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5.20《相见欢》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相见欢”、“朱颜改”、“春风十里”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增强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离愁别绪,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3)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解释其含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小组进行汇报,互相交流学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与诗歌情感相互映照。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相见欢》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3. 搜集其他李煜的诗歌,了解其创作风格,与《相见欢》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相见欢》的背景和作者。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诗歌的字面意义解析。
诗歌的深层含义探讨。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解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诗歌的表达方式的把握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探讨和解读。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图片,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讨论区:提供学生交流和讨论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解析诗歌的字面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第三步: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解读诗歌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4.2 教学活动活动一: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
活动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
活动三: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表达的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教材:《相见欢》文本参考书目:有关《相见欢》的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网络资源:有关《相见欢》的音频、视频材料6.2 教学材料印刷材料:诗歌文本、相关注释和解读材料电子材料: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第七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7.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共2课时第一课时:介绍诗歌背景,解析字面意义,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深入探讨深层含义,进行诗歌表达练习,总结评价7.2 时间安排第一课时:30分钟介绍背景,40分钟解析字面意义,20分钟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20分钟深入探讨深层含义,20分钟进行诗歌表达练习,10分钟总结评价第八章:教学注意事项8.1 教学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歌《相见欢》的内容介绍。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含义,帮助学生掌握。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修辞手法和词语。
阅读法: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诗歌《相见欢》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修辞手法和词语解析的参考资料。
3.2 教学材料诗歌打印文本。
笔记本和笔。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学到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诗歌作品,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六章:教学实践活动6.1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让学生扮演诗人,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6.2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七章:作业与评价7.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的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运用朗读、默写、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句理解和朗读。
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诗歌情感表达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课文注释和翻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相见欢》,提问:“相见欢”在诗歌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翻译,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与久别重逢的朋友相见的情景,体会诗歌中的喜悦和感慨。
(2)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相见的故事,感受友谊的美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6. 作业布置(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对友谊的感悟。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保证教学效果。
课后,我会对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七、评价与考核: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以评价他们的学习状态和进步。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写作等方面。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抒情句子的理解。
2. 诗歌语言特点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相见欢》,提问:“相见欢”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默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抒情句子,提问:诗歌中的“相见欢”是如何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2)教师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练习与巩固:(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诗歌的学习成果。
(2)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学习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相见欢》。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中“相见欢”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 收集其他表现友谊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对友谊的表达方式。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相见欢》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相见欢》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1.1.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到作者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友情的渴望。
1.3.2 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亲情和友情观。
1.3.3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关心他人。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相见欢》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以及其含义和作用。
2.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如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欣赏课文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写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和相关的阅读材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
第五章:教学过程与步骤5.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标记重要的词句和段落。
5.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5.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重点讲解和解析,解答学生的问题。
5.5 文学欣赏: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感受和体验课文的文学美。
5.6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亲情和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春水”、“明月”等。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表达对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3)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2)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相见欢》的原文和译文。
2. 教师准备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解释。
3. 教师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如诗人的介绍等。
4.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诗人。
(2)学生朗读诗歌《相见欢》。
2. 新课内容:(1)学生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
