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印度的英帕尔战役影响 英帕尔战役的背景
- 格式:docx
- 大小:4.76 KB
- 文档页数:2
二战中的亚洲战场中国菲律宾印度等二战中的亚洲战场:中国、菲律宾、印度等二战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亚洲战场是整个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亚洲战场中,中国、菲律宾、印度等国家承受了巨大的战火和痛苦。
本文将对这些国家在二战中的表现和影响进行论述。
一、中国战场作为亚洲战场的主要参战国之一,中国经历了长期和艰苦的战争。
抗战爆发后,中国迅速成为抗日同盟国的核心,为全球反法西斯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军民在长达八年的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保卫了亚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的抗战精神和顽强抵抗的形象在二战历史中熠熠生辉。
从淞沪会战到珍宝岛战役,中国军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坚定的意志。
中国游击队的抗战活动也成为日军困扰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削弱了日本军队的实力。
二、菲律宾战场菲律宾是日本在亚洲的主要进攻目标之一。
1941年,日本占领了菲律宾,之后爆发了菲律宾战役。
菲律宾人民和美军一起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仍然未能成功保卫住该国领土。
菲律宾的战场经历给该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数以万计的菲律宾平民被杀害,城市遭到了烧毁和摧毁,导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滞后。
然而,菲律宾人的抗争精神和对自由的渴望从未动摇,在战后重建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三、印度战场印度是二战期间英联邦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战略地区。
印度战场主要涉及到英军和日军的冲突。
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使其成为了抗击日本入侵的关键。
在印度战场,英军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尽管日军一度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最终未能成功占领整个印度。
此外,印度民众对于英国殖民统治的不满情绪也在战争期间达到了高潮,这为印度独立运动埋下了伏笔。
总结二战期间的亚洲战场是血海深仇的战场,中国、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在战争中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然而,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表现和抗争精神令人钦佩,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国土和实现独立自由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二战的胜利最终凝聚了全世界的力量,结束了战火的蹂躏,给予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
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英帕尔之战
陈沿乒;李建明;陈高峰
【期刊名称】《国防科技》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1943年,同盟国军队在亚洲战场大举反攻,日军处于战略防御的被动地位。
年底,盟军对缅甸实施空前规模的战略轰炸,并从中国云南、印度利多及缅甸的西、南方向加紧了围攻侵缅日军的准备工作。
日军为了摆脱在缅中平原被优势盟军四面合围的困境,乘盟军反攻准备尚未完成之际,抢先于1944年3月8日,以4个师团近十万人的兵力
【总页数】3页(P91-93)
【作者】陈沿乒;李建明;陈高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144
【相关文献】
1.抗美援朝:正义之战·扬威之战·固基之战 [J], 曹普
2.谋——用1/5人口换取美军伤亡百万日本沉没!纸上的终极之战 [J], 刘怡;
3.种族之战?文化之战?经典之战?——从丽塔·达夫与海伦·文德勒的论战说起 [J], 王卓
4.论孔子“好谋而成”艾陵之战 [J], 吴名岗;;
5.抗美援朝:正义之战立威之战止战之战 [J], 梅兴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狂傲的日本四处发动战争,包括中国、美国和东南亚诸国都遭到了日本人的侵略。
那么,日本入侵了整个东南亚,甚至连美国都敢打,他们攻击印度了呢?(日本军的侵略)攻击印度,其实一直是日本的理想。
日本一直有成为亚洲霸主的想法。
当年丰臣秀吉就曾提出过拿下半岛后,再征服明朝和印度的策略。
二战中的日本,除了中国是他的目标外,印度当然也是他的目标。
