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4.3 平面镜成像(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513.5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初二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一、教学内容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2.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实验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平面镜、玻璃板、白纸、刻度尺、铅笔。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平面镜、玻璃板、白纸、刻度尺、铅笔)、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镜子,思考镜子的成像原理。
2. 知识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6. 知识点讲解:讲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7. 随堂练习: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平面镜成像2. 板书内容: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简述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过程。
2. 答案: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是虚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镜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通过知识讲解、实验演示和学生实验,让学生充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课堂讨论和随堂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参与度高。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化妆镜、穿衣镜等,并尝试设计一个平面镜成像实验。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平面镜成像特点;2、虚像的概念.【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平面镜成像演示器【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生活中我们常用的镜子,它们的面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
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二、新课教学 (一)自学思考学生自学课本第77页后,完成课堂导学(一)(二)观察演示演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让学生完成课堂导学(二)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三)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完成课堂导学(三)并展示, (四)分析评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完成课堂导学(四)(五)自学交流自学课本78页“平面镜成虚像”,了解成像原理.完成课堂导学(五)1、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教材图4.3-3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2、引导学生分析课本图4.3—3 ,加深对虚像概念的理解: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
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虚像的概念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加菲猫照镜子的视频。
并提问:1、学生加菲猫在干什么?加菲猫照的镜子叫平面镜(并拿出平面镜演示)。
2、加菲猫为什么这么欣喜?因为他看到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加菲猫”,我们把这个“加菲猫”叫做加菲猫的像。
观看PPT上的图片,关于平时生活的一天,说明生活离不开平面镜,如果没有平面镜,我们的生活将大打折扣。
那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我们来学习第三节。
请学生看和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
(二)、新课学习1、前面学习了小孔成像,它所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那平面镜所成的像能不能用光屏承接呢?演示:老师准备一张白纸代替光屏,请两名同学上台,一个同学照镜子,另一个同学用白纸在后方承接像。
让其他同学侧身观察。
请问:白纸上有承接到像吗?不能。
只能肉眼观察不能用光屏承接说明是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
给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他们的区别。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向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探究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1、提出问题:(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3、设计并进行实验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中间画一道竖线和一道横线,把竖立玻璃板放在横线上,竖立在白纸上。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平面镜成像感知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能力目标●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目标●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及相关原理图器材演示:水、玻璃杯、一张带底座的玻璃、蜡烛、火柴、潜望镜。
学生探究实验器材:一张带底座的玻璃板、两只一样的蜡烛、火柴、一张白纸、刻度尺、一面小平面镜、手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启动课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烧吗?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
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
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从而引入新课。
板书:三平面镜成像学生观察实验。
感到惊奇,小组进行讨论、回答,但回答不全面实验现象很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1.平面镜成像特点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
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
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②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请实验小组就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应用平面镜进行探究。
4.3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5.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6.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7.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9.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0.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教学过程一、引入(1)欣赏练功房练功和老鹰飞过湖面的动画。
(2)我们今天先做个小魔术。
装置:半反半透的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三合板上,玻璃板前立着蜡烛1,玻璃板后有一烧杯,整个演示装置用纱巾盖着。
演示步骤如下:上课之初,先声明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
揭开纱巾,让同学们自己说出演示所用的器件:玻璃板前立着蜡烛!玻璃板后有一烧杯,杯中也立着和1相似的“蜡烛2”。
其次,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蜡烛1点着,与此同时,同学们在玻璃板前看到老师把玻璃板后面烧杯中的蜡烛2也“点着”了。
第三,老师用力吹烧杯中蜡烛2的火焰,但吹不灭!把水倒入烧杯,让水慢慢没过蜡烛的火焰,也没有把火焰淹灭!第四,揭秘。
