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初学者须知道的中医知识1、《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2、《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3、《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4、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5、百病皆由痰起。
百病皆因于气。
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百病挟痰6、癍是阳明火毒。
7、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8、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9、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10、辨证前提记牢11、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12、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13、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4、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7、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18、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19、长期用药须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津。
20、肠梗阻如同无水之帆船,唯有放水通风方可行之。
补津液,行气。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23、出入停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2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25、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26、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27、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28、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29、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30、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1、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32、带状疱疹初期(天内),用火针点刺患处,之后拔罐,~次止痛,次治愈,患者自述结痂出现痒的现象就是好的前奏。
33、但愿人间无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34、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5、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中医名言名句中医的名言、格言和谚语,或载于典籍文献内,或流传于医生口头中,数量很多,可谓琳琅满目,是中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其中许多是关于中医治法的警句,如同箴言和座右铭,含义很深,语言形象生动。
读之发人深省,令人难以遗忘。
它起到了规劝警戒的作用,使人闻者足戒,受益非浅。
这些警句,许多都是历代著名医学家的创造。
如:"桂枝下咽,阳盛乃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
"这是张仲景的一句话,虽是讲桂枝汤、承气汤误用致毙的,但却被历代医家引为要严格遵从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警句。
"读书无眼,病人无命"。
这是喻嘉言戒劝人们在阅读医书时,要抱严肃认真的态度,否则会造成病人无命的后果,可谓简短有力。
这些警句还有许多是口头创造、流传较广的谚语,往往难于找到原始出处,或不知出自何人之口,但却为大家所习诵。
如:"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
虽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有论人参滥用致害的专篇,但不及这句谚语那么响亮有力、上口。
这句用大黄作比较,鲜明犀利无比,使人难于忘怀。
对于滥用补药的庸医,也是一付最好的清醒剂。
过去某种治疗上的时弊,历代医家莫不大声疾呼反对之,就有用警句这种形式的。
历史上,服石之风泛滥成灾。
东晋时期,仙道术士倡导,食用石英、云母等矿石粉,意图寿如金石,永固不坏。
实际上自贵胄,下自贫士,因此而亡者,不胜枚举。
孙思邈晚年目睹其危害,曾大声疾呼反对,其中有一句话,使人难以忘记,就是:"宁食野葛,不服五石"。
他还说:"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
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这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的话,几乎成了当时反对服石恶习的口号,因此对纠正时弊,起了不小的作用。
用药治病,事关性命,故不可不大声疾呼之,使之有动人肝胆肺腑之力量。
这些警句既显示了语言的力量,能流传不衰,更重要的,它是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许多人生命和血的教训换来的,其价值高于某些个案,或某种具体经验的总结,故值得珍视。
中医经典的感慨
1、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
2、智者要事业不忘健康,愚者只顾赶路而不顾一切。
