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顿科技校本课程计划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小牛顿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背景。
小牛顿课程是一套专门针对儿童的STEM教育课程,旨在通过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 激发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三、课程内容。
1. 科学实验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 编程课程,利用编程工具和游戏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计算机编程能力。
3. 工程制作课程,通过手工制作和机械装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数学建模课程,通过实际问题的建模和求解,培养学生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
四、课程特色。
1. 注重实践,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2. 强调团队合作,课程设置多个团队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开放式探究,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4. 融合创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课程实施。
1.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学习和探究。
2. 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器材,保障课程的实施效果。
3. 教学环境,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舒适的学习氛围和实践条件。
4. 教学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六、课程效果。
1. 学生能力提升,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提升。
2. 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和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动力。
3. 学习态度改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观的学习心态。
小牛顿科学班课程介绍小牛顿科学班课程介绍小牛顿科学班课程介绍2011年11月11日幼儿时期好奇心强,动手欲望高,喜欢新奇的事物,是天生的科学家〜科学是幼儿教学五大领域之一,是多元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小牛顿科学班】专们为是为3,6岁的儿童设计的课程;手脑并进的教学方式,将一般人认为较枯躁难懂的科学知识及道理,透过动手游戏与的教学模式,化繁为简,最能产生<开悟〉式的学习效果。
它是一套将<科学知识与实验动手>紧密结合的系列课程活动,拥有100个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让小朋友在玩中学,在做中学的情境中,享受到更高的学习乐趣与成就。
【小牛顿科学班】课程体系幼儿阶段共六个级别,每学期学习一个级别。
每个级别十六个单元,每周学习一次,一个单元。
【小牛顿科学班】教学步骤背景与主题导入现象与基本原理制作与实验亲子互动【小牛顿科学班】教学特色每次课一人一套实验器材;深入浅出的教授原理;重视儿童的拓展表达及运用能力;拥有作品,成就感高;【小牛顿科学班】学习效果拓宽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精神;观察,探究,解惑,培养良好学习方法;实践,运用,游戏,丰富生活乐趣;亲子互动学习,促进家庭和乐;培养良好的兴趣,成为科学爱好者;声音一自制简易电话摆动的现象一制作单摆人体认知一指纹实验色彩一颜色的分解光与紫外线一变色珠磁铁一走迷宫游戏透镜一认识放大镜浮力一大船小船载多少表面张力一神奇的泡泡力量的传送一好玩的带传动重心一制作不倒翁空气阻力一神奇的降落伞飞行一飞去来器电路一小灯泡亮了声音一自制排笛弹性实验一飞舞的飞盘光的反射一多变的万花筒静电一MINI吸尘器人体认知一人体消化路径磁铁一趣味钓鱼认识面镜一奇妙的哈哈镜声音一奇妙的四壬玄琴湿度计一制作湿度器风的力量一制作风车人体认知一人体骨骼溶解与过滤一东西哪里去了重力作用一纸筒电梯种子成长一种子发芽寻找历史的足迹一恐龙化石分类点数一制作图书温度与湿度一会跳舞的纸动物动物认知一昆虫重心实验一灵巧的小丑星空认识一认识星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刷刷车杠杆一杠杆实验认识空间一奇妙的空间图形声音一塑料袋地图一认识中国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气球直升机风一风力与风向昆虫一蚂蚁王国简单机械一滑轮认识弹性一弹簧秤磁铁一磁力小车力一认识摩擦力人体认知一血液流动飞机一螺旋桨飞机时间空间一制作钟表空间认知一立体彩星排除法与中心对称一读心卡晶体一许愿水晶植物一制作花朵标本电一奇妙的门铃曲轴一跳跃的小熊声音一制作气球鼓错觉一思维的旋窝桥梁一纸桥实验磁力实验一有趣的电磁铁规律排列一彩珠连环空间认知一好玩的小棒棒1.一级至八级共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十五单元。
小牛顿科学实验课简介一.小牛顿的特点和优势:小牛顿科学实验课(少年牛顿班),是一套(科学知识+动手实验)的课程体系,它能补充学校动手能力教育的不足。
小朋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完整学习,每次还能带不懂的作品回家,并且不断拥有自信心与成就感,成为快乐的小科学家。
10年后国内不缺英语人才,但100年内全世界永远缺科技人才。
聪明的家长都知道,让孩子手脑并用在快乐环境中将学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同步学习,才能提高孩子未来竞争力!二.学习小牛顿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小牛顿科学实验课用有300多个科学实验,所有的理论都来自国内外的教材中。
尤其是在我们杭州,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科学,初中学习中科学尤为重要,在中考中总分为180分,在中考成绩中占有决定作用。
所以从以上这些信息中我们就能看到科学学习的重要性了。
那么有家长会问了如何才能学好科学呢?三.如可才能学好科学?其实学好科学并不难,不论是杭州中考还是全国高考现在的命题趋向都是考点全来自教材但是对考生的知识扩展跟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讲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恰恰是几乎所有学生的弱项,这也是学校教学的短板。
而小牛顿科学实验课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少年牛顿班从课堂理论为起点,以生活常识为背景,以学生动手实验为教学特色。
让孩子不再是学习高能生活低能的偏才,而正真成为学习生活双高能的全才。
四.学习小牛顿还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机会:对于杭州来说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的是升学。
那么小牛顿科学实验课还能给孩子带来比别的孩子更多的机会,比如说省教育厅每年会在全省举办针对在校学生(主要对象是初高中学生)科技竞技大赛,如果您的孩子在大赛中拿到奖项,那么您的孩子将得到在中考中加分的资格等等。
小年顿科学实验课不仅让我们孩子的思维扩散,思维创造,动手操作等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更让孩子在实验中体验知识带来的快乐与创造,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改变我们的生活,让孩子真正的学以致用,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小牛顿科学潜望镜教案教案标题:小牛顿科学潜望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潜望镜的定义、结构和原理。