不过,日本却在印度打了败仗,最后灰溜溜地撤军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的东南亚诸国,包括印度、马来西亚、缅甸在内,全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1942年,日本击败了中英联军,强势占领了缅甸。
而当缅甸落入日本人手中之后,英国在东南亚就只剩下印度这块地盘了。
为了保护仅存的帝国果实,英国所有驻守东南亚的部队全体撤入印度。
也就是说,实际上在印度与日军交战的是英国军队,和印度人没有关系。
1944年,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的失利,德国纳粹在欧洲战场陷入被动。
希特勒要求日本攻打印度,牵制盟军战略部署。
而此时的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接连遭到美国打击,为了扭转战局,日本出兵发动了“英帕尔战役”。
(英帕尔战役)当然,最终是英国军队获得了胜利。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日本失败呢?第一,日军准备不足。
日军高层下达进攻命令后,并没有交代任何的进攻方案,他们只是抽调了第15军团3个师团的兵力,共约10万人,并让“七七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牟田口廉也担任司令,至于具体的进攻方案,则完全是依赖牟田口廉也的临场发挥。
除了战略上准备不足外,日军在战备物资方面也准备得很不充分。
日军只携带了一个月的口粮,相应地,他们在行军过程中却赶着大量的猪牛羊等牲口,作为口粮不足时的补充。
由于日军根本就没有好好评估过驻印英军的战斗实力,他们的粮食很快出现问题。
牟田口廉也不得不控制士兵的饭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
第二,双方指挥官差距太大。
牟田口廉有“小东条”之称,特别擅长以武士道精神鼓舞士兵英勇作战。
哪怕是在日军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喊出“没有补给也能打仗”的奇葩口号。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美国珍珠港,几乎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获得了太平洋的制海权。
在随后数月内,日军席卷大半个太平洋,并计划将魔爪伸向资源丰富的南亚。
此时,长期控制印度洋的英国远东舰队就成了日本扩张的最大阻碍。
为了消灭该地区的英国海军,日本谋划针对驻扎在南亚的英国舰队实施"第二个珍珠港"计划。
战前态势在1942年上半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打得顺风顺水,仅以微小代价拿下美国、英国、荷兰在亚洲的大片殖民地。
可是陶醉在胜利喜悦中的日本海军接下去要往哪打呢?以海军少将富冈定俊为代表的少壮派主张登陆澳大利亚,剥夺以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军队赖以恢复元气的"大本营",而成功策划偷袭珍珠港行动的山本五十六却认为应对美国夏威夷实施再次突击,彻底歼灭美军在太平洋地区残存的海空力量。
可是,最终来自日本海军之外的意见占了上风--首相东条英机看重日本与轴心国盟友德国的"战略呼应",决定向南亚进军,攻取英属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控制印度洋,切断同盟国的战略运输线。
事实上,当时英国在南亚的处境极为不妙,印度境内的反英暴动如火如荼,而邻近的锡兰也没有多少英军部队(那里是英国唯一的橡胶供应地),因此东条英机认为日军拿下这些地区不费吹灰之力。
1942年3月,日本海军组建特混舰队,由海军中将南云忠一指挥,它包括6艘航母,350架舰载机、4艘战列舰、7艘巡洋舰、19艘驱逐舰及5艘潜艇,目标是摧毁印度洋地区的英国海军主力,夺取制海权,并保障日本陆军进取印度和锡兰。
反观英军,当时在孟加拉湾的安达曼群岛集结着远东舰队,包括3艘航母、130架舰载机、5艘战列舰(大多是一战时期建造的老旧军舰)、6艘巡洋舰、15艘驱逐舰和5艘潜艇,司令官是刚从地中海战场上调来的海军上将萨默维尔。
作战经过按照既定作战计划,1942年4月初,南云命令近藤信竹率领由5艘航母、4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从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出发,寻找英国舰队主力决战,与此同时,他还命令小泽治三郎率领剩余的舰艇从爪哇南部出发,攻击英属印度东海岸的目标。
罪大恶极的昭和三大参谋之濑岛龙三罪大恶极的昭和三大参谋之濑岛龙三要说这个濑岛龙三更加让人气愤,一个标准的战犯居然在战后活的滋润无比,居然做了日本知名的商人以及政府高级顾问,95岁才死。
濑岛龙三在二战时是日军大本营作战参谋,陆军士官学校第44期毕业。
陆军大学校51期第一名毕业。
看来也是个会读书的料。
按照资历濑岛龙三比石原莞尔(陆大30期)和辻政信(陆大43期军刀组第三名)都要晚一些,因为那时候的日军已经在走下坡路,而且一泻千里。
不过他所做的事不比他的两个前辈要逊色。
这主要是他和两位前辈一样都胆大妄为,而且俨然以参谋本部总长自居,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命令都敢下。
要说濑岛龙三就必须先说一下一个著名的战役:英帕尔战役。
那时候的日本陆军除了装备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之外,还有两点致命伤。
一是忽视情报,二是忽视兵站。
提到兵站,当时日军流行一句话:辎重兵如果算兵,蜻蜓也能算鹰。
