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试验室获授权专利情况表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4
2013年材料领域22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建设,1990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
主管部门为国家科技部,现任实验室名誉主任为哈佛大学Charles M. Lieber 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科院院士顾秉林教授,实验室主任为张清杰教授。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为:(1)原位复合技术与精细复合材料:采用燃烧反应合成、反应聚合、反应烧结等原位复合技术,制备力学性能和物理功能优异的精细复合材料;(2)梯度复合技术与梯度功能材料:采用梯度复合技术,制备组分、结构、功能呈梯度变化的功能梯度材料或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3)纳米复合技术与纳米复合材料:采用金属—陶瓷、有机与无机纳米复合技术,分子、离子、纳米粒子自组技术,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复合结构与材料;(4)材料复合原理与材料设计:在不同尺度上建立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模型与计算机模拟,包括:量子化学在材料中的应用,晶体结构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复合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系的定量描述,梯度材料设计等。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1989 年9月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依托吉林大学建设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11月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崔田教授任实验室主任,邹广田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硬材料和新型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超硬材料的物理基础和应用。
实验室始终坚持材料研究与物理研究相结合,基础问题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高温高压合成机制与触媒机理、金刚石薄膜和立方氮化硼薄膜的制备及应用、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高压物理和超高压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光电信息领域的发光显示、光纤通信与传感、节能照明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瞄准发光学的国际研究前沿,围绕发光动力学过程、发光材料与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发光物理与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清华大学考研之科研成果及重点实验室成果奖励清华大学科研工作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192项,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部委省市级科技奖66项,其他各类科技专项奖111项。
2012年度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42项,科技成果登记项目63项。
清华大学累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励47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287项。
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清华大学辐射成像创新团队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量子通信与量子算法的物理基础研究广义协调与新型自然坐标法主导的高性能有限元及结构分析系列研究干细胞多能性与重编程机理研究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结构的力学性能及设计理论并联机器人机构拓扑与尺度设计理论201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基于行驶环境感知与控制协同的汽车智能安全新技术及应用下一代互联网4over6过渡技术及其应用基于吸收式换热的集中供热技术201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土木工程用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关键技术内燃机全工况高增压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专利技术2013年该校国内申请总数2330项,国外申请总数401项;国内授权总数1609项,国外授权总数346项;国内授权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占总授权总数约42%、国防专利申请总数3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91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4项。
2013年,共获得专利优秀奖3项,居国内高校首位。
从1985年至2010年,学校累计申请专利11578余项,其中,发明专利9940项;授权专利数为6744余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为5247项沖请国外专利总数1915余项;国外专利授权总数536余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约为838项。
论文著作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清华大学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 20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 网络版)收录论 文,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 ;SCI 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事迹材料导师简介杨x老师,九三学社社员,博士学位,教授,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新能源材料研究所副所长。
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并重的青年骨干教师,杨静老师入校以来一方面潜心科学研究,另一方面注重教书育人,在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实验室管理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
科研方面作为负责人,杨静老师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作为主要参加人,在研973计划子课题1项(第1参与人),完成863计划项目1项。
在Nature Commun.、Angew. Chem. Int. Ed.、Phys. Rev. Lett.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SCI他引706次。
论文被Nature、Nature Phys.、Chem. Rev.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的综述论文多次正面引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天津日报》头版分别以“A top-down strategy towards monodisperse colloidal quantum dots”、”天大首创量子点合成新工艺”为题,相继报道了本人的工作。
以通讯作者参与编写出版首部激光合成纳米材料英文专著一部(Pan Stanford出版社)。
申请发明专利12项,已授权5项。
荣获2015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2)。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计划、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天津大学“北洋青年学者”和首批“北洋青年骨干教师”。
2014受邀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8届先进材料加工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受邀担任第3届优秀青年材料学家国际会议分会主席并作邀请报告。
2012-2015年三次参加“清华-天大-华理-上硅所材料学科青年教师研讨会”并作口头报告;2015年参加首届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并作口头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