(3)学生共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中生词和短语的理解情况。
3. 学生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互相评价的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相见欢》这首词的含义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掌握词的诵读技巧,感受其韵律之美。
2、难点体会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
对词中含蓄委婉的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含义。
2、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知识、意象、情感等,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以李煜的生平故事引入,介绍他作为亡国之君的特殊经历,引发学生对他作品的兴趣。
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哀怨、忧伤的氛围,为学习《相见欢》做铺垫。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李煜的身世,着重强调他从帝王到阶下囚的巨大转变。
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即李煜被囚禁时的生活状况和心境。
3、初读诗词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
4、词句解读逐句讲解词的意思,解释重点字词。
分析词中的意象,如“无言”“独上”“寂寞”“梧桐”“深院”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所营造的孤独、凄凉的氛围。
5、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愁苦和无奈。
结合作者的身世和背景,探讨这种情感的深层原因。
6、艺术手法探讨分析词中运用的比喻、烘托等修辞手法,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的妙处。
讨论词的结构特点,如开头的烘托和结尾的直抒胸臆。
7、再读诗词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读出情感。
请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8、拓展延伸展示李煜的其他词作,如《虞美人》,让学生比较它们在情感和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在遭遇困境时的情感表达方式。
9、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词的含义、情感、艺术手法等。
强调古典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10、布置作业背诵《相见欢》。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诗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韵律、节奏、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和写作技巧。
(3)通过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象,解释诗人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4. 写作技巧探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韵律和节奏,探讨诗人的写作技巧和风格。
5. 创作与表演: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意象和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法: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反馈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分析和创作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他们进行改进。
四、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提供诗歌的原文,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供学生参考。
3. 写作技巧指导资料:提供关于修辞手法、韵律和节奏的指导资料,供学生学习。
4. 创作与表演材料:提供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所需的材料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朗读与背诵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的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相见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李煜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深沉的亡国之痛和离愁别绪。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独特的意象,感受其营造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词作,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2)掌握词作的艺术特色,如对比、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词人复杂的情感内涵,感受其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2)引导学生将词作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意象意境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作。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幅深秋庭院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引出课题《相见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李煜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从帝王到囚徒的巨大身份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他词作风格的影响。
2、讲述《相见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在亡国后的痛苦和无奈。
(三)初读词作,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作,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情感的投入。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基调。
(四)精读词作,赏析意象意境1、提问:词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无言独上西楼”中的“西楼”,给人一种孤独、寂寞之感;“月如钩”的“月”,象征着残缺、凄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梧桐”“深院”“清秋”,共同营造出一种幽深、清冷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意象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情感的?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词人借助这些意象,含蓄地抒发了内心的愁苦和寂寞。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2)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和内涵理解。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诗歌《相见欢》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享各组的学习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背诵和默写情况。
(2)对学生的课后练习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内容1. 诗歌《相见欢》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解析。
3. 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4.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运用讲授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诗歌。
2. 问答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相见欢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相见欢这首诗,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对诗歌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的运用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抒情词意。
2.欣赏和鉴赏古代诗歌的美。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相应的音乐或展示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并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步骤一:导读1.给学生展示相见欢这首诗,并阅读诗歌的题目和作者。
2.鼓励学生猜测诗歌的意思,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与他们进行讨论。
步骤二:全诵诗歌1.教师全诵相见欢,让学生聆听诗歌。
2.再次展示诗歌的内容,并让学生一起跟读。
步骤三:分析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1.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如:邂逅、萧郎、楚弦、惊弦等,并解释其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效果和诗人的意图。
步骤四:学生阅读和讨论1.将诗歌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与同桌讨论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个别的诗句。
3.选取几组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意见。
步骤五:诗歌表演1.根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模仿和表演。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融入到表演中,体验诗歌的美。
步骤六:总结归纳1.对诗歌的整体内容和表达进行总结。
2.让学生总结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古代诗歌的喜爱和欣赏。
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相见欢这首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意图,并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相见欢》,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相见欢》诗歌的阅读与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相见欢》诗歌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分析《相见欢》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审美价值。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相见”的理解。