也就是说后勤兵不是兵,而兵站参谋不是参谋。
居于这个理由日军所到之处部队一定是自己解决给养,参谋本部就是一个既定方针“现地调达”。
这样到处“三光政策”也就不奇怪了。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如果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如何烧杀抢掠呢?这与美军不论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先修建机场和公路,甚至连可乐也要事无巨细的计算清楚相比差距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而根本在意识之中。
在日军的《帝国资源方针》里这样写道:帝国资源圈以日本,满洲,支那以及西南太平洋为轴心,同时把澳大利亚和印度作为资源补给国!一句话说破,日本根本打不起那么大的仗,只能打一路抢一路。
抢不到了就只有等着饿死,病死。
而对于情报的分析工作更是一塌糊涂,后面我们会细致都说。
话说这个英帕尔战役(又称第21号作战)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缅甸而针对印度的战役。
最初提出这一作战思想是参谋本部和南方总军提出的,可是后来遇到个疯子牟田口廉中将,时任第15军司令官。
在他的贯彻执行下,英帕尔战役成为日军二战史最为痛心疾首的失败之一!这是东条等一帮疯子又一次的疯狂举动。
英帕尔战役-日军魂断野人山英帕尔(Imphal)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
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
自英军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
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
为了清除英军的这个反攻基地,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拟订了“两步走”行动方案:第一步,日本第28军西进至印缅边境的若开山脉一线,消灭英印第14集团军中的精锐——第15军。
第二步,牟田口廉也亲率3个师团在英帕尔平原消灭英印第14集团军,占领英帕尔,进而杀入孟加拉地区。
1944年2月,日本第28军以两个师团率先在若开山区发动战术突袭,但调整到位的英印第15军很快粉碎了这次进攻,总数8000人的日军死伤5000余人。
恼羞成怒的牟田口廉也遂亲率第15、31、33师团以及印度国民军一部(由4.5万名印度战俘组成的傀儡武装)共约10万人,于3月8日跨越印缅边界的钦敦江,拉开“乌”号作战的第二步。
为了实施闪电进犯,并且考虑到丛林中不利于装甲机动与作战,大部分日军放下了沉重的反坦克武器,只带三周口粮和给养,发动所谓“乾坤一掷”的疯狂进攻。
日本第15集团军司令牟田口廉中将宣布:“只要一个月,日军就能占领英帕尔”。
4月5日,日军第31师团的主力部队已进逼科希马。
日军闪电突袭已获初步成功。
但是也暴露出他们的致命性战略缺陷——补给匮乏。
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路易斯·蒙巴顿敏锐地指出,日军要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还得依赖丛林山地运输线,攻势不可能持续。
于是,蒙巴顿决定把钦敦江以西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诱使日军远离后方,然后轰炸日军运输队,断其补给,使日军自行崩溃。
英军第14军迅速抓住这一战机,在集结了英军主力防御的同时,用大批空降兵切断日军的陆上补给线,并请美国、中国空军支援,用飞机对日军进行地毯式轰炸。
二战中的东南亚战场1941年12月,日本攻击了美国的珍珠港,这个事件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蔓延到东南亚战场。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东南亚成为了激烈战斗和血腥冲突的舞台。
本文将探讨二战中的东南亚战场,并介绍一些关键事件以及战争对于该地区的影响。
1. 日本对东南亚的入侵日本希望通过占领东南亚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帝国野心。
他们迅速占领了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并试图扩大自己在该地区的控制力。
这些日本侵略行动使得东南亚战场陷入了混乱和动荡。
2. 英国在东南亚的战败日本的闪电战战术使得英军难以抵挡,导致英国在马来亚和新加坡遭受重大战败。
英军在新加坡的投降成为了英国历史上的耻辱,并导致英国进一步丧失了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3. 菲律宾的抵抗尽管遭受日军的强大攻势,菲律宾的抵抗力量持续进行着对日本侵略的抵抗。
菲律宾抵抗运动的领导人包括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奎松以及军事指挥官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然而,最终菲律宾还是难以抵挡日本军队,被迫投降。
4.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盟军对抗日本的重要战役之一。
盟军在这场战役中成功抵挡并击败了日本的进攻。
这场战役对于扭转东南亚战场的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给盟军注入了信心,并削弱了日本军队的战斗力。