2. 掌握使用潜望镜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3.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1. 小牛顿科学潜望镜实物或图片。
2. 不同类型的物体,如树叶、昆虫、玩具等。
3.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潜望镜的应用领域。
4. 学生笔记本或活页纸。
5.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1. 向学生展示小牛顿科学潜望镜实物或图片,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潜望镜吗?它有什么作用?探究:3. 解释潜望镜的定义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潜望镜的原理。
4. 分发小牛顿科学潜望镜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实物并探索潜望镜的使用方法。
5. 引导学生使用潜望镜观察不同类型的物体,如树叶、昆虫、玩具等,并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拓展:6.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源,介绍潜望镜在科学研究、天文观测等领域的应用。
7.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你们觉得潜望镜在哪些领域有用?为什么?总结:8.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潜望镜的作用和重要性。
9.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作业:10. 让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自己发现的有趣物体或现象,并尝试使用潜望镜观察其中的细节。
教学评估: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
12. 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作业,评估他们对潜望镜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科学实验,让学生利用潜望镜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探究光的传播和折射规律。
2. 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提供更多关于潜望镜的资料和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潜望镜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是否掌握了潜望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3. 学生是否能够将潜望镜的原理应用到实际观察中?4. 是否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教学环节或内容?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幼儿园小牛顿科学活动方案一、方案背景幼儿园阶段是宝宝认知世界的关键时期,科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探究世界,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小牛顿科学是一种通过实验和活动来培养孩子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教育方法,本方案就是针对此种方法展开。
二、方案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2. 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3. 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方案内容1. 科学故事讲解:选取有趣的科普故事或童话故事,引导孩子认识自然规律,比如:《小猪佩奇》中介绍了四季变化规律。
2. 实验探究:选取适合幼儿园阶段的实验项目进行探究,比如:《纸鹤飞行》实验可以让孩子了解气压原理。
3. 观察自然: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植物、动物等,引导孩子探究自然规律。
4. 创意手工:通过手工制作,让孩子动手实践,比如:制作太阳系模型、水力纸飞机等。
5. 科学游戏:设计有趣的科学游戏,比如:找不同、连连看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四、方案实施1. 教师选取适合幼儿园阶段的科普故事或童话故事,并进行讲解;2. 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选取适合的实验项目进行探究;3. 教师带领孩子出去观察自然或在教室内进行手工制作;4. 教师设计有趣的科学游戏,并组织孩子参与;5. 通过以上活动,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五、方案效果1. 帮助幼儿了解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2. 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3. 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幼儿探究精神,增强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六、方案总结小牛顿科学活动方案是一种有效的科学教育方法,适合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进行探究和学习。
通过讲解科学故事、实验探究、观察自然、手工制作、科学游戏等活动,可以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认知世界,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好奇心。
小牛顿实验实施方案一、实验目的。
小牛顿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实验原理。
小牛顿实验是利用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原理,通过推、拉、摆动等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原理。
三、实验材料。
1. 小球。
2. 弹簧测力计。
3. 桌子。
4. 绳子。
5. 杆子。
四、实验步骤。
1. 将桌子上放置一根杆子,用绳子将小球系在杆子上方。
2. 让学生用手推动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3. 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球受到的拉力。
4. 让学生用手拉动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
5. 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球受到的推力。
五、实验要点。
1. 学生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
2. 学生需要准确使用实验工具,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3. 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六、实验效果。
通过小牛顿实验,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2.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用具整理妥当,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3.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实验结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八、实验总结。
小牛顿实验是一种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通过本实验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就是小牛顿实验实施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实验的顺利进行有所帮助。