3、人一生可以干很多蠢事,但最蠢的一件事,就是忽视健康。
4、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
4、拿体力精力与黄金钻石比较,黄金和钻石是无用的废物。
5、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6、房宽地宽,不如心宽。
8、日出东海落西山,喜也一天,忧也一天。
遇事不钻牛角尖,心也舒坦,身也舒坦。
自食其力挣了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
粗细搭配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
传承中医国粹经典语句
一句话传承中医国粹的经典语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保持
体质方可长寿。
”
中医认为,健康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求,要维护健康,必须调节
和平衡内环境,实现外摄入内调节的平衡,这样才能把内在活力有效
地释放出来,以达到外形于安康的目的。
做到这一点,中医提倡“调
养而非药治”,呼吁人们要注重身体的预防保健,坚持饮食正常、良
好的作息习惯适当的减轻身体负担,控制体重,增强体质,以应对日
常的精神压力。
如果要活过一生,除了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足够的运动,控制体重外,还要回归根本,即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妙和经典的
理念——中医健康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态度就是要把“调养”放在自
然之上,即要治本、预防为主、把病从根子上治好,实现健康、美丽、自然永存的理念。
中医传承《黄帝内经》的经典语句有很多,其中最
宝贵的一句莫过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保持体质方可长寿”,它
提醒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最重要的,只有坚持调养,才能达到健
康的状态,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
中医经典朗诵稿件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医经典》。
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瑰宝,被誉为世界医学的一颗明珠。
而中医经典则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医理论的精华和智慧。
它们包括《四诊原则》、《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今天,我将为大家朗诵其中的一段经典内容,希望能让大家对中医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段经典选自《黄帝内经》,名为《四气调神大论》。
其中说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不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这段话形象地描述了春季养生的要领。
首先,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万物复苏,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升发。
因此,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节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使心志充盈,精神焕发。
其次,与春天的生机相适应,我们也应注意不去削弱和损伤身体。
不可过度娱乐休息,而应注重劳逸结合,保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来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
此外,在春季养生中,我们还要注重和谐的人际关系。
赏而不罚,予而不夺,是指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社会环境。
以上就是《四气调神大论》中关于春季养生的精彩内容。
中医经典是我们中医学习的宝库,更是我们了解中医智慧的窗口。
通过学习和掌握中医经典的理论,我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并为他人的健康做出贡献。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加重视中医经典,传承中医文化,让它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好地享受健康和幸福。
谢谢大家!。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1.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1、防风得羌活则治诸风,苍术得羌活则止诸痛。
2、柴胡得黄芩则寒,附子得干姜则热。
3、羌活得川芎则止头痛,川芎得天麻则止头眩。
4、干姜得天花粉则治消渴。
5、香薷得白扁豆则消暑。
6、黄芩得连翘则解毒。
7、桑白皮得苏子则止喘,杏仁得五味子则止嗽。
8、丁香得柿蒂、干姜则止呃,干姜得半夏则止呕。
9、半夏得姜汁则回痰,贝母得瓜蒌则开结痰。
10、桔梗得升麻则开提血气。
11、枳实得黄连则能消心下痞,枳壳得桔梗则能使胸中宽。
12、知母、黄柏得山栀子则降火,豆鼓得山栀则懊浓。
13、白术得黄芩则安胎。
14、陈皮得白术则补脾。
15、人参得五味、麦冬则生肾水。
16、附得苍术则开郁结。
17、草果得山楂则消肉食,神曲得麦芽则能消食。
18、乌梅得干葛则消酒。
19、砂仁得枳壳则宽中。
20、木香得姜汁则散气,乌梅得香附则顺气。
21、芍药得甘草则治腹痛,吴茱萸得良姜则亦止腹痛。
22、乳香得没药则止诸痛,芥子得青皮则治胁痛。
23、黄芪得附子则补阳,知母、黄柏得当归则补阴。
24、当归得生地则生血,姜汁得京墨则止血,红花得当归则治血,归尾得桃仁则破血。
25、大黄得芒硝则润下。
26、泽泻得猪苓则能利水渗泻,得白术则能收湿。
