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 格式:pptx
- 大小:14.03 MB
- 文档页数:21
教学策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学说真理产生怀疑,经过反复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然后走上比萨斜塔把结论公诸于世。
课文表现了伽利略独立的人格、科学的精神和宏大的境界。
伽利略读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在同一高处同时下落重的先着地轻的后着地的说法后,没有盲目地相信,而是设想了一种特殊的情况: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下落,跟10磅重的铁球相比又会怎样?然后他运用亚里士多德观点进行严谨而清晰的推理,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
因为推理过程的严谨和清晰,伽利略开始怀疑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正确性。
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三点:首先是思考之前,别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甚至信奉到把他的观点当作人类的真理,不容任何人置疑,他仍然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个观点对不对?记得梭罗说过,不论是哪一种源于祖传的思想和行为,在你没有验证之前,都不可轻信。
在学术面前,在人格层面,庶民与伟人平等,没有谁高高在上,没有谁只有听从的份儿而不可以思考。
这是一种理性,一种尊严,一种独立的人格。
其次是在思考过程中,他始终没有认定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正确的,而是采取假设的办法——“如果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使得推理可以进行。
再次是思考之后,他看到结果不合情理,但并不是马上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说法,而是怀疑其说法,多么理性、严谨。
这个过程中,理性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严谨的推理交融在一起,展现着知识分子应有的精神境界。
怀疑过后,“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进行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复”一词。
“反复”看上去似乎与“许多次”同义,实际上,这里没有用“重复”而选用“反复”一词,意味着这许多次试验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因素的变化,如高度、球体的质地、两球重量的比例等,这意味着伽利略在对它能想到的各种情况进行试验,这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才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才能站得住。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物理学科中的经典问题——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教学内容基于教材第十二章第三节《重力加速度与自由落体运动》。
详细内容涉及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重力加速度的计算,以及不同高度物体同时落地的现象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掌握重力加速度的公式及其应用。
2. 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自由落体问题,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适用条件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视频、两个铁球模型。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引发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 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2) 重力加速度的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3)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练习题。
5.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自由落体运动: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 重力加速度:g = 9.8 m/s²(适用条件:地球表面附近,忽略空气阻力)。
3.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原理:不考虑空气阻力,不同高度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假设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 9.8 m/s²,求一个高度为h的铁球落地所需的时间。
答案:落地时间t = √(2h/g)。
2. 作业题目:两个铁球,一个从10米高的地方落下,另一个从5米高的地方落下,不考虑空气阻力,求它们落地的时间差。
答案:时间差Δt = 0,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程度。
2023年贺州市昭平县事业单位笔试试题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讲述了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所谓的真理,用实验验证了真理的故事。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C2.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是()。
A.1945年10月1日B.1945年9月2日C.1945年9月9日D.1945年8月15日【答案】:D3.下列诗句中提及的历史事件,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②靖康耻,犹未雪③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A.③①④②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答案】:D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暂行处分条例规定》中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从事,参与()活动或者兼任职务领取报酬的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
A.群众性B.自发性C.公益性D.营利性【答案】:D1/ 115.在市场经济中,当牛肉的供给量小于需求量时,解决牛肉供求矛盾最有效的办法是()。
A.宣传吃牛肉会导致胆固醇升高B.从国外进口牛肉C.让牛肉的价格自由升高D.对牛肉实行定量供给【答案】:C6.“衣冠禽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但在明代中期以前,它却是一个褒义词。
因为按照明代服制的规定,当时的官员穿的袍子上是“文禽武兽”,只有“当官的”才能穿上绣着飞禽或绘着走兽的官服。
下列动物不在“文禽武兽”之列的是()。
A.鹌鹑B.虎C.天鹅D.云雁【答案】:C7.下列不属于累犯的法律后果的是()。
A.不得减刑B.应当从重处罚C.不得适用缓刑D.不得适用假释【答案】:A8.201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我国下列行业中承受压力最大的是()。
A.服装出口业B.食品加工业C.房地产业D.汽车进口业【答案】:A9.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出自哪部书?()A.《世说新语》B.《山海经》【答案】:B10.联合国成立于()。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伽利略在人们的嘲讽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实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原文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
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消息很快传开了。
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
教案设计案例分析:《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认识物体运动的不同状态,并能理解物体同一时刻坠地的概念。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测量物体下落时间,并能准确记录数据。
3、情感目标: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实验数据结果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物体下落状态的认知。
2、双物体同时坠地的概念。
3、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三、教学难点1、物体下落过程的时间测量。
2、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两个球体,分别问学生它们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以从形状、颜色等方面进行描述。
教师问学生,当这两个球同时落地时,两个球落地的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学生可通过想象和推理进行回答。