5. 缅甸战役缅甸战役是盟军和日本在东南亚的又一次大规模冲突。
盟军通过与中国、英国以及缅甸反抗力量的合作,最终成功夺回了缅甸,并从日本手中解放了该地区。
这场战役极大地削弱了日本在东南亚的势力。
6. 东南亚战场的影响二战期间,东南亚战场经历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大量的城市被摧毁,无数平民丧生。
战争还对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战后,东南亚国家也开始迈向独立,并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地区力量。
结语:东南亚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重要而血腥的战场,日本的入侵和盟军的反抗给该地区带来了剧烈的动荡和破坏。
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团结和抵抗,以及盟军最终在该地区的胜利,为东南亚的和平与繁荣铺平了道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日军战史中英帕尔笑柄进攻印度英帕尔饿死过半
导语:1944年印缅的英帕尔地区爆发了一场缅甸战役有史以来日军失败最为惨烈的一次。
这次战役出了一个日本军官名人==牟田口廉也。
这场战役直到现在
1944年印缅的英帕尔地区爆发了一场缅甸战役有史以来日军失败最为惨烈的一次。
这次战役出了一个日本军官名人==牟田口廉也。
这场战役直到现在还被日本的广播协会定为最不负责的战役。
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编纂的《缅甸作战》一书,称它是驻缅日军“进行的一场无谋的作战”。
现在先来介绍一下印缅边境的情况
印缅国境的面貌
地处喜马拉雅山脊的印缅国境地带,是举世闻名的不毛之地。
此地山脉幅员达数百公里,高峰耸立,有的高达海拔一万英尺。
而且穿越这些高山峻岭之前,在缅甸境内还有着两大障碍。
其一是河面宽达一千公尺的亲敦江;另一个是海拔二千五百英尺、幅员有五十公里的明京山脉,这一带是一片林海、土人罕至的瘴疠之地。
行军道路只有二至三条,其中距离最短的主要行军道路是曼德勒——瑞波——达木——英帕尔——科希马——迪马普尔道路,这条道路也大部分是险峻的羊肠小路,以曼德勒为起点长达1200余公里。
而且这一不毛地带是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区,每年6-9月季节风期,连天豪雨不断。
在这个季节里,天地为之一变,所有河流、溪谷,泛滥奔流,大树漂浮,道路坍坏,交通完全断绝。
在来介绍一下英帕尔的环境。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
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
生活常识分享。
二战印度战役简介推荐文章古印度的历史发展热度:印度历史发展进程热度:印度的国家历史简介热度:印度历史发展简介热度:印度的历史发展简介热度:英国国立军人博物馆20日发布一项投票结果,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大胜日本的战役评为英军历史上的“最伟大战役”。
多场战事与这次战役一同入围评选最终阶段,包括滑铁卢战役和诺曼底登陆。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二战印度战役,希望能帮到你。
二战印度战役遥遥领先诺曼底战役从1645年英国内战中议会军击败王党军的内兹比战役,到21世纪阿富汗战场,哪一场战役在英军400多年军史中“一战成名”?国立军人博物馆在官方网站上发起一项投票,邀请民众选出英军参与的20场“伟大战役”,再由学者和活动现场参与者从得票最多的5场战役中选出“最伟大”战役。
最终结果显示,英帕尔战役得票比“第二名”诺曼底登陆多一倍。
1944年,英军、英属印度军队官兵在靠近缅甸的英帕尔地区与日军在丛林和山地中鏖战5个月,致使日军伤亡5.5万人,是当时日本历史上最惨烈一败。
经过这一仗,日本试图截断中国战场补给线、取得发兵印度“桥头堡”的想法破灭。
英国历史学者罗伯特·莱曼说,如果当时英军指挥官威廉·斯利姆不能阻止日军进入印度,可能导致整个远东战场局势发生不利于盟军的变化。
“那场战役关乎(二战)这场战争中的一些重大事情,英军面对的是最难对付的敌人。
”“被遗忘的伟大胜利”英帕尔战役在评选中“胜出”让一些英国学者和民众惊讶,甚至可能会令一些那场战役的亲历者“意外”。
不少二战期间在印度和缅甸战场服役的英国老兵一直抱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自认为是“被遗忘的军队”。
按国立军人博物馆官方网站的说法,本次评选的标准是战役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影响,敌对一方的实力以及英军在战役中采用的策略或战术。
莱曼说:“那场胜利十分关键,它向日本人证明,日军绝对不是战无不胜。
这对日本接受战败事实做出重要铺垫。
太平洋战争第七部之英帕尔战役(十)2月5日,阿诺德一行飞抵重庆。
对阿诺德提出的反攻缅甸计划及召开专题军事会议的建议,蒋介石欣然表示同意。
2月9日,中、美、英三方高级将领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了军事会议,商定具体战术细节。
中国与会代表是宋子文和何应钦,美方为阿诺德和萨默维尔,英方为迪尔和韦维尔。
史迪威以美国代表和蒋介石参谋长的双重身份出席了会议。
会上何应钦向盟友承诺,中国除驻印军从利多出发沿胡康河谷向密支那进军之外,还可以从滇西出动超过10个师的部队,越境向密支那和八莫进军,所有准备工作将在10月之前全部完成。