蜡烛1仍然点着时,将整个装置转90度,再看盛水的烧杯中,既没有蜡烛,更没有火焰,火焰哪里去了?再把整个装置转回到原来的位置,从玻璃板前,又看到蜡烛和火焰全在烧杯的水中!再转过90度,又都没有了!奇怪!最后,把烧杯中的水倒掉,再次证明杯中没有蜡烛,那么要解开其中的奥妙,我们今天就先来探究一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1课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课时从研究生活中的现象入手,研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把生活中的现象用科学的方法解释,是光的反射的具体分析和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认识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在本课时内容中,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现象背后的规律,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经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折纸,感悟虚像的形成原因。
3.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现成功的喜悦。
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
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
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教学过程续表续表续表板书设计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1课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反思第2课时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在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之后,了解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认识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主要是改变光路和成像,通过介绍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例子,学生认识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实验、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
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并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
平面镜成像
侧;
无数条光线;
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
知识点4:平面镜的应用、凸面镜和凹面镜1.平面镜的应用
要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指出下面各句话中的“影”所说明的光在传播过程中所遵从的物理规律,)手影光的直线传播(2)水中倒影光的反射
)立竿见影光的直线传播(4)杯弓蛇影光的反射
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桌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便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
小赵同学手拿时钟站在平面镜前如图所示是平面镜中的像,则( D)
A.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
C.时钟指示的时间是
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生的影响是
小成最好在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
蜡烛远离。
平面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规律、特点及平面镜的应用。
教学难点:实像和虚像三、教学分析《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环节一:导入新课让一位学生上台照镜子,其他学生观察感受人和像的大小、远近等现象,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平面镜成像的问题?环节二:新课讲授一、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信息进行大胆猜想与假设1、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等/不相等)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不相等)学生进行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设计实验提出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问题1、怎样才能确定像的位置?2、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怎样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与交流,提出思路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验设计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器材分为两类(玻璃板厚度不同,蜡烛种类不同),学生分别用两类器材进行探究。
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疑惑。
分析与论证对学生实验数据投影展示,分享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过程与方法“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某某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教学用具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X、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二、新课教学(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向学生示X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做法:边示X边讲解.①像下图那样,将一X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生]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讨论]身高1.6 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 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 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解答](1)像高1.6 m,像离镜0.5 m.(2)人后退0.5 m0.5 m.(二)平面镜成像原理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2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学生:[师]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生]①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②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3.老师提出启发问题: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师生共同分析得: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1发出的.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2随即指出①S′是S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紧接着教师介绍平面镜的发展史.“倒像”,使花桥显得更加美丽,使之有“某某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我国大约在四千年前的夏王时代,就有了铜镜.在战国时代,铜镜盛行,制作精美,但是,多是贵族妇女才能使用.近代发展了利用玻璃制成平面镜,才能在民间普遍使用了.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平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平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三)平面镜的应用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师]同学们想一下哪些地方用到平面镜?[生甲]练功房里,演员用它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生乙]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生丙]潜水艇下潜后,艇内的人员通过潜望镜来观察水面上的情况.(1)讲一段故事:公元前215~212年间,罗马人大举入侵希腊,派出一支船队,满载精兵,准备攻打阿基米德的家乡——叙拉古城,面临来势凶猛的强敌,阿基米德求见国王,献出破敌妙计,他动员全乡的妇女和守城的人在海岸边列队.每人各执一面平面镜,把太阳光集中向罗马战船反射,不一会,罗马战船上的士兵被照得头晕目眩,丧失战斗力被迫而退.阿基米德利用平面镜把光反射的原理,击退了敌人,拯救了他的家乡.(2)教师画一个潜望镜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如图甲那样在筒子的上下拐角处各安装一块平面镜,两块平面镜互相平行,都跟水平方向成45°,这样就做成最简单的潜望镜.(四)凸面镜和凹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图甲潜望镜图乙潜水艇上的潜望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师]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呢?