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之Savant体系结构的分析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72.48 KB
- 文档页数:6
物联网体系结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各种传感器和通信设备连接物体,使之能够互相沟通和交互,从而实现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
物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其体系结构,即通过各个层次和组件的有机组合,构建一个完整的物联网系统。
本文将介绍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基本架构和主要组成部分。
一、边缘层边缘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底层,也是最接近物体的一层。
它包括各类传感器、执行器以及相关的通信、存储和处理设备。
传感器负责感知环境中的各种参数和状态,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执行器则负责根据指令执行相应的操作。
边缘设备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与上层网关进行通信,传输采集到的数据和接收控制指令。
二、网关层网关层是连接边缘设备和核心网络的桥梁,在整个物联网体系结构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负责实现不同通信协议之间的转换和数据格式的处理,以便边缘设备能够与上层的网络进行交互。
网关层还可以具备一定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用于边缘数据的缓存和预处理。
同时,网关层也承担着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责任,通过身份验证和加密等手段保护物联网系统的安全。
三、核心网络层核心网络层是物联网的中间层,负责连接各个网关和云平台、应用程序等核心组件。
它采用各种通信协议和网络技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核心网络层也具备一定的路由和转发能力,用于数据的分发和传输。
此外,核心网络层还要满足物联网系统对带宽、延迟和可靠性等性能指标的要求,保证数据的快速和可靠传输。
四、云平台层云平台层是物联网的上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它提供了丰富的云服务和应用程序接口(API),使开发者可以基于物联网数据进行应用开发和创新。
云平台层具备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可以处理和分析海量的数据,并提供实时的决策支持。
同时,云平台还提供了对物联网系统进行远程管理和监控的功能,方便用户对设备进行集中控制和维护。
五、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顶层,是向用户提供服务和功能的界面。
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物联网传感知识技术论文]物联网传感技术论文篇一:《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摘要:互联网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除了利用有线网络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做到物物相连。
由此催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
在当前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兴起的形势下,作为其基础依托的互联网处于什么地位,对其发展有什么作用呢本文通过分析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和物联网的构成和发展现状,由此探讨了网络在这两网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传感器;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1.引言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是比较新的技术领域,而且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世界上某些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研究开发这方面的应用,积极攻克在标准上、技术和应用上的尖端技术。
我国也把这项技术发展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以致当前的无线网络得以飞速发展。
在实现无线传感器网和物联网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应该认清形势,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和应用该项技术。
2.无线传感网与物联网的构成2.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enorNetwork)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
它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
它综合了微电子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现代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能够协同的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覆盖区域中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传感器网络节点构成的。
应用和监测物理信号的不同决定了传感器的类型,另外节点的功能和组成也不尽相同。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包括如下几个单元:传感单元(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和模数转换功能模块组成)、处理单元(由嵌入式系统构成,包括CPU、存储器、嵌入式操作系统等)、通信单元(由无线通信模块组成)、以及电源部分。
也可以选择其它功能单元如定位系统、移动系统等。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研究摘要:供应链管理实现了制造商、批发商、运输商、零售商的协作共赢,而智能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能为企业高效、智能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给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
简要分析现代企业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现状后,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对于智能物流供应链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新模式,并详细描述了各个功能模块。
以期能为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系统,供应链管理一、引言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业竞争已经逐渐从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已经成为获得商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目前,全球电子商务、供应链由于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信息失真、信息交换错误所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数千亿美元。
由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无法获取或者获取的不及时,导致实际应用需求在供应链(包括零售商,批发商,配送中心,生产商等)的信息传输过程中被层层放大,产生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和缺货现象。