根据蒋介石的授意,何应钦反复强调海空军协同作战的重要性,说明缅甸作战必须要有足够的海空力量,从南北进行海陆夹攻方能胜利。
韦维尔表示英军投入的反攻兵力为9个师——英军两个师、英印或英缅军7个师——其中3个师用于曼德勒方向,5个师进攻缅甸南部地区,1个师留作预备队。
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大家一致同意,剩下的事情就是尽最大努力进行战役准备工作,雨季结束后就发起进攻。
”很明显,会议结果让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美国人非常满意。
阿诺德看到了史迪威为反攻缅甸所做的一切努力,“你应该得到一定桂冠,”他告诉“醋性子乔”,“你的差事真他妈的艰难。
如果你认为我能帮上什么,但说无妨。
”何应钦回渝后将会议情况向委员长作了汇报,“蒋很满意,随即着手调动第二军、第七十一军向滇西集中,准备11月的反攻作战。
”但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加尔各答会议后不久,丘吉尔就向罗斯福表示,因盟军在西西里岛的军事行动导致英军无力分兵实施缅甸作战。
美国考虑如完全放弃反攻缅甸,对太平洋战场十分不利。
但如实施安纳吉姆方案又缺乏足够的物资,只有暂时放弃缅南的两栖作战,仅在缅北发起进攻。
罗斯福和丘吉尔取得一致意见后授意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定单独进攻缅北的作战计划,并决定该计划暂时不向中国通报。
不过驻华盛顿的宋子文还是听到了风声,并迅速向重庆作了报告。
蒋介石电令他立即求见罗斯福,力争维持卡萨布兰卡和加尔各答形成的决议。
太平洋战争第七部之英帕尔战役(十六)4月20日,牟田口在眉谬的军司令部组织召开了第一次作战会议。
第十八师团师团长田中中将、第三十三师团师团长柳田元三中将、第五十六师团师团长松山祐三中将及刚刚抵达缅甸的第三十一师团师团长佐藤幸德中将率参谋长及主要幕僚参加了会议。
在会上,牟田口第一次公布了自己的设想:以军主力三个师团越过钦敦江,突破英军英帕尔至科希马的防线,同时第十八师团从缅北的胡康河谷经利多南下阿萨姆邦,一举夺取印度东部的广大地区。
未来参加英帕尔作战的三个日军师团长中,第三十三师团的柳田中将在本文还是首次亮相。
作为陆大的军刀组成员,柳田在日本陆军中享有“稀世秀才”之美誉,排兵布阵颇有心得,他打心底里看不起成绩一般般的牟田口。
细心的师兄可能已经发现,第三十一师团的佐藤中将之前已经露过脸了。
当年日军在张鼓峰和苏联人大打出手时,佐藤任驻朝鲜第十九师团第七十五联队大佐联队长,以部队损失过半依然死守山峰换来了“刚勇之将”的名声。
当初在参谋本部履职时,统制派的佐藤与以东条为首的统制派过往甚密,而与皇道派的牟田口发生过多次争吵。
时间已过去了十多年,两人辗转来到缅甸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这为后来佐藤公开抗命并引发一系列口舌官司埋下了的伏笔。
听了牟田口的高调发言,与会众人面面相觑。
毕竟是刚从东京下放且之前与小畑有过沟通的,田中于沉默中率先打响了第一炮。
在讲述了自己的担忧之后田中谏言,“希望军司令官能够慎重考虑这一计划”。
牟田口丝毫不为所动:“我知道这一战非常勉强,但维持现状迟早都会完蛋。
现在敌人不过穿插过来一个旅的部队,就把我们的防御搞得乱七八糟。
他们正在谋划反攻,以我们目前的兵力如何能守得住1200公里的国境线?主动攻击夺取敌人的大本营才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
”“我明白军司令官的意思。
但是连参谋长也认为,这一作战取胜的可能性实在太小。
”田中随口将小畑供了出来。
“什么?参谋长?谁?他什么时候这么说了?”牟田口闻言勃然大怒,用双拳不停地擂着桌子,“不知道该攻该守时,毫不犹豫地发起进攻才是大日本帝国皇军的作法!”会议最终不欢而散。
太平洋战争第七部之英帕尔战役(四十二)左翼的作间联队铩羽而归,右翼的笹原联队同样是屡战屡败。
截止4月24日,日军的两路攻击毫无进展。
第四工兵联队及第二一三联队砂子田大队22日抵达宁索康村,对麦肯齐准将英印第三十二旅的左翼构成了严重威胁。
英军立即派出两个连在坦克的带领下发起进攻,在付出一辆坦克被毁、伤亡85人的代价后被迫撤退。
25日,英军一个营的反攻同样无果而终,配合进攻的8辆坦克2辆被摧毁、6辆受伤。
虽然英军并未将日军完全逐出宁索康,但伤亡惨重的日军同样无力前进。
到5月1日,笹原联队总人数已不到500人。
至此,柳田师团发起的三路进攻全线受挫。
这就是牟田口电告山内“柳田师团即将突入英帕尔平原”的真实结果。
4月24日,牟田口亲自来到第三十三师团指挥部。
当着一众小参谋的面,他像训斥一名普通士兵那样将柳田骂得狗血喷头。
牟田口指责柳田拥兵自重,行动迟缓,以致错失了最佳战机,要求他立即整顿兵力发起进攻。
颜面尽失的柳田虽然气得双手颤抖,但军令难违,他也只能强忍屈辱,勉强同意进一步加强攻势。
两人本就很僵的关系彻底决裂。
南北两路日军的攻击被死死顶住,牟田口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偏师山本支队的身上了。
为了强化东南方面的攻击,3月23日,牟田口下令山本支队脱离第三十三师团战斗序列,暂时归军司令部直接指挥。
同时,第十五师团左翼吉冈大队(第六十步兵联队第一大队)同样划归山本指挥。
3月底,格雷西少将率英印第二十师主力由德穆和莫雷撤入滕诺帕尔和谢南山区之后,日军在背后穷追不舍。
绵长的谢南山区平均海拔超过1500米,由一连串丛林密布的山峰组成,诸如步兵山、侦察山、直布罗陀山、马耳他山、排骨山、东西克里特山、塞浦路斯山和日本山等等,德穆到伯莱尔的公路由其间穿过。
日军要想沿公路推进,夺取英帕尔东大门伯莱尔进而冲入平原地带,必须将上述山峰一一攻克。
3月26日,日军第二一三联队第三大队第十一中队拿下了拱卫谢南山口东出口的日本山。
