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学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索——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
- 格式:pdf
- 大小:392.85 KB
- 文档页数:4
新闻大学
XlN { OZ}{ j 20}7 7)
新闻教学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索
以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每周评报"为例
口冯小霓
【摘要】评报虽然是从理论层面对新闻实践进行梳理、归纳、评析,但由于它的实践性、
及时性和指导性共存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高质量的教材,也是新闻工作 者能力培养中的高级手段。但这一做法在"-3今的新闻教学和教材中并没有系统体现。评报
实践是提升学生政治观察力、政治判断力、新闻敏感、新闻操作和把控能力的好教材。其
中,“政治家办报”的理念在评报实践中润物细无声,是对于教材的一个补充,更是对于学
生的一种全面历练。同时可以使学生养成“学新闻、爱新闻、读新闻、评新闻”的新闻人的职
业习惯。评报使学生们觉得,这是和新闻人的一种隔空分享。这种分享,在快乐中提升了学 生的新闻价值观。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提升了大家对于新闻事业的忠诚度。学习的乐
趣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强化和升华。 【关键词】教学创新;教学与实践;每周评报
评报是报社天天都有的一项日常工作。评报在
报社起到的作用不仅是新闻业务的探讨。而且为编
采人员提升业务水平。把握新闻导向,了解竞争对
手。提高报道水平等提供了非常及时的继续学习机
会。多年来,不少新闻单位已经把每日评报的结果纳
入薪酬体系。评报虽然是从理论层面对新闻实践进
行梳理、归纳、评析,但由于它的实践性、及时性和指
导性共存的特点,使其已经成为报社的一项日常工
作,成为新闻实践的一部分,是新闻业务和新闻管理
的重要项目。所以报社和编采人员对于每日评报非
常重视。可以说,评报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是一种
高质量的教材,也是能力培养中的高级手段。但这一
做法在当今的新闻教学和教材中并没有系统体现。
笔者是从新闻采编岗位上退休的新闻工作者。有
幸在退休后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新闻传播学
院从事教学工作。这使我有机会把新闻实践和新闻理
论结合在一起融人新闻教学,也有机会审视新闻教学
中更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更需要把哪些新闻运作的经
验与教科书中的理论融合在一起传授给学生。一个学
新闻的学生,至少应该懂得。新闻人在新闻发生时可
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在新闻现
场,新闻人最应该抢到什么;在采访结束后,写什么,
怎么写。而评报是可以综合这些知识,随时采用变化
的、动态的新闻报道作范文,进行实时评价。全方位解
读教科书中的各种理论。对媒体报道的实时评价,是
教科书上欠缺的。但是,对媒体报道的实时评价,既是
72 鹳尚震够者 对报道的鲜活度的赏析,对万千写法的梳理,也是对
所学课本知识生动的再学习。是提升学生新闻理论水 平的重要手段,是引领学生成为合格新闻人的“秘籍”
和“宝典”。经过对教科书的查阅,以及与教师和学生
的交流,我觉得评报是一个比较好的切人点,于是在
纸媒的新闻实践与操作的课程里,把每周的第一节课
加入了一个内容:“每周评报。”
一、关注新闻让“每周评报”活起来
“每周评报”纳人教学是一个创新。具体是这样
操作的:每周让学生从上周媒体报道中找出一条重
要新闻,大家提前做好评论新闻的课堂发言准备。我
负责找出三份或三份以上不同的报纸,并且把这些
报纸的报道做成课件,写出点评。上课后,先由学生
推荐重要新闻,并且陈述自己的理由,这些理由不仅
有他们的理解,还有他们作为理由的新闻理论。大家
发言完毕,我会作出小结,然后也会用相应的理论作
出新闻价值的判断。往往大家对于上周重要新闻的
理解都有着基本的标准。所以我选定的那个重要新
闻也基本都在多数人的认定之中。然后,我们的评报
正式开始。 例如2016年9月9日,郑徐高铁开通。次日,许
多报纸都做了重点报道。我以河南省的三份都市报
作样报,做了18页课件,拟定了一个粗线条的标准:
新闻性、导向性、服务性、科技含量、文化含量、可读 新闻大学
性、标题、图片、版面、链条完整性等。学生对于这样
的课程内容很感兴趣,大家的讨论也很热烈,有的班
甚至形成了辩论的场面。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关
注度提高了,这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也会比较
深刻。
在一些同学看来,郑徐高铁开通不过是“两点
(郑徐)一线”的事儿,三五百字的消息足矣。但是,在
郑徐高铁开通的报道中,郑州的三家都市报都用了
