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和细菌双重感染
- 格式:pptx
- 大小:61.58 KB
- 文档页数:14
猪肺炎支原体在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中的作用及防治作者:李芳耿建新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5年第06期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是现在危害养猪生产的重要疾病之一。
存在于母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等各个生产阶段。
其病原有传染性,也有非传染性。
且发病原因较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感染发病率高,影响范围广。
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PRDC中,猪肺炎支原体是其重要和核心病原。
因此常被其称为“钥匙病”。
PRDC是指由一种或多种病毒、细菌及其他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
通常由病毒或支原体首先侵袭猪的呼吸道,破坏呼吸道天然防御屏障,进而继发感染各种细菌性肺炎,造成肺部混合感染。
1997年,在美国定义,进而引发全球关注。
1 发病原因病毒、细菌、支原体、气候及管理因素等都可导致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发生。
1.1 许多病毒和细菌造成本病原发性感染病毒如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
细菌如猪肺炎支原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等。
1.2 猪场管理混乱猪舍通风不畅、猪群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猪混群,不同来源猪混养、猪场温差过大,免疫混乱及生物安全措施差等。
1.3 应激因素季节变换、冷热不均、营养不平衡、霉菌毒素污染等造成猪只免疫力低下,猪群免疫力参差不齐。
2 症状2.1 临床症状发病猪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眼睛分泌物增多、结膜炎;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苍白、贫血、育成或育肥猪生长缓慢,渐行性消瘦,有些猪只甚至出现生长停滞,有些猪表现为急性死亡。
同一猪群中个体大小不等。
2.2 病理变化病猪皮肤苍白,贫血;淋巴结肿大,呈黄褐色,有时出血;肝脏萎缩;肾肿大,呈黄色;胃溃疡;肺部有实变,有的充血、出血点或斑、脓肿灶,有的表面有纤维素性被膜覆盖;胸腔积液,有纤维素性渗出。
2024年冬季呼吸道传染病讲稿时间:____年____月地点:会宁县人民医院主讲人:高翔一、背景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峰期,由于气温下降,病毒和细菌在呼吸道内更易存活,空气中的病原体数量增加。
人体鼻黏膜受冷刺激,对病菌的防御能力下降,这双重因素可能导致包括感冒在内的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当前,我们地区已进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二、病原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支原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____%至____%由病毒引起,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病毒感染后出现,常见病原体有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肺结核杆菌等。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也是常见病原体。
三、传染源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
四、传播途径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飞沫和尘埃,部分疾病(如白喉、猩红热)也可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播。
五、易感人群____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不成熟,易感性较高,而____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也较易感染。
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的人群更易患病。
由于病毒种类繁多,人体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力较弱且短暂,无交叉免疫,因此,大多数人可能在____年内多次发病。
六、临床表现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如受凉、过度疲劳时,呼吸道内原有的或外界入侵的病毒、细菌可迅速增殖引发疾病。
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老人和儿童,以及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更容易患病。
病原体主要侵犯呼吸道黏膜和肺部,引起不同部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
七、预防措施为预防冬季呼吸道疾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保持室内通风,减少病菌滋生。
冬季虽然寒冷,但应定时开窗通风,每次约15-____分钟,以保持空气流通,避免病菌繁殖。
2. 提高室内空气湿度。
肺感染的治疗方案概述肺感染是指肺部受到细菌、病毒或真菌等病原体侵袭,导致肺组织发炎和感染的一种疾病。
肺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和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部感染。
肺感染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疗养和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肺感染治疗的核心措施。
具体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和药物耐药情况来定制。
以下是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案:1. 抗生素治疗:如果病原体为细菌感染,抗生素是治疗肺感染的首选药物。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等。
医生会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抗病毒治疗:如果病原体为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肺感染。
例如,对于由流感引起的肺感染,可以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
3. 抗真菌治疗:对于由真菌引起的肺感染,抗真菌药物可以用于治疗。
例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阿莫西林等抗真菌药物常用于治疗肺念珠菌病。
4. 双重抗生素疗法:对于一些严重的肺感染,如重型肺炎,常采用双重抗生素疗法,即同时使用两种不同机制的抗生素。
疗养疗养措施是肺感染治疗的重要补充。
以下是常见的疗养方案:1. 卧床休息:肺感染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卧床休息可以有助于恢复身体的能力抵御病原体。
