅⾯⼊⼿,逐⼀分析,最后进⾏综合,得出抚顺⼟地资源综合承载能⼒。
通过对⼟地资源承载⼒进⾏评价与分析,掌握抚顺市⼟地资源对于⼈⼝增长、经济建设、⽣态平衡等的⽀撑程度以及⼟地开发利⽤潜⼒,着重从改善⼟地利⽤⽅式等⽅⾯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为抚顺市建⽴协调、稳定、持续发展的⼈地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总体思路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3.1.1 总体思路抚顺⼟地资源综合承载⼒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地资源⼈⼝承载⼒l耕地⼈⼝承载⼒评价:耕地⼈⼝承载⼒,即在⼀定⽣产条件下和⼀定⽣活⽔平下,耕地资源的粮⾷⽣产能⼒与社会就业保障能⼒所承载的⼈⼝限度。
l城市⼟地资源⼈⼝承载⼒评价:城市⼟地资源⼈⼝承载⼒从两⽅⾯分析,⼀是建设⽤地供给规模;⼆是建设⽤地⼈⼝数量限制,通常从建设⽤地⼈⼝总量和⼈均占⽤建设⽤地指标进⾏分析。
它确定的是既定建设⽤地规模下,适宜的⼈⼝容量限度。
2)⼟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表达的是在⼀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下,建设⽤地上所承载的适宜的建筑规模和强度界限,通常可⽤建筑容积率来衡量。
它与⼟地扩张强度、单位⾯积投资强度等指标⼀起反映了⼟地集约利⽤程度。
3)⼟地资源经济承载⼒:⼟地资源经济承载⼒表达的是在⼀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城市区位条件下,城市⼟地的经济价值产出能⼒,它从⼟地资源⾓度反映了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增值潜⼒,通常⽤单位⽤地经济效益等指标表⽰,是衡量城市⼟地利⽤效益的重要指标。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展开的一项重要研究。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意义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特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旨在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评估和规划,使其能够满足人类需求,同时保持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需要基于一定的方法和指标体系。
常用的方法包括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法和模型模拟法等。
而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等多个方面的衡量指标。
通过这些方法和指标,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情况,同时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管理的策略与措施土地资源承载力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来实现的。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区域布局规划,合理利用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浪费。
其次,可以推行土地面积控制和土地利用强度控制等措施,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还可以注重土地资源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土地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四、土地资源承载力管理的挑战与展望然而,土地资源承载力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土地资源承载力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因此评估和管理工作十分复杂。
其次,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平衡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往往需要进行权衡。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的研究,结合新兴技术手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寻求更加科学、全面和可行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管理研究是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的重要命题。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和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互相促进。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提要]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间的矛盾,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四川省内江市为研究对象,以灰色系统GM(1,1)预测法为基础方法,定量阐述内江市土地生产力与合理人口承载量的动态关系,并结台温饱型、小康型与富裕型等三种消费水平,分别探讨预测期内内江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状况,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内江市土地资源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最主要的劳动对象,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日益显现出人地关系紧张化的态势。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中国要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那么在今后的几十年当中,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否还能继续承载不断庞大的人口数量,是需要人们回答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我国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不容乐观,必须更加坚定我国的耕地保护政策和人口政策。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刻不容缓。
但到目前为止,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尚未统一。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下的定义是:“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自1812年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一书中将人口的再生产与粮食再生产对比,拉开了早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序幕。
国内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余万军等的《基于生态足迹和农业生态区域法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比较研究——以贵阳市为例》,作者应用生态足迹法和农业生态区域法分别计算贵阳市1996~2005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曹海霞的《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作者从人均耕地阈值、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三个不同角度来探讨分析了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
土地人口承载力名词解释
土地人口承载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1]
土地人口承载力要探讨的是人口、食物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土地生产力对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增长的限制目标,其实质是研究人口消费与食品生产,人类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平衡发展问题。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组织先后在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开展。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当今世界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分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研究和人口的承载能力研究两大部分。
[2]
一、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是指土地能提供各种农副产品的潜在能力,亦可理解为未来时间尺度内,在一定投入水平下土地资源的总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作物的单产潜力研究
2、作物的适宜性评价
3、种植业生产潜力评定
4、畜禽业生产潜力的估算
二、人口承载潜力
人口承载潜力是指一定时间尺度内,用于食品生产土地的各项产品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
人口承载潜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2、人口营养水平探讨
3、食物总需求量估算
4、土地的供给量与人口需求量的匹配。
第7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7.1资源承载力根据《周口临港开发区化工园区总体规划(2023-2035年)》,影响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能源(电、热、气)。
因此,本评价主要针对上述主要的制约因素分析其资源承载力。
7.11水资源承载力7.1.11区域水资源概况地表水:周口市多年年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8.8亿n√,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00.7m3,亩均地表水资源量68.5m3,全市9座大中型水闸年初蓄水量为0.61亿m3,年末蓄水量0.54亿m∖全市地表水总用水量为2.9亿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33.3%0地表水用水中,农业用水量占71.1%,工业用水占12.8%。
地下水:周口市地下水资源量为20.6亿n?,人均地下水资源量235.7∏A亩均地下水资源量160.2m3°周口市地下水总开采量为14.6亿∏Λ其中浅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2.8亿nΛ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为1.9亿∏Λ主要用于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
7.112区域供水现状工业园区内目前无水厂,没有实现统一供水,企业的生产用水来自市政自来水公司,生活用水主要以地下水作为水源。
7.1.13园区用水量预测本次规划采用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来进行需水量预测,用水量按用地性质与用地布局预测水量。
预测规划范围内,日均用水量约为13471m3∕d°用水量预测一览表见下表。
7.11∙4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周口临港开发区化工园区位于周口市李埠口乡,供水来源为市政自来水公司,能够满足园区用水需求。
7.115污水处理能力分析根据《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中的规定,污水产生系数为0.8,预测污水量为10293t∕do 园区内污水统一汇集到园区内部污水管网,经化工园区新增的污水处理厂初步处理后,回用或排入周口市第二污水处理厂。