[生]我们猜想光应平行射出.[师]我们不能靠猜测来下结论,我们还是用实验验证一下.[演示实验2]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师]十一届亚运会的火种,是藏族初二学生达娃央宗,在青藏高原上,利用射入凹面镜的太阳平行光,反射后会聚在焦点的性质,把火炬点燃而取得的.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a.[演示实验3]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入射凸面镜.[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b.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师]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生]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c.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演示实验4]1.如图所示,用两X黑纸各剪去一个等大的圆孔,分别粘在凸镜和平面镜上.2.把凸面镜和平面镜放在离学生距离相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向两个镜中观察,比较从两个镜中看到的X围的哪个大,哪个小?[生]口径相同的凸面镜视野比平面镜的大.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某某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三、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3.球面镜的分类.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四、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课文.45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光的折射”.五、板书设计一、平面镜成像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二、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三、球面镜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凹面镜、凸面镜性质①凹面镜能使平行光会聚在焦点.②使焦点发出的光线平行射出.应用①太阳灶、太阳炉、内窥镜等.②探照灯、手电筒、汽车头灯等.性质凸面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应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如汽车上的观后镜. 教学反思:。
4.3平面镜成像(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成虚像及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2过程和方法:探究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观察现象,感知虚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的是虚像及虚像的形成原因。
2难点:试验中找不到像、成两个像等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教学器材:(以一个小组为单位准备)
蜡烛2支、玻璃板(带支架的厚薄各一块)、火柴(一盒)、镜子一面
刻度尺(一把)、方格纸、量角器、光屏、白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演示:“烧不坏的手和吹不灭的蜡烛”。
1应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在透明玻璃板前后等距的位置分别放置相同的蜡烛。
并让学生看清这是两支蜡烛。
2 调整好角度,让学生能透过玻璃看到两支蜡烛,但不能从侧面看见蜡烛。
3 渲染气氛,点一支,两支会同时燃烧(正面的同学会看到前后两支蜡烛在燃烧,会表现出惊奇的姿态,侧面的同学会看到后面的蜡烛根本没有燃烧,会比较着急,或者揶揄老师在骗人)4再次渲染气氛,把手指放到后面的蜡烛上方“烧”
(正面的同学会看到老师的手指在火焰上却安然无恙,侧面的同学看到真相)5 吹玻璃后面的蜡烛,前面的不灭。
(正面的学生会看到蜡烛怎么也吹不灭,侧面的同学看到真相)6 吹灭前面的蜡烛,后面的也熄灭。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做像?什么叫做平面镜成像?
2 平面镜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3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1 像、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实
当你照镜子时,可以再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
个“人”就是你的像。
由于这个像是通过平面镜形成的,这种现象叫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是我们
却看平面镜后面好像有烛焰。
这是为什么?
原来,光源S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
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
由于
有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人会感觉这些光好像
是从进入人眼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焦点S'处
发出的。
S'就是S再平面镜中的像。
由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
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所以把S'叫做虚像。
实像:由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虚像:无实际光线汇聚成的像叫做虚像。
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步骤
(1)如图,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白纸,纸上竖立
一块玻璃板做平面镜。
沿着玻璃板在纸上 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前面,观 察它在平面镜后面成的像。
(3)将另一支点燃的同样大小的蜡烛B 竖立在
平面镜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
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蜡烛B 此时的位置就是蜡烛A 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 是否相同。
(4)把光屏放在蜡烛B 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A 的像出现。
(5)移动点燃的蜡烛,再重复步骤(2)(3)(4)至少2次。
(6)用直线把每次试验中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
尺分别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用量角器测量这些连线与平面镜 所在位置的夹角大小,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与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相等 。
(2)平面镜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
(3)平面镜所成像的位置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
(4)平面镜成的像是 虚 像。
利用数学课本中有关对称的知识,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以表述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评估交流
(1)实验中为什么用平板玻璃而不用镜子?
明确: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和方便比较像的大小。
虽然成像不如镜子清晰,却能在观察到蜡烛A 的像的同时观察到 蜡烛B,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为什么平板玻璃要用薄的?
明确:用厚玻璃板会导致形成两个像。
(3)刻度尺有什么用?
明确:便于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
明确: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5)不点燃蜡烛能实验吗?为何点燃前面的蜡烛,不点燃后面的蜡烛?
明确:能,但是成像不够清晰,实验不方便。
前面的蜡烛点燃是为了使光线充足成像清晰,后面的蜡烛不点燃是为了便于使物与像重合,确定像的位置(如果点燃,会给分辨蜡烛B和蜡烛A的像造
成困难)。
(6)小红不管怎么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蜡烛与像重合,为什么?
明确:①平板玻璃没有与桌面垂直,导致成像在上方或者下方。
②蜡烛A在实验过程中燃烧掉一部分,而蜡烛B大小不变。
(7)用光屏能否承接到蜡烛的像?为什么?
明确:不能。
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8)实验还可以怎么改进?
明确:可以用方格纸或刻度尺代替白纸。
这样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可以直接观察到。
(三)效果检测:课堂训练(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
三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