27、紫苏配黄连得竹茹则能止呕吐。
28、木香得槟榔则治后重。
治病有主药,口决要记牢治病一定有主药,不用主药便是错。
火结必要用大黄,枳壳枳实紧跟着。
寒结必要用巴豆,三棱莪术紧跟着。
实结必要用山甲,蝎子蜈蚣紧跟着。
调气必要用木香,摈榔元胡紧跟着。
透坚必要用牙皂,细辛辛夷紧跟着。
破血必要用桃仁,红花赤芍紧跟着。
脾胀必要用干漆,火麻郁仁紧跟着,暖胃必要用硫黄,丹参玉竹紧跟着。
腰疼必要用杜仲,续断艾叶紧跟着。
陷下必要用洋参,三生(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狗脊紧跟着。
去虫必要用榧子,芜荑使君紧跟着。
顺气必要用香附,乌药腹毛紧跟着。
通淋必要用斑螫,川漆萆薢紧跟着。
清心必要用黄连,连翘栀子紧跟着。
老痰必要用砒霜,雄黄绿豆紧跟着。
助脾必要用马前,虎骨猴骨紧跟着。
中医魅力的短句1.弘扬传统文化服务大众健康。
2、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3.中医是科学,不是玄学。
中医治疗身体疾病和心脏病。
4、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5、承千年文化,扬中医德馨。
6、药承神农本草,商秉诚信至上。
7、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成人达己。
8、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促进人民健康。
9.方岭文化千古流传,神农草药饮天下。
10、天然中药材,地道磐五味。
11、钻井技术,乡村医生要普及;知道吗,宝贝,草药不是到处都是草。
12、妙手通经络,德心理乾坤。
13、天赋神农本草,御赐地道中药。
14.发挥中医药优势,祝福人民安康。
15、传承中医文化,健康万户千家。
16、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17、养生源于中医,养生源于气博。
18、弘扬中华国粹,传承中医文化。
19.倡导健康方式,享受美好生活。
20、神农本草筑梦中国,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21、古中医,调五行,通经络,享养生。
22、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健康。
23、百年养生精华,千年中医中药。
24、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25.德光聚人心,爱天下。
26、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27、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创造健康生活。
28、中草药,经典五味。
29.看病花费少,中医最方便。
30.医生既不善良也不值得信任。
31、海龙海马通四海,红花红藤映山红。
32.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33、传承中医文化,岐伯健康万家。
34、正宗五味,千万养生。
35、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
36、按摩祛病一点通,培本固元显神功。
37、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38、中药百熬香飘千里,中医百治誉满杏林。
39、登陆神农本草,下载健康长寿。
40,传千年绝技,传承百年养生。
41、中医担大任,奇方骨根本!42、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43.细看、细闻、细问,补强减寒暖。
44.传承黄薪火,发扬中医精髓。
45、防病健身方法多,中医保健效果好。
中医情怀经典句子1、一把来之不易的铁锹,锄禾日当午。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顺水行舟从容渡,顺月照路轻移步。
4、行动是成功的阶梯,思考是成功的根本。
5、节衣缩食好穷士,勤攻习学是强士。
6、积土而成山,积水而成海。
7、苦心浸润良策开,一气推展繁华来。
8、让计划和行动紧密结合,你将取得比想象中更多的成就。
9、读书保守忠静寡言,古今的不变符号。
10、一举成功,百事亨通。
11、天取得宁波,地得并州,水有赤添,山有紫芝,水力兼而得之,而间者无不均。
1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13、理智可以推动大海,决心可以移山岭,梦想可以做成变化。
14、孝字应明,礼字自洁,才字全调,智字宏朗,古今唯此一立向。
15、勤奋之根,就在于认真,努力付出就是最好的报偿。
16、唯实力决定成败,拼搏才有成就。
17、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18、若要发明完美无缺的事物,那么勤奋用功就是必不可少的。
19、千里无行色,河汉两岸春。
20、有志者,事竟成。
21、js态度决定一切,自信可以促成一切。
22、勤学劳动求本知,古今莫逆于此。
23、聪明而懂得舞蹈的人,总能摆脱失败的命运。
24、春暖花开,百花香混,经脉得调,病症早消。
25、树木多叶,智者多谋,乌鸣未巢,业已卓叶。
2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彼此明了心之行。
27、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28、一声笑语通万里,雁过草坡满天碧。
29、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好学有收获。
30、有志者,道大矣!(不休息,不懈怠)。
中医经典的顺口溜超级实用
老中医真是太有智慧了而这些中医也是超级实用,对我们很有益益处。
小编为你整理了中医经典的顺口溜,欢迎大家阅读。
中医经典的顺口溜一
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
萝卜出了地,郎中没注意。
人说苦瓜苦,我说苦瓜甜。
吃了十月茄,饿死郎中爷。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中医经典的顺口溜二
一日俩苹果,毛病绕道过。
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多喝凉白开,健康自然来。
白水沏茶喝,能活一百多。
饮了空腹茶,疾病身外爬。
