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腊八粥》第二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 (1)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8
《腊八粥》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文章主要部分写详细的,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会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课文,领悟作者是怎样把文章主要部分写详细的,并能体会到写作过程中详略得当的好处。
2.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会感受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复习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腊八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预设:味美、料足、气香。
(2)回顾文章的详略安排:大家还记得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什么事吗?预设:等粥、喝粥。
(相机板书:等粥详写喝粥略写)(3)作者是如何把“等粥”部分写具体的?预设: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相机板书)2.面对着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八儿会有怎样的馋样儿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腊八粥》。
(相机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以复习回顾的方式导入课程,便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课文的脉络层次,唤起阅读期待,继而为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二、问题探究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
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粥”这一部分。
(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细读八儿“盼粥”的段落(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方面的描写。
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批注一两个词语,概括八儿给你留下的印象。
2.过程安排(1)自主研读:学生自读课文第2—8自然段,圈画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方面的描写,批注、概括对八儿的印象。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品读重点语句,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2.腊八粥(第二课时)(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腊八粥的来历、习俗及文化意义,并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味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活动,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腊八粥的来历、习俗及文化意义。
2. 写作练习:描述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味道。
3. 讨论活动:探讨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腊八粥的制作过程、习俗及其文化意义。
2. 难点: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味道。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腊八粥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提供指导。
4. 讨论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腊八粥的文化意义。
板书设计1. 腊八粥2. 正文:来历、习俗、文化意义、制作过程、味道3. 图片:腊八粥的制作过程示意图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写一篇关于腊八粥的短文,描述其制作过程和味道。
2. 阅读作业:阅读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章,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腊八粥的来历、习俗及文化意义。
学生能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味道,提高了写作技巧。
讨论活动中,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腊八粥制作过程的讲解可能还需更加详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及其文化意义”。
腊八粥,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的传统食物,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生字词,了解腊八粥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详细学习《腊八粥》一文的情节、人物、背景等。
2. 腊八粥知识:介绍腊八粥的起源、习俗、食材等。
3. 文化背景:探讨腊八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腊八粥的相关知识。
2. 难点:深入理解腊八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腊八粥的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概括文章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讨腊八粥的起源、习俗、食材等。
4.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腊八粥的文化内涵。
5. 互动环节:进行课堂问答,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6.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1. 《腊八粥》第二课时2. 重点内容:课文内容、腊八粥知识、文化背景3. 关键词:腊八粥、传统文化、阅读理解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做题:进行家庭调查,了解家人对腊八粥的看法和习俗。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腊八粥知识、文化背景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教学设计为初步设想,具体实施时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腊八粥》的内容,掌握相关的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阅读《腊八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生字词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3.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腊八粥的起源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腊八粥》的内容,掌握相关的生字词。
2. 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深层次含义,如对家庭、亲情、传统文化的描绘和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课文阅读材料。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腊八粥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腊八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4. 背景知识介绍:教师介绍腊八粥的起源和意义,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
5. 深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情感,如对家庭、亲情、传统文化的描绘和表达。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自己对《腊八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腊八粥》2. 关键词:腊八粥,家庭,亲情,传统文化3. 主要内容和结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如背景介绍,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
