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基于交易费用理论视角
- 格式:pdf
- 大小:373.84 KB
- 文档页数:6
乡村旅游的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国内乡村旅游运营模式的探索]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国内乡村旅游运营模式的探索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理念的转变升级,乡村旅游在中国迅速发展。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太多的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国内因地方政府重视程度、经济投入、经营体制、管理理念、发展思路等原因,造成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普遍缺乏规划,杂乱无章,各自为政,盲目经营;经营过程中权责不明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经营项目单一,产品特色少,雷同多;无序竞争带来很大危害;基础设施不健全,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现代管理意识薄弱,品牌宣传促销不力,行业整体缺乏系统性营销策略;季节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瓶颈等[1]。
郭家沟位于天津市蓟县下营镇东部,依山傍水,山湖相依,风景秀丽,泉甜物美,民风纯朴。
山上松柏郁郁丛丛,山下的果树花果满枝,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小山村。
郭家沟村除了拥有独特的生态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等先天资源外,还开发了一个生态环保的绿色旅游产业,工艺葫芦的深加工。
近两年来,郭家沟村充分依托固有的自然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大搞农家旅店,用商业的眼光审视生态,用发展的眼光经营生态,将郭家沟建设成了山村风貌凸显,生态特色鲜明,人居环境颇佳的旅游专业村。
随着郭家沟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规划设想、基础设施、接待规模、营销体系、服务水平、利益分配方式等已滞后,不足以支撑郭家沟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问题愈显突兀。
为进一步提升郭家沟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天津市政府出资,并以蓟县主导,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完成郭家沟旅游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蓟县下营镇人民政府委托巅峰智业集团进行运营咨询,对郭家沟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提出具有郭家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运营模式。
郭家沟乡村旅游模式在郭家沟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村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
由郭家村成功经验并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2],通过实践、提升,笔者总结出该类型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政府主导、农民参与、企业治理”,不同于以往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政府主导”中,“大规划、大联动、大融资、大产品”是政府主导的特征;在“农民参与”中,农民成立村集体机制,全程参与经营、全程跟踪监督;在“企业治理”中,1“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最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郭家沟乡村旅游运营发展新模式[3]。
旅游产业链演化机理及效应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旅游产业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产业链的演化机理及其效应一直是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旅游产业链演化的机理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旅游产业链演化的机理1. 行业需求驱动旅游产业的演化首先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
随着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旅游业各个环节的服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不断受到挑战和驱动。
从传统的旅游景点和酒店业态到如今的民宿、主题乐园等新业态的兴起,都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所推动的。
2. 技术创新引领在旅游产业链上,技术创新是推动演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旅游业的营销、管理和服务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移动支付、智能导游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旅游环节的体验和效率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 制度环境塑造旅游产业链演化的机理还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
在政策、法规、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等方面,国家的制度环境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塑造作用。
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特别是在签证政策、旅游补贴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
1. 经济增长拉动旅游产业链的演化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
一方面,旅游产业的不断扩大和升级,为相关的金融、建筑、交通、餐饮、文化创意等行业创造了就业和商机。
各个环节的服务和产品的不断升级,也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带动了消费升级和需求扩大。
2. 区域发展带动旅游产业链演化也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中国,一些地方凭借着独特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产业转型、城市升级和民生改善。
杭州的西湖风景区、云南的丽江古城等地区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3. 文化传播影响旅游产业的演化也对文化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升级和创新,一些地方的文化、历史和民俗也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保护。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探讨本文从分析当前乡村旅游的问题出发,提出从产业组织模式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乡村旅游,并提出了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概念。
在比较分析不同产业组织模式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组织模式,并提出了选择过程中应把握的几条原则。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分类原则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背景(一)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历史,备受各国政府关注。
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黄金周时期,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
(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旅游开发小、散、重、乱的问题。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模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
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参与乡村旅游的主体包括农户、公司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等,不同的旅游组织模式导致不同的利益分配模式。
由于乡村旅游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国相关法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利益分配不均,如乡村旅游开发中常见的“飞地化”现象,政府与经营户之间的利益矛盾,经营户与非经营户之间的利益矛盾等。
家庭农场的制度优势与组织边界——基于交易费用的分析视角作者:潘纬来源:《当代经济管理》 2015年第10期潘纬1,2(1.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2.中国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安徽六安237006)眼摘要演在交易费用的理论框架下,从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两个维度,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企业这三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比较分析。
研究表明,较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具有产权明晰、激励相容的组织优势,能够有效节约内生交易费用;与农业企业相比,家庭农场具有独特的农业生产优势,农业企业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也倾向于与之合作。
未来的农业生产图景中,“企业+家庭农场” 这一农业组织将会广泛存在,并且无论是从节约交易费用,还是从农业现实国情上看,家庭农场这一独特的家庭经营模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家庭农场;制度优势;交易费用;组织边界[中图分类号] F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5)10-0038-05一、研究问题的提出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并强调“鼓励和支持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
随后国家有关部门分别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地方政府也积极跟进,家庭农场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学界、政界与业界对家庭农场的发展持有肯定态度,其主要理由是家庭农场具有规模经营、专业化分工与技术进步等组织优势。
高强等(2013)认为,在制度环境、政策支持等制度供给下,技术进步和稀缺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化,导致农户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专业化分工的扩大,产生组织演进与制度变迁的内生需求。
伍开群(2014)依据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与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得出规模经营、技术进步与专业分工构成家庭农场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
