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化系统的开发
- 格式:pdf
- 大小:242.53 KB
- 文档页数:3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方案一、总则(一)编制目的:有效预防与控制食物中毒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科学规范,反应迅速,统一方法,流调完善。
(三)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卫计委《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94、《四川省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等等。
(四)适用范围:适用于在XX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二、定义(一)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2.潜伏期短,发病急骤,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同时发病;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病程短;4.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5.人与人之间无传染性;6.有一定的季节性。
例如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夏秋季节高发。
(二)食源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病原体,使人体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因此,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摄入食物中含有致病因子引起的以急性病理过程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的疾病。
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经食物和水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造成的疾病。
(三)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1.食源性疾病包含了食物中毒的内容,是比食物中毒更广泛的概念,与食物中毒不同之处:有些食源性疾病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染过程,如甲肝、痢疾;潜伏期较长,如旋毛虫病;不一定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部分寄生虫病、甲肝等。
互联网+应用nternet Application 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李克东山东省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摘要】目的:为了使流行病患者信息采集、发病与就诊、危险因素与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实验室检测、调查分析的全过程进行自动化管理,实现流行病学调查业务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我们开发和应用了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管理系统。
方法:系统采用B/S结构,界面框架果用eclipse工具进行开发,模块应用程序采用java进行了系统开发。
结果:该系统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确诊能力,缩短了检测时间,扩大了筛查范围,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少传染、少恐慌,最大限度降低传染风险,可以大大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流行病学调查业务的管理更加准确、全面、完美、规范。
结论: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工作程序,做到了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信息管理系统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CDCLi Kedong(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Jining City,Shandong Province, 272000)[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make the whol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collection,disease onset and treatment,risk factors and exposure history,close contacts,laboratory testing,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pidemic patients automatic management,and realize the automation,informat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business management。
英文回答:The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food safety is an essential and pivotal proces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ources and causes of outbreaks of foodborne illness. This investigation entails a series of crucial steps and the utilization of diverse methodologie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The initial step in the investigative process involves the confirmation of an outbreak through the surveillance of data, including reported incidents of foodborne illness. Upon confirmation of the outbreak, the subsequent step consists of conduct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ffected individuals to acquireprehensiv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ir food consumption and potential sources of contamination. These interviews are typically conducted through telephone or in-person interactions, and the data obtained is utilized to establish a detailed timeline of exposure and to identifymon food items or suppliers.食品安全的流行病学调查是查明食物传播疾病爆发的根源和原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
食堂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去年某中学发生一起学校食堂食物中毒事件。
报告发病人数29人,经过临床症状分析,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证实,此次食物中毒是由亚硝酸盐引起的。
1.基本资料x年x月中午学校的集体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首例病人发病时间是3月16日14:00,此后6h不断有人发病被送进医院,无死亡病例。
发病的临床症状较为一致,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乏力等,发病较重者有紫绀。
因吃过的饭菜已经处理,现场均未采到学生当时吃过的剩饭菜,只采到发病较重两位学生的洗胃液或呕吐物,现场收集到味精、盐、沙井蚝油、白切鸭、老抽、生抽、芹菜、南瓜等食品。
2.流行病学调查接到报告后,调查人员立即到达该学校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发病的学生均食用学校食堂炒河粉等食物,未食用的学生未发病。
发病时间在午餐后2h,首例病人发生时间短,病例集中,初步判断为化学性食物中毒。
根据临床症状,中毒较重的病人特征性表现为紫绀,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乏力等,符合亚硝酸盐的临床表现特征;后经深入调查,发病当天气温比较高,学校食堂炒河粉等食物放置过久极易变质,引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3.检验结果及分析味精、盐、沙井蚝油、白切鸭、老抽、生抽、芹菜、南瓜均未检出亚硝酸盐;发病较重学生的洗胃液和呕吐物均检出亚硝酸盐。
经过实验室检验、流行病学的调查和临床诊断最终确认,发病当天气温比较高,29名学生系食用了学校食堂炒河粉等放置过久的变质食物而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相似的校园食物中毒事故不在少数。
这些频频出现的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暴露出学校食堂存有着非常大的卫生安全隐患。
4.究其中毒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储藏过久的新鲜蔬菜、腐坏蔬菜及置放过久的蒸熟蔬菜,原来菜内的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成菌的促进作用下转变为亚硝酸盐;有些地区饮用水中所含较多的硝酸盐,当用该水烹煮或食物,再在污秽的锅内置放过夜后,则硝酸盐在细菌促进作用下还原成为亚硝酸盐;刚腌制没多久的蔬菜(暴腌菜)所含量亚硝酸盐,通常于腌制后20d消失;腌制肉制品重新加入过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误将亚硝酸盐当食盐重新加入食品;奶制品中所含枯草杆菌,可以并使硝酸盐还原成为亚硝酸盐。
食品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近年来,食品中毒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健康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食品中毒事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1. 调查范围与对象食品中毒事件的调查范围应涵盖时间、地点、食品种类以及受害人群等因素。
相关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调查的第一步,可通过公安部门、卫生部门等渠道获取相关信息。
2. 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适用于短时间内大范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通过与未感染者进行对照,分析可能的风险因素。
队列研究适用于长时间内的食物中毒事件,通过对感染者和非感染者进行追踪观察,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3. 食品中毒事件的原因分析食品中毒事件的原因复杂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生产加工环节存在问题、运输储存环节不标准、消费者饮食习惯不健康等。
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食品中毒事件的具体细节,找出可能的污染源和潜在的环境因素。
4. 食品中毒事件的防控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和检测。
其次,加强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追溯体系,确保食品的溯源可查。
此外,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
5. 食品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当食品中毒事件发生时,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首先,立即停止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封存已经生产的食品,防止继续传播。
其次,组织专业人员对受害者进行治疗,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扩散。
同时,向公众发布食品中毒事件的相关信息,提醒消费者注意食品安全。
6. 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企业需要注重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加强自我监管。