一年级下科学教案小牛顿摘要:一、教案背景及目的二、教学内容与目标三、教学过程与方法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五、教学准备六、教材处理与活动安排正文:一年级下科学教案小牛顿:一、教案背景及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小船,探索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以及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船的发展史,感受科学与技术紧密相连,为人类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科学概念: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过程与方法: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船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对造船的兴趣。
2.集体制订比赛规则:用同体积的同种品牌橡皮泥,不准有其他的添加物,比谁制造的小船装载量大。
时间限制在10分钟内。
3.学生分小组制作,教师提醒要考虑装载物以及船的稳定性。
并控制时间。
4.测试: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
先在黑板上记录各小组的序号和船名,再挑选几个同学作为记录员和监督员,由教师统一放垫圈的个数,每个组只有一次机会。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实验结果,了解科学原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教学难点: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或玻璃弹子若干。
制作多媒体。
2.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和各种船的模型,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六、教材处理与活动安排1.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
2.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
3.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小牛顿课程备课、教学指导河北德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教学校长刘英国提问:什么是昆虫?昆虫是怎样走路的?看一段昆虫的视频(潘晓旭)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所有生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一群,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100多万种。
其基本特点是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三对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壳。
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
昆虫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
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
这些知识我们小牛顿班的学生都能答出来。
今天讲三个问题一是从宏观上谈一谈小牛顿课程推出的社会背景。
二是怎样备好课。
三是怎样上好课。
一、小牛顿课程推出的社会背景。
小牛顿课程的推出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催生出来的。
如同英语热、艺术热一样,英语热是顺应对外开放的形势,而我国又处在相对落后的一种形势下的无奈之举,谁愿意学英语呢?艺术热是伴着国家对文化的重视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而热起来的。
未来什么会热起来呢?科学热。
那个更长久呢?1、近些年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重要指标,我们看围绕着他发生了什么附:近年大学生毕业数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我校特举办“小牛顿科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他们的实践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4. 增强教师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提高科学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科学实验课活动期间,我校邀请了专业科学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学实验课。
实验课内容涵盖了力学、光学、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旨在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2. 科普讲座为了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我校邀请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为学生进行科普讲座。
讲座内容涉及宇宙、地球、生物、科技等多个方面,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3. 科学竞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我校举办了科学竞赛活动。
竞赛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参赛选手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学实验或设计科学项目。
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4. 科学展览我校举办了一场科学展览,展示了学生们在科学实验、科学竞赛中的优秀作品。
展览吸引了众多师生参观,大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四、活动成果1. 学生方面(1)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得到了显著提高;(2)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3)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增强。
2. 教师方面(1)教师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得到了提高;(2)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得到了加强。
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小牛顿科学教研活动,我校在科学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学生们在活动中受益匪浅,教师们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今后,我校将继续加强科学教育,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科学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小牛顿探究室”活动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它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特制定科技活动指导计划。
二、活动目的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不仅使学生娱乐身心,而且可以学到各种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兴趣,以利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使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学习科学,长大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