要改进企业的数据采集方式,需要企业能够建成一个智能高效的物流网络,为企业的高效、准确决策提供支持。
现代物联网的新兴与蓬勃发展也为物流智能空间构建提供了新的途径。
物联网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gps跟踪技术、企业应用系统结合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的信息与互联网实时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管理与识别。
利用物联网技术,获取物品表示信息,从而达到对物品进行识别和供应链实时跟踪的目的,实现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
二、物联网对智能物流供应链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智能物流提供了空间,让物流产业能够更大、更专。
更大是指将同类资源集约化,实现横向整合。
更专是指按专业化类别进行物流流程的信息采集,深加工后使流程得以整合、优化,实现纵向整合。
所谓智能供应链管理,是指将供应链上的制造商、批发商、运输商、零售商所产生的产品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分析,实现企业对供应链信息流的快速最优决策。
物联网的层级架构模型最受国内推崇的物联网层级架构是国际电信联盟(ITU)提出的物联网三层架构模型,即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的三层体系。
为便于理解,结合当前技术发展,从下到上,可以将物联网依次分为目标对象层、感知控制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服务层等四层。
图1物联网四层架构模型图其中:(1)目标对象层严格来说,目标对象层不算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一部分,但物联网的感知控制设备又与目标对象紧密相关。
在信息化时代里,“物”应当有识别信息、位置信息、状态信息和相关信息等,若“物”包含智能设备,还应包括运行信息和控制信息。
(2)感知控制层物联网的感知控制层是物联网的核心层,主要完成物体信息的采集、转换、收集、处理和计算,以及必要的控制,具体包含传感器(或控制器)、短距离传输网络和物联网网关等三部分。
●传感器(或控制器):用来进行数据采集、转换及实现控制。
●短距离传输网络: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发送到网关或将控制指令发送到控制器。
其中:短距离传输网络是指无线覆盖范围在个人活动范围内(通常10m左右),属于个域网(PersonalArea Network,PAN)应用。
比如: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射频通信,红外收发器之间的红外通信,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通信,蓝牙通信,Wi-Fi通信等;●物联网网关:通过短距离传输网络对传感器采集到的物体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计算,并将控制指令通过短距离传输网络发送给控制器。
(3)网络传输层物联网的网络传输层主要完成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包括接入单元和接入网络两部分。
●接入单元:是连接感知控制层的桥梁,它汇聚从感知控制层获得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接入网络。
●接入网络:即现有的通信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公共电话网、有线网络等。
通过接入网络,将数据最终传入单位内部网,甚至互联网。
(4)应用服务层物联网的应用服务层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并将这些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的结合,包括中间件和应用等两部分。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王栋摘要: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从智能手机的诞生到现在智能家居的开发,智能产品在人们生活中越来重要。
基于人们的需求,于是造就了智能产品广阔的市场。
智能家居的设计便具有了重要意义,一种好的设计思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就模块化设计思路在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原理;设计1.物联网特征与组成1.1 物联网特征第一,感知性。
其可以通过二维码、射频技术、传感器等,对物体信息进行有效感知、捕获后进行有效采集和获取。
第二,可靠性。
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有线或无线方式,与互联网进行联接,确保物体相关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出去。
第三,智能性。
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传感器与智能系统的结合,通过云计算、模式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与处理,达到决策、控制智能化目的。
第四,多元性。
物联网内设置了大量的传感器,且每个传感器均可以作为一个信息源,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所捕获、传递信息内容和格式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1.2 物联网组成物联网基本上包括RFID系统、中间件Savant系统与Internet系统三部分。
其中,RFID包括RFID电子标签、阅读器、管理系统和数据交换软件。
中间件系统分为对象名解析服务器、Savant服务器和实体标记语言服务器等组成;Internet系统则包括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服务器。
基于其构建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即通过安装在居室内的智能控制终端,以无线连接方式对各家电进行联网,实现网络内信息的交换。
2.系统工作原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外界信息进行感知,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动作。
在本文探讨的系统中,主要是通过紧急按钮、烟感传感器、亮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实现对家居内部的温度、火灾、安防、照度等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再通过无线或者有线两种方式将采集得到的相关信息上传至输入模块。
物联网体系结构与技术分析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指的是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化事物互联,是由智能化硬件、软件、通信网络、数据存储与处理中心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括感知层、网络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感知层是指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感知节点将物理世界的信息采集并进行初步处理,转化为数字信号,传输到网络传输层。
感知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嵌入式芯片、数据采集设备等。
网络传输层网络传输层是指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或有线传输技术传输到云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通信。
网络传输层的主要组成包括局域网、无线传感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