中医经典的顺口溜三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宁可食无肉,不可饭无汤。
吃面多喝汤,免得开药方。
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
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
中医经典的顺口溜四
吃大蒜,降血脂。
蘑菇餐,防血栓。
吃鲜姜,血脂康。
木耳菜,降脂快。
菊花茶,降血压。
吃辣椒,消脂肪。
乌龙茶,减肥佳。
身材秀,吃土豆。
气血虚,吃荔枝。
葡萄甜,补血源。
要润肤,樱桃补。
常吃枣,不显老。
燕麦汤,皮肤光。
食蜂蜜,皮肤细。
萝卜汤,治胃胀。
红薯蒸,大便通。
关于中医医德名言警句中医的名言、和,或载于典籍文献内,或流传于医生口头中,数量很多,可谓琳琅满目,是中医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医医德的,欢迎阅读。
中医医德名言警句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中医医德名言警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1、疔疮先出血, 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一句话彰显中医特色
1、传承祖国医学,造福人类健康。
2、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3、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文化。
4、养生用中医,身体最实惠。
5、传承中医文化,健康万户千家。
6、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
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7、养生源自中医,健康来自歧伯。
8、天赋神农本草,御赐地道中药。
9、承千年文化,扬中医德馨。
10、中医中药进万家,绿色健康你我他。
11、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12、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13、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健康。
14、技术至精,药德至诚,服务至臻,销售至仁。
15、看病看中医,方便又实惠!
16、中药百熬香飘千里,中医百治誉满杏林。
17、仁心济宝鸡,妙术护百姓。
18、道地药材,磐安五味。
19、传千年绝技,承百年养生。
20、传承和弘扬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不但可以为振兴中医中药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8、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9、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10、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11、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12、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14、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15、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16、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17、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中医经典养生座右铭1. 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
——《尊生八笺》2.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3.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寿世保元》4.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呻吟语》5. 脏腑胃肠,常令宽舒。
其气流行,其血畅通。
各种器官,功能平衡。
身健神安,百病不生。
恣纵口服,煎炸烤烹。
香甜肥腻,悦人口食。
食之过多,不利肠胃,积累必塞,塞则生玻6. 养生先养身,养身先习动;养生先养心,养心先习静。
有动有静,动静相济,一张一松,预防百病;动后血通,血通气行,气行神爽,祛病健康;静后而定,定后而安,安后神怡,7. 数好十个数,能活大岁数。
8. 合理膳食,脍不厌细,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9.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养生要集》10.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11.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
——《抱朴子》12. 健康老人的.特征:头脑清,耳朵灵。
眼有神,血压均。
呼吸匀,皮肤润。
脉形小,体匀称。
前门松(小便畅通),后门紧(大便一天一次)。
生息和,发光泽,手脚灵,牙齿硬,底13. 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医述》14. 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15. 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
——《养生要集》16.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
不知保养不算巧。
17.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
——《养生要集》18. 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