几个版的篇幅重点报道。看得出,各报都是提前进
入,有准备、有策划、有体验、有现场,基本把郑徐高
铁开通的所有新闻一网打尽。所以我们的评报就从
报道规模评起。报道规模直接反映新闻价值,它的新
闻价值几何?读了报道,同学们口服心服。这一报道
是同源新闻,是各报记者们摩拳擦掌、各显神通的能
力能量展示。同源新闻处理的重要意义深深地刻入
了同学们的记忆之中。这一报道,具有事件报道的典
型意义和新闻操作的多样性,因此将这一报道作为
评报的案例,学生可以学到许多课本里难以学到的
新闻实际操作知识。课堂上,大家针对各家报纸普遍
采用的“体验式报道开篇”作评论,对体验式报道的
报道样式有了直接的了解。他们感到体验式报道真
实、自然、亲切,现场感强,让读者身临其境、如闻其
声、如见其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报道的真实性、
现场感和吸引力。报道的重点不仅是“我看到”了什
么,而是“我做了”什么、“我感觉到”了什么。但是,由
于几家报社的策划各有不同,记者们采访的侧重点
也有所不同,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评报中通过一个
相同内容的新闻报道看到几个不同的报道方法和新
闻样式。
大家重点分析了《大河报》的策划,理解了“开在 当代的高铁”,还是一条“通往历史深处”文化通道的
思路。郑徐黄淮之间,宋代汴京和临安两个都城,都
曾见证了华夏的硝烟和繁华。通过这种对比可见,高
铁带来的不仅是时间上的快捷,而且是“郑州即沿 海”的空间转换。在“北宋繁华成遗梦,南宋临安忆汴
京”的时空变幻中。轻轻聆听诗词的韵律,试着遐想
曾经的山河,已经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闲适和无奈。
高速发展的高铁。不仅拉近了河南与沿海的距离,而
且把中原经济与“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联系在
了一起。跃上了时代的高铁,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如弯
弓待发。通过对这一事件新闻的评析,同学们明白了 事件通讯“走进去。跳出来”的写法,是把刚刚发生的
新闻写得更有历史纵深感和现代真实感的好方法。
新闻报道的立体感由此而尽显功能。而且。纵贯而过
的高铁,如一条品读文化的长廊,记者们把沿途的旖 旎风光、灿烂文化、风味美食、历史沿革一一道来,让
学生们豁然开朗。他们说,原来这样一个“两点一线”
的新闻可以写得如此丰富多彩,原来看似单薄、单线
条的动态新闻也可以在纵横捭阖的思路中加厚内
涵。扩大视野,增加容量。他们对这样的学习方法赞
誉有加。理解了记者在高铁开通时利用时空穿越,挥
洒自如的浪漫写法,把连通中原和沿海的高铁写出
了辉煌的时代感。
通过这样的评报.学生们至少有了一些基本的
报刊常识。也有了一些初级的鉴别水平。重要的是,
他们所学的新闻理论在此派上了用场,他们有了审
视学习方法的自觉.有了扩大视野、博览群书的渴
望.在评报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就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依据。这种对刚刚发生的、由几家媒体用不同的方式
报道的同一个新闻,作出理论评价,巩固理论课上学
到的知识,无疑比课本中收集的范文和报道更新鲜,
更有贴近性和丰富性,是一种报刊资源的活用。每周
评报也因此活起来了。读报习惯养成、读报知识活
用、读报评报结合被“每周评报”有机地“串”在了一
起.这种尝试也让我的课有了常驻的、时时更新的新 闻。并使这些新闻有了常新的生命。
评报是报人都熟悉和重视的内部工作的一环。
让学生对每周发生的新闻及各家报道进行评论,可
以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接触到报社的一个重要的具体
工作。让他们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有一种更加直接
的接触和了解。每周评报使得学生首先要关注新闻,
这是一个新闻人的习惯养成,在我看来很容易,几个
星期下来。就有学生提出要订报了,因为关注新闻使
读报的重要性凸显,学生对于读报的感觉也越来越
好,越来越觉得离不开了。令我意外的还有,原先,一
些学生对于读报的知识也如一张白纸,报眉、通栏、
报眼等读报的常识以及报纸采编、生产流程等,不少
是从我的课上才知道的。虽然纸媒已经不在巅峰,但
即使有万千新媒体出现。学新闻的人也应当对来时
之路有所了解,所以,读报和评报在如今的新闻教学
中显得更加重要。
二、“每周评报”使新闻理论学习有的放矢
“每周评报”使新闻从标题到内容及策划都立体
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要对同源新闻的不同做法 作出评价.就必须把所学的新闻理论与几家报纸的
报道一一对照,好的要说出其好在何处。报道不到位
的要说出给予差评的理由.这样.所学的新闻理论就
成了评报的“枪”。甚至一些连记者都觉得棘手的领
粥 瑷带者
73 新闻大学
×l 疆A0Z秘 f2《)}7 7 j
域,也可以提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难点、要点。
例如,在讲到新闻操作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