英印第八十旅旅长格里夫斯准将先后派出两个营,在“飓风式”战斗机的支援下发起了多达五次反攻,也未将日军赶下山头——看来战场形势是谁进攻谁吃亏。
猪一样的牟田口廉也,什么问题在他的眼中都不是事本文导读:但是,毕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那么多的日本将士,总有那么一两个不让人省心的,不然这仗打的也没意思不是?隆重介绍今天的主角,他的名字叫牟田口廉也,是日本陆军的中将,但是他却是日本历史上的罪人,主要以智商不行著称。
在现在的日本社会,提起牟田口廉也,大家对他的印象都是鲁莽,草菅人命。
对他我们应该向其致以崇高的敬意,没有他的英明神武,我们怎么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呢?当然胜利的果实还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摘得的,他最多也就送上了一个梯子吧。
牟田口廉也他的蠢萌表现主要在英帕尔战役当中。
当时,牟田口廉也率领九万大军向印度东北部的英帕尔镇发起进攻。
但是其实这场战役日方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我们的男主他乐观呀!同志们急需胜利来加油打气,所以就这么开始吧!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方还是取得了小小的胜利的,但是慢慢的,后方补给不足的问题让日军陷入了困境当中。
弹药,食物都即将无法支撑起军队。
然而,这些问题在牟田口廉也的眼中都不是事!弹药不足?我们将军说了,空枪打他三声!照样让敌人吓得屁滚尿流,立马投降!食物不够?咱们小日本一直都是一个吃草的民族,这么大个林子,随便吃吃都能吃饱的,怎么能说没吃的呢?对外当然得这么说,稳定军心嘛,但是牟田口廉也自己也认真想了想补给的问题,有了!“成吉思汗作战”就这么诞生了。
什么意思呢?就地征集牛羊来运送物资么,实在饿了还能杀来吃肉,真是一举两得!但是你征集牛羊这件事却遭到了当地人民的抵抗,再加上这牛羊人的一块前进,目标大的很,一个轰炸,别说牛羊了,士兵都死伤无数。
所以这个法子算是废了。
最后处在困境中的牟田口廉也依然让士兵们坚守阵地,死伤无数,一部分人开始自杀式的反击,另一部分就被牟田口廉也带着撤退了。
最终,九万将士只活了一万多,死亡人数中一半都是饿死的,这场战役也成为日本在二战期伤亡最惨重的战役。
也是这场战役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晚年的牟田口廉也在日本开了一家烤肉店终其一生。
「战役」被称为“丛林之王”的⽇本王牌军,在缅甸遭英军毁灭打击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座边境城市,位于吉⼤港(今属盂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帮的交通⼲线上,⾃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英军兵败缅甸撤退⾄此后,把英帕尔建成了⼀个巨⼤的军事后勤补给基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军于1942年1~5⽉在缅甸对中、印、英盟军实施进攻战略,⽇军企图占领缅甸,切断美、英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迫使中国屈服,并企图夺取盟军的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切断中印公路,并伺机进军印度,促使其脱离英联邦,以保障东南亚地区侧翼安全。
⽇军⼤本营于1944年1⽉7⽇下达了关于英帕尔的作战计划。
⽩此英帕尔战争爆发。
撤退印度 再添新仇在整个缅甸战役中,英、印⼠兵伤亡和失踪的共有13000⼈;另外还有好⼏千⼈,由于林中蚊咬⾬淋⽽患有严重疟疾、痢疾和其他疾病。
住在医院内。
缅甸军原有⼤炮150多门,现在只剩下28门;原来的好⼏百辆机动车辆,现在只剩下80辆。
据后来了解,⽇军在这场战果赫赫的缅甸征服战中,仅伤亡4600余⼈。
1942年5⽉。
劫后余⽣的英、印⼠兵摇摇晃晃地⾛出⽔汽蒸腾的丛林,进⼊朝不保⼣的英帕尔平原。
终于完成了史上路程最远、也是最多灾多难的撤退,⾏程900⾥。
反映缅甸及英帕尔战役的连环画1942年6⽉。
季⾬淹没了前线,英军开始重整旗⿎。
⽇军正在向长达700余公⾥的缅印边界逼近。
当驻印英军总司令韦维尔将军认为印度境内的骚动已趋于平静,尽可在缅甸发动反攻的时候,⼀场战役在若开爆发了。
这次战役的⽬标是为了收复梅宇半岛和东孟加拉外的若开岛。
这座长90公⾥、宽20公⾥的狭长半岛,夹在梅字河和孟加拉湾之间,岛上森林茂密,⼀条⾼2000⽶的⼭脉贯穿整个岛屿,极难穿⾏。
梅宇进攻战于1942年12⽉开始,英军连续发起⼀系列正⾯进攻,但都被⽇军利⽤地形优势击退,未能奏效。
英军从印度调增了4个满员的英印旅和1个英国旅,总数达9个旅。
英帕尔战役英帕尔战役英帕尔战役(1944年3-7⽉) 英帕尔会战,是太平洋战争期间⽇军于1944年3~7⽉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进⾏的进攻战役。
1944年3⽉8⽇⽇军的企图是夺取盟军反攻基地英帕尔,威胁盟军重要补给基地迪马布尔,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
参战⽇军为第15军,由第5飞⾏师团提供⽀援。
盟军主⼒为英军第14集团军的第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
3⽉8⽇,南路⽇军第33师团主⼒渡过钦敦江后经迪登、栋赞迂回英帕尔。
3⽉15⽇,⽇军主⼒第15、第31师强渡钦敦江投⼊进攻,⽇军惨败,7⽉10⽇⽇军⼤本营下令停⽌英帕尔战役。