2. 充足的水分摄入:肺感染会导致体内水分丧失加剧,因此患者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以保持体液平衡。
3. 高热量饮食:肺感染患者常常食欲不振,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因此,提供高热量饮食有助于身体抵御感染,并促进康复。
4. 加强免疫力:通过适当的锻炼、合理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习惯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肺感染的发生和复发。
预防措施预防肺感染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已知感染者、避免触摸面部等是防止肺部感染的基本措施。
2. 接种疫苗: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和肺炎感染,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3. 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锻炼、充足睡眠等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肺感染。
鼻病毒鼻病毒(Rhinovims,RhV)是引起人类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原体,是人类病毒中血清型最多的病毒,鼻病毒分类上属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虽与肠道病毒基本相似,但也有不同,该病毒可在人胚肾、人胚肺及二倍体细胞系WI-26或人胚气管器官培养中增殖。
一,病毒复制P45二,病毒的传播及危害1,传染源:RhV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猿猴及猩猩等灵长类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
有证据表明RhV可以在器物表面存活数日并可通过手到鼻的接触而传播;另有研究表明RhV可直接通过飞沫传播 ]。
但RhV传播的其他途径尚存在争议。
P46易危害人群:人对RhV普遍易感,接触者绝大部分导致感染,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各种血清型之间可有部分交叉免疫力。
但由于100多种不同RhV血清型的存在,既往感染不能导致完全免疫,仍可有其他血清型导致再感染。
RhV以儿童的感染率较高,尤以4岁以前的年幼儿童多见,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三、发病机理呼吸道上皮细胞是RhV感染的靶细胞。
RhV进入人体后,与气道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即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一1)相结合后,在呼吸道的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中复制,引起细胞病变及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病毒对细胞的损伤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宿主对RhV感染的反应导致症状的发生。
由于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使血浆渗入鼻黏膜,黏液分泌增多出现流清涕及鼻塞等症状。
感染所致的神经反射也是导致症状的主要原因。
在类胆碱神经途径的调控下,鼻腔腺体分泌增加可导致鼻溢液增多,此机制在鼻病毒感染的后期表现得尤其明显。
有症状患者的鼻分泌物内含有炎症介质如IL一1B、IL-6和IL-8,且其量随着症状的轻重而增减。
症状往往在RhV感染人后的16 h内出现,并在24—48 h达到高峰,并在鼻腔感染后的24 h内,病毒重又复制,且在2—3 d内达到排毒高峰。
决明子散加减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1-20T11:46:25.890Z 来源:《卫生部公告》2015年8期作者:杜伟峰[导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决明子散加减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较好,可供参考应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 511447)摘要:目的:分析决明子散加减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确诊为病毒性角膜炎的10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试验组采用决明子散熏蒸患眼并口服汤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中治愈率为90.0%,无效率为4.0%;对照组中治愈率为72.0%,无效率为16.0%;试验组患者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其二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中没有出现复发现象,而对照组有2 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4.0%,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决明子散加减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较好,可供参考应用。
关键词:决明子散;病毒性角膜炎;疗效观察引言:单纯疱诊病毒性角膜炎(HSK)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病,其病原体多为单纯疱疹病毒,临床表现为:畏光、流泪、异物感、视物模糊等。
HSK 有原发和复发两种,原发者约10%有临床症状,临床多为复发感染;复发感染主要表现为树枝状、地图状、盘状角膜炎,往往病情长,症状容易反复,最终影响视功能及眼部外观[1]。
中医中药在此病的治疗上有较大的优势。
本篇对在2009 年2 月到2012年2 月期间收治的100 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采用常规疗法与决明子散加减疗法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资料在2009 年2 月到2012 年2 月收治的病毒性角膜炎患者100 例(100 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中男性为56 例(56 眼),女性为44 例(44 眼),患者年龄在18 岁~75 岁,平均年龄在36.3±4.8 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为50 例(眼),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等资料方面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非典型病原体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进展范志强朱惠莉摘要: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地位逐年升高,国内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已超过肺炎链球菌,成为我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首要致病菌,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有其相对特征的临床和影像表现,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测,不能明确病原体的情况下,治疗应该覆盖非典型病原体,选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者喹诺酮单药治疗,其中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治疗效应不仅限于对非典型病原体的杀菌作用,而且具有调节炎症反应和抑制炎症瀑布效应,降低死亡率;当明确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并排除混合感染后可选用针对性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多西环素或者呼吸喹诺酮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肺实质感染性( 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 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CAP是严重感染性疾病,占所有住院患者的1%。