河南故事,讲好身边故事”的章节时.恰好遇到郑州
市召开一次市级重要会议。学生问。会议报道可以讲
故事吗?这是许多时政记者都困惑的问题.我没有直
接答复,而是让大家评论省市级的两家日报和两家
都市报对这次市级重要会议的报道。通过课堂热烈
讨论,结合所学书本知识,学生们感觉到,4份报纸
中,《河南日报》的报道有讲故事的成分,又不拘泥于
讲故事,在新闻事实的叙述中,有不少高屋建瓴的政
策比照,不仅具有权威性,而且极具贴近性。因为,这
篇报道打破了以往会议报道的套路。引用“建立国家
级中心城市”的重要信息写入主标题。既突出了会议
的重要性,也把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与百姓利益连
在了一起。虽然不如其他几家都市报的篇幅大.但是
新闻含量的浓度高,起到了一言九鼎、振聋发聩的效
果。而且虽然格局大,却也是讲述着城市发展和城市
建设的故事,放下了省报的身段,是与读者交流式的
会议报道。《大河报》用了三个版报道了这个会议,其
中一个版与《河南日报》相同,学生们理解为这是“资
源共享”。一个版则是通过一对情侣对于郑州的热爱
和在这个城市安家立业的故事,详细解读了郑州市
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建立国家级中心城市给市民带来
的福祉。这样处理,合乎都市报的市场定位,符合都
市报读者口味,而且也间接体现了记者在“走转改”
中创新报道思路,更加贴近读者的情感。
学生们从一开始的不太理解,到了解报纸的性
质,了解受众的不同定位,慢慢理解了新闻的不同视
角和不同的报道方式,理解了准确传播、贴近受众、
服务受众的就是最好的报道方式。同时,我引导学生
理解对于同源新闻的不同处理方式,例如这两篇报
道,就是从会议材料中分别捕捉到了不同的主题.并
且选中了非常有核心作用的主题。与另外两份日报
和都市报的报道进行对比,大家不仅看到了讲故事
和程式化的会议报道有哪些不同,而且理解了把硬
新闻作软的功夫“存乎一心”:心里有读者.报道就不
会生硬。他们觉得会议报道也可以讲好河南故事,讲
好身边故事。都市报讲故事的报道方式就是因为他
们要吸引更多的市民读者关心身边的新闻。所以,那
一对爱郑州的小情侣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你我他的
身边,这些故事既真实,又给我们提出了不少问题。
例如在生活、交通、住房等问题上,他们都遇到了不
少困难,但是这个会议内容中恰好就有针对这些困
难的政策和办法。所以彰显了媒体的功能和传播的
艺术,让读者从故事中读出他们的希望和福祉所在。
74 粥向震蔚者 这种以局部展现全局、以市民视角观大势、以小见大
的讲故事方式,改变了以往板着脸报道会议的模式.
接地气、活泼生动、可读性强。与《河南日报》讲述地
区、政府宏大的发展和规划的故事相得益彰。
学生们从评报中学到了会议报道的多样化。看
到了“走转改”给会议报道带来的变化,认识了不同
定位的报纸在会议报道中选择的不同报道方式。品
鉴了解读政策时接地气的种种做法。另外,像“走转
改”这样的做法,虽然是长期以来优秀的新闻人一直
坚持的工作方法,但是作为一种概念,却是近年来被
新闻人特别强调的共同追求。教材对这种新概念很
难及时录入,评报则可以把它纳入标准,作为范例,
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记得住。
三、把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让新观念不断充
实课堂教学
对新知识的渴求是所有新闻人的共性,学新闻
的学生也不例外。每周评报中。我常常把一些新媒体
的动态、全媒体体制机制给报道带来的一些变化和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角
度作对比,这是学生们比较重视的。有时不标明稿件
来源,让学生直接进行评论,这样倒是更能让他们在
新知识面前理清思路。
例如在网媒报道中,有聊天机器人在媒体中发 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的新闻。许多学生对此颇有压
力。一方面,我启发他们多创新。我们需要对互联网
和技术迭代保持足够的警惕与敬畏。另一方面,当有
报道称“新闻传播背景出身的小鲜肉们,不妨尝试将
AR与新闻结合起来为用户创造互动感更强的新体
验”,及时引导他们把此类报道的优劣进行自身对比
及与传统媒体的对比。我曾在课堂上把创新和机器
人的作用放在一起作比较。为此,我专门找了一条网
上的体育新闻《英超第12轮桑德兰3:0赫尔城高奏
凯歌》,让同学们鉴赏。其实,这是一篇基于大数据分
析、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所
写的报道。学生们虽然并不知道稿件来源,而且机器
人报道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但我没想到,仅仅经历 了两个多月的评报学习,学生们就能用很专业的评
论争先恐后地来评价这篇机器人写的新闻稿:“没有
动感”“缺乏现场感和体育新闻的激情”“没有纸媒记
者的灵动和智慧”——这篇机器人写的体育新闻显
然没有获得好评,学生们评价新闻的能力得到了验
证,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当好 媒体人的信心。