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回答关于《腊八粥》的问题,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的传统节日的短文,表达对家庭、亲情的感受。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如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书籍和文章。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腊八粥的起源和意义,还深入理解了文章中对家庭、亲情、传统文化的描绘和表达。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五: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入课,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腊八粥》,大家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2.回顾第1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诱人的?3.提问:那么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等粥”的?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
(板书:等粥、喝粥)盼粥——想粥——猜粥——看粥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
学习任务六:聚焦“等粥”,感悟形象(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品读描写八儿的语句,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自主学习:(课件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第2~8自然段,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八儿的“馋”?圈画出来,在旁边简单写上批注。
2.学生交流:【预设】(1)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
这是对八儿的动作描写,从“进进出出”“都已预备整齐”“好久”,可以看出八儿早就盼着吃粥了,他已经迫不及待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小小的八儿在灶边跑来跑去忙碌的身影。
(2)神态:听妈妈说要到夜里,八儿“眼睛可急红了”。
当他说饿了时,一副“要哭的样子”。
(3)语言:①“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语言描写,他把碗盏早早预备好,妈妈却总是说时候还早。
八儿已馋得迫不及待。
抓住“那”这一个字体会,当妈妈说要到夜里时,他马上就说自己饿了,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早点喝上腊八粥还用上了苦肉计。
多么天真可爱!②“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这儿的语言描写,体会出腊八粥虽然还在锅里叹气,八儿却已经充满了期待。
他已经在心里为全家人分好了粥。
第2课《腊八粥》第2课时(教案)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腊八粥》,使学生了解腊八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腊八粥》的阅读与理解。
2. 腊八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3. 腊八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腊八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腊八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腊八粥》、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腊八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腊八粥》,并做好笔记。
3. 阅读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境体验:模拟腊八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腊八粥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腊八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2. 腊八粥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3. 课文《腊八粥》的主要内容。
七、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腊八粥的短文,要求语言流畅,内容丰富。
2. 采访家人或亲朋好友,了解他们过腊八节的习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对腊八粥的了解是否更深入,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
3. 改进措施: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腊八粥第2课时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这一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腊八粥的起源、习俗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腊八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腊八粥的制作过程,了解其中的食材和烹饪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乐趣,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1. 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及烹饪技巧。
2.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腊八粥的制作材料、工具和烹饪设备。
2. 学生自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腊八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2. 提问:谁知道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引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内容1. 讲解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包括食材的选择、处理、烹饪技巧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了解的腊八粥制作方法。
3. 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腊八粥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成品展示,让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腊八粥,互相评价。
三、课堂小结1.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总结腊八粥的制作要点,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腊八粥的制作过程:1. 食材选择:糯米、红枣、莲子、花生、栗子、红豆、绿豆、黑豆等。
2. 食材处理:提前浸泡糯米、豆类,红枣去核,莲子去心,花生去皮。
3. 烹饪技巧:煮粥时注意火候,先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炖,不停搅拌防止糊底。
4. 成品特点:粥稠料足,香甜可口。
作业设计:1. 写一篇关于腊八粥的作文,描述其制作过程、口感及文化内涵。
2. 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过腊八节的习俗和感受。
3. 收集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美食,进行分享。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腊八粥(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腊八粥”的热爱和对家庭生活的眷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腊八粥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习俗。
2. 课文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对文章结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3. 课文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家庭和传统习俗的眷恋。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情感。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要观点。
板书设计- 腊八粥- 副家庭与传统- 关键词:腊八粥、家庭、传统、眷恋- 结构图:显示课文的主要结构作业设计1. 朗读作业:学生回家后,大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作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传统习俗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思考作业:思考课文中的“腊八粥”对自己的启示,写一段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学生参与度、教学内容的深入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本教案旨在通过丰富的内容和严谨的用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 腊八粥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腊八粥》,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描述的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阅读《腊八粥》,理解文中描述的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意义。