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是指对传入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存储和处理,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便于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数据处理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云计算平台、数据存储系统、大数据分析软件和人工智能算法等。
应用层应用层是指用户通过互联网对数据进行访问和使用的界面,完成对物联网的各项功能的使用和管理。
应用层的主要组成包括各种智能终端、软件应用程序和管理系统等。
物联网的技术分析物联网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感知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感知技术感知技术是物联网的基础技术,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实现对物理信号、声音、光线、温度、湿度等各种变化的采集。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已经发展成强大的商业市场,大量的厂商在骨感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开发工作。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是物联网的沟通桥梁,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无线传感网络和蓝牙等技术,长距离通信技术有WiFi、LTE和NarrowBand-Internet of Things (NB-IoT)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链接与通信需求,方便数据的交换和共享。
随着5G技术的逐渐成熟,其将成为物联网通信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工业自动化,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物联网技术的影子无处不在。
物联网是一个将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和执行器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智能化控制的巨大网络。
本文将深入探讨物联网的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分析其核心组件、关键技术和相互关系,以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物联网知识框架,为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包括物联网的定义、特征和发展历程。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物联网的概念模型,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核心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标准规范等方面。
通过对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联网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关键技术,从而为物联网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还将对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探讨物联网在未来社会的潜在影响和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物联网知识概览,激发读者对物联网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推动物联网领域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二、物联网概念模型物联网(IoT)的概念模型是一个抽象化的描述,它揭示了物联网如何通过各种组件和技术相互关联和协作,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
物联网的概念模型通常包含三个主要部分: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获取物理世界中的信息,如温度、湿度、压力、光照、位置等。
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可以部署在各种设备、物体和环境中,它们将物理世界的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后续的处理和传输。
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应用层。
这一层涉及到各种网络通信技术和协议,如无线传感器网络(WSN)、ZigBee、WiFi、蓝牙、4G/5G移动通信等。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文献翻译文献、资料中文题目: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文献、资料英文题目:文献、资料来源:文献、资料发表(出版)日期:院(部):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翻译日期: 2017.02.14毕业设计(论文)译文及原稿译文题目: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for Internet of 原稿题目:ThingsXian-Yi Chen1, 2, Zhi-Gang Jin3.[J].SciV erse Sciencedirect,原稿出处:2012,Physics Procedia 33:561-566.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摘要物联网(IOT)已经在在世界各地的各个行业和政府以及被学术界被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就物联网的概念和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讨论。
并且对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电子产品代码技术、无线个域网技术进行了分析。
数字农业的框架下也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应用。
1.1物联网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在MIT(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ID实验室首次提出它是指所有的物品为了实现智能识别和网络管理通过类似于RIFD(射频识别RFID)等的传感器设备连接到互联网。
其核心支持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射频识别技术。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2005年在国际电信联盟报告中提出的:物联网,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2005年11月17日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中向全世界正式发布。
据报道,一切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间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嵌入式技术和纳米技术可以连接到对方。
由于没有统一的物联网的定义,它可以从以下技术角度来定义。
物联网是万物的网络,可以实现互连,随时有完整的意识,传输可靠,准确控制,智能处理和其他特征的支持技术,如微型电极、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嵌入技术,互联网技术,集成智能处理技术,纳米技术。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主讲:叶品菊问题引入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主要研究哪些内容?如何描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呢?物联网技术概论网路体系结构主要研究网络的组成部件以及这些部件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网络系统结构一样,也可采用分层网络体系结构来进行描述。