近年来发发病率显著增长,英国1997年至2005年间,CAP的发病率增加了34%[1]。
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ia)和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是引起CAP的常见的病原体,是临床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对非典型病原体CAP的现状进行综述。
一、非典型病原体CAP的流行病学与流感病毒型肺炎的治病机理相似,肺炎衣原体或者支原体也通过吸入感染性飞沫传播,支原体肺炎好发于生活封闭的人群,如大学生、监狱囚犯和部队,也有家庭聚集特点,发病高峰在秋冬季。
嗜肺军团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非典型病原体之一,在1976 年美国费城退伍军人中首次被发现并命名。
LP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空调、冷却塔、淋浴器等供水系统中,机体可因吸入被LP 污染的水源产生的气溶胶感染。
CAP的病原学分布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引起CAP的首要病原体仍是肺炎链球菌,以往的研究提示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的比例为50%, 近期的证据显示随着肺炎多糖疫苗在成人中的广泛应用、普遍的儿童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以及吸烟率的下降,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肺炎链球菌的感染率下降,美国住院的CAP患者中仅10-15%的患者检测到肺炎链球菌[2-4]。
病毒性肺炎的症状和诊断
……
下气道病毒感染包括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大多数病人
有头痛,发热,肌痛和常带粘液脓性痰液的咳嗽.胸部X线检查的最常见发现是间质性肺炎或周围支气管壁增厚.大叶性实变和胸腔积液少见,但可在有细菌性双重感染时发生.周围白细胞计数
常低下,但也可能正常或中等度升高;当有双重感染时常可升高. 痰涂片发现细菌稀少而有大量单核细胞,或找不到可能的细菌性病原体,则支持病毒性肺炎的诊断.鉴定病毒一般困难,但在流行期间,对重病人可能很重要.合并皮疹性病毒感染的肺炎(如麻疹,水痘或疱疹)可根据包括皮疹在内的有关临床症状作出拟诊.大
多数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特异诊断需要从咽喉冲洗物或组织内
找到病毒.在细胞病理学或活检标本中检出典型包涵体或采取血清学方法亦可作出诊断.大多数医院化验室无力作病毒培养.在
疾病流行期间有典型症状加上急性和康复期血清作血清学检查,或呼吸道分泌物的荧光抗体染色,一般可对流感作出诊断.
第1 页。
白细胞介素22结合蛋白在炎症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时静祥,曹际森,张金卷,王毅军△摘要:白细胞介素22结合蛋白(IL-22BP)是一种可溶性受体同系物,与白细胞介素受体(IL-22R)具有高度同源性,且其与白细胞介素(IL)-22结合的亲和力远高于IL-22R。
IL-22BP可通过与IL-22结合抑制其表达来发挥维持机体免疫稳态的作用。
该文对IL-22BP的产生、调节、分型以及在炎症相关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并探讨其作为治疗靶标的可行性。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2;细胞因子;免疫;白细胞介素22结合蛋白;炎症相关性疾病中图分类号:R392.12文献标志码:A DOI:10.11958/20220999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rleukin22binding protein in inflammation related diseasesSHI Jingxiang,CAO Jisen,ZHANG Jinjuan,WANG Yijun△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for Critical Diseases,Artificial Cel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Tianjin Institute of Hepatobiliary Disease,Third Central Hospital of Tianjin,Tianjin30017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Abstract:Interleukin22binding protein(IL-22BP)is a soluble receptor homolog that binds to interleukin22(IL-22) with greater affinity than the membrane spanning receptor.IL-22BP can play a role in maintaining immune homeostasis by inhibiting its expression and combining with IL-22.This review will focus on the production,regulation,typing of IL-22BP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in inflammatory related diseases,and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it as a therapeutic target.Key words:interleukin22;cytokine;immunity;interleukin22binding protein;inflammation related diseases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2属于IL-10细胞因子家族,其主要由T辅助22(T helper22,Th22)、Th17、Th1以及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所产生,该细胞因子通过与跨膜的受体复合物白介素IL-22受体(interleukin22receptor subunitalpha,IL-22R)及IL-10受体2(interleukin10receptor subunit beta2,IL-10R2)结合,进一步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3、STAT1及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激活或抑制靶基因而发挥生物学作用[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