2、实验环节教师将两个球分别放在同等高度的位置上,要求学生测量两个球同时落地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注意,在测量时间时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标准,比如说可将起始点作为时间零点。
这样,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球落地的时间来判断它们哪个落地的早或晚一些。
3、结果分析通过两个球的落地情况,引出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两个球在落地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落地时间?2)为什么不同大小的物体下落时间是一样的?3)当两个物体同时坠地时,它们落地的速度是否相同?通过实验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4、总结环节让学生归纳总结实验中发现的规律,并解释成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以此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认知。
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质疑,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数据结果,并发扬科学精神,对实验数据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导入下一次实验任务。
五、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通过本次实验和讨论,学生对物体运动的状态及同一时刻坠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正确测量物体下落时间,对实验数据结果有了更准确的分析,同时也能够正确解释实验结果的原理。
在本次实验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信奉”、“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3.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理解伽利略是如何由怀疑到实验探索再到实验证明的。
难点:拉近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探寻人物内心,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课时:1课时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乒乓球,还有一个比乒乓球更重的排球,如果两个球同时从同一个高度落下来,哪一个球会先着地?生1:排球生2:同时师: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这个问题做出过论断,(课件出示)齐读,17世纪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他们把这句话当做不容更改的真理。
亚里士多德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可是有一天,有一个人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提出了质疑,这个人是伽利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一起来了解他是怎么质疑亚里士多德的真理的,现在请同学们花5、6分钟将课文自由大声地读一遍,开始!(板书课题,巡视并查问读书的进度)(出示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之间的什么事?)师:同学们读书非常响亮!现在请结合课文内容填空,想好了再说。
你来说。
生:课文讲了意大利科学家()在年轻时代对()的一句话产生了(),并通过(),得出()的结论。
师:基本上概括对了。
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的吗?好,来听听你的高见!你能够从文章中找句子来填空,不错!文章讲了就是这件事情(出示答案)预备读!2.师:声音挺响亮!文章中哪些句子能证明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找一找。
生:第二段。
师:你为什么找这句话?生:因为人们信奉他,他的话是不容置疑的。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作文事例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个关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奇妙经历,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既有趣又充满了思考。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被妈妈拉着去参加一个科学活动。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百般不情愿的,周末嘛,谁不想在家睡个懒觉、打打游戏啥的。
但没办法,母命难违,我只好耷拉着脑袋跟着去了。
活动现场设在一个宽敞的科技馆里,人还真不少,大多是像我一样被家长“拽”来的小朋友。
一进去,我就被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科学展品吸引了目光,暂时忘记了心里的小抱怨。
就在我这儿瞅瞅、那儿看看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模型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是两个铁球,一大一小,被悬挂在高高的架子上。
旁边还有一块牌子写着“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实验”。
我心里嘀咕着:“这有啥稀奇的,不就是两个铁球嘛。
” 这时候,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叔叔走了过来,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小朋友,别小看这个实验哦,这里面可藏着大学问呢。
” 我撇撇嘴,不太相信。
叔叔开始讲解起来:“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认为重的东西下落得快,轻的东西下落得慢。
但是有一位叫伽利略的科学家,就对这个观点提出了质疑。
” 我忍不住打断他:“为啥质疑啊?大家都这么说,不就应该是对的吗?” 叔叔笑了笑说:“这可不一定哦。
伽利略就想,如果把一个重的铁球和一个轻的铁球绑在一起,按照之前的观点,重的下落快,轻的下落慢,那绑在一起后,轻的会拖慢重的速度,整体下落速度应该变慢。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两个绑在一起变得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
这两种结论相互矛盾,所以之前的观点肯定是错的。
” 我听得有点迷糊,挠了挠头。
叔叔接着说:“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伽利略就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实验,让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下落,结果发现它们同时落地。
” 我还是有点将信将疑,小声嘟囔着:“真的假的啊?” 叔叔似乎看出了我的怀疑,说:“那咱们现场来做一次这个实验怎么样?” 周围的小朋友们一听,都兴奋地欢呼起来。
只见叔叔按下一个按钮,两个铁球同时开始下落。
两个铁球一起落地作文那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正走在一条古老的街道上。
街道两旁是老旧的建筑,墙壁有些斑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走着走着,我看到前方有一个小小的广场,一群孩子正在那里玩耍。
他们的笑声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灿烂而充满活力。
在广场的一角,有一个卖杂货的小摊位,摊主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正悠闲地坐在那里,看着孩子们嬉戏。
我被孩子们的欢乐所吸引,不知不觉走近了他们。
就在这时,我突然听到一个小男孩大声说道:“你们知道吗?两个铁球会一起落地!”其他孩子都一脸茫然地看着他,显然不太相信。
这个小男孩看起来也就七八岁的样子,眼睛里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
他见大家不信,急得直跺脚,小脸涨得通红,说:“是真的,我爸爸跟我说的!”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撇撇嘴说:“你就吹牛吧,铁球重的肯定先落地呀。
”小男孩更着急了,拉着小女孩的手说:“不信咱们试试!”于是,孩子们开始四处寻找铁球。
找了好一会儿,终于在旁边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小男孩兴奋地拿起铁球,跑到广场边的一座小楼前。
这座小楼有三层高,孩子们决定就在这里做实验。
小男孩爬上二楼的阳台,准备把铁球扔下来。
其他孩子则在楼下,仰着头,眼睛紧紧地盯着小男孩的手,满脸期待又紧张的神情。
小男孩站在阳台上,深吸一口气,大声喊道:“你们看好啦!”然后,他同时松开了双手,两个铁球直直地落了下来。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
孩子们都屏住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
只听“砰”的两声,两个铁球几乎同时落地,扬起了一小片尘土。
“哇!”孩子们都欢呼起来,那个小女孩也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小男孩得意地笑了,说:“看吧,我就说两个铁球会一起落地!”就在这时,那个卖杂货的老爷爷走了过来,笑呵呵地说:“孩子们,这背后可是有大学问的哟。
”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去,好奇地看着老爷爷。
老爷爷慢慢地蹲下身子,对孩子们说:“很久以前啊,有个叫伽利略的人也做了这个实验。
他就不相信大家说的重的铁球先落地,通过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会同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