屈学书、娇丽会(2014)认为,家庭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村土地细碎化、地块过于零散问题,不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耕作,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而家庭农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我国乡村旅游盈利模式研究赵 晶乡村旅游是指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餐馆、景观园、山水酒吧、农家作坊等。
“农家乐”的优势在于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因此深受农民欢迎。
2013年12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观光、度假和休闲。
4.观光购物农园模式。
即以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田园风光、种养殖业生产、实验和科技示范基地等为旅游产品,开发形成的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区点。
主要以现代农业体验,特色农业观赏,度假休闲,高科技与高附加值农业示范、应用推广,科普教育,购买、品尝新奇特农产品等旅游过程为游客的消费核心。
如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
这也是国外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模式。
5.租赁农园模式。
租赁农园模式是指农民将自己的耕地或家畜出租给旅游者,旅游者通过耕种或养殖动植物体验农村生活,放松身心,而农民则从中收取一定租金的一种体验旅游形式。
旅游者租赁农园的主要目的是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
通常情况下这些旅游者即租赁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乡村进行耕种或养殖的作业,平时则由农民代为管理。
6.休闲农场模式。
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它与“农家乐”有点相似,但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其他配套设施也要求具备较高的档次。
现在,不少企业在员工聚会或者头脑风暴会议时都选择这样一种方式。
7.乡村俱乐部模式。
是指利用天然的地理或环境优势成立相关俱乐部,提供旅游休闲服务。
譬如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附近建造“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球俱乐部”等。
(二)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尽管乡村旅游在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科技推广、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提高用地效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各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乡村旅游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同样值得我们注意。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机制与效益分析——海南田心村与龙鳞村之个案研究陈才赵广儒(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 571178)[摘要]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海南省田心村与龙鳞村为对象,对其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运作机制与综合效益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二者在区位条件、时代背景、旅游资源、休闲活动和发展路径等方面都十分接近,但由于运作机制的不同,导致综合效益出现分异。
田心村以外来企业为主,本村居民参与度低,综合效益不高。
龙鳞村以社区为主,村民彼此合作,取得了较高的综合效益。
就此而言,目前在海南传统乡村地区,社区主导比企业主导更有利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但不能就此断言,社区主导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最佳运作机制。
影响乡村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每个乡村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并根据条件的变化进行合理转换。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运作机制海南岛Analysis of Approaches,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Rural Eco-tourism --- A Case Study of Tianxin village and Longlin village from Hainan IslandCHEN Cai ZHAO Guangru(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0071,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chose tianxin village and longlin village from Hainan Island as example and giv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pproaches,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rural eco-tourism.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both villages’locations, development backgrounds, their accessible resources, and some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activities are similar. Despite their similarities, their difference mechanism result difference effects. Tianxin village is managed by the private sector, and local resident are difficult to participate. The result is inefficiency in rural eco-tourism. In the other hand, Longlin village is managed by the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is able to incorporate and carry out the villager s’ ideas. The result is efficiency in rural eco-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rural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self-consciousness community is efficiency in the traditional rural area of Hainan Island. However, it can not affirm the model of self-consciousness community is the bes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eco-tourism are complicates, and rural area should chose and transform rationally the model according to its situations.Key words: rural eco-tourism; mechanism; Hainan Island1.引言自2005年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以旅游休闲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管理学视角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探究
乡村旅游产业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管理问题。
由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企业有所不同。
在乡村旅游产业中,有着众多的农户、农民合作社、乡村旅游企业等参与者,如何协调各方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乡村旅游产业还需要面对的是市场管理问题。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心理,制定适应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策略,同时通过市场推广和营销手段,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还需要建立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和维护。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需要解决的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和培养。
如何吸引和保留有素质和经验的人才,培养和引进符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除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还需要建立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乡村旅游产业还需要解决的是财务管理问题。
乡村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旅游设施建设、营销推广、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
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资金,提高投资回报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面对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挑战。
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市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可以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演进: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的理论解释杨明洪一、问题的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发展,“是继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的又一伟大创举”(牛若峰,1998)。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的演进为我国学者研究制度经济学,特别是检验企业理论提供了十分理想的实验场所。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演进和创新中有两种现象已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高度重视:一是通过互惠合同形式(即所谓的“商品契约”)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连接,这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居主导地位。
据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的调查,1996年底,这种形式占总数的70.84%,到1998年底则上升为80%(宋洪远等,2000)。
二是在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公司+农户”这种组织形式中,组织创新的趋势是在“组织链”中引入新的元素。
例如,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出现了由“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方向进一步演化的趋势(周立群、曹利群,2001)。
这两种现象都涉及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演进与选择问题。