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19. 发,血之穷也,千过梳发,发不白。
——《养生要集》20. 私欲要节制,冷暖要注意。
体检要定期,有病要早医。
21. 补药要少用,烟酒要少尝。
骨折要防止,运动要坚持。
22. 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
——《养心要语》23.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
——《古今图书集成》24.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寿世保元》25.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最吸引人的中医广告词_有特色的中医广告语中医是我们的国粹,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一些中医的广告,有特色的广告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下面是店铺带来最吸引人的中医广告词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最吸引人的中医广告词最新1. 传统与科技齐飞,保健共养生一色。
2. 祖传按摩绝技,中华养生秘方。
3. 滋润生活养生健康延年益寿。
4. 国术推拿发扬光大,展筋活血心胸豁达。
5. 国医传承,古法推拿。
6. 养生保健,传统推拿,秘制配方,手艺绝佳。
7. 看中医,买中药,就去神农中医馆!8. 看老中医,就到神农中医馆!9. 看三湘名医,买无硫中药,就去神农中医馆!10. 安岳中医,温暖相依。
11. 百年关爱,百姓信赖。
12. 北京东城中医院,中医国脉永流传。
13. 秉承古训,医德为先。
14. 不同的健康心愿,共同的东城中医院。
15. 诚信立世,共济天下。
16. 传承国粹,弘扬养生。
最吸引人的中医广告词热门1. 妙手通经络,德心理乾坤。
2. 弘扬国技,健康国人。
3. 享精妙推拿,品传统文化,带健康回家。
4. 按摩祛病一点通,培本固元显神功。
5. 祖传按摩绝技,正元养生保健。
6. 祖传绝技推拿,服务养生保健。
7.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祖传绝技呵护健康。
8. 世家手法,传承运道。
9. 上下五千年,推拿寿延年。
10. 祖传绝技秘笈,舒筋活络保健。
11. 推拿按摩,舒筋活络,祖传秘方,养生保健。
12. 古法推拿,保健养生。
13. 享中医推拿,品传统文化,带健康回家。
14. 古法传承健康,拿捏恰到好处。
15. 传千年绝技,承百年养生。
最吸引人的中医广告词经典1. 千年传承,中医养生。
2. 祖传绝技推拿,传统服务保健。
3. 奇经八脉理顺,国术养生健体。
4. 祖传推拿按摩,养生固本培元。
5. 健康新时尚,相约柳安堂。
6. 传承中医文化,健康万户千家。
7. 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中医文化。
8. 古中医,调五行,通经络,享养生。
9. 承千年文化,扬中医德馨。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本文是关于名人名言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医养生经典格言1、纵欲耗精,损伤正气。
思虑烦多,心劳成疾。
安然无恙,居安思危。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2、安静固然可爱,恬静尤为可贵。
注重养生就要学会:“闹中求安,乐中求恬”。
自然和-谐之美的安静,健身不生病;享受天伦之乐的恬静,越活越年轻。
3、调节情绪,走出低谷,方法有六,下列陈述:音乐:唱歌曲,听音乐。
4、柳颜赵欧四大圣,书法精妙传后人,挥笔潇洒情志浓,泼墨凝思又安神。
动中有静静自安,静中有动动健身。
书法巨匠均长寿,平均终年逾八旬。
5、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食能养生,也能丧生。
合理膳食,脍不厌细。
食不厌杂,滋养身体。
6、性情气暴刚烈,或多思焦虑容易衰老;性情缓慢柔和,或少思寡欲常可延年。
7、药疗食疗,神疗体疗(活动锻炼),是治疗糖尿病的“四驾马车”。
降低血糖,促进代谢,行之有效,良方妙药。
8、养生先养身,养身先习动;养生先养心,养心先习静。
有动有静,动静相济,一张一松,预防百病;动后血通,血通气行,气行神爽,祛病健康;静后而定,定后而安,安后神怡,无病健体。
9、老年膳食安排巧,精、兼、少来身体好。
精:食物新鲜,营养全面;兼:食不厌杂,粗细配搭;少: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10、私欲要节制,冷暖要注意。
体检要定期,有病要早医。
11、长吁短叹,缓解紧张。
稳定情绪,血压下降;畅快微笑,解除疲劳。
消除烦恼,灵丹妙药。
12、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已观其窍。
清心又寡欲,乃是长寿道。
13、晨前皮包水(喝温开水),睡前水包皮(热水烫脚),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稀奇。
14、滋味煎其脏腑,芳甘腐其骨髓。
忧怒悖其正气,思虑消其精神;清淡和其脏腑,芬香养其骨髓。
笑乐蓄其正气,寡欲安其精神。
15、脏腑胃肠,常令宽舒。
其气流行,其血畅通。
各种器官,功能平衡。
身健神安,百病不生。
恣纵口服,煎炸烤烹。
香甜肥腻,悦人口食。
食之过多,不利肠胃,积累必塞,塞则生病。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扇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扣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泌精神乃滞。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11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如血室。
11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2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122、内侵膻中则为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