三、活动内容:
1、发展和培养学生们的各种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2、完成课堂上完成不了的科学实验及制作。
3、培养一些动植物,观察他们生活习性,了解它们的生活规律,撰写研究论文参加比赛。
4、辅导学生开展一些科技实践活动,选拔一些优秀作品参加小学生科学作品评比活动。
四、活动时间:
每周五下午4:20——5:00
五、活动地点:科学实验室
六、参加学生:(三、四、五、六年级部分学生)。
幼儿园小牛顿探索世界科学教案教案名称:小牛顿探索世界科学——颜色的变化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颜色的基本知识和特点;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3. 通过实验和游戏,让幼儿体验到颜色的变化和混合;4. 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识引导幼儿回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颜色,并询问幼儿这些颜色有什么特点。
引导幼儿思考:在哪些情况下会发生颜色的变化?第二步:观察颜色的变化1. 师幼一起观察一张彩纸,询问幼儿这张彩纸的颜色是什么?2. 老师用水洒到彩纸上,观察幼儿发现哪些变化?3. 再用老师手里的吸管吹气,观察幼儿会有什么想法?4. 引导幼儿总结彩纸颜色变化的原因。
第三步:颜色的混合1. 老师把红、黄、蓝三种颜料倒在不同的容器里,放在桌上。
2. 引导幼儿观察三种颜色颜料的颜色。
3. 老师让幼儿一个小组一起合作,在纸上尝试把三种颜料不同组合在一起,看看能不能得到其它颜色。
4. 老师引导幼儿总结颜色混合的方法,让幼儿尝试混合其他颜料,看看能否创出新颜色。
第四步:游戏1. 老师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球分别放在三个篮子里,让幼儿轮流取颜色的小球放在一起。
2. 一分钟过后,谁混合出的颜色最多,谁就是今天的“小牛顿”。
教学方法:1. 认知理解法。
2. 观察发现法。
3. 实验探究法。
4. 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1. 确保教具及材料的安全性,避免教具材料造成伤害。
2. 游戏过程中,老师要在幼儿身边观察,避免幼儿出现危险情况。
3. 给予幼儿充分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动手实践,加深自己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对颜色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思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实验和游戏环节,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不足之处,如有的幼儿比较调皮,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有的幼儿还是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
因此,今后在教学中,我要更多的关注孩子们的实践探究精神,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堂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配合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让幼儿在探究中成长,真正实现教学效果。
一年级下科学教案小牛顿
摘要:
1.教案背景及目标
2.教案内容
3.教学方法
4.教学评价
5.教学反思
正文:
【教案背景及目标】
本次教案针对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主题为“小牛顿”。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牛顿的基本生平,引导学生学习牛顿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案内容】
1.牛顿生平简介:介绍牛顿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科学成就等。
2.牛顿的科学成就:简述牛顿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等科学成就。
3.牛顿的科学精神:学习牛顿的勤奋刻苦、探索求真、团结合作等科学精神。
4.动手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原理,如“牛顿摆”等。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牛顿的生平简介和科学成就。
2.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牛顿的科学精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原理。
【教学评价】
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环节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和实验结果,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幼儿园小牛顿的科学探索教案一、教学内容《小牛顿的科学探索》二、教学目标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的规律,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2.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动手能力的发展。
3.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简单实验的步骤。
三、教学重点1.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实验步骤。
2.通过实验了解自然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四、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掌握科学知识。
2.如何引导幼儿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
五、教学方法1.情感教育法在游戏、唱歌、朗读、故事等活动中感受并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从而增强兴趣,带动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式教育法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规律,并通过实验提高幼儿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探究式教育法通过幼儿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合作实验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科学探究的方法1.导入首先和幼儿简单谈论科学是什么,然后向幼儿提出一个问题:天空为何是蓝色的,然后告诉幼儿,看图就可以找到答案。
2.学习环节展示一幅有关天空为何是蓝色的图画,简单的解释后,告诉幼儿,这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规律的科学方法。
3.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在户外观察不同天气的天空颜色,并询问是否存在不同的情况。
4.总结幼儿通过此次活动,掌握了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第二课时:观察发现事物的规律1.导入教师展示一张有关小动物特征的图片,向幼儿提出问题:“为什么猫的毛是软的?”2.学习环节启发幼儿通过实验探究猫毛为何是软的。
3.实践活动教师向幼儿介绍观察毛发的方法,并让幼儿通过实验检测猫毛的软硬程度。
4.总结幼儿通过此次活动,发现了猫毛为何是软的,掌握了观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课时:实验掌握事物的规律1.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固体和一个液体的示意图,简单解释它们的区别,并告诉幼儿,这是通过实验掌握事物规律的方式。