云计算技术RFID智能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技术IPV612 43 5从技术角度讲,物联网专业主要涉及的专业有:1524 3遥感与遥测物联网 涉及 专业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物联网透过感测和通讯等相关技术,实现人、机器和系统三者之间的智能化连结,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生活问题,未来如汽车、家电等各种物品都将连上网络,相关创意应用也将有庞大的商机。
物联网是在200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涵盖“人与人”、“物与物”及“人与物”三大范畴。
物联网体系架构物联网的架构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主要部分。
由传感器(sensor)、影像监视装置、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组成, 是物联网架构的基础。
是异构融合的泛在通信网络,包括现有的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以及各种接人网和专用网,通信网络对采集到的物体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
为手机、pc 等各种终端设备 提供感知信息的应用服务。
应用层网络层 感知层主要实现 关键技术感知层:全面感知,无处不在感知层位于物联网三层结构中的最底层,其功能为“感知”,即通过传感网络获取环境信息。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
主要实现物体的信息采集、 捕获和识别。
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RFID 、GPS、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短距离无线通信等。
物联网体系架构案例:条码识别技术以超市里推广使用的条码识别技术为例,店员通过扫描仪扫一下就能准确了解物品是什么。
结合传感器技术发展,我们不仅知道物品是什么,还能知道它处在什么环境下,如温度、湿度等。
如今,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将自动识别技术与传感器相结合,让物品具备自主发言能力,通过识别物品,物体就会告诉人们,它是什么,在哪里,温度是多少,湿度是多少,压力是多少等一系列数据。
1 E PC系统的实质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
2 ITU对物联网的描述是:危险品运输中为了保证物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可以利用物联网实施对物品状态的实时监控,这时通过分布在危险品周围的温度、湿度、气压、振动等传感探头和GPS定位模块等,定期或不定期地采集危险品温度、湿度、气压、振动、位置等信息,然后通过信息网络将信息发送到远程的集中监控处理系统,由该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实施相应的控制处理。
3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物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4 从ITU、ISO等国际标准组织对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定义和标准化范围来看,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表述,其实质都是依托于各种信息设备实现物理设备和信息世界的无缝融合。
“物联网”和“传感网”都是以传感器、RFID等客观世界标识和感知技术,借助于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移动网等实现人与物理世界的信息交互。
泛在网是面向泛在应用的各种异构网络的集合,更强调跨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聚合与应用。
5 物联网包括三层结构,分别为感知层、物理层(传输层、互联网层)和应用层。
位于底层的是用来感知数据的感知层,中间层是数据传输的网络层,顶层则是内容应用层。
6 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可分为五层:感知技术、传输技术、支撑技术、应用技术和公共技术。
·感知技术:能够用于物联网底层感知信息的技术,包括:RFID、传感器网络技术等;·传输技术:能够汇聚感知数据,并实现物联网数据传输的技术,包括M2M无线接入、Mesh网技术等;·支撑技术:用于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利用的技术,包括云计算,公共中间件技术等;·应用技术:用于直接支持物联网应用系统运行的技术,包括物联网信息共享交互平台技术等;·公共技术:是感知、传输、支撑和应用四层都需要的技术,包括标示解析、安全技术和应用管理等。
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手段,将现实世界中各种物理对象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控制的网络。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等主要部分。
本文将简要描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感知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底层,主要负责物理世界信息的感知和采集。
这一层通常由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智能设备等组成,用于收集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通过感知层,物联网可以实时获得物理世界的各种数据,并将其传输到上层的处理和应用层。
传输层位于物联网体系结构的中间层,主要负责数据的传输和通信。
在物联网中,由于连接的设备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传输层需要采用适应物联网特点的通信协议和技术。
传输层的任务是将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打包,并通过互联网或专用网络传输到应用层。
传输层的设计需要考虑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实时性和安全性,以确保物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
应用层是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最顶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应用层通过分析传输层传来的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并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应用。
应用层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包括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
通过应用层的处理,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监测、智能控制和智能化决策。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部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还涉及到安全机制、边缘计算等其他方面。
在物联网中,数据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物联网系统中传输的数据包含大量的个人敏感信息,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例如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等,以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