⽬录编辑本段战争背景英帕尔战役为了清出英军的这个反攻基地,⽇军⼤本营于1944年1⽉7⽇以“⼤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军第15军,由素有“⼩东条”之称的牟⽥⼝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第31和第33师团。
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指挥的第14集团军,下辖第4、第15和第33军。
编辑本段战场简介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座边境城市,位于吉⼤港(今属孟加拉)通英帕尔战役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线上。
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脉,近郊是长40英⾥,宽20英⾥的英帕尔平原。
⾃英军兵败缅甸撤退⾄此后,英国⼈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个巨⼤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
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
编辑本段双⽅兵⼒参战⽇军为第15集团军(司令为牟⽥⼝廉也中将,辖第15、第31、第33师,共8.5万⼈),由第5飞⾏师提供⽀援。
盟军参战部队主⼒为英军第14集团军(司令为W·J·斯利姆中将)的第 4、第33军,并有中国军队协同作战。
编辑本段战争过程1944年3⽉8⽇,牟⽥⼝廉也率领第15军的3个师团共约10万⼈的兵⼒,赶着作为⾁⾷给养品的⼤批活⽜、活⽺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
第二次英布战争的过程及历史意义下面是第二次英布战争的过程及历史意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哦。
摘要:发生于1899年的英布战争, 其重要性在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上总是被低估。
实际上, 英布战争是大英帝国的辉煌顶峰, 同时也是大英帝国衰落的开始。
这场战争使英国意识到, 继续维持海外扩张已经力不从心, 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 并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欧洲。
此外, 由于战争带来的影响, 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社会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英布战争的背景发生于1899年至1902年的英布战争, 又称布尔战争、南非战争或第二次英布战争(以与发生于1880年至1881年的第一次英布战争相区别) 。
这是一场为抢夺商业利益、自然资源而发生于英国与荷兰人后裔布尔人之间的殖民争夺战争。
(一) 英国19世纪, 又被称为英国人的世纪。
18世纪下半叶,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 以蒸汽机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在英国不断涌现, 依靠这些新发明, 英国的经济生产方式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 劳动生产率飞速提高。
至维多利亚女王时期, 英国国力达至巅峰。
1851年, 伦敦世博会的举办, 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但是, 物极必衰。
到了19世纪末, 英国无以匹敌的经济实力和海军舰队都遭到了严重挑战。
经济上, “日不落帝国”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
19世纪60年代, 以电的使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欧洲大陆, 并以德国和美国为中心展开。
但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英国仍然固守旧工业革命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不愿采用新技术、新发明, 因此, 其生产效率发展缓慢, 逐渐被新兴的德美等国超越。
在传统工业如钢铁工业上, 美德钢铁产量分别在1890和1896年超越英国;而在新兴工业如化学、电力等方面, 英国更是被甩在身后。
军事上, 帝国海军虽仍是世界第一, 但面对庞大的海外殖民地和竞争对手的压力, 其实力已略显不足, 海上霸权受到动摇。
日本对印度的英帕尔战役的影响日本对印度的英帕尔战役的影响二战中英帕尔战役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这只是日本的一场侵略战争,但是涉及了日本、英国、印度和中国等国家,这就让这场战役变得十分重要。
那么英帕尔战役的影响到底是什么呢?无论是西方的学者还是日本的军史学家都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是日本历史上陆地战争中伤亡最为惨重的一场战役。
单就这一点,英帕尔战役的影响就自然而言的扩大了。
不过日本之所以会在这场战役中伤亡如此之大,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本身。