2.学习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实验器材,并告诉幼儿怎样将固体放进水中。
珠江路小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小牛顿”科技系列校本课程一览表编号课程名称学习目标年级选修名单五六年级“小牛顿”科技系列校本课程1奇妙的电通过系列有趣的制作实验活动认识电的产生、控制、应用、转换等方面的知识。
5、62小小航海家学习航海知识、制作各类船模、操控遥控船模。
(需购买模型)5、63翱翔蓝天学习航空知识,制作火箭、纸飞机、雷鸟飞机、操控遥控飞机等飞机模型。
(需购买模型)5、64未来工程师鸡蛋撞地球活动、制作风筝、制作标准小车、手掷滑翔机、气球车、搭建纸桥模型、桥梁模型等富有挑战性的设计创作。
5、65小小建筑师2 搭建一些基本结构,学会搭建立体结构的方法,练习搭建各类建筑模型。
(需购买模型)5、66小小建筑师3同上5、67黑色的金子---石油充分利用石油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初步学习认识石油从勘探到开采利用的过程,了解石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5、68千千慧眼2用相机完成科学探究的拍摄、采访、写稿任务;外出采访探究等活动,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
校园电视台。
5、69超级变变变4通过各类等有趣的实验了解生活中的许多知识。
5、6 10超级变变变5同上5、6 11千变万化-七巧板5、612罗伯特机器人与孩子一起探讨智能机器人的传感器原理及使用,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的行为,完成既定任务5、613电脑小博士2学习网页设计、动画设计、电脑绘画、信息处理筛选等。
5、6体美艺课程1 硬笔书法在书法学习中,养成良好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
接触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
1-62 重彩装饰画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装饰绘画的基本原理和形式法则,提高审美、表现、动手实践的能力;掌握由自然形态转换成装饰形态的表现语言3-63 儿童科技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在我校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未来科学发展的畅想和展望,利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未来人类生产、生活情景。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综合实践课程
校本科技课程《千变万化七巧板》教育教学计划
教师于见翠
一、学情分析
本活动为高年级的七巧板活动,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爱说、爱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
在活动中只有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有系统的分工要求,在小组学习中,其合作学习的效率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智力七巧板在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启迪创造意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通过智力七巧板拼摆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活动舞台。
三、课堂教学计划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本期的活动让学生对七巧板有更加具体的认识。
2. 了解七巧板的拼摆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青动手动脑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提升
科学素质和审美观。
(二)教学措施
1.充分准备,提高活动的效率。
2.靠丰富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方式和魅力来吸引学生。
3.训练使学生做到拼搭迅速,技巧熟练。
4.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进行指导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拼搭的技巧
5.进行按图拼样,按图分解,按题拼图的竞赛,按照速度,熟练度,创造性的要求评比。
五、教学进度表。
高碑店小牛顿科学实验课活动目标一、能够体验科学实验过程中的乐趣,发展幼儿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二、通过实验活动,初步认识悬浮球的实验原理。
三、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
首先是我们每次做实验之前必不可少的问好仪式啦。
开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上节课内容,再巩固一下科学知识。
要开始喽 准备好了吗?我们先去户外体验一下“用什么办法不让球落在地上”。
排好队,不拥挤。
靠右走,有秩序。
我们都是乖宝宝。
我有很强的肺活量,哦,可以把气球吹得圆滚滚的。
往上抛呀,往上抛,看我力气多大。
哇噢!!!老师带来了彩虹 气球 在吹风机的帮助下,飘起来啦,真是大开眼界。
嘻嘻,又是神奇的一幕,乒乓球居然居然,太让人惊讶了吧,科学的世界还有多少秘密没有被我们发现呢。
回到教室想一想你刚刚是用什么方法不让气球落在地上的呢。
现在,开始我们的实验,先领实验材料。
我们是最有礼貌的小宝宝,要双手递接物品哦。
发好材料,我们要开始啦。
这是今天的实验物品。
每次做实验我们都是自己动手的,这一次也要自己动手✌✌✌通过体验和动手,我们越来越能干喽。
怎么有一股风吹到了我的脸上。
看我漂亮的眼睛 ,我变出了一个眼镜。
放上了,我要吹了。
呀 球吹起来啦。
实验完成。
实验原理:吹起悬浮球是“伯努利原理”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吹出的气流冲击着小球,不让它落下来。
当小球跳出气流,周围的空气就会把它推回到气流里,因为周围的空气速度小,压力大,而气流里的空气速度大,压力小,所以小球就会在空中悬浮着。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综合实践课程
校本科技课程《千变万化七巧板》教育教学计划
教师于见翠
一、学情分析
本活动为高年级的七巧板活动,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爱说、爱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的集中。
在活动中只有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有系统的分工要求,在小组学习中,其合作学习的效率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二、教材分析
智力七巧板在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启迪创造意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通过智力七巧板拼摆活动,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活动舞台。
三、课堂教学计划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本期的活动让学生对七巧板有更加具体的认识。
2. 了解七巧板的拼摆的方法和技巧。
3.提高青动手动脑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提升科
学素质和审美观。
(二)教学措施
1.充分准备,提高活动的效率。
2.靠丰富的活动内容、新颖的活动方式和魅力来吸引学生。
3.训练使学生做到拼搭迅速,技巧熟练。
4.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别进行指导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拼搭的技巧
5.进行按图拼样,按图分解,按题拼图的竞赛,按照速度,熟练度,创造性的要求评比。
五、教学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