此外,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智能化和复杂化,边缘计算的概念逐渐兴起。
边缘计算指的是将计算和数据处理的任务从云端转移到离数据源更近的边缘设备上,以减少数据传输延迟和网络负载,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综上所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由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负责物理世界信息的感知和采集,传输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和通信,应用层负责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基于EPC的物联网技术探讨与应用作者:康瑞锋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年第13期摘要:基于EPC物联网技术包括EPC编码、EPC标签、读写器、中间件、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EPC信息服务(EPCIS),该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分别探讨物联网技术的实现,并对制约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困境给以讲解,文章最后列举正在进行的物联网应用并给出未来展望。
关键词:读写器;EPC;EPCIS;ONS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3-2988-031 物联网定义与组成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即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可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也可以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联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3年11月1日,国际物品编码组织正式接管EPC系统,并组成EPC Global进行全球推广与维护。
国际物品编码组织提出物联网系统架构组成包括:EPC编码、EPC标签、读写器、中间件、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EPC信息服务(EPCIS),2 EPC网络系统架构分析RFID俗称电子标签,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志、登记、储存和管理。
电子标签:由芯片和标签天线或线圈组成,通过电感耦合或电磁反射原理与读写器进行通信;读写器: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天线:可以内置在读写器中,也可以通过同轴电缆与读写器天线接口相连。
读写器将要发送的信息,经编码后加载到高频载波信号上再经天线向外发送。
进入读写器工作区域的电子标签接收此信号,卡内芯片的有关电路对此信号进行倍压整流、调制、解码、解密,然后对命令请求、密码、权限等进行判断。
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道燃气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鲍立威黄文谦范慧群来源:《物联网技术》2012年第12期摘要:借鉴物联网技术应用中EPC-global体系的构建方式,设计开发了由用户计量表具PGM、固定式和移动式燃气计量数据采集集中器GMDC、表具ID解析服务器OMNS及相应的通讯规约构成的燃气物联网应用系统,该系统可以解决城市管道燃气终端用户用气计量数据采集问题。
其中,GMDC类似于Savant,是系统中的关键组件,文中详细介绍了GMDC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关键词:物联网;城市管道;燃气系统;数据采集中图分类号: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12-0059-04Application of IOT technology in urban pipeline gas systemBAO Li-wei1, HUANG Wen-qian2, FAN Hui-qun2(1.City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5, China; 2.Zhejiang Weixing Intelligent Instrument Inc., Hangzhou 310015, China)Abstract: The IOT-based urban pipeline gas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pipeline gas meter (PGM), gas metering data concentrator (GMDC), object meter name server (OMNS) and corresponding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by using the EPC-global system for reference to measure how much of gas terminal users of the system use and acquire data. Among the modules, GMDC is the key component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Savant of EPC-global system.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ng principle of GMDC is introduced in detail.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urban pipeline; gas system; data acquisition0 引言城市燃气是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是城市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物联网网络结构介绍摘要:物联网网络结构介绍:在由EPC标签、解读器、Savant服务器、Internet、ONS服务器、PML服务器以及众多数据库组成的物联网中,解读器读出的EPC只是一个信息参考(指针),该信息经过网络,传到ONS服务器,找到该EPC对应的IP地址并获取该地址中存放的相关的物品信息。
物联网,一个听起来感到熟悉又生僻的词儿,在今年两会期间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说到熟悉,这个词是因为它仅与互联网相差一个字,而互联网早已经被人们所熟知;说到生僻,恐怕真的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说清楚,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新事物。
如果正在办公室的你,只是按了一下遥控器,下班后回到家就能吃上已蒸好的热气腾腾的白米饭,你认为这件事情可能吗?答案是完全有可能。
在物联网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只需在电饭煲上面安装一个传感器,就可以被主人操控,这样你下班就可以吃到自己蒸熟的米饭了。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 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意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简单地来讲,物联网就是将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虽然物联网这个词在两会后迅速蹿红,但它却不是今年才提出的。
资料显示,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已经启动了对物联网的研究,只是那时在我国物联网被称作传感网。
当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上,物联网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它将改变人们未来的生活。
物联网这个概念被真正以现在名称提出,是在2005年11月17日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