在这场战役中,其实日军死在战场上的极少,大部分都是病死或者被杀死的。
这是为什么呢?在战役刚开始的时候,日军领导者牟田口廉带领日军驻扎在背靠钦敦江,面朝着雨林的地方。
这直接造成他们的部队缺乏空军的能力,而且一旦雨季来临,再加上热带雨林的作用,会造成他们各种疾病的蔓延。
但是牟田口廉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后来,没有空军配合的这些部队被切断了供给,雨季之后日军生病的士兵越来越多。
再加上当时日军中灵异事件发生,15师溃不成军,匆忙撤退。
这个军队后来还消失了。
英帕尔战役的胜利让同盟军在印缅战场获得了掌控权,之后他们就开始发动对日本的反扑战争,也是这场战争之后,日本军队因为灵异事件弄得人心惶惶,战斗力减弱。
日本彻底走上了失败的道路。
日本对印度的英帕尔战役的背景在1941年年底开始,由美国和英国为首的国家开始商讨各国合作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也是从这时候起,不断有国家加入这个联盟,逐渐形成了同盟国。
随着同盟国的成立,各国人民通力合作,开始了反扑的战争。
先是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美军沉重打击了日本在海上的势力。
之后是苏德战争中的莫斯科战役,德国在苏联这场战役中受到重挫,实力开始被削弱。
德国集中兵力对付斯大林格勒战役,随着苏联人民的抵死反抗,最后德国不但没有得到斯大林格勒,反而消耗了自己更多的力量。
紧接着,是英军在北非战场对德军的沉重打击,再加上意大利的投降,德国此时在欧洲的局面已经是孤立无援的地步。
太平洋战争第七部之英帕尔战役(四十八)5月的缅甸到处硝烟弥漫,炮火连天,局势对日军来说随时都有崩盘的危险。
河边认为,为防止盟军趁机在孟加拉湾发起两栖登陆,第十五军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拿下英帕尔,才能抽调兵力支援其它各处战场。
看到前线战局胶着,河边在仰光实在坐不住了,决定带病亲自到前线视察。
5月25日他乘汽车从仰光出发,前往第十五军司令部所在地因达英吉。
5月31日,河边在途中邂逅了被战场免职的柳田中将。
谈起目前的难局,两人禁不住唏嘘不已——相顾无言、唯有泪几行。
当天傍晚,抵达因达英吉的河边并未见到军司令官,牟田口到比申普尔前线督战去了。
在听取了参谋人员的汇报之后,河边准备趁牟田口未回之际视察山本支队。
前线战事之惨烈让河边触目惊心。
6月5日,回到司令部的河边终于等来了多年的“老战友”。
他看到牟田口脸庞消瘦,全身泥污,双眼布满了血丝。
6日上午,两人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密探。
牟田口正式向河边提出,更换第十五师团师团长山内,因为他的身体已无法承担繁重的指挥任务。
对牟田口提出的请求,河边当场予以认可,并答应继续向前线调集援兵。
细心的河边发现,一向快言快语的牟田口总是欲言又止,一反常态字斟句酌。
牟田口同样觉得,河边似乎另外有话要说。
但双方都不愿主动将窗户纸捅破。
战后牟田口回忆说,“按照我的揣测,河边中将的真实意图是查探我对英帕尔作战是否继续进行下去的看法,'尽可能早些停止作战吧’,这句话几次到了嗓子眼,却始终无法说出来。
我希望河边能够从我的表情上觉察到我想表达的这层意思。
”既然牟田口不愿说出口,河边也就揣着明白装糊涂。
谁愿主动承担作战失败的责任呢?“可怕的阴雨天气中,站在我面前的我军将领,尤其是伯莱尔前线跟我握过手的印度国民军将士的脸庞,一直浮现在我眼前。
如果我能冷静客观地分析当时的状况,我肯定会下定决心终止作战了。
”河边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但这次作战在意料之外还有更大的价值,它关乎日印两国的命运。
只要还有一线生机,就必须坚持战斗下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日本对印度的英帕尔战役影响英帕尔战役的背景
导语:英帕尔战役是日本在印度地区发动的一场属于太平洋战场上的战役,其实这时候日军的主力是放在中国身上的,那么为什么日军会突然发动对印度
英帕尔战役是日本在印度地区发动的一场属于太平洋战场上的战役,其实这时候日军的主力是放在中国身上的,那么为什么日军会突然发动对印度的战争呢?英帕尔战役的背景是什么呢?
在1941年年底开始,由美国和英国为首的国家开始商讨各国合作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也是从这时候起,不断有国家加入这个联盟,逐渐形成了同盟国。
随着同盟国的成立,各国人民通力合作,开始了反扑的战争。
先是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战役,美军沉重打击了日本在海上的势力。
之后是苏德战争中的莫斯科战役,德国在苏联这场战役中受到重挫,实力开始被削弱。
德国集中兵力对付斯大林格勒战役,随着苏联人民的抵死反抗,最后德国不但没有得到斯大林格勒,反而消耗了自己更多的力量。
紧接着,是英军在北非战场对德军的沉重打击,再加上意大利的投降,德国此时在欧洲的局面已经是孤立无援的地步。
随着库尔斯克战役和瓜岛战役的结束,轴心国彻底失去了主导权。
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德国要求日本发起英帕尔战争来缓解德军在欧洲的压力。
这就是英帕尔战役的背景。
日本应德国的要求,再加上自己对印度的野心,所以主动策划了这场战役的爆发。
但是最终这场战役的胜利还是在同盟国这边,日本与德国的阴谋最后还是被粉碎了。
英帕尔战役的影响
二战中英帕尔战役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这只是日本的一场侵略战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