3.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腊八粥的短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2. 难点:理解并描述腊八粥的制作过程,挖掘其文化内涵。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文化背景。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用于记录和写作。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阅读《腊八粥》,理解文中的内容和情感。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意义,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腊八粥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腊八粥》2. 正文:腊八粥的制作过程、文化意义3. 图片: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图作业设计1. 写作作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腊八粥的短文。
2. 阅读作业:学生阅读其他关于腊八粥的文章,进一步了解腊八粥的文化内涵。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写作技能也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腊八粥》(第2课时)教
学设计参考
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
1.谈话导入。
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评论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
3.读文探究(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4.集体汇报(1)描写动作的句子。
(2)描写语言的句子。
(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
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指导朗读评论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四、作业评论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八儿的馋样,感受文章的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好处。
2、能找出文中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能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
2、体会详写等粥,略写喝粥的好处。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
教具准备:PPT 学习单教学流程:一、走进粥,了解粥文化: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粥吗?那你知道吗?粥在我国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开始主要为食用,后来作药用,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实用与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所以中国人不光平时喝粥,就是在传统节日腊八节里也要喝一碗粥,它就是腊八粥。
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沈从文的《腊八粥》。
大家一起书写课题。
二、尽情喝,品尝粥美味:1、说到腊八粥,它是八儿一家的最爱。
请大家来读读这段话,说说从哪些句字体会到八儿一家爱喝粥?(板书:喝粥)2、自主交流。
(1)生汇报句子。
师:尤其是哪个词?(像一面小鼓)。
师:喝的饱就是爱。
还有补充的吗?(2)生补充八儿喝饱粥后的动作。
师:你能通过动作体会人物的感情,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
家里其他人的表现呢?(3)生答。
师:这怎么理解?(因为粥太好喝了,家人喝的太饱了,所以肉都没人吃了。
)这句没有直接下腊八粥,而是通过剩余的陈腊肉表现腊八粥对人的吸引力,这就是侧面描写。
3、师:八儿和家人都爱喝的粥你觉得怎样?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第一句。
生读。
师评价:这粥真好喝啊!师:那你们想知道八儿为了等这碗好喝的粥,经历了怎样的煎熬吗?请大家自读课文2——8自然段,学习盼粥。
(板书:盼粥)找出描写八儿语言、动作的词句,进行批注。
三、焦急盼,苦苦等待粥:1、自主交流(1)生:交流八儿的语言,谈感受。
师:尤其是哪个词?生回答。
你读读。
(2)师:“这么着急呀!你放学回家后,肚子饿了,会怎样着急地问?”生答。
《腊八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课文,文中围绕腊八粥写了哪几个方面呢?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为什么这么安排详略?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赏读课文。
来看看方家大院的八儿对腊八粥有怎样的表现。
二、品读课文感受馋样1.学习“盼粥”(2-8)(1)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8自然的“盼粥”,画出描写八儿细节的语句,和同桌谈一谈你的感受,开始吧!(2)生交流汇报:预设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喜得快要发疯了"使用了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
“进进出出”是对八儿的动作进行了描写,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内心非常的急切。
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喜悦的心情吗?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
预设2:“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那我饿了!”八儿真的饿了吗?是呀,八儿并不是真的饿了,而是馋那香甜甜的、腻腻的腊八粥呢!他可是“眼睛都急红了”。
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多么天真可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好,再回到我们的对话中,还记得,两个“妈”吗?还记得“那我饿了”,此刻,我去掉“那”,也去掉“那我饿了”中的“那”,我们对比着来读一读,表达效果上有怎样的不同呢?是啊,两个“妈”让我们感受到了迫不及待,一个“那”字把八儿的耍赖、撒娇,体会得淋漓尽致。
《腊八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腊八粥的美味和家庭的温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腊八粥的美味和家庭的温馨。
2.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腊八粥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腊八粥》的PPT课件。
2. 腊八粥的实物或图片。
3. 学生自带腊八粥的食材和烹饪工具(可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出示腊八粥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带来了一些特别的东西。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呢?学生A:哇,是腊八粥!好香啊!老师:没错,这就是我们的传统美食——腊八粥。
看到它,你们想起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呢?学生B:我想起来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其中就包括腊八节和腊八粥的制作。
老师:很好,B同学回答得很准确。
今天,我们就继续深入了解一下腊八粥和它的文化内涵。
大家准备好了吗?学生们:准备好了!老师:那我们就开始吧!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老师:首先,我想听听大家的声音,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老师:很好,大家的朗读很有力量。
接下来,我想请几位同学单独来读一遍课文,让我们听听你们的声音和表达。
学生1:(单独朗读课文)老师:很好,你的声音很清晰,语调也很自然。
不过,有些地方的情感表达还不够到位,需要再加强一下。
学生2:(单独朗读课文)老师:嗯,你的情感表达非常到位,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课文中的情感。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腊八粥》第2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感悟作者抒发的情感,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
2.揣摩文章语言,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4.感悟作者是怎样展现八儿一家其乐融融的氛围的。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填空,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1)全文围绕着腊八粥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这两件事,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2)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小标题概括为: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天真、可爱的八儿特别喜欢吃腊八粥,在苦苦的等待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吃到了妈妈熬煮得甜甜的、腻腻的腊八粥。