从理论上对这些现象给予解释应该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
对于前一种现象的理论解释,目前主要是由周立群和曹利群(2002)间接做出的。
他们认为:“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具有一定的通容性和互补性”。
“要素契约主要见之于‘反租倒包’(在实际中它有许多变种),其通行做法是,企业先租用农户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再把依附于土地上的农民变为土地上的工人”;而“商品契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最简单的形式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并按照市场价格收购农产品。
更复杂一点的契约可能会规定最低保护价或者规定契约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的比例,企业也有可能按照契约要求提供一定的技术或者是生产资料。
”通过分析,他们得出结论,即“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基于商品契约的农业产业化组织优于基于要素契约的农业产业化组织。
对于后一现象的理论解释,也是由周立群和曹利群(2001)做出的。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探讨作者:刘晗周玲强李会玲来源:《商业时代》2008年第34期◆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本文从分析当前乡村旅游的问题出发,提出从产业组织模式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乡村旅游,并提出了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的概念。
在比较分析不同产业组织模式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没有固定的模式,要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组织模式,并提出了选择过程中应把握的几条原则。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分类原则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背景(一)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表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相联接,对于农业产业升级、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稳定农村社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户离土不离乡,就地搞接待,对其兼业、转业的技术要求不高;改变农村破败的面貌,促进农民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卫生面貌;沟通城乡,引进城市资金流、信息流以及先进的思想观念,缩小城乡差距。
因此,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历史,备受各国政府关注。
许多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稳定农村、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据测算,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黄金周时期,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
(三)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旅游开发小、散、重、乱的问题。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我国乡村旅游普遍存在投资与经营规模小、地区分布与组织模式散、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竞争秩序乱的局面。
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参与乡村旅游的主体包括农户、公司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等,不同的旅游组织模式导致不同的利益分配模式。
浅探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和转型摘要: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是提高乡村旅游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产生动因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指出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正面临着组织转型,规范的“农家乐”协会和“农家乐”专业合作社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主要的组织形态,后者最终将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升级。
关键词: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转型一、引言合作经济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现象,在众多的经济组织形式中,合作经济独特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成为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通过互助达到自助的一个重要手段。
自1844年12月24日世界上第一个合作经济组织——罗虚代尔先锋社建立以来,关于合作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就从未间断。
近年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解决或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组织形式,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农业弱质性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原子式经营形态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市场信息不灵、市场竞争力弱等逐渐制约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政府引导和推动的“农家乐”协会、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专业合作组织应运而生,成为提高乡村旅游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进“农家乐”综合竞争力的积极力量。
但正如走在前列的合作经济研究者们所遇到的一样,乡村旅游发展中专业合作组织在产生、绩效以及性质定位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需要厘清的概念。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现状特点和产生、发展的一般性条件分析,探讨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未来发展的主体模式。
二、我国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实行民有、民管、民享原则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
广义理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包括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农村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狭义理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指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两种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逻辑——基于交易
费用的视角
罗必良;吴晨;刘成香
【期刊名称】《新疆农垦经济》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组织和制度创新,其实质就在于借助一体化实现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目的在于节约交易费用.本文比较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常用的两种不同的组织模式,即"公司+农户"与"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各自在节约交易费用时所起的作用,我们从比较中得出: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经济组织的效率,必须选择恰当的组织形式,从而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注入新的活力.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罗必良;吴晨;刘成香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论两种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 [J], 罗必良;吴晨;刘成香
2.农户融资渠道偏好与现实路径选择:基于交易费用视角 [J], 张乐柱;杨明婉;颜梁
柱
3.城市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模式选择——基于交易费用视角 [J], 郑浩
4.交易费用视角下宅基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
——基于宁波市"YW样板村"的调查 [J], 尹颖;宁爱凤
5.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变迁——基于交易费用与契约选择的分析 [J], 蔡荣;祁春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从经营管理角度乡村旅游是指以自然美景、人文风情和乡村生活为主要吸引点组织的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和文化交流等旅游活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一个热门领域。
然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品策划与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和开发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客户需求的旅游路线和行程,考虑到旅游的主题和活动,推动深度体验式旅游模式的发展。
对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有新颖性和独特性,普遍化的老商品只会让消费者产生厌倦感。
2. 营销策略营销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
旅游企业需要制定具体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要素质化的服务,便于消费客户发出口碑,扩大收益来源。
3. 景区管理乡村旅游需要对景区进行良好的管理,如清洁、保养、宣传等。
景区管理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禁止乱丢垃圾等,确保大家的环保意识,加强生态保护以及宣传助推向更大市场。
4. 动态资金控制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场地建设、设备采购、宣传推广等。
动态资金控制必须做到科学规划,依据景区规模、设施设备等明确投资金额,合理配置流动资金,同时进一步保证公司的经营安全与长久发展。
5. 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提高景区竞争力的关键。
服务管理包括对员工素质的提升、旅游产品的创新、市场分析、顾客满意度调查等。
综上所述,充分开发文化历史特色、加强产品推广和品牌建设、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服务运营体系,是发展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基本思路,同时关注整个旅游行业和所涉层面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