消费者应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并注意食品保质期和存储条件。
流行病学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应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流行病学作为一种研究疾病传播和防控的学科,对于食品安全监测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学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流行病学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的应用食源性疾病是通过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或有毒物质引起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流行病学通过追踪病例,分析病因和传播途径,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和研究,为相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流行病学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疫情监测:流行病学通过监测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疫情。
例如,当发现某地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可以通过流行病学的方法,追踪病例,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
2.风险评估:流行病学可以评估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风险,为相关部门确定适当的食品安全标准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对多个地区或批次食品中细菌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其感染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
3.干预措施评估:流行病学可以评估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对不同地区或群体实施不同的干预策略,并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其效果,为改进和优化措施提供依据。
二、流行病学在食品安全监测中的优势流行病学在食品安全监测中具有以下优势:1.灵敏度高:流行病学的方法可以迅速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疫情,提高监测效率。
通过对病例进行追踪和分析,可以确定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或有毒物质,从而快速采取控制措施。
2.精准度高:流行病学通过追踪病例、分析病因和传播途径等方法,可以准确评估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风险,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流行病学方法还可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为改进和优化措施提供指导。
3.跨学科合作:流行病学在食品安全监测中需要与食品安全、卫生监督等多个领域进行合作。
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信息,共同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1. 制定调查计划: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立即制定调查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调查计划应包括调查的目的、调查范围和目标、调查的时间表和流程等内容。
2. 确定调查人员和资源:确定谁将负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能够提供必要资源的团队是非常重要的。
流行病学调查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食品科学家、流行病学家、医生等专业人员。
3. 收集数据:在进行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收集相关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数据的收集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就诊时间、食品摄入情况等。
4. 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对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食品供应链的追踪、食品检测等。
5. 提出建议:在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建议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建议可以包括食品安全管理的改进、公众教育和预防措施等。
总之,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非常复杂和严谨的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才能找出事故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流行病学、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管理等知识。
下面将详细描述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的技术指南:6. 风险识别和评估: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要立即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这包括对可能受到影响的食品、生产环节、销售地点等进行评估,以确定事故的范围和潜在危害程度。
7. 溯源调查:对食品供应链进行溯源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调查食品的生产、销售和流通过程,可以确定食品的来源和传播路径,以便进一步确定事故的原因和范围。
8. 采样和检测:在食品安全事件调查中,采样和检测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可以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或病原体,为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9.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关键步骤。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揭示食品安全事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应对风险的对策和措施。
一起食用牛肉汤致疑似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背景近期,某省某市发生了一起牛肉汤引发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事件,共计33人就医。
经医院诊断,病人均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5人病情较重,已经留院治疗。
这起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加强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警觉。
调查方法为了对此事件进行深入了解,我们进行了一次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33名病人的问卷调查和病史记录,以及对现场牛肉汤、调料等样本的取样和检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涉及33名病人,均为该市某小区的居民。
其中,男性17人,女性16人,年龄在30岁至65岁之间。
33名病人在发病前2-3小时内,均食用过同一家餐馆的牛肉汤。
症状表现33名病人在发病后表现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5人病情较重,已经留院治疗。
发病时间在食用牛肉汤后2-3小时之内。
调查结果通过对食品样本的取样检测,我们发现了牛肉汤和调料中存在较高的亚硝酸盐含量。
同时,我们还发现该餐馆存在以下食品安全隐患:1.厨房卫生条件较差,餐具清洗不彻底。
2.食材来源未经严格检测,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3.烹饪过程中未能严格控制食品加工、储存温度等,导致食品安全风险较高。
后续措施在得出以上结论后,我们向当地卫生部门发出了警示,并建议对该餐馆进行整顿和管理,严格管控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同时,我们也对公众提出如下建议:1.在选择餐馆就餐时,应注重卫生条件和食品质量,避免食品安全问题。
2.在烹饪过程中,应注意控制食品加工、储存温度等,确保食品安全。
3.对于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经过这次调查和警示,我们对食品安全的意识和保护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饮食环境。
简述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与流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简述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与流程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简述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与流程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食品安全事故是指由于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出现问题导致食品受到污染或变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的事件。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1 前言为指导承担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职责的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相关机构(以下简称调查机构),对发生或可能发生人体健康损害的食品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制定本指南。
调查机构在实施《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开展相关技术工作应遵循本指南。
事故调查的任务是通过开展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危害因素调查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事故有关人群的健康损害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事故有关的食品及致病因素、污染原因,提出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建议,向组织调查事故的部门提出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发生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工作流程可参考附录1。
2 调查准备机构及人员2.1.1 事故调查领导小组调查机构应常设事故调查领导小组,由调查机构负责人、应急管理部门、食品相关部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部门、实验室检验部门以及其他支持部门的负责人组成,负责事故调查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调查机构应当指定机构内部的具体部门承担与事故调查相关的信息管理、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员(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员)组织管理以及协调相关支持部门等日常工作,建立并完善事故调查相关的工作机制。
2.1.2事故调查员调查机构应当按照《规范》的要求设立事故调查员,事故调查员聘任应考虑到开展现场调查、采样和卫生处理的需要,可由调查机构内相关科室具有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实验室检验等专业背景或工作经验者担任,也可聘任卫生监督机构符合专业要求的人员。
2.1.3专家组调查机构应当设立事故调查专家组,可以聘任调查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实验室检验机构等的相关技术人员作为事故调查技术支持专家。
专家组尽量选聘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