周口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周口物流产业集聚区港口大道和长江路交叉口东南角,距离化工园区西片区约1.5km。
耕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研究引言耕地是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的基础,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能力。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变化,耕地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研究耕地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 耕地生产力的动态变化1.1 耕地面积的变化耕地面积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用土地被转化为工业园区和住宅区等城市建设用地,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此外,一些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
因此,耕地面积的动态变化是耕地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
1.2 耕地质量的变化耕地质量直接影响着土地的产出能力。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土地肥沃度下降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此外,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因素也对土地肥力造成了威胁。
因此,耕地质量的动态变化对耕地生产力有着重要影响。
1.3 农业技术进步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农业技术的进步对耕地生产力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
高效的农业机械和灌溉系统能够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
除此之外,新品种的引入和科学化的农业管理也能够提高耕地生产力。
因此,农业技术进步是耕地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关键。
2. 人口承载力的动态变化2.1 人口增长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人口的增长对人口承载力产生直接影响。
当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超过土地和资源的可承载范围时,人口承载力就会受到压力。
此外,人口的增长也会对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产生影响,进而对人口承载力造成影响。
2.2 经济发展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人口承载力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过度的经济发展也会对环境造成沉重的压力,进而限制人口承载力的发展。
因此,平衡经济发展和人口承载力的关系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 耕地生产力与人口承载力的相互关系耕地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一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1.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土地人口载力是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2.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目的:(1)在土地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投入水平下土地的潜在人口承载力(2)将这些估算资料与现在的和预测的人口资料进行比较,以便确定出有问题的地区(3)土地资源及其潜力的数量资料是提出合理的农业政策和人口政策得先决条件意义: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于土地、人口、食物与发展均有一定的预警功能。
进行土地人口载力研究,测算出区域内不同消费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一)国外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1.前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早期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首先是与生态学密切相关的。
早在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就在有关的人类生态学研究中,提出了承载力的概念。
1)威廉·府格特的《生存之路》于1948年出版后,曾一版再版。
用作者的话说,他之所以撰写此书,是因为世界人口过剩,全球及各国人口的数量已超过其土地承载能力。
用一个方程式来说明这一论据,即: C=B:E式中:C代表土地负载能力,即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B代表土地可以提供的食物产量;E代表环境阻力,即环境对土地生产能力所加的限制。
这与目前的标准公式基本一致。
2)威廉·阿伦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他在1965年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公式。
其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养活多少人口,即承载人口的上限。
他主要考虑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耕作要素等,不考虑人口对农业的反馈作用。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土地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的变化对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在发展经济、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因此,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对于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土地利用的变化日益加剧。
传统农业耕地向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转变,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大规模的工厂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用地需求量大幅增加。
这些变化导致了大量的农地转用为非农地,使得农田面积减少,种植业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土地利用的变化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
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此外,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等都会使土壤受到污染,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恶化。
因此,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所能提供并维持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能力。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需要从土地面积、土地质量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土地面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适度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保证了土地资源供给的充足。
土地质量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土地有利于农田生产和城市建设。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保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系,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工具。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绘制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图,帮助我们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影像和航空影像等数据,对土地利用进行监测和评估。
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课题,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管理研究在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综合的指标,可以描述土地资源利用与环境之间平衡与稳定的关系。
已经成为维持人类居住和生产的重要支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地质、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研究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概念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土地资源和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位置和数量,其评估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利用方式、持续性和环境情况等多个要素。
评估还需要对土地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考虑,通过对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状况的系统分析和科学评价,来判断土地资源利用是否合理和可持续性,能否保障人类居住和生产的质量要求。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分为两类: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
定量评估是指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进行准确的量化分析,包括了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准确的气候变化的估算、准确的生态敏感区的划分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数量和变化情况,更能够准确地指导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定性评估则是通过归纳和分析问题的影响因素,来对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常用于初步评价项目,不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因素。
与定量评估相比,定性评估的优点在于:适用范围广,易于操作,而且可以在缺乏数据时也进行初步评估。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的措施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如此重要的评估自然也要有合理的管理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三种主要的管理措施。
第一种是强制性承载力管理措施。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管理的强制性体系包括相关法律、规定和政策,这些法规规定了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限制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