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来详细地叙述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深刻意义呢?这节课,我们将来细细探究。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感受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
(1)教师提出问题:①作者是怎样表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之深的?②作者细致描写腊八粥熬煮时的样子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在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针对问题一:明确:第1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具体描写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程度之深。
一方面,作者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年龄段的人——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以点带面,说明了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
另一方面,句末的感叹号,强调说明人们都喜欢腊八粥那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
针对问题二: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①作者列举熬腊八粥的材料让你想到了《北京的春节》中的哪句话?(“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拟人,使正在熬煮的腊八粥生动起来,增强语言的亲切感,有利于表达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腊八粥》共两课时(第二课时)【精华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会八儿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再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从“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让孩子们轻松地感受到一个孩子那天真和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1. 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品读你画出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梳理本课2-19 自然段分别写了那几件事,并用小标题标注。
二、复习导入,引入新课1.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 自然段,那么第2~19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学生汇报交流:等粥、喝粥。
(板书:等粥、喝粥)2.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析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体会八儿的心情。
(板书课题:腊八粥)三、精读感悟,品析形象过渡:美味的腊八粥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都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的人中的一员。
那么,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1. 盼粥。
(1)默读第2~8 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预习作业1)(2)学生汇报。
①“喜得快要发疯了”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你能换一种说法来表达八儿的喜悦之情吗?②“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了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板书:迫不及待)2. 想粥。
(1)分角色朗读第9~11 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怎么分粥?。
《腊八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会写12个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清文章脉络,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详略部分。
3、能模仿第一段的写法写写自己最喜爱的一种美食。
二、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读中学写,模仿第一段的写法写写自己最爱的一种美食。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师由传统佳节引出腊八节。
出示视频:向学生介绍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
2、师导入新课: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
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解读“腊”字),介绍作家沈从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师提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读错的字音互相纠正。
3、师课件出示生字和词语,检查学生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4、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围绕“腊八粥”,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⑴师给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先列出小标题,再把小标题加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故事的内容来。
⑵师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a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讲了几件事?(板书:等粥、吃粥)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来,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b课文的哪部分是详写?哪部分是略写?边读边做上记号。
5、师引导学生理清等粥部分描写了几个画面。
生再读等粥部分,边读边在旁边做上批注。
师板书: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三、品味喜爱,学写美食
学习第一部分:
1.生自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批注:从哪些词语能感受到大家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
师引导生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感受人们的喜爱之情并读出这份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模仿作者的写法,用一段话写自己最喜爱的美食。
a学生读课文,小组讨论作者写法。
b教师加以小结。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作者的写法: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
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
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师总结:要写出美食的原材料和制作过程,从视觉和嗅觉多感官去描写,最好用上一种以上的修辞手法写出你最爱的美食。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继续修改、完善自己最喜爱的美食片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八儿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想象八儿的馋样,体会八儿的机灵可爱和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抓重点句,感悟喜爱。
1、复习旧知,引出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这段情节。
2、品味盼粥,总结学法
1)自读盼粥(2—8)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a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b小组交流你画出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师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八儿迫不及待盼望吃粥的急切心情,通过指名读、小组合作读、全班分角色读多种方式感受想象八儿的馋样。
师预设1:“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
“进进出出”说明了什么?“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