4.2 诗歌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4.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见欢》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4 情感表达分析让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对“相见”的情感态度。
4.5 诗歌审美价值探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相见欢》诗歌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相见欢》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相见欢》诗歌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从《相见欢》出发,探讨生活中的“相见”场景,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6.2 教学延伸让学生欣赏其他关于“相见”的诗歌,如《送别》、《重逢》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在课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相见欢》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7.2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的结果,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课时:1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相见欢》的词意,掌握李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 理解《相见欢》的词意。
2. 掌握李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教学难点:1. 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
2. 学会鉴赏古典诗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见欢》的原文、李煜的生平资料、相关背景知识。
2. 学生准备:预习《相见欢》,查阅李煜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李煜及其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李煜是“词中之龙”?二、自主阅读1. 学生自主朗读《相见欢》,感受词的韵律美。
2. 教师提示:注意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相见欢”与“别离愁”的关系。
四、深入解析1. 教师详细解析《相见欢》的词意,包括词的上下阕内容、意象、情感等。
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思考:李煜的这首词与他的生平有何关联?2. 教师总结李煜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相见欢》的词意和情感。
2. 布置作业:背诵《相见欢》,撰写一篇关于李煜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堂讨论、深入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相见欢》的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对古典诗词产生兴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词人与生平经历的关系,加深对词人情感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相见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李煜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体会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相见欢》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李煜的背景及其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与情感的把握。
(2)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与技巧。
三、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煜诗词,复习其创作风格。
(2)简介李煜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相见欢》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体会家国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评估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默写的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1)测试学生对诗歌《相见欢》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2)检查学生对作者李煜背景及其创作风格的掌握程度。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时安排为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师用书和课文朗读录音带。
《相见欢》教案(精选4篇)《相见欢》篇1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
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
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
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
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
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
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
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
九年级语文《相见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相见欢》。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珍惜时光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诗人李煜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4.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人与友人相见的情景。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无奈之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诗歌。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相见欢》李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积极性。
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诵读欣赏
苏州市景范中学黄素心
一、导语:
今天,
二、让我们一同感知马致远词《天净沙秋思》
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这首词,请读出你体会到的词人的情感。
大家评论一下,他读得如何,我们朗诵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三、指导朗读
(一)朗读是要有感情的。
——清代著名文学家评论家哲学家王国维说过:有境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将其作为[越调•天净沙]的“定格”范曲,被推崇为“秋思之祖也。
”
这片曲为什么被能被誉为“秋思之祖”呢?它究竟以什么样的情感让王国维评价其“沁人心脾”呢?请你再读这篇曲,感受一下它的情思。
问?题目是秋思,谁在思?思什么?思有情么?
(二)大家朗诵时候带着淡淡的哀伤,可是,我们这位作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情绪,你是否真正体会到他的心情。
让我们一同来走进他,体悟他当时的情感。
——背景介绍
看了背景,你是否可以深入理解词人的心境,他究竟思呢?
(三)饱含思乡离愁但词句中未出现一词写愁,那这些情愫由谁在承载?
赏析导读:那么诗中有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又如何能够助人伤心呢?请用笔勾画出来,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说说能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词人的离愁。
[思考讨论]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深入理解体会“月、梧桐、院、秋”所创造的意境。
[资料展示]
诵读指导:马致远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这些意象中,你一定可以感觉得到了。
所有的景都蕴含了作者的愁绪,所以他看到的其它景,未能入诗入词,而我们现在看到他的词,能不能从景中感受到他的游子飘零在外,怀才不遇的愁绪,我们一起来朗读出来。
并且请注意他的重音和停顿,你觉得哪些语词蕴涵了词人的心绪,应当凸显出来,请特别注意。
可以适当做一些重音,或者做一点标识。
让我们来演绎这几句。
[学生朗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是的,词中景物包含了词人的心情,也让我们可感,可知。
(五)和大家一同走近马致远,走入《天净沙秋思》,我也深有感触,便让我也来试着朗诵这首词《天
净沙秋思》。
大家是否愿意再一起来朗诵,可以试着背诵它。
(齐读)
读词可以朗诵,可以品味,老师便与大家分享一下读词的感受:
(六)我们欣赏品读这一阕曲,我们读出了情,读出了画意,也读出了景物中的情意。
可是,大家有没有读出这一小令所含的韵律呢?大家似乎一直在读“秋思”却把“天净沙”给忘记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曾有人评价它的音韵美——
美在哪里?
我们一起来欣赏由昆曲改编而来的曲——听听,它是否弹唱秋思的情韵。
(七)这篇小令极短,却让我们感受到情美、图美、音韵美,我们是否可以仿照它来创作一曲属于自己的“天净沙”
(七)小结: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散曲
小令
秋思
景情
难点
1.小桥流水人家——对比;映衬“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平沙(1)。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1)按此曲见诸元刊本《乐府新声》卷中、元刊本周德清《中原音韵定格》、明刊本蒋仲舒《尧山堂外纪》卷六十八、明刊本张禄《词林摘艳》及《知不足斋丛书》本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等书者,“平沙”均作“人家”,即观堂《宋元戏曲史》所引亦同。
惟《历代诗余》则作“平沙”,又“西风”作“凄风”,盖欲避去复字耳。
观堂此处所引,殆即本《诗余》也。
2.断肠人——图景感受: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我装饰了别人的窗子,明月装饰了我